宋路霞、张南琛编著的这本《细说张静江家族》是一部非常认真的,绝非粗制滥造、道听途说、刻意涂脂抹粉的家族史著作。它再现了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下半期,中国江南和十里洋场上流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忠实记录了从南浔懿德堂和尊德堂走出的一群至情至性的豪门子弟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对中国革命和文化传统的挚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说张静江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路霞//张南琛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宋路霞、张南琛编著的这本《细说张静江家族》是一部非常认真的,绝非粗制滥造、道听途说、刻意涂脂抹粉的家族史著作。它再现了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下半期,中国江南和十里洋场上流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忠实记录了从南浔懿德堂和尊德堂走出的一群至情至性的豪门子弟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对中国革命和文化传统的挚爱…… 内容推荐 本书虽名《细说张静江家族》,其实是从张氏家族先祖张颂贤利用“上海开埠”契机起家说起,历数张家人从南浔小镇上的地主家成为融入大上海多彩生活的海上望族的历程,囊括了张颂贤以下南号、东号两大支的家族故事,时间横跨近两个世纪、七代人。作者宋路霞、张南琛笔墨着重在家族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代,其中即以张静江为代表。全书每章以张家一员为中心叙述,以时间做主轴。支支脉脉写来,整个家谱就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中张静江、张弁群、张乃骅、张石铭、张芹伯、张叔驯、张葱玉等名,读者都耳熟能详。他们或是民主革命志士,或是著名收藏家,或是近现代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弄潮儿,涵盖政、经、文各圈。他们的故事显现了南浔张家的成长路线,其实也折射了现代意义上的上海生活与一个时代的发展。近三十万字以及上百幅的珍贵图片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江南望族的生活氛围,以及旧上海的经济、金融、商业、古玩市场、风俗民情等都如图卷般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序一 宋路霞 序二 邓伟志 序三 张南琛 第一章 苏州河边神秘的百年老宅 红卫兵突然发现了一间密室 诞生三代著名收藏家的大宅院 中西合璧的海派生活 带着手枪来借钱 第二章 从南浔闯进上海滩的“大象” 上苍给南浔人的一份厚礼 喜怒无常的“白老虎” 半个江南都吃张家盐公堂的盐 第三章 懿德堂的两位传奇女人 “江南第一宅” 懿德堂的两位女主人 历经沧桑依然挺立的适园金刚塔 大树底下挖出大铁箱 第四章 开风气之先的尊德堂 陈立夫题写“张静江故居” 又一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青鹭年年落脚的绿绕山庄 张宝善的治家方略 “命”中不得安静的张静江 第五章 誉满天下的适园藏书 辛亥革命风暴中的南浔富商 十里洋场埋头诗书的老夫子 最好的朋友缪荃孙 现存台湾“中央图书馆”的适园三代藏书 轰动上海滩的葬礼 第六章 孙中山先生的挚友张静江 大赚法国钱的中国第一人 旅法华人中的“三剑客” 与孙中山先生邂逅于船上 “民国奇人”的大手笔 浙江省长上任第一要事 孙中山先生的挚友 第七章 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 南下北上,数次助蒋脱危机 “恒泰号”、“利源号”的哥们儿 张静江亲自为蒋介石说媒 50万美金支票的轩然大波 要建设,不要打内战 “我又不吃他的饭!他管不着!” 第八章 张静江十万元大搞基本建设 穷衙门办大事 振兴民族实业的历史图卷——西湖博览会 西子湖畔的美好回忆 一生不断奔波的父亲 一生奋斗,两袖清风 第九章 战火中多灾多难的张家企业 令人扼腕的龙章造纸厂 好梦难圆的静安别墅 张家与丝绸的最后联系 曾经呼风唤雨的张家兄弟 第十章 银行界和藏书界的双栖明星张芹伯 六年创办三家银行 抗战胜利后大权旁落 郑振铎收购张家藏书 第十一章 中国古钱大王张叔驯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古钱币收藏冠军 神秘的“大齐通宝” 朗悟和尚的钱袋 首个古泉学社的创办人 一块古玉换一辆凯迪拉克 第十二章 钱币大王的现代理念和海派生活 霞飞路上的大花园 充满异国情趣的上流生活 房子、车子、花圃和国旗 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次旅行 领先三十年的经营思想 “齐斋”藏品的最后归宿 第十三章 教育家、外交家、书画家张乃燕 祖孙三代皆校长 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 从化学专家到历史学家 一张保存了八年的支票 张乃燕书画作品的最后归宿 第十四章 张静江的十朵金花 “肥皂箱上的演说家” 大女儿张蕊英嫁得最风光 贤妻良母二小姐 三小姐把宋子文晾一边 张荔英嫁给大丈夫陈友仁 五小姐是位服装设计师 后五朵金花的海外生涯 张乃理历尽艰辛才到家 平淡中的真诚生活 第十五章 百岁教授张乃凤 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 与众不同的读书生活 中国肥料科学的奠基人 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埋头工作 第十六章 从公子哥儿到书画鉴定大师 17岁一夜身价200万 迅速崛起的青年书画收藏家 一场豪赌输掉大世界地皮 “命”中注定的好姻缘 郑振铎冒着政治风险保护张葱玉 南锣鼓巷北屋轶事 在文物鉴定的岗位上鞠躬尽瘁 第十七章 千丝万缕的豪门联姻 第十八章 张静江、张叔驯的海外沧桑岁月 惊心动魄的“八一三”见闻 痛苦的选择:离开中国大陆 从日内瓦到纽约 古钱大王的最后岁月 “民国奇人”的最后传奇 第十九章 大风大浪中的张家佚事 常熟路108弄5号的女人世界 展会上发现母亲遗物 “命中要生十三个娃娃” 第二十章 大洋彼岸“最后的贵族” 美国西海岸快乐的勇敢者 “成筐成篓”的各类专业人才 细雨中的寻根之旅 附录 南浔张氏家族世系表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张叔驯(1899—1948,谱名乃骥)是张氏家族数位传奇人物中极具个性的新派人物,也是一位深受家族成员和众多朋友喜欢的“快乐王子”。20世纪30年代,他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收藏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古钱币收藏大王。 他是张石铭的第七个孩子,也是张石铭的元配夫人徐咸安生的最小的一个孩子。他从小聪明伶俐,长得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像是总在探究着什么,很讨大人喜欢。 如同很多传统的大家庭一样,他的父亲担心家里的财气会给孩子的安全造成隐患,不放心他们外出读书,于是就把他们圈在大宅院里,高薪聘请先生住在家里,教孩子们读书。以至于张家的孩子们在离开石路大宅院之前,都不曾进过新式学堂,他们的学问全是在高墙深院里跟私塾先生学的,尽管石路距离新潮汹涌的南京路只有两条马路。 张叔驯的国文老师是浙江海宁著名的“陈阁老”的后代。陈家祖上有人在清廷里做高官,获得朝廷很多赏赐,在海宁有很大的宅院。陈老先生本人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夫子,晚清时在京城里当翰林,辛亥革命以后家道中落,寓居上海,成为张家的家庭教师。论年龄,他应当跟张石铭差不多。 这位陈老先生为张家立下了很大功劳,教了张芹伯、张乃骅、张叔驯一代人,又教了张葱玉、张南琛、张泽琏一代人。经他教授的这些张家子弟,其中有三位后来在文化界卓有建树——张芹伯成了著名藏书家;张叔驯是古钱币大王;张葱玉成为第一流的书画鉴定大师。这位陈老先生的女儿陈德和也是张家的家庭教师,负责教女孩子,也教了两代人,她们是张湘英、张淑英、张颖初、张微。陈老先生在张石铭去世后数年仍健在,还跟随张叔驯一家搬至淮海中路的大花园里住,抗战前在那里病逝。 名师出高徒。张叔驯师从这样一位老学究,从小打下的国学根底自然不同凡响,加之家学熏陶,朝夕过眼之物不是古籍就是古物,其文化学养和价值取向,自然与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他11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徐咸安不幸去世了,他一下子陷入了茫然。他是他母亲最小的一个孩子,平时最受宠爱。两个哥哥年龄都与他相差很大,他们一个整天忙在自己的书屋里,另一个整天忙在外面,是个社会活动家,好在还有一个最小的姐姐张智哉(老六,张家后代称其六亲伯。徐咸安生的其他几个女儿都早天)年龄与之相仿,可以陪他度过不少时光。在后来的数十年问,这位六姐是家族中与之最亲近的人。 父亲对他非常关爱,但是父亲的关爱是理性的,对他管教很严,不乐意看到他到院子之外去玩。其父治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每天早饭过后,走到大院第二进的花厅里,在一张雕刻精美的红木椅子上坐下,手里拿着一本线装书。他的确是在看书,不时地翻动书页,但是他的耳朵可以听到整个大宅院的所有声响。尤其是他的眼睛,能够直接看到院子里的那个照壁,所有从照壁两侧进进出出的人,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家里的佣人和账房先生哪个勤快,哪个偷懒,哪个来得早,哪个走得晚,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小孩子若要到院子外面去,必须向老太爷讲清楚,出去干什么,得到允许才能出去。 然而,上海滩十里洋场毕竟是个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毕竟比大宅门里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青年时代的张叔驯无法满足高墙深院里的生活了,外出的欲望不可遏制。 1928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张叔驯已年近三十,娶妻育子,而且在古钱界已经很有名气了。在这前一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钱币学的杂志《古泉杂志》①,俨然古钱界的领军人物了。 1932年张家南号懿德堂分家的时候,张叔驯已经三十出头了。他获得了二百多万元遗产,一下子成了双份的百万富翁,从此经济上获得了独立,有了自己的账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了。由于他那与生俱来的追逐新事物的天性,以及对中国古钱的特殊爱好,他的钞票很快有了两个不错的去处:一个是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建起了一栋很讲究的大花园洋房,从此告别了石路上他父亲苦心经营的张家老宅院;另一个是在古钱收集上“大手笔”,短短几年时间,就把沪上那些老牌的钱币收藏家甩在了后头。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无穷的求知欲,总在探求新知,对于新“玩意儿”的追求永无止境,拿现在的话来说,他简直就像个超级大玩家。 P170-171 序言 当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蒋惠雍老师跟我提起修订再版《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一书的时候,我匆匆从书橱中拿出此书翻看版权页,哇塞,已经八年过去了。十多年前,张静江的侄孙张南琛先生与我合作撰写此书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候,张南琛先生已经80岁,住在美国旧金山,强烈的家族责任感和浓郁的乡情,使他迫切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个夙愿,即为他那非常传奇的、民国史上留有浓重一笔的南浔张家写一部史书。为此,他与夫人席与时女士不惜多次飞行十多个小时,专程来上海。我为他的执着和顶真而感动。我们约好,我负责国内张家人及相关人士的采访和资料收集,他负责海外张家老人的采访和资料收集,文章总体由我执笔,但是也要穿插一些他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家族生活体会。从2003年秋天到2006年冬天书成出版,其间几乎每周我们都要通越洋电话、传真或电邮,研磨史料,分辨真伪,去粗取精,把握分寸。 应当说,这部书是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三代人与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访问了五十多位当时还健在的张家老人及其后代,查阅了一百多种海内外的中英文资料,尤其是有关清末江南丝业、盐业经济和民国初创及北伐战争时期,那些扑朔迷离、是非纷繁、浩若烟海的资料。我们采访的足迹除了北京、上海、湖州、杭州、苏州、南京、镇江、香港,还到了旧金山、新加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非常认真的,绝非粗制滥造、道听途说、刻意涂脂抹粉的家族史著作。它再现了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下半期,中国江南和十里洋场上流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忠实记录了从南浔懿德堂和尊德堂走出的一群至情至性的豪门子弟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们对中国革命和文化传统的挚爱……正如张南琛先生所说:“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强大、富有、勇于献身、影响深远的家族,是那个社会的一个非常奇妙的典型。” 或许有不少读者会对张静江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兴趣。的确,他们之间的是非恩怨很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过程非常奇特,跌宕起伏,不仅影响了张氏家族的整体走向,也对当时的局势发生过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或许也可以作为民国史的一个副本来读。 几年前曾有一个口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八年来,中国又发生了很多变化。起码在出版界,家族史类的书逐渐多起来了,也有很多传记类的书,不再局限于传主个人的经历和成长,而是与传主的家族历史密切联系起来,从而能较客观全面地说人论事。这样的书,市场反响较好,这说明无论作者和读者,已经逐渐地静下心来,仔细体味原味的历史了,真是令人高兴!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眼下媒体关于“富二代”、“富三代”、“官二代”、“官三代”的种种曝光,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家族史研究的重要和迫切。一个家族与一个民族一样,要想长盛不衰、长治久安,总要总结、研究其中有规律性的东西。张静江家族是一个难得的个案,但愿读者们能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 感谢读者们八年来的关注和厚爱,也希望获得更多的指教和评论。 宋路霞 2014年6月 后记 要全方位地反映张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人物众多、影响广泛的大家族,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原始家族史料的缺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很多年间累积起来的家族史料,都在“文革”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现在要作研究,首先就得四处寻觅,八方调查,重新积累资料。张氏家族后代分散在天南海北,国内国外,不少人已经年迈体衰,这就更增加了寻访的困难。当然,困难有时候也是一种动力,越是困难也就越有悬念,也就越有一探深浅的价值。 好在张家代有人才出,是个“盛产”优秀人士的家族,他们几代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卓越。就笔者所知,这个家族中的高科技人才比上海滩任何一个故家旧族都多,值得追踪的线索也就很多。 本书的第一作者张南琛先生也是一位优秀人士,他始终在追求一种至高的境界。他14岁就跟随父母到了欧美,如今真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时下人们喜欢往国外跑,而他却不容置疑地向往家乡,一有机会就往中国跑。他在尼克松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之后不久,就偕夫人席与时女士回到了上海,此后的若干年间,他们夫妇十数次地飞渡太平洋,并率领子孙来寻根。时下有钱人喜欢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和工作,而他的女儿生在美国,已经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却又来北京读中国博士,并且已经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年。近些年来,张先生着手家族史料的收集和研究,用英文写下了数万字的回忆录,还为这部书稿的完成,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保障。他那严谨、负责、忘我、投入的精神,是笔者在从事家族史工作的十余年间,遇到的最为突出的一位。本书能以扎实的资料面世,张先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关心和帮助过笔者的朋友有很多,张家人中除了张南琛、席与时夫妇,还有张乃凤、张乃庄、张乃鹉、张乃昌、周孟慈、周淑景、张乃乾、张玮云、张湘英、张淑英、顾湄、张颖初、张微、顾景淑、张宁、张泽瑾、张泽瑚、张泽英、张泽琇、张泽珪、张泽玲、张泽璇、张泽璟、张泽瑁、张泽琪、陈平、瞿明明、瞿和和、朱英、张贻文、张贻爻、张贻义、张文嘉、赵洁、乐嘉铭、刘欣万、张建智、王增清、张毓琦等。他们中有四位(张乃庄、张乃鹉、张玮云、张泽硅)不及等到此书的出版已经离世,真是令人遗憾。如今这部书修订再版,又有几位老人离开了我们,他们是张乃凤、张乃昌、张乃鹉、张湘英、徐景淑、瞿明明、刘欣万。面对时光的无情,我们真是万般无奈! 每次到南浔访问或者拍照,原南浔文物保管所的干部童立德老师,原镇委书记朱倍得书记及其夫人杨老师,原南浔镇的老镇长、如今担任湖州南浔旅游协会会长的王永年先生,张静江、张石铭故居的负责人单瑾先生,都提供了热情、有效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几年前,经南浔镇房管所的积极努力,南浔张家的史料展在著名的懿德堂顺利揭幕,并邀请在沪的张家后人前来出席了揭幕仪式。这个展览是海内外张家后人的又一次大协作,也显示了举办方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谨向该所领导孙发明、金森林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 宋佩铭教授和李明洁博士承担了这部书稿和大量英文资料的翻译工作,自始至终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和高质量的帮助,也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部书2006年由重庆出版社推出,如今经调整和增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再版,但愿能更准确地反映那个既属于南浔张家,也属于江南文化的刚刚过去的一个半世纪。 宋路霞 2006年8月初稿 2013年7月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