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中国古代人体装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郑婕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图说中国古代人体装饰》是中国服装鼻祖沈从文先生的弟子郑婕女士,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人体装饰、头饰、面饰、肢体饰、绘体文身、佩饰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的成果。该书配有大量的图片,制作精美,采用纯质纸全彩印刷,通俗易懂。

内容推荐

此书时间跨度较大,上自史前,下及明清,并对我国古代人体装饰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探索、研究,内容包括头饰、面饰、肢体饰、文身绘体、佩饰等。为了编写好这本书,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方面的书籍,对以往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装饰品实物及历代雕塑、绘画中有关装饰的资料进行绘制、临摹、拍照,并大力搜集古代文献中有关人体装饰的资料,涉及史书、志书、礼仪论著、游记、诗词歌赋、杂记、杂说、类书、字书、笔记、书信、小说、传说、戏剧、歌舞以及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资料,等等。该书有若干特点:第一,以形象的图画为主,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可以字释图,又可以图释文。第二,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考古资料,还配备不少民族学资料,把“死化石”与“活化石”结合起来研究。第三,按专题展开,又把握了历史秩序,给人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形象感。

目录

前言

头饰

第一节 束发装饰

发箍

冠形饰

第二节 插发装饰

簪钗

发梳

第三节 步摇

第四节 彩胜

第五节 天然头饰

花叶头饰

兽牙头饰

羽毛头饰

第六节 发卡与缀饰

面饰

第一节 凿齿

第二节 穿鼻

第三节 花靥

第四节 耳饰

耳珰

耳环

耳坠

耳珠

肢体饰

第一节 镯

手镯

臂镯

腿镯

第二节 戒指

第三节 缠足与反缠

足运动

缠足的历史

缠足的发展

缠足的过程

各类小脚的名称

缠足的两种作用

反缠足运动

小足遗迹

绘体文身

第一节 绘体

第二节 文身

佩饰

第一节 胸项佩饰

第二节 腰佩

尾饰

腰坠

玉佩

日用挂件

参考文献

结语

试读章节

“戒指”又称“指环”“约指”“手记”等,是戴在手指上的小装饰品,为男女同饰之物。戒指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的骨管戒指和山东曲阜城东南西夏侯遗址中的白色大理石戒指,在出土时均套在墓主人的指骨上。

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除邳县大墩子遗址和曲阜西夏侯遗址外,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陕西华县元君庙墓地、临夏秦魏家墓地等,都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戒指。许多在出土时,还套在人骨的手指上或放在手旁(3—2—1)。

有研究认为,戒指是由操作弓箭时用的扳指演变而来的。古人射箭时,为了防止弓弦勒伤手指,往往用兽骨、小竹筒或玉、石等为材料制成小圆筒,套在右手拇指上,以起到保护手指及减少摩擦的作用,这种用具被称为“扳指”。扳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品——戒指。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有玉扳指、内蒙古地区也曾出土过不少扳指(3—2—2)(3—2—3)(3—2—4)。

戒指的质料主要有石、骨、铜、铁、金、银、宝石、珍珠等,类型也很丰富,有环状戒指、绕丝戒指、镶珠宝戒指、立体形戒指、印章戒指等。环状戒指有素面与花面之分。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遗址就出土有素面无纹饰的骨制戒指。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出土有花面环状戒指,戒面为三排密集的小针眼,形似顶针(3—2—5)。

绕丝戒指是用金属丝缠绕成簧状,北京房山琉璃河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铜质簧形戒指。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出土有用铜丝绕成的九环戒指(3—2—6)。彝族过去也有一种银质绕丝戒指,这种戒指是用银丝绕成弹簧条,然后再用弹簧条缠绕成多环戒指。

镶宝石戒指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戒指的戒面上,都镶有一个或数个各类宝石(3—2—7)(3—2—8)。

立体形戒指是指在戒指上装饰立体的动物形或花形。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北魏墓出土的动物形金镶绿松石戒指,是在戒面上伏卧着一个金制立体小动物,在动物的身上,左右两侧各镶三颗绿松石并焊满小金珠,精制而生动(3—2—9)。

P091-092

序言

人体装饰,是人类消费的重要主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有人体装饰存在。但是,最初的人体装饰是实用性的,缺乏审美性。自从人类对美的感觉混沌初开,人们便无不对自身的装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人类社会每向前跨进一步,我们的先辈都为我们留下一批宝贵的人体装饰艺术财富。

中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表明,距今一百七十万年以前,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一带的元谋人,已经使用粗制石器。工具的使用,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开端,它使人的双手越来越灵活,大脑也相应地发达起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审美意识逐渐萌芽。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我国辽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远古人类,已经懂得在胸前坠挂染成红颜色的项链了。当时人们已掌握钻孔、磨制和刻画技术,并能主动地运用上述技术对小砾石、动物牙齿、动物骨、蛋壳、河蚌、贝壳等小型天然物品进行加工。在辽宁海城小孤山、金牛山,宁夏水洞沟,河南小南海,河北虎头梁,北京山顶洞等处,均出土有当时人使用过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被学者视为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创作。说明人体装饰在艺术起源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闪烁着远古文化的光芒。

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大脑中形成潜在的审美意识后的产物。当原始人为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向自己的身上涂抹动物膏血、植物汁液以寻求保护时,那些附着在人身体上的光泽、色彩、芳香气味便会刺激人的精神世界,开发其潜在的审美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

从远古时代起,氏族的迁移、氏族间的相互通婚、经济往来以及掠夺战争,使得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各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曾出土过穿孔海贝饰品,云南远离海滨,这种装饰品的出现,显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传入的。1979年在内蒙古准格尔一座西汉时期的匈奴墓葬中,发掘出一对耳坠饰。这对耳坠饰的上部,各为一块鹿纹金牌,下部分别连以龙纹和凤纹透雕玉坠。金牌是匈奴民族的特色饰物,而龙凤玉坠则具有典型的汉族装饰风格,两者结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而这种交融也正是许多人体装饰得以流行于世界各个角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人体装饰复杂而零碎,可遍布全身每一个部位,有大面积的涂抹,也有精制小巧的点缀,有琳琅满目的垂珠挂链,甚至有通过损伤肌肤来达到审美的效果。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及特定环境中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情趣。当你涉足人体装饰世界时,会发现许多装饰形式是神秘的,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装饰,而在当时人们看来却是非常美丽的。比如原本秀美的面容,为何要黥纹,整齐洁白的牙齿为何要涂黑或打掉,健康的双足为何要缠裹,等等,乍看起来这是一种奇异的装饰,是一种令人费解的艺术,但其中却包含着一定的信仰和含义。首先必须弄清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与生活水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节庆习俗以及人生、婚姻礼俗等,才能对古代人体装饰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对古代人体装饰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与我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早先我曾在沈从文先生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工作过,记得当时我年龄还小,主要是学习。沈先生对我十分关心,谈及他与我祖父郑振铎的私交,又说祖父学识渊博,应该后继有人,让我认真学习服饰历史,先从搜集资料、整理绘制古代服装饰品入手。沈先生的话,使我终生难忘,并且作为我致力于服饰研究的动力。

后来我又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画的复制、摹绘工作,还曾多次参与绘制各类文物器物图,有幸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各朝代的服装饰品及其有关资料。在这些工作实践中,我努力做到两点:第一,时时注意搜集古代的服饰资料,积少成多,受益久远;第二,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事实上,做学问、搞科研,除了必要的理论修养之外,主要是积累资料,消化资料,使自己的认识不断走近科学的彼岸。

古代人体装饰历史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地上保留的古代遗迹、古代各种文献记载以及社会的活化石一一民族学资料四个方面。要想对古代人体装饰尽可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单一学科的取材是不够的,需要各方面资料的相互印证,但仅凭现有资料却倍感欠缺。因为首先是考古发掘的实物数量有限;其次是文献记载中的诸多附会、误解及谬传,如在关于纹身绘体起源问题上,史学界多认为,源于远古先民对身体的保护,但由于没有文献依据,我们只能从史前人类的葬俗中及史前岩画、彩陶、雕塑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去寻找些许痕迹,并通过民族学的有关资料来分析它的发生与发展。关于周礼中的玉佩,据古文献记载,当为上层社会所用之物,具有一定地位、品格高尚的人方可佩带。当时还定有一套完整的佩玉制度,但从考古发掘中的大量周代组佩看,却很难找到严格的定式,其组合件与组合形式也往往与记载相距甚远。再如有关耳饰的来历,据《释名·释首饰》云:

“穿耳施珠日踏,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琅珰锤之,今中国效之耳。”而大量的考古资料则表明,人类的穿耳戴饰之凤,早在史前时代即已普遍流行,且蛮夷妇女绝无礼教约束,更不可能“琅珰锤之”。很显然, 《释名》的作者也正是因为史料的不足,及对当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缺乏了解而造成了认识上的失误。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给我们今天进一步探索古代人体装饰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尚需不断地认识和鉴别。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妇女服饰资料。曾完成了《中国古代妇女服装图谱》的绘制工作(两百幅)。后来又发现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古代服装方面的著作较多,而专写人体装饰品方面的著作却极少,因此,近几年我又侧重搜集我国古代人体除服装以外的其他附加装饰方面的资料,开始着手编写成册,这就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图说中国古代人体装饰》一书。此书时间跨度较大,上自史前,下及明清,并对我国古代人体装饰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探索、研究,内容包括头饰、面饰、肢体饰、文身绘体、佩饰等。为了编写好这本书,我翻阅了大量的文物和考古方面的书籍,对以往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装饰品实物及历代雕塑、绘画中有关装饰的资料进行绘制、临摹、拍照,并大力搜集古代文献中有关人体装饰的资料,涉及史书、志书、礼仪论著、游记、诗词歌赋、杂记、杂说、类书、字书、笔记、书信、小说、传说、戏剧、歌舞以及国内外民族学、民俗学资料,等等。该书有若干特点:第一,以形象的图画为主,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既可以字释图,又可以图释文。第二,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考古资料,还配备不少民族学资料,把“死化石”与“活化石”结合起来研究。第三,按专题展开,又把握了历史秩序,给人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形象感。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仅凭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在编著过程中,宋兆麟先生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并且提供了不少资料。我的民族学、民俗学知识,是宋先生多年耐心指点的结果。在此对宋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此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因此还有很多古代的人体装饰,如绞面、压扁头、染齿、镶齿、灭眉、剃光头、染甲、敷粉、施朱、画眉、点唇,等等,皆因缺乏直观的形象资料而无法收录其中,甚感遗憾。不过,研究古代装饰文化,揭示古代人体装饰的奥秘,了解过去,认识历史,无疑对现代人体装饰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婕

2005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4: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