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二年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大地震
民国十三年《党国旗解表》
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蒋介石清党
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李大钊之死
民国三十七年《中华民国宪法全文》
1948年《毛泽东主席画像宣传画》
《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由宗绪盛所著,民国纸片收藏方兴未艾,这本书指导您——
收什么、怎么收,什么价、赚多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作者 | 宗绪盛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十二年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大地震 民国十三年《党国旗解表》 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蒋介石清党 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报道李大钊之死 民国三十七年《中华民国宪法全文》 1948年《毛泽东主席画像宣传画》 《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由宗绪盛所著,民国纸片收藏方兴未艾,这本书指导您—— 收什么、怎么收,什么价、赚多少。 内容推荐 《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由宗绪盛所著,《民国记忆(老纸片子收藏漫记)》的作者将自己收藏的上万份关于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原件,按照“实物、稀见、真实、有用”的原则和愿望,最后遴选出百多份,能较好体现和反映民国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变迁的有关文书信札、书刊杂志、证照画册、报纸相片和宣传画等民国“纸片子”,拍照成图,并将这些纸片收藏的过程和纸片所记载的历史形成三十余篇文字,聚成一册,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 目录 序言 军需公债首次发行 中山筹款初建民国 ——民国元年《军需公债债票》 一纸传单政党风云 自由结社民主兴衰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自由党传单》 大清陆军时有几多 日本详知图中细说 ——日本明治四十四年《清国常备陆军配兵表》 京城首测水平高低 石标八一遍布东西 ——民国六年《北京水平石标一览表地点图》 实业债权京城开签 实业发展对号之间 ——《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第二期债券开签中奖对号单》 英伦化肥入关百年 农民好友“月牌”肥田 ——民国早期两幅《卜内门肥田粉》广告 一副素描相貌堂堂 一袋豪杰“农民大王” ——民国十一年澎湃先生小像 以德报怨全国支援 不计前嫌博大胸怀 ——民国十二年中国援助日本关东大地震的五份文献 实业泰斗启新洋灰 八方学子民企见学 ——民国十二年至三十八年期间北京大学第八所院校致启新公司的函 青天白日是一党治国一党国家一党国旗 ——民国十三年《党国旗表解》 挥刀“清党”血腥屠杀 一朝“宣战”国共分家 ——民国十六年四月北京《晨报》关于蒋介石与共产党宣战的报道 铁肩妙笔道义文章 慷慨就义守常流芳 ——民国十六年四月《晨报》关于李大钊之死的报道 国共革命两不相同 革命纪念日有异同 ——民国十八年《革命纪念日一览表》 内廷外廷故宫一统 漫步城台角楼环游 ——民国十九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报告》 攘外安内“剿匪”当前 平除“赤匪”一派谎言 ——民国二十年《新刊剿匪胜利歌》 伪满帝国傀儡康德 强换“身份”叛国无德 ——1934年“满洲帝国政府”《换发国民手帐宣传画》 雄踞民国龙头老大 商务印书昔日辉煌 ——民国二十四年商务印书馆的三份文献 本稳利厚特彩万千 民国金融繁荣一斑 ——民国二十五年《中央储蓄会开业宣传画》 打倒封建陋习革除 男人“剪辫”女子“放足” ——民国二十六年《山西介休县政府于女子“放足”的告示》 国宝南迁颠沛十年 川默公展盛况空前 ——民国三十三年、三十四年故宫在筑、蓉的两次书画展 张澜畅谈民主团结 反对内战和平建国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张澜招待外国记者的谈话》 抗战胜利敌后亮剑 拿下首府解放蒙疆 ——1945年9月15日《晋察冀画报:八路军解放张家口》 政治协商民国首创 和平建国一枕黄梁 ——民国三十五年一月旧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份文献 昨日中共创建元老 今日民盟政协代表 ——民国三十五年一月旧政协会议寄送张申府的会议通知 抗战胜利百业待兴 烽烟再起良方难医 ——民国三十五年《经济部部长翁文澋灏口头经济报告》 十四年抗战惊泣鬼神 烟画绘刻战事风云 ——民国三十五年一套记录十四年抗战战事的烟画 宪法告成宪政开篇 大法之上老蒋成装 ——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中华民国宪法全文》 人民民主共和中国 人民领袖人民选择 ——1948年《毛泽东主席画像宣传画》 挥师入城天下将定 第一标准军纪严明 ——1948年12月华北军区《入城纪律守则》 辽沈之后再战平津 古都新生告我同胞 ——1949年1月1日北平军管会《告全市各界同胞书》 开天辟地全新政协 全新代表身份有别 ——1949年9月台盟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几份文献 福全饭庄婚宴账单 几见隆福市井变迁 ——民国后期北京隆福寺“福全馆”的《婚宴账单》 附录 为什么要收集民国的“纸片子” ——收藏漫谈之一 怎样收藏和研究民国的“纸片子” ——收藏漫谈之二 民国“纸片子”的收藏与市场 ——收藏漫谈之三 试读章节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一个月后,临时政府发行了《中华民国军需公债》,这是民国政府成立后中央政府发行的最早的一种国债,记载了孙中山领导的民国临时政府为筹集资金,巩固民国新生政权所做的努力,标志着中华民国金融事业的开端。 这是其中一种面额为五元的《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债票。债票设计十分精美,珂罗版彩色印刷,纵35厘米,横27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上半部:正面最顶端印有“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八个隶书大字,下面分三行文字分别署明“定额一万万元周年八厘计息”、“民国元年中央政府发行”、“伍元公债票”。 下方竖排自右向左印有中华民国元年二月二日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副总统黎元洪、财政部总长程锦涛联合签署的“债票发行条例”。“条例”共有十二条。 条文之前,首先申明“此项公债于民国元年正月八日经南京参议院议决,由临时大总统批准发行,凡持此公债票者有权向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照以下条例领取大银元五枚,并周年八厘利息”。 在十二条“条例”中,具体说明了“此项公债自发行后第二年起每年偿还该债五分之一,至发行后第六年还清”;“民国三年二月二日为此次公债第一次偿本期,至民国七年二月二日还清”;“每年付息两次,阳历二月二日为上半年付息期,八月二日为下半年付息期,民国元年八月二日为第一次付息期”;“凡到期各息票须于到期后六个月内换现或作纳税及钱粮之用,过此六个月期后作为废纸”等规定。 照此规定,购买五元的《军需债票》,六年间连本带息将获得七元四角。在“条例”文字的中间则盖有“中华民国财政部”的红色方印。下方则印有此债票的编号:No.S8559。 债票下半部:正面主要是附有,第一号至第十二号共十二张自民国元年二月二日至民国七年二月二日六年间,每六个月付息一次、每次两角的“中华民国军需公债息票”。 整张债票的背面:印有与正面中文内容相同的英文,明确除中国人之外,允许外国人购买此项军需公债,为此“条例”还专门做出了,“此项债票以一百元做英金玖镑计算,凡交金款者当于债票之上加盖图章详细注明,将来还本付息照付金款”的相关规定。(为了保证军需公债的发行,南京临时政府专门制定并发布了《中华民国军需公债章程》32条。除债票条例的有关规定外。章程明确:“军需公债专充临时军需及保卫治安之用,此次定额一亿元,分为五元、十元、一百元、一千元四种面额;具体发放采取由财政部发行,分派各省财政司劝募的方式进行;凡热心应募或劝募公债者由各省呈请财政部照奖励章程给予奖励。” 一百年过去了,一纸民国元年五元钱的《中华民国军需公债》的债票,记录了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为克服和解决“中央财政匮乏已极”,进行“公债募集”,挽救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文明各国之通例”,使之成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最早正式实施还本付息的国内公债而载入史册。 令人遗憾的是,公债发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正当军需公债发行之际,民国元年(1912)2月13日,在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先生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辞职咨文,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lO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1日,孙中山至临时参议院行解职礼,交出大总统印信,南京临时政府宣告终结。从南京到北京,从孙中山到袁世凯,一纸《军需公债》记录下这一切发生的变化。 在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三个月中,《军需公债》只发行了.463万元,与预期的一亿元相差甚远,但对于挽救当时岌岌可危的中央财政依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后来《军需公债》陆陆续续一直发行到民国五年(1916)八月,总共发行737万余元,其还本付息一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八月才全部偿清。 人们熟知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和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所组织的各种斗争,但其为革命筹款所进行的活动和所付出的艰辛,并不全为人所知。翻看有关史料,人们不难发现中山先生在民国建立前后相当多的时间里和相当多的活动,都是为了筹钱,而在国内国外四处奔波。使人不能不感慨,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分钱憋倒英雄汉”。革命不是为了钱,但革命同样需要钱,没有钱就没有革命。这一纸债票,见证和记录了中山先生为建立民国,巩固民国,建设民国所作出的贡献。 这份《军需公债》,是2∞4年7月50元购自潘家园旧书摊刘先生处,是刘先生向笔者极力推荐购买的。刘先生是一位很有学识、令人尊重的长者,其时已近八十岁高龄,曾多年从事出版工作、退休后摆地摊收售旧书报刊史料,是一位“老潘家园”了,买书的卖书的,认识他的人很多。他所专题收藏的《红楼梦》版本之全之精,非一般学者和藏家能比。前几年刘先生告诉笔者,出版社还给他出了一本有关《红楼梦》书刊索引的专著。常说“民间有人,民间有宝”,刘先生就是一个“宝”。现在,刘先生已奔九十高龄,不再去潘家园摆摊了,但有时人们依然可以见到他的身影,令人发出很多的感慨。 至于《军需公债》债票当时由何人设计,在何处印刷,没有查到有关资料,那就无法告知读者了。 P1-4 序言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10月,笔者从自己多年收藏的民国“纸片子”中,挑选了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有关的文献书刊做了相关介绍,出版了《故纸堆——我所收藏的民国“纸片子”》一书。 其后,有读者和朋友建议,希望我在所收藏的众多的民国资料中再挑选一些文献价值较大、一般比较少见、又少为“官家”机构所收藏的“纸片子”,再汇集起来,出一个“精选”集子。图片要精细可读,文字介绍则可多可少,但一定要注明年代、种类、规格及其文献价值,这样可以比较直观提供给读者去自主阅读、研究和欣赏。同时还有专家建议,以序言、后记或体会的形式,将笔者多年在民国文献收藏与研究方面的认识做个介绍,使大家对民国文献的收藏与研究也能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我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后开始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 按照“实物、稀见、真实、有用”的原则和愿望,笔者最后遴选出百多份资料,自认为是能较好体现和反映民国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社会风貌变迁的,包括有文书信札、书籍杂志、证照画册、报纸相片和宣传画等各类“纸片子”,拍照成图,形成三十余篇文字,聚成一册,作为去年出版的《故纸堆——我所收藏的民国“纸片子”》的续集。 大凡这类的书,前面一股都有篇序言类的东西。也曾有朋友建议,最好找个有名的专家给写个序言。如此一来,既可以得到专家的认可,又能使书的销路好一些。 找专家写序,固然很好。但据我所知,这并非易事。何况,在民国“纸片子”的收藏上,自己几十年如一日,走过多少大城小市,钻过多少街街巷巷,到过多少村村镇镇,逛过多少地摊旧货市场,又结识了多少店主、摊贩和收废品的“农民”,唯有记刻在我的头脑里。一张张、一份份、一本本的“纸片子”,收藏到今天,可以说,其中的甘苦,每一张“纸片子”得来的故事,以及如“小燕衔泥搭窝”(老婆的评语)般所付出的心血,也唯有我点点滴滴在心间。特别是这其间所包含的那种真『青实感,所拥有的那种挚爱热情,每一件、每一样、每一种感觉,都是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难以体会到、难以准确表达出来的。最后我决定,不管好坏,这序还是由自己来写了。只不过写后文字太长,后听从朋友的建议,就把全文一分为二,有关对民国“纸片子”的收藏与研究的看法,改为了后面三篇漫谈文章。 不管是序言还是后记,怎样写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呢?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围绕着自己几十年收藏民国“纸片子”的所作所思,把自己为什么要收藏民国文献,民国史料的收藏与研究以及有关市场情况的所知和体会,介绍给读者。这样,既可以对自己多年收藏民国“纸片子”的经历做个梳理,也可以求得读者和专家的指正,把民国“纸片子”的收藏进行到底。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三十多年来,由于喜欢历史和读书的原因,笔者在工作之余,热衷于老书和文献史料的搜集,先是以收藏古籍为主,后热衷于民国文献书刊史料的收集,至今可说是“故纸成堆”、“坐拥纸城”。 在几十年的收藏中,每收到一份“纸片子”、一本书,我都要当即阅读,并写下一纸“提要”,附于其中。具体记录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人手里买的,花了多少钱,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感想;这件东西的价值,包括谁写的,哪出的,版次怎样,主要内容有哪些,涉及到什么事,说到了什么人;经过查找资料,求教专家,记录下对其的基本看法和认识,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等等。 这件事做起来,可说是工作量不小,有时彻夜不休。往往是面对一份资料,一张张、一页页整理,连着一周每天要到凌晨二三点,白天还要去上班,但我却乐此不疲,不知辛苦。这一切源于我对“纸片子”的喜欢。今天,由于网络的发展,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对容易了。而在以前,我必须要经常地跑图书馆、博物馆、名人故居和请教专家学者、店家摊贩,以及拥有大量相关的工具书。 值得庆幸的是,当年这些多则几千字,少则几十字的“提要”,为今天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这正应了老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更可喜的是,随着民国“纸片子”收集的日益增多和“提要”内容的逐渐积累,我越来越发现这些“纸片子”的巨大价值,深感它们绝对真真的是个“好东西”。正如笔者在拙作《故纸堆》一书“自序”中所体会到的,“比起官窑瓷器、名家字画,这些‘纸片子’,不是什么‘艺术品’,也不值什么钱,但它们确是真正的好东西。薄薄的一张纸,短短的几行字,却承载着那永远抹不掉的历史,诉说着那永远不能忘怀的故事”。那种对你巨大的吸引所带来的喜欢和追随,使你不时涌动着把它写出来的冲动,由此使你拿起笔来把它的精华与传奇一样一样呈现出来,使人们看到它的真实和美好,享受着它带给你的无穷快乐。 按照这一想法和思路,于是我就分别写下了上面的“序言”和后面的“后记”。 最后,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同样怀着感恩的心情,衷心感谢北京出版集团曲仲先生、安东先生对我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杨良志老师为编辑此书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感谢吴本伟先生、徐芳珍女士和张良先生为成就此书所给予各方面的无私帮助;更要感谢我的夫人王艳丽女士几十年对我收藏民国“纸片子”的全力支持。 期待着读者们能喜欢这本书,能喜欢这些民国“纸片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