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贾兰坡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本书入选《科学家爷爷谈科学》丛书,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

内容推荐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本书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

目录

总序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一、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

二、“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

三、北京人头盖骨

四、北京人头盖骨丢失之谜

五、北京人是最早的人吗?——一场4年之久的争论

六、找到了比北京人更早的人类化石

七、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八、人类使用工具也是人类起源的证据

九、人类诞生在地球历史上的位置

十、21世纪古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

十一、保护北京人遗址

附录 古人类化石表

悠长的岁月

我的童年

断断续续的学校生活

考上练习生

初到周口店

狗骨架和两本书

难忘的升级考试

学会“四条腿走路”

刻在心间的名字

主持周口店发掘

盐井沟挖“龙骨”

发现了三个头盖骨

辗转云南行

升为技士

周口店日寇大开杀戒

进修解剖学

南下受阻

“北京人”失踪

“偷”出“北京人”遗址图

结识夏景修

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

与胡适谈合作

重振周口店

一场长达四年之久的争论

发现了丁村遗址

寻找比“北京人”更早的人

广西探洞寻“巨猿”

河西之行

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

寻找细石器的起源

从死神身边逃脱

路途依然遥远

流逝的岁月留下了什么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童年

1908年11月25日,我出生在河北玉田县城北约7公里的小村庄——邢家坞。这个不足200户的村子,北临山丘,南望一片平原,土地贫瘠,村民的生活比较贫困。

据坟地碑文记载:我们贾家原籍河南省孟县朱家庄,在明代初期才迁移到邢家坞。

听老一辈人说,我的曾祖有兄弟二人,大曾祖父没有儿子,按我们家乡当时的规矩,需要把我二曾祖父的长子,即我的大祖父过继给大曾祖父。我的二祖父也没儿子,又从我三祖父一门中把我的父亲过继给二祖父。由于生活困难,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只身到北京谋生。

我们村里有个叫宋竹君的,据说他是燕京大学的前身——汇文大学(后改为汇文中学)毕业,在北京英美烟公司任高级职员。经他介绍,我父亲也进了英美烟公司。父亲本名贾连弟,号荣斋。他的工作部门叫“调换处”,实际上是做一种广告性质的工作。人们只要能集到一定数量英美烟公司出品的香烟空纸盒或烟盒内的画片,就可以到调换处换取挂历、成套茶具及小玩艺儿等物品。

由于工作日渐起色,人来人往日渐增多,人们都习惯称父亲为荣斋,而他的本名反而没人叫了。当时父亲每月薪水18元,他自己省吃俭用,每月需花8元,其余10元就托人捎回老家,家中的日子自然好多了。

我家村后的东山上有两个山洞,一大一小,我常常跟着其他小孩到小洞里探洞玩。大洞深不可测,我们从不敢进去。有时用石头打成圆球,从山上往下滚着玩。想不到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发现石球的打制过程和用途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村北的小山下,还有一条南北向细长的水坑。这也是我们孩子常常光顾的地方。我们就在坑里洗澡、打水仗。我还常常到地里逮蝈蝈、捉蜻蜓和小鸟。在鸟中,我们最喜爱“红靛颏”或“蓝靛颏”,凡是我们网着的鸟,除了这两种,其余统统放生。当然我们小孩之间,也常常为逮鸟打架,母亲只是拉开了就完,最多打几下屁股。她不许骂人,骂人准挨一顿掸把子。

我外祖母家在门庄子,位于邢家坞村和玉田县城之间,地处平原,风光秀丽,也是个200多户的村子。外祖母住在村前街的西头路北,家中有五间北房。东侧有条路通往后街,小路东边有个数十米长、直通南北街的大水坑,水坑大小东西有三四十米。前街路南有一块菜园,冬季多种大白菜,夏天除种各种蔬菜外,还种甜瓜、西瓜等。外祖母家我也非常爱去,除了有水坑可以游泳外,更因为那块很大的菜园子,有很多好吃的瓜果和蔬菜,比邢家坞的菜多了很多,何况还有一个比我大13岁的表兄,他常带我去坑里摸鱼和捉螃蟹,又好玩又能解馋。

大约到了7岁,我在外祖母家开始上学了。当地没有学校,读的是私塾。所谓私塾,就是在老师家上课。老师教几个学生,屋里没有课桌,只有个方桌,炕上放个炕桌而已。教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我还记得,老师叫谷显荣。每天进老师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子牌位行作揖礼,然后各就各位,背书或描红模子。学完了三本小书,又学了半本《论语》,谷老师因病去世了。我又到邻村跟一位叫李小辫子的老师学。当时已是民国,但他还是清朝打扮,留着辫子,所以当地人都叫他李小辫,而不知他的大名。他对学生管得很严,背书背不下来或背错了,都要挨掸把子。他给我们讲的课文,我们听了虽然有时似懂非懂,但因怕挨打,背得都很熟。所以到现在什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还仍然记得清清楚楚。

大约到了8岁,《四书》读完,又读了点《诗经》,我的外祖母也去世了。此时邢家坞也有了私塾,我又返回自己的家继续读书。  应该说,我识字的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戴明,虽未上过学,但聪明而知晓大义。村里有个叫王雍的老头,识字最多,他看的小说也多。每到夏天,大家在一起乘凉,都会叫王雍讲故事。母亲常把听来的故事再讲给我听,都是一些“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之类,母亲一边讲一边教导我要学好人,不要做坏事。后来母亲对小说也着了迷,就借来看,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王雍,天长日久,也认识了很多字,就是不会写。到后来,她连不带标点的木版印刷的小说也能看得懂。

父亲在北京做事,家里有了活钱,生活自然好多了。母亲要求我穿戴不能与其他孩子有区别,我只比别的孩子多件内褂和内裤,外表仍是粗布衣裤。别人家的孩子在玩的时候都背着扒篓,边玩边拾柴,母亲也叫我背一个,不要求拾多少柴,就是不能比别人家的小孩有特殊感。这对我作用很大,以致后来,我对待他人,不管职位高低,都能一视同仁,这不能不说是母亲当年教育的结果。

虽然父亲每月捎钱来,但家里平时仍是早饭玉米渣粥加咸菜,午饭和晚饭是玉米面贴饼子加上一锅菜,有时是小米饭。当然过节和有客人来就不一样了。有时为了给祖父下酒,母亲炒个菜,祖父总想叫我一起吃,母亲反对说:“小孩子家,吃喝时间长着呢!不在这一口两口。”过年时,客人给的压岁钱,都得如数上交,母亲又说:“孩子花惯了钱对他一点好处也没有。”但过年的新衣、新鞋母亲总是早早就做好了,当然还有灯笼、鞭炮之类的玩艺。所以过年是小孩子最盼望的了。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家境不是很宽裕,但童年的生活非常愉快,无忧无虑。至今我还常常回忆起来那时的情景。

P73-76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我父亲特别热衷于科普方面的写作。他生前的早期作品《中国猿人》、《山顶洞人》、《河套人》、《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等等都应属于科普之类。他认为没有科普,就不会吸引青少年对各个学科的兴趣,只有青少年对各个学科感到了兴趣后,他们才会有今后的目标,这样我们的各类学科也右会后继有人。

当然,要把学术上的东西深入浅出地写成科普知识类的小册子也非易事,这要比写论文更加困难。但他还是坚持要多写科普文章。他一直对写科普文章不算成绩的说法耿耿于怀。

父亲认为科学家主要的精力应放在研究上,因为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一百多岁,在宇宙的时间里也是短暂的一瞬间。时间对科学工作者是非常宝贵的,而且还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搞科学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他也是在“每有所得就笑逐颜开,一无所获就愁容满面”这种无法摆脱的苦乐相兼的境界中走完了他的人生的。

我父亲没上过大学,没到国外留过学,全凭着他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勤恳恳地拼命拼出来的,虽然头顶光花,走进了最高学术殿堂,当他还认为自己差得很远,他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半成斋”。

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出现在你面前。能再版《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及《悠长的岁月》,就是要体会到他成长的经历,希望能够对青少年读者有所教益。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我希望科学家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粉丝”。如果科学工作者的“粉丝”多得像歌星一样,我们的国家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贾彧彰

(贾兰坡长子,当过父亲十年秘书,现任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会长。)

书评(媒体评论)

我父亲特别热衷于科普方面的写作。他生前的早期作品《中国猿人》、《山顶洞人》、《河套人》、《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等等都应属于科普之类。但专门为青少年写了两本科普书:《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和《悠长的岁月》。他认为没有科普,就不会吸引青少年对各个学科的兴趣,只有青少年对各个学科感到了兴趣后,他们才会有今后的目标,这样我们的各类学科也才会后继有人。

我父亲没上过大学,没到国外留过学,他所取得的成就全凭着他在学习和工作中勤勤恳恳地拼命拼出来的。虽然头顶光环,走进了最高学术殿堂,但他还认为自己差得很远,他把自己的书房起名叫“半成斋”。

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贾兰坡长子,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会长 贾彧彰

以贾老创作本书时的高龄,以及对古人类学修为之深,很难要求他的文章能令初学者看得明白。但令人赞叹的是,贾老像在对一群年轻朋友讲话。他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向大家讲述一个个娓娓动听的研究中国古人类历史的故事。

——著名科普作家 饶中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