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晖所著的《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附光盘)》作者发出的倡仪:让我们肩负责任,踏雪无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宽容和帮助的心态,用科学而新鲜的方法,陪孩子走过一路青春。本书分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四大基础习惯及其培养、品德教育的典型案例3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附光盘)/中小学名师指导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孙晓晖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晓晖所著的《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附光盘)》作者发出的倡仪:让我们肩负责任,踏雪无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宽容和帮助的心态,用科学而新鲜的方法,陪孩子走过一路青春。本书分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四大基础习惯及其培养、品德教育的典型案例3篇, 内容推荐 孙晓晖所著的《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附光盘)》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建立孩子内心的行为价值导向体系等。《让品格同青春一起成长——如何上好常态班会课(附光盘)》是中小学名师指导系列丛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 寻找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章 品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第一节 当前品德教育的困境 第二节 道德品质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涵 第三节 体悟与品德教育 第二章 建立孩子内心的行为价值导向体系 第一节 当前价值取向引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第二节 简单高效的常态班会课教育模式 第三节 做个会讲故事的教育者 第四节 真正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第三章 习惯在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地位 第一节 习惯即最高品行 第二节 品德问题实际是习惯问题 第三节 培养习惯就是塑造品格 第二篇 四大基础习惯及其培养 第四章 探索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 四大基础习惯的提出 第二节 习惯培养“三三模式” 第三节 制度比美德更可靠 第五章 四大基础习惯养成之一:目标体系 第一节 习惯格言一:目标成就人生 第二节 习惯格言二:重要的事情先做 第六章 四大基础习惯养成之二:执行体系 第一节 习惯格言三:要分数更要能力 第二节 习惯格言四:主动、创造性地做事 第三节 习惯格言五:坚持就是胜利 第七章 四大基础习惯养成之三:自省体系 第一节 习惯格言六:在自律中锻造诚信 第二节 习惯格言七:在调整中自我完善 第三节 习惯格言八:人格健康人生才快乐 第八章 四大基础习惯养成之四:协作体系 第一节 习惯格言九: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第二节 习惯格言十:助人者助己 第三节 习惯格言十一:感恩多福 第四节 习惯格言十二:礼仪是一种才干 第三篇 品德教育的典型案例 第九章 陪孩子走过一路青春 第一节 正确认识:青春是叛逆过剩的年代 第二节 牵着孩子的手,一同推开青春的大门 第三节 以科学的方式,做孩子青春路上的引路人 第四节 “青春期教育”素材 第十章 优秀者的行为习惯标志:主动、创造性地做事 第一节 追根溯源习惯的核心 第二节 如何培养主动、创造性做事的习惯 第三节 核心习惯养成的显性表现:自律自主 第十一章 教育需要创造性:常态班会课课例 课例1 分数不是全部 课例2 英语课上的笑声 课例3 如果丑小鸭变不成白天鹅 课例4 一堂静穆无声的常态班会课 课例5 分享与教授的聊天记录 课例6 助人者助己,一份厚道一份福 跋:品格教育的可贵守望 致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品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德育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德育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引导人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养成有利于其个人长远发展和福祉,且符合社会期望,对社会自身长远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的过程。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在人格中,品德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重要地位的部分,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许多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 第一节 当前品德教育的困境 当了二十余年的班主任,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的话能说,正确的道理能懂,可是一旦行动起来,就打折或变样了呢? 为什么经过十二年以上的教育,相当数量的孩子主动性、创造性那么不尽如人意呢? 一旦走出学校的大门,能自律、自理、自我调整的孩子有多少呢? 有学者认为:当前,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偏差,知行不一。具体表现为知与行严重脱节,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青少年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节,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即在课上与在课下不一样,在人前与在人后不一样,在校内与在校外不一样,在家里与在家外不一样。可能在学校是受老师喜欢、同学爱戴的好学生,在家里是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但一旦离开特定场合和特定环境,就会变成另外一副面孔,呈现出自私、霸道、虚伪、懒惰等不良品德甚至犯罪。《城市商报》就报道了一个在校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良的18岁中专学生为20元钱在校外实施拦路抢劫的恶性案件。①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造成学生双重人格的“隐患”。 在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青少年中的“道德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 9/6以上。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缺乏、各种犯罪低龄化甚至团伙化、校园暴力、蔑视权威、滥用药物、吸烟酗酒、自杀、大学生卖淫嫖娼等失德现象屡见不鲜,对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1995年召开的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也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社会和道德危机。”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继粮食、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德育,面临着深层的问题。这里,我们试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层面分析造成目前我国德育困境的成因,试着寻找摆脱德育困境、切实提高德育效果、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说来,我认为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实效性低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社会层面的消极影响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混乱给德育带来消极影响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文化沙漠蔓延”“情感荒漠化”等现象,价值观念的混乱必然导致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的下滑和无所适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德育杂志社社长朱小蔓在报告“学校德育的问题与挑战”中这样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已经大大超前于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秩序的调整,导致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世界的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人口流动,中国未成年一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今天的年青一代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裂变、分数压力、升学竞争、就业挫折、网络与媒体充斥的性和暴力、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争论的莫衷一是、全球恐怖主义等等。身处在一种“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作驱动”的文化中,孩子们在尚未成熟之前就已经看到和经历过太多太多。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变成一种“偶发性的经历”,他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当然这些可能性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味。可以说,现代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动使未成年人个体道德成长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都面临着一种非传统的重塑,并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个人生活和精神生命成长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 (二)社会文化大环境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氛围 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极大地破坏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比如贪赃枉法、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学问贬值、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价值取向产生迷乱,加上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歧途。P3-5 序言 最初见孙老师,印象是文静而略显柔弱。但隐约可以感受到她隐藏着不容易察觉的灵气,更有一种被其风格隐隐掩盖的成就欲望和执著。我想,这是一位适合对一个重大问题做长期探索和实践,并最终会取得成就,潜力无限的老师。为此,我告诉孙老师,习惯是品行的最高形式,但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将学生的习惯培养放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和研究,你如果潜心关注、研究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并系统探索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可行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坚持数年,必定会登高望远。十数年之后,很欣喜地看到,孙老师将我们共同的期待变成了现实,可喜可贺! 孙老师自1998年开始研究学生的“习惯养成”问题,并开始在现实的学校教育环境中,系统开展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实践。在理论上,她很好地把握了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的内在引领,及其与外在行为习惯统一的基本结构,并在价值取向引导和行为习惯的系统培养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成功探索。提出了可以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付诸实施的“四大基础习惯”体系、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三三教育模式”、简单高效的“常态班会课教育模式”,并用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有关的概念和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推广价值。孙老师收集、整理、积累二十余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故事,则很好地充实和丰富了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体系。其通过学生习惯培养在现实教育环境中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探索,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不仅在教育实践领域受到广泛肯定和支持,更直接造福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孙老师所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成都市、双流县的优秀班集体,并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其系统探索的实用性和对于教育实践的价值。 孙老师在学生习惯培养的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了诸如21天规则、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习惯相统一的行为动力结构等心理学原理,成功地在教育实践中寻找到了切实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操作方法,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给学生心理支架,引导学生积极价值取向的建构和相应的积极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所开展的选择班级骨干群体为突破点建构班级氛围,再逐步演化为班级文化的做法科学而实用,使班级管理中通常感到困难的自觉学习、遵守纪律、相互帮助、师生互助,都成为了一种学生自觉实施的班级亚文化;使个体的学生有关的习惯有了一种环境的支持,从而使教育实践中最具挑战性的价值内化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在不需要老师持续监督的条件下长期维持积极的行为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以内在价值取向和外在行为习惯相统一的积极性格走向。很好地为解决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成功开展品德培养的教育难题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成功范例。 孙老师成功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在现实环境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可贵之处,是她所做的不是经院式的冷冰冰的数据研究,而是生态效度在真实教育情境中取得的成功实践。实际上,她所用心做到的,大多数甚至所有老师用心都能做得到。 看到孙晓晖老师的成绩,想到一个被传流千古,但大家实际上又很少真正用心去理解其真意的古训:有志者事竟成。孙老师的实践指明了有志者事竞成的要害在于“行”。志故可贵,但人真的要走到高处,取得过人成就,却需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完成,不辞劳苦,不惧挫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孙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任何人,即便起步点很低,只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付诸行动,日积月累,终会走到高处。孙老师闯出了一条在普通教师岗位上成就教育事业的道路。其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赤忱热爱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都堪称教育领域的典范,也是四川教育界的骄傲。 注: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第一批心理学家,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及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委,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心理科学》《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核心学术期刊编委及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项目顾问等职。 后记 品格教育的可贵守望 黄光成 作为一校之长,据我所知,她是最受学生、家长欢迎的班主任,她是最受班主任欢迎的“师傅”。她坚持习惯培养研究十多年成效斐然,她坚守每周三节的常态班会课风气蔚然。 记得十几年前金盛华教授向我推荐孙晓晖时,说她是一个把教育当事业的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修班100多个学员中最有钻研精神的一个老师。其实,金教授还有所不知,两年前开班的时候,东升一中的罗开强校长带着他这个爱将来找我,希望给孙晓晖一个就读研修班的机会,说她正在进行学生习惯培养科研课题研究,渴望理论学习与提升,还大大夸奖了他这个部下教学很优秀,获得过县级市级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深受学生和家长喜欢……没想到这个外校籍学员后来却偏偏成了金教授最欣赏的学生,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被金教授推荐来的学生,后来在我的学校里把一个研究课题埋头做了十几年,今天,总结性成果赫然呈现在我的案头。 大家都知道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是,当前又有几个是在理论指导下系统的实践研究?又有几个耐得住寂寞坚持十几年“润物细无声”呢?守住清贫,守住寂寞,守住教育的理想,乐于教书育人,享受教育的快乐,正是我们期待的优秀教师的特质,唯愿所有班主任都具有这般特质,那则是学校之幸,学生之福! 学校德育上下求索,但收效不佳;不少一线教师苦苦探索,却又迷茫无措。孙老师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的主要方法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品格的最高形式”。她坚定不移地相信,智慧的价值引领和科学的习惯培养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孙老师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从道德品质的基本结构出发对价值取向的引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成功探索,创立了习惯培养“三三教育模式”和“简单高效常态班会课教育模式”,在她实验的班级和我校几十个推广班级中取得了普遍成效,从而开创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崭新局面。孙老师的实践与研究,写满了所有德育突围者的精神诉求、教育信念、责任担当和改革睿智。 我想,孙老师的常态班会课受到学生及老师的大力追捧绝非偶然,她的习惯养成教育没有以牺牲学生创新为代价,而是发展了学生的生命力。她以道德叙事的方法,把教育的主动权无痕地、自然地过渡给学生,给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的时空,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情境中静心体悟、见微知著,自省自悟、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触类旁通地享受成长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孙老师坚持用故事法引领价值取向,这种无痕教育钝化了严格的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坚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珍视学生自主情感体验和感悟,让道德教育回归到了受教育者的生活中,从而提升了新时期德育的实效性。 孙老师在她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十分注重学生内在价值观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她总是想方设法强大学生内心,丰满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搏击人生。所有到过孙老师班上的听课者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她已经将他们的班级口号“主动、创新”渗入每一个学生的骨髓。自我教育,自觉进步,向善向上,已经完全成了她的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甚至成为她所教班卓越的特征!这是孙老师给予学生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她每教一届都能出类拔萃,并跻身全国优秀班主任行列的秘密所在。 孙老师习惯培养研究的成果,绝不只是案头这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书而已,更大的成就是有幸接受她教育的那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和他们将来所创造的价值。孙老师这种行动式教育研究为我校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其“简单高效的常态班会课教育模式”已全面推行。为更多的教育人士了解其研究的价值,是为之跋。 注:黄光成,棠中外语学校教育集团董事长、棠中外语学校校长。棠湖中学和棠中外语学校的创始人,闻名全国的“棠中效应”的创造者。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2009年两次受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60周年庆祝活动,曾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