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卡耐基,被誉为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大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对美好生活丧失信心。卡耐基在此时开创了一套融为人处世、演讲、推销、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可谓独辟蹊径。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卡耐基的精神和思想,就成了人们走出迷茫和困顿的最有力的支撑,千千万万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人性的优点》详细介绍了如何抗拒忧虑、如何快乐的生活的方法,并以大量的真实资料作为佐证,告诉人们一定要“活在今天”这一永恒真理,是读者真正的心灵鸡汤。
《人性的优点》详细介绍了如何抗拒忧虑、如何快乐的生活的方法,并以大量的真实资料作为佐证,告诉人们一定要“活在今天”这一永恒真理,是读者真正的心灵鸡汤。
《人性的优点》的作者是卡耐基。
忧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忧虑却是我们幸福人生的破坏者。如果我们把放在忧虑上的时间用来分析和看清事实的话,那么,忧虑就会在我们智慧的光芒下消失,将和我们的生活不发生任何关系。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应该怎样才能告别忧虑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掌握下面三个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来解决各种不同的困难。这三个步骤是:一、看清事实。二、分析事实。三、作出决定后照办。你一定会想,这未免太简单了吧?不错,这是亚里士多德教的。他也使用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如果想解决那些逼迫我们,让我们像日夜生活在地狱一般的忧虑问题,我们就必须运用这三个步骤。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步骤:看清事实。我们可能会纳闷看清事实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除非我们能把事实看清楚,否则就不能很聪明地解决问题。“看不清事实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混乱中摸索。”这是已故的哥伦比亚大学院长郝伯特·赫基斯所说的,他曾经帮助过20万个学生消除陇虑。他告诉我说:“混乱才是产生忧虑的主要原因。”他说,世界上的忧虑,大多数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作出决定才产生的。“比如说,我有一个问题必须在下星期二之前解决,那么在下星期二之前,我根本不会试图去做什么决定。在这段时间里,我只是集中精力去寻找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事实,因此我不会忧虑,不会失眠。等到星期二,如果我已经看清了所有的事实,一般说来,问题本身就会跟着一起迎刃而解了。”我问过赫基斯院长,这是否说明他已经完全摆脱忧虑?他说:“是的,我想我现在生活里已经完全没有忧虑的存在。我发觉,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他所有的时间都保持在以一种很超然、很客观的态度去看清事实,那么,他的忧虑就会在他知识的光芒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会怎样做呢?如果我们一直假定二加二等于五的话,那不是连做一道二年级的算术题也都存在困难了吗?但是,事实上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硬是坚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是等于五百。这样害得自己和别人的日子都很不好过。对此,我们能怎么办呢?我们得把感情成分摒弃于思想之外,就像赫基斯院长所说的。我们必须以“超然、客观”的态度来认清事实。人们忧虑的时候,往往情绪过于激动。不过,我找到两个办法有助于我们以清晰客观的态度看清所有的事实:
一、在收集事实的时候,我假装不是在为自己,而韪为别人收集事实。这样我就可以保持冷静而超然的态度,也可以帮助自己控制情绪。
二、在收集造成忧虑的各种事实的时候,我也收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例如那些有损我的希望,和我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事实。然后我把这一边和另外一边的所有事实都写出来,而真理就产生于这两极的中间。这就是我要说明的要点,如果不先看清楚事实的话,你、我、爱因斯坦,甚至美国最高法院,也无法对任何问题做出很聪明的、决定。然而事实上,爱迪生很清楚这一点的重要性。他死后留下了2500本笔记本,里面满满地记载了他面临各种问题的事实。所以,解决我们问题的第。个办法是:看清事实。在没有以客观态度收集全部事实之前,不要先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不过,即使把全世界所有的事实都收集起来,如果不加以分析的话,对我们也是毫无用处的d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先把所有的事实写下来,然后再做分析,事情就会简单得多。实际上,单纯地在纸上把问题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就可能有助于我们做出一个合理的决定。正如查尔斯·吉特林所说的那样?“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格兰·里区菲是一个在远东地区非常成功的美国商人。1942年的时候,日军入侵上海,当时里区菲先生正在中国。他告诉我说:“日军轰炸珍珠港后不久就占领了上海。我当时是上海亚州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日军派来一个所谓‘军方的清算员’,实际上他是个海军上将,命令我协助他清算我们的财产。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要么就和他们合作,要么就是死路一条。我开始遵命行事,因为我别无他法。不过有一笔大约75万美元的保险费,我没有填在那张要交出去的清单上,因为这笔钱用于我们的香港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资产毫无关系,不过,我还是害怕万一日本人发现这件事的话,我的处境会非常不利。他们果然很快就发现了。他们发现时我不在办公室,我的会计主任在场,他告诉我说,那个日本海军上将大发脾气,拍桌子骂人,说我是个强盗,是个叛徒,说我侮辱了日本皇军。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会被他们抓进宪兵队去。宪兵队,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几个朋友就是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被送到那个地方去。有些朋友在那里被审训了十天,受尽苦刑,惨死在那个地方。现在我自己也要进宪兵队了。星期天下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紧张。多年来,每当我担心的时候,总坐在打字机前,打下两个问题及问题的答案。两个问题是:第一个,我担心的是什么?第二个,我该怎么办?过去我都不把答案写下来,只在心里琢磨。,后来我发现同时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能让我的思路更加地清晰。所以,在那个星期天下午,我直接回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住处,取出我的打字机,打下下面这些:
第一,我担心的是什么?我怕明天早上会被关进宪兵队里。
第二,我该怎么办呢?
我花了几个小时想着这个问题,写下了四种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的后果。
(1)我可以去向日本海军上将解释这件事。可是海军上将不懂英文,如果找个翻译来跟他解释,会让他更加恼火、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2)我可以逃走。这点是不可能的、他们一直在监视我的行为,如果我打算逃走的话,很可能被他们抓住而枪毙掉。
(3)我可以留在我的房间里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这样做,那个海军上将很可能会起疑心,也许会派兵来抓我,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就把我关进宪兵队了。
(4)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那个海军上将可能正在忙着其他的事,忘掉了我的那件事。即使他还记得,也可能已经冷静下来,不再找我的麻烦。即使他来吵,我仍然还有个机会解释。
我前思后想,决定采取第四个办法,我像平常一样星期一早上去上班,然后,我松了口气。第二天早上我走进办公室时。那个日本海军上将就坐在那儿,叼着一根香烟,像平常一样地看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六个星期后他被调回东京,我的忧虑就此告终。这完全归功于那个星期天下午我坐下来写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及其后果,然后镇定地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我当时迟疑不决、心乱如麻,就会在紧要关头走错一步。仅是满面惊慌和愁容就可能引起那个日本海军上将的疑心,促使他采取一些行动。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就能消除我百分之九十的忧虑:
一、清楚地写下我所担心的是什么。
二、写下我可以怎么办,我的做法。
三、决定该怎么办,我的决定是什么。
四、马上就照决定去做。P3-5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嘬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