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贝特朗·迪卡勒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因此,他将对巴黎夜生活的主要歌舞酒吧那如此特别的美学发动进攻。在这些酒吧里,代表十二个星座、四个季度或者创世纪的场景都是让美女们走台的借口,她们所穿服装开口之宽胜于直接让人产生联想的特点。不过,他的演员们趁机破坏这些场景,而裸女们则在出人意外的时机冒出来。

德利雇了三个新人来壮大他的队伍:罗歇·卡西亚、雅克利娜·马让和路易·德·菲奈斯。卡西亚是个光头哑剧演员和钢琴师,自发地运用其高大的身材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乃是歌舞酒吧的一个人物。雅克利娜·马让来自林荫道戏剧,其伶俐的口齿以及将某种十分“上层阶级”的言谈与有点傻乎乎的激动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已经预示她将能够在舞台和银幕上继承其前辈德妮兹·格莱。最后是路易·德·菲奈斯,他以一个重要角色加入到布朗奇尼奥勒一伙。他将扮演暗中前来检查演出中是否有违法现象的警察米歇尔·勒博夫。而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下来,他不由自主地被现场气氛所吸引,并最终投入到了艺术家生活之中。

在大家的想法里,这只是一场夏季演出而已。《啊!美丽的仙女!》原计划演三个月,却连演了三个演出季共883场,且场场爆满。德利联手弗朗西斯·布朗什写剧本,热拉尔·卡尔维为全剧和歌词谱曲。布朗奇尼奥勒的创始人对打闹剧的传统以及默片时代的视觉喜剧了如指掌,构思的节目充满愉悦的创意。譬如,他安排了一个由四只沙滩板房组成的装置,让三个男演员和一个漂亮姑娘在里面脱衣服。当其中的一扇门被关上时,姑娘的那扇门就打开。卡西亚、德·菲奈斯、萨吉和勒格拉表演的这档节目不同寻常。同样,一个简单的视觉想象演变成了整个演出的高潮之一:四个僧人被绳子绑着,用吊杆升到顶上,敲起晨钟。紧接着便是僧侣们各式各样的变换及即兴舞蹈表演,卡尔维将这些都纳入了摇摆爵士曲……

那些在幕后或在酒吧所作的即兴表演被拿到了舞台上,能够让同事发笑的东西也能够让观众发笑。比如,路易·德·菲奈斯模仿一只愤怒的老母鸡咯咯叫与模仿小蛮狗时而咆哮时而低吠的雅克·勒格拉不相上下。《啊!美丽的仙女!》被拍成电影时,这场学动物的小冲突还被让·卢比尼雅克的摄像机拍了进去。而且,也正是在重复之中,德·菲奈斯发明了用食指和中指让对手好好看着他的眼睛——之后,它成为卢德维奇·克鲁修的经典动作。在那些富有诗意的场景里,男演员们混入到盛装女人之间。如此,人们在影片中看到,路易·德·菲奈斯穿着一条光片闪闪的黑色三角裤与迷人森林中的尤物们一起跳舞。

自1953年6月19日第一轮演出开始,整个巴黎争先恐后地去看布朗奇尼奥勒的新创作。如果说最重要的戏剧评论家不屑去看《啊!美丽的仙女!》(裸女啊,想想看!),音乐剧的评论家们,尤其是观众们的口口相传使得都努剧院立即成为必去之地。马克斯-法瓦莱利在《巴黎报刊》上故作惊讶地用“裸女也可以打动心灵”作为标题。有人说“路易·德·菲奈斯滑稽而不可抗拒”(《法兰西晚报》)、“非凡的狂想家路易·德·菲奈斯”(《巴黎快报》)……

除了舞蹈和视觉喜剧外,他个人的大节目也获得了成功。某天晚上,他在排队看电影时,发现一名妇女一边听着同伴的叙述,一边有规律地大叫“娘的”,而且每一次的语调都不尽相同。他在《啊!美丽的仙女!》中把这个演成一个段子。成功了。在一段对话结束之际,他模仿罗伯特·罗卡在电台的一句腔调喊“向令堂大人问好”;在穿着单薄的姑娘们面前他显得很是愤怒;成功,还是成功。他不太喜欢都努剧院经理勒内·桑塞尔姆。他起先是为了引德利发笑而模仿其卷大舌的奥弗涅口音和一字一顿的腔调。舞台上成功之后,路易·德·菲奈斯又将这用在了电影上,许多影片里都会有这种夸张的乡村口音。

两个男人还是搞笑的同谋:他们令都努剧院对面咖啡馆的老板相信两人是孪生兄弟:“是的,是的,我们很像。”他们的合作有时磕磕绊绊,但从来没有停止。可惜的是,布朗奇尼奥勒的那种英、美式红极一时的生涯让他们毫无时间把两人想了好几年的计划付诸现实。

不过,眼下呢,德·菲奈斯在品尝着成功。虽然都努所付不是很多,但是《啊!美丽的仙女!》的成功使他买了一部汽车。尤其是为他打开了许多扇门,原因是他的表演把面部表情的喜剧表现力揭示得淋漓尽致。找他为电影配音的人越来越多(他是意大利伟大喜剧家托托的法国配音员,几年之后又跟他一起拍片),他还为电台录广播剧、拍广告……在电台,他与让·舒盖结为朋友。舒盖是节目制作人和广播剧导演,也是诗人们的朋友、演员们的杰出导演。路易·德·菲奈斯的声音因为具有性格和表现力把他吸引住了,可是这位演员不会“朗读”——嗨,指的是戏剧意义上的“朗读”。于是舒盖帮助他为本子划节拍、定调门,这样很快使他赋予古典语言一种独特的色彩。德·菲奈斯后来在舒盖的指导下,录制了拉封丹、拉辛、莫里哀、波瓦洛和高乃依作品的唱片。自1950年起,法国广播电台里经常听到他在改编本《宝岛记》中的声音。这样,他在法国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接触到了所有的法国演员:他和罗贝尔·拉莫罗、让·利夏尔、罗歇·皮埃尔和让一马克·蒂波共同录制了根据《三个火枪手》改编的六十集系列剧,还在布莱兹·桑德拉尔执导的“广播电影”里与米歇尔·布盖、让·塞尔威和热尔曼娜·蒙特罗一起合作过。至于广告,他拍过的哑剧人物有纪尧姆·退尔、笨拙的修理手以及比时利的短片中抢劫维萨香烟的强盗,后来还看到他出现在那些仅有十几秒的吹捧流行一时的“甲壳虫”汽车的微型喜剧中,几乎不说一个字。

自1953年夏天以来,他进入了狂热的拍摄期,同样具有“仙女效应”的特点。因为他拍得很多,十分地多。不仅拍摄的电影数量巨大,而且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尽管他还不是影片的主角,但他的人物变得重要起来。这正是他所希望的:他个人在《啊!美丽的仙女!》的成功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路易·德·菲奈斯变得雄心勃勃起来。P55-57

目录

喜剧大师的启示(译序)

导言

1.路易·热尔曼·大卫·德·菲奈斯·德·加拉尔扎

2.这儿走,先生——《巴比松的诱惑》,1945

3.喝彩百遍,致谢百次——从《消磨六小时》到《我的老婆了不起》,1947—1951

4.“仙女”效应——从《他们五个》到《我的塞内加尔老弟》,1952—1953

5.一个寻常的疯狂年头——从《麦苗》到《禁闭》,1954

6.《强比耶!强比耶!》——从《波比》到《傻瓜》,1955—1957

7.普通海报之榜首——《来得不巧》和《神不知鬼不觉》,1956—1958

8.主角与次类——从《两人生活》到《弗拉卡斯队长》,1958—1961

9.《里面有……》——从《奥斯卡》到《咱们去多维尔》,1961—1962

10.第一次飞跃——从《大圆舞曲》到《卡门,开火》,1962—1963

11.找对戏路——从《关关雎鸠》到《男人堆里一靓妹》,1963—1964

12.非凡的夏天——《圣托佩的警察》、《方托马斯》,1964

13.值得重视的商业片——《暗渡陈仓》,1964—1965

14.告别黑白电影——从《大贵人》到《总统失踪记》,1965—1966

15.知识分子与驼背丑角——评论界与路易·德·菲奈斯

16.17267607观影人次——《虎口脱险》,1966年

17.稳居榜首——从《方托马斯大闹警察厅》到《小泳者》,1967—1968

18.另一个老板——《名画追踪》,1968年

19.困难时期——《宪兵情缘》与《冰冻人》,1968—1969

20.休息——从《乐队指挥》到《落在树梢》,1970—1971

21.失去布尔维尔——从《乔》、《疯狂的贵族》到《奥斯卡》,1971—1973

22.鳄鱼——《雅各布教士历险记》和《斗牛士华尔兹》,1973—1975

23.重返——《美食家》,1976

24.百万——《夫妻市长》和《警察智斗外星人》,1978—1979

25.莫里哀,水到渠成——《吝啬鬼》,1979

26.最后的场记板——《天外来客》和《老爸的烦恼》,1981—1982

27.重播

路易·德·菲奈斯的影片目录

序言

路易·德·菲奈斯(Louis de Funès, 1914—1983)曾经是一位法国大明星,不仅在欧洲家喻户晓,就是在全世界也是名声显赫。上个世纪中叶,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由他主演的众多影片如《穿越巴黎》、《圣托佩的警察》、《虎口脱险》、《疯狂的贵族》、《雅各布教士历险记》等问世以来,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引起轰动。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影迷为之倾倒,即使在80年代的中国也同样如此。

路易·德·菲奈斯成名之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之际,因此要等到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由他主演的影片才得以在神州大地与观众见面。在那个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都十分匮乏的年代,优秀国产电影屈指可数,因而每当诸如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或吴贻弓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新片公映之际,便会立马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响。由于这一辈导演大多经历过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磨难,所以他们的影片有不少对过往的反思,大多讲究思想内涵,因而很容易引起有着同样遭遇的观众的共鸣,但难免也会造成一些人的不解甚至不满,进而引起争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外国电影开始解禁,起初以放映一些比较老旧的经典影片为主,如《魂断蓝桥》、《王子复仇记》、《基督山伯爵》等。在尚无“大片”的时代,这些还是黑白的经典影片重见天日之后,各地影院无不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毫无疑问,这些中外影片在艺术上堪称完美,在思想内容上严肃深刻,极大地满足了其时国人的精神需求。然而,就审美情趣而言,它们大多属于悲情一类,其实难以完全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说实话,相对这些严肃的影片,在当时既能引人开怀、放松心情又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喜剧片极为罕见。因此,80年代初期,当路易·德·菲奈斯主演的《疯狂的贵族》、《虎口脱险》等在全国放映之后,立刻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影迷,而且许多人百看不厌,菲奈斯那张令人过目不忘的怪脸也就成了法国当代喜剧电影的标志性面孔。

众所周知,法国是一个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她几乎在艺术的所有领域,无论是诗歌、小说、绘画还是音乐与戏剧,都取得了令世人景仰的巨大成就。法兰西人还是一个擅于创新的民族,电影艺术本身就是由卢米埃兄弟于19世纪末在巴黎发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法国电影艺术家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世人贡献了无数的优秀影片,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正因为如此,法国电影在中国人的心目之中从来就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国人眼里,法国电影与美国好莱坞大片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般而言,法国影片既没有美国“大制作”的那些宏伟壮观、令人惊心动魄的科幻场面,也没有那些暴力血腥、令人恐惧战栗的画面。相反,法国电影更多是一些讲究生活情趣、充满人情味的“小制作”。这是因为,作为地中海拉丁民族的一员,法兰西人更加注重生活本身,追求的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情趣和生活的质量。因此,他们的影片往往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洋溢着热烈的家庭氛围、浓烈的男女情感,银幕上充满了温馨的画面。当然,作为一个产生了笛卡尔、伏尔泰、狄德罗、伯格森、加缪和萨特等思想巨人的民族,法国的电影人同时也是有着强烈的精神追求与高度的美学目标的艺术家,因此产生了以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阿兰·雷乃等为代表的“新浪潮”电影流派。而在世界电影史上,法国的“作家电影”对各国电影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产生像路易·德·菲奈斯这样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的电影明星也就在情理之中。

路易·德·菲奈斯的成长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可能很少有中国观众想到,德·菲奈斯远非一位土生土长的法国人,而是来自西班牙的移民后代。只不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既然生长在巴黎这样的艺术首都,既然吮吸的是莫里哀、德彪西和费尔南代尔等等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乳汁,既然为了生计很早就走上“艺术”道路,既然一路上遇到了像乌利、让·卡班、安德烈·布尔维尔、达尼埃尔·热兰等众多造诣深厚的艺术家和情真意切的朋友,菲奈斯能够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艺术家也就毫无令人意外之处,正如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梵高、毕加索、达利、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或自幼生长在法国或很早就定居于巴黎的艺术家们一样。

令人感慨的是,路易·德·菲奈斯既不是纯正地道的法国人,也没有出生在渊源深厚的艺术世家,他之所以走上演员的道路并成长为一位电影明星可谓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他的父母原本为了爱情而被迫离开故土来到人地生疏的巴黎,虽然最终获得了家庭的原谅甚至经济上的支持,却因不谙经营之道而落到了生活的底层,再加上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处于德国法西斯铁蹄的蹂躏之下,一家人的日子艰难不难想象。路易·德·菲奈斯可谓生不逢时,不得不很早就独自谋生,然而他却是接二连三地遭遇失败,就像他无法接受中规中距的学校教育一样,他也无法适应循规蹈矩的生活,不管是工业制图还是企业会计。路易·德·菲奈斯几乎是在走投无路时靠着他自幼跟母亲学会的钢琴技艺,开始到饭店酒吧卖艺为生,走上了“艺术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喜剧大师,这一切可谓纯属命运的播弄。

然而,路易·德·菲奈斯的成名更有其必然性。很早,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谈不上精湛、但极具个性的钢琴技巧,更继承了母亲身上那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当然,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在其人生道路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抓住每一次机遇之外,他始终能以谦卑、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成功与失败。实事求是地说,德·菲奈斯既不像阿兰·德龙那样的电影明星天生长着漂亮的脸庞、出挑的身材,也不像菲利浦·诺瓦雷那样受过正规系统的表演训练,更不像让·卡班那样有过高人的关照或指点,他虽然很早就投身于电影,但并没有像不少明星那样早早出道、年纪轻轻就成为众望所归的耀眼明星。完全相反,他身材矮小,长相怪异,除了母亲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的耳濡目染之外,还有的便是生活压力的逼迫,更多的则是他的顽强执著、认真坚守、永不放弃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执著的精神,德·菲奈斯才能够忍受长期地跑龙套、做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直到1960年代中期才时来运转,渐渐出人头地,至70年代则达到其演员生涯的巅峰。平心而论,对这位不到20岁就迈入影坛的艺术家来说,年近半百方才功成名就,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然而,若是没有当初的这种执著精神,很难想象德·菲奈斯会有其后的如日中天。谁都知道,世界各地无以计数的摄影棚里又有多少像他这样跑龙套的小演员,又有几个能够像他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到底、直至最后“跳出龙门”的呢?!自然,德·菲奈斯的成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包括他的表演天赋、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勤奋刻苦等,但在我们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这种锲而不舍的坚守。若是没有这颗坚守的恒心,德·菲奈斯的演员生涯实在难以预料。

贝特朗·迪卡勒的这部《路易·德·菲奈斯传》给我们全面展示了这位喜剧大师的一生,以其朴实的笔触刻画了一位长相独特、滑稽而又善变、深受观众爱戴的喜剧演员的形象。与许多同类传记相比,该书之所以引人入胜,既不是艺术家的绯闻,也不是耸人听闻的隐私,甚至也不是摄影棚里的花边新闻。它的价值更多地在于那些翔实可靠的资料与数据,在于那些有根有据的奇闻轶事。人们发现,作者对路易·德·菲奈斯每一部影片的来龙去脉、他在其中的镜头与表演、影片上映后的社会反响,尤其是票房数据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该书完全没有诱人上当的噱头,有的只是德·菲奈斯人生成长道路上一步步的脚印,却照样能牢牢吸引住我们的眼睛,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只不过,中文版由三位译者共同完成(其中1—9章由本人翻译,10—19章和20—27章分别由郭斯嘉和钱培鑫操刀),由于各人的水平和能力、理解和表达均不尽相同,因而一方面难以保证中文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中文版本身风格的一致,总之,几乎做不到“拷贝不走样”。因此,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宽容与谅解,同时更期待读者对中译本进行批评指正,以鞭策我们在今后的翻译中有所进步。

最后,我们还要诚挚地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孙敏博士为我们提供了这一个近距离接触艺术大师的美好机会以及高建红编辑为此书所付出的心血。

是为序。

宫宝荣  2013年5月5日

内容推荐

贝特朗·迪卡勒所著的《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传》——全面展现主演《虎口脱险》的法国著名喜剧明星菲奈斯的电影生涯及其背后的故事!

我们对路易·德·菲奈斯了解吗?作为欧洲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他主演的《虎口脱险》、《警察》系列、《雅各布教士历险记》等影片倾倒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影迷。

我们知道他演了120多部片子后才出人头地,他一直拒绝出演悲剧角色,他是法国大演员中唯一能够在烂片中表现出色的……然而,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辛劳,又是怎样的机遇使他脱颖而出,并最终蜕变成法国最有人气的电影演员,直到今天。

通过路易·德·菲奈斯拍摄的上百部影片、无数的见证、评论文章以及初次揭秘的档案,贝特朗·迪卡勒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喜剧大师的成长道路和职业生涯。

《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传》是对战后法国大众文化的一次穿越,它将带我们一起去探索法国社会的变迁i重温那段忘却的集体记忆。

编辑推荐

他是《虎口脱险》里那个可爱的指挥家先生,是“警察系列”电影中那个阳奉阴违、鬼头鬼脑的警察局副局长,是《美食家》里那个假扮老太太的饭店调查员……从底层的群众演员到当红明星、票房保证,大器晚成的路易·德·菲奈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长道路?在无数令人捧腹大笑的影片场景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贝特朗·迪卡勒所著的《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传》用翔实可靠的资料与数据以及那些有根有据的奇闻轶事,为我们全面展示了菲奈斯的一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