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发现纵横谈(典藏版)/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王梓坤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本书为书系之一。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所具备的德、识、才、学四大品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本书荣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列入首届全国“我所喜爱的10本书”,列入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联合推荐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图书奖。许多篇章入选多种语文教材。本书1978年出版以来,多次修订,多次印刷,长销不衰。

内容推荐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就要从科普抓起。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去克服困难,成功或成就就会在你面前。

本书为“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所具备的德、识、才、学四大品质,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

目录

总序

引子 天高可问

第一编 谈德识才学

不是“神”灯

 ——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

 ——谈德识才学兼备

欧勒和公共浴池

 ——根扎在哪里?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

 ——向劳动人民学习

骡驹与盐碱地

 ——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本草纲目》的写作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工夫在诗外

 ——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冷对币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

 ——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真理的海洋

 ——谈勤奋

原因的原因

 ——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倚天万里须长剑

 ——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疾病是怎么回事

 ——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天狼伴星

 ——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谈才:洞察力等

挑灯闲看牡丹亭

 ——三谈才:善于猜想

康有为与梁启超

 ——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

 ——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一个公式

 ——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三谈学:灵活运用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

 ——四谈学:资料积累

剑跃西风意不平

 ——五谈学:推陈出新

钱塘江潮与伍子胥

 ——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

斗酒纵观廿一史

 ——读点科学史

彗星的故事

 ——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

万有引力的发现

 ——长江后浪超前浪

第二编 实践·理论·实践

从普朗克谈起

 ——科学发现的

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

大自然的无穷性

 ——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

赵县石桥等等

 ——科研开始于观察

此曲何必天上有

 ——巧妙的实验设计

原始地球的闪电

 ——各种各样的实验

奇妙的“2”与“3”

 ——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

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

 ——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等等

 ——再谈正确的理解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谈想象

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等

 ——谈分析方法

针刺麻醉的启示

 ——谈概念

“我用不着那个假设”

 ——各种各样的假设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假设的检验

海王星的发现

 ——谈演绎法

物体下落、素数与哥德巴赫问题

 ——再谈演绎法

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

 ——爱因斯坦谈科学研究方法

电缆、青年与老年人的创造

 ——定性与定量

华山游记与镭的发现

 ——坚持、再坚持

胸中灵气欲成云

 ——智力的超限

苯与金圣叹的观点

 ——谈启发与灵感

征服骡马绝症及其他

 ——循序渐进与出奇制胜

能创造比人更聪明的机器吗

 ——逻辑思维与科学幻想

放射性、青霉素及其他

 ——谈偶然发现

香榧增产记

 ——对归纳法的两点新的认识

朝霞国里万舸争流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附录

漫话治学之道

评文论史便神飞

 ——学理者如是说

读书面面观

 ——读书的乐趣

王梓坤和《科学发现纵横谈》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

——向劳动人民学习

紧密联系群众,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是我国科学工作人员的优良传统之一。

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一书的作者贾思勰养了许多羊,饲料不缺,却饿死不少。他莫名其妙,便向一位老牧人请教。老牧人问他是怎么喂料的,他回答说,把饲料全铺在羊圈里,让羊随便吃。老牧人说,这就坏了,羊爱干净,你把饲料铺在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屎尿都拉在上面,羊怎么肯吃呢?

汜胜之,是汉朝的农学家,他很虚心向农民学习。有一位善于种大葫芦的老农向他传授经验,老农说,要种出特别粗大的葫芦,首先要挖一个直径和深度各三尺(1尺等于0.3333米)的大圆坑,坑内上足粪;把粪和土搅匀,再上足水;等水渗下去后,种下十颗从大葫芦里选出的种子。第二步,等十条葫芦蔓长到两尺多长,用布把它们扎在一起,外封泥土;过几天后,把九条葫芦蔓的上端摘掉,留下一条最粗的,这样,十条根吸上来的养料和水分都供给这一条了。第三步,结出来的前三个小葫芦全部掐掉,因为这时根茎叶还没长好;第三个以后的留下,由于根茎叶全长壮了,供给的养料也充足了,这些葫芦便都长得又肥又大。汜胜之把向群众学到的生产经验写了下来,汇成了一部著名的农书《汜胜之书》。这种书当然不会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所以早失传了。幸亏它为广大人民所热爱,许多人在其他的书里引用了它,这部书的部分内容才得以保存下来。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明朝末年,那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记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科技成就。这部书也是作者长期深入生产实际、向劳动人民学习的产物。然而,它也几乎失传。直到1926年才从日本传回翻刻本。解放以后,北京图书馆从宁波李氏墨海楼捐献的藏书中得到了1637年(明崇祯十年)的初刻本。在群众的支持下,此书现已出版,广为流传。作者宋应星是个有志气的人,他在序言中说,请那些热衷于科举大事业的人,把这本书扔到一边去吧!它对于猎取功名,追求高官厚禄是毫不相干的。这充分表达了他对统治阶级及科举制度的鄙视。

1970年9月,《人民日报》登过《一匹马和一百匹马》的报道,发人深思。某运输连的一匹大黄马突然倒毙,大家都愕然,不知是怎么回事。剖开肚子一看,肠里堆了28斤(1斤等于0.5千克)沙子,显然,这是致命的原因。接着他们又发现许多马也患有同样的病。怎么办呢?便向老牧民请教。老牧民说,不用打针,也不要吃药,只要给马灌上一些猪油就行了。果然,灌油后,病马便纷纷拉下沙子来,少的五六斤,多的二十多斤,马拉下了沙子后病都好了。可是,沙子怎么跑进马肚的呢?老牧民说,因为水土关系,这里的马要多吃盐。沙中有盐分,所以马就吞沙。要预防这种病,只需在饲料中多加些盐就行了。按照老牧民的指点,将原先每匹马每天只喂4钱(1钱等于5克)5分(1分等于0.5克)盐,增加到1两(1两等于50克)盐以后,马果真都不吞沙了。死了一匹马,却挽救了一百匹马。群众的智慧,的确无穷无尽。

骡驹与盐碱地

——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我们再举两件事,说明人民群众如何通过周密的观察和试验,导致科学发现,终于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母马下骡驹,小驹刚生下来时体格健壮,又蹦又跳。可是次日下午就无精打采,低头耷耳,卧地不起,还出现贫血、黄疸、血尿等症状,最后终于死去。原来小驹患了新生骡驹溶血病。以前认为这是绝症,死亡率达百分之百。这是怎么回事呢?按照旧说,发病原因是“胎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或者说是“败血病”,但都没有解决问题。广州部队后勤部的一些同志决心搞清这个难题,便从观察人手。他们仔细观察新生的骡驹,晚上蹲在马厩里察看它的生活情况,通过对上百匹小骡驹的研究,终于摸清了发病原因。有的小骡驹未吃奶前,活蹦乱跳,吃奶后就委靡不振,可见发病与吃母马的初奶有关。于是他们反复化验母马的初奶和骡驹的血液,在初奶中找到了一种致病的特异抗体,抗体进入骡驹体内后,便破坏血中的红细胞,使骡驹得病。他们还发现,这种抗体只破坏骡驹血球,而对马驹血球没有破坏作用。于是他们便让骡驹与马驹交换母马哺乳,收到了较好的预防效果;或者干脆把母马的初乳挤掉,暂时实行人工喂养;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一种草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件事是改造盐碱荒地为良田。有些地区含盐量高,寸草不生。盐碱含量与地下水有关,因后者中含有盐分,当地下水位升高时,水会沿着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太阳晒后,水分蒸发,把盐留在地面。反之,下大雨后,盐被雨水溶解,或随水下渗,或被水冲走,于是盐分减少。这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但怎样利用这一规律呢?人们起初并不自觉,后来观察到:离排水沟越近的地方,不论种棉花、绿肥,总是出苗齐,长得快,而盐斑大都留在离沟远的田中间。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来地里有了排水沟,大雨过后,盐随水顺沟排走,地面上减少了盐分;同时土壤中的水也能排走许多,因而地下水位降低。这样,天晴时地下水就不容易上升到地面,从而减少了地下水中的盐分上升,这就是排水沟的作用。至于离沟远的地方,盐分就不能这样顺利排走,因此盐斑就多。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决心大修水利,建成一套完整的排水淋盐系统;连种三年绿肥,变盐碱荒地为良田;再加上植树造林,防风防盐,盐碱地便可能得到根本的改造。

P16-19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上世纪60年代初,邓拓发表《燕山夜话》。我读后既叹其渊博,同时也启发我似乎也可写点什么。多年来我有收集资料勤作笔记的习惯,但平日忙于教学科研,无暇整理。70年代,由于周知的原因,各校停课,正是我完成宿愿的时机。于是躲在九平方米朝北的暗房子里,不顾毛巾结冰,被头凝霜,虽手指冻烂仍坚持写作,三易其稿,终于写成这本《科学发现纵横谈》(下简称《纵横谈》)。承好友刘泽华教授赏识,鼓励我向《南开大学学报》投稿,1977年居然连载三期,不料引起较大反响,收到各方鼓励信上千封。刚刊出第一期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曹香秾先生便来长途电话,希望看到全文并出书。她的职业敏感使我惊叹。更令我惊喜的是:应出版社的请求,数学大师苏步青院士慨然作序,顿令小书生辉。1978年出版后连印六次,并有幸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0),接着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我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81)。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其中加入了我后来发表的一些文章,篇幅增大至三倍。1995一1996年间,发生了有关的三件事: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纵横谈》幸附骥尾;“希望工程”向一万所农村学校各赠一套(每套五百种),《纵横谈》也侧身其中;又承《科技日报》垂爱,自1996年4月4日至5月21日,将《纵横谈》全书连载。18年前的作品在报上重新发表,实属罕见。那原因,日报编辑在前言中说:“这是一组十分精彩、优美的文章,今天许许多多活跃在科研工作岗位上的朋友,都受过它们的启发,以至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由于受到这些文章中阐发的思想指引,决意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科学探索。”若真如此,不枉此生矣。1997年,承柴剑虹先生引荐,《纵横谈》在历史悠久的《中华书局》再版,其中附录了三篇文章。以上各版总发行超过42万本。两年后,湖南教育出版社符本清先生来电告知,他们将出版《中国科普佳作精选》,初定为50本,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编的,《纵横谈》也有幸入选。2005年,又蒙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次出版,作为《名家精品集萃》之一,各方厚爱,使我非常惊喜,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这本小册子,说是科普也可,说是关于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较有系统性的小品论文集也可。论文而兼小品,也许是一新格。书中讲的是科学发现,夹杂一点文学、历史和数学,无他,希增其可读性而已,非敢弄斧也。

《纵横谈》写于40年前,个别提法也许赶不上时代,为了保存原貌,基本上未作大改,好在讲的多是历史事实,而事实是永生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

2008.2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的一些怎样的品质。

——著名数学家 苏步青

作品的篇幅并不浩繁,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具有必读价值。相信同学们自会在阅读中汲起更多的养分,受益终生。

——著名评论家 杜德群

数学家王梓坤教授说过,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只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读一流的书。读一流作者的书。而我要说,《科学发现纵横谈》值得你保存一辈子。

——著名科普作家 李毓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