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所著的《桑桃的村庄》对准了与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样一个恢弘主题。作者笔下的乡村,犹如一场用现代乡村的文明、现代乡村的大气和现代乡村才有的浓浓乡情交织而成,足以振聋发聩的巨型交响乐。现代乡村的美好,必将激发更多的人去关注乡村,发现乡村,建设乡村,热爱乡村。
《桑桃的村庄》中的小主人公桑桃生活在大上海,是正正宗宗的城里人,只是她没想到自己竟又千真万确是乡下人的后代。在她的印象里,哥哥对乡村的话题一直不感兴趣,妈妈更是从未去过乡村,就连提也没有提过。一个鲜为人知的天大秘密,一段深藏36年的伟大情感,让桑桃跌进了一个苏南乡村的怀抱。乡下人的标签不仅没有让她觉得没有面子,相反,乡下巨大的村庄让她觉得无比荣耀,也让她的同学们无比向往。因为她拥有的乡下是不一样的乡下,她就喜欢那样的乡下,那个让她走到那里,头可以顶天,脚可以着地,心可以变宽,理想可以变高的乡下。经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代乡村非凡气势、优质生态、文明时尚,无一不令桑桃留恋迷醉,她为自己能是乡下人的后代而感到幸福和骄傲。
《桑桃的村庄》是徐玲所著的一部儿童小说。
《桑桃的村庄》讲述:我从来都不知道,在离我并不遥远的地方,有那样一个巨大的村庄,那里有枕河的粉墙黛瓦,有花园式的联排别墅;有蜿蜒的盘山公路,有便捷的乡村轻轨;有一望无垠的油菜花地,有热闹繁华的购物休闲广场;有参差动听的蛙鸣蝉叫,有无拘无束的欢歌笑语……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那片美丽富饶的江滩沙地上,生活着我的至亲。他们的勤劳善良和宽广心胸,给予我一声受用的陶冶和回味。
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这个巨大的村庄莽莽撞撞闯入我的眼帘,却结结实实立在了我的心上。
一、我们家有故事
身边好多人都说我桑桃大大咧咧、疯疯癫癫,不像个城市里的女孩,简直是个乡下丫头。
我讨厌他们这么说。
有一次,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向老师,她笑眯眯地对我说:“人家这是在夸你呢!”
这不是讽刺我吗?我的嘴巴撅得老高。
向老师是个年轻的老师,身上有一股清香的味道,使人忍不住喜欢。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却没有一点儿班主任的架子,爽朗、自然、亲切、温和,跟我们打成一片。有时候我对着镜子,莫名其妙地会幻想自己将来的模样。不是说女大十八变嘛,我要是也能像向老师一样,出落得清清爽爽惹人喜爱,那该多好呀!
现在的我,龅牙、小眼睛、塌鼻梁,上课还戴副近视眼镜,真是糟糕透了。
尽管如此,我却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聪慧并且目光长远的女孩。但是在一个春雨淅沥的下午,向老师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犹如井底之蛙般的愚笨。
那次要不是因为下雨,我们就不会窝在教室里上体育课。在教室里怎么能上体育课呢?班主任兼体育老师的向老师有办法。她说,平时不下雨的时候,我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今天下雨了,我们就在教室里锻炼头脑。头脑和身体一样都需要锻炼,所以,在教室里同样可以上体育课。
“请同学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闭上眼睛。”向老师说。
我们都听话地闭上眼。
“请注意调整自己的呼吸,使它均匀、松弛。”
我们试着去做。
“好啦,请专注于自己的呼气和吸气,什么都别想,脑子里一片空白。”
这个有些难。我的脑袋瓜内壁上吸附着太多杂物,比如矫正龅牙、想办法打开妈妈的红木梳妆盒、买一件麦兜衫配格子裙、找到哥哥的神秘日记本、数学超过叶紫、淘一副蓝框的墨镜、给多多找个伴等等。
我很努力地把它们暂时一一剔除干净。 等我发现脑袋变得空荡荡的时候,我听见了轻柔如纱的音乐,绵绵糯糯、徐徐晃晃、袅袅婷婷,仿佛一张嘴就能抿到,一伸手就能扯到。
“现在,请你在音乐声中跟着我的提示进行想象——你来到了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慢慢向前、向上、向下、向四周看,看见很多很多,还有……还有……”
我看见自己登上了亚洲第一高的东方明珠塔,极目远眺,是层层叠叠的建筑,还有丝带一样的公路、垒盘一样的立交桥和蚂蚁一般的汽车……
然后,向老师让我们睁开眼睛,一一汇报自己所看见的画面。
我们都一五一十地汇报,内容大同小异。
向老师每听完一个同学的汇报,她脸色就沉下去一点儿,听了七八个同学的汇报后,她就再也听不下去了。
她神色凝重地叹口气,对我们说:“你们的想象都局限于城市,为什么就不能看见湖光山色、田野古道、树木花草、流水小桥?”
我们哑然。
这个从苏北农村来到上海教书的向老师,不仅身上清香,而且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和气质,随性、潇洒、大方、朴实,还带点淡淡的忧国忧民似的忧郁。
很有味道。
有时候她的话会吓我们一大跳,比如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她就不赞成。她说,这句话落伍了,现在乡村更能让生活美好。
我特别欣赏她这种浅浅的放肆,但我不赞同她的话,乡村怎么能和城市比?计算机课上,老师曾经给我们展示过一组网络图片,画面上的乡村孩子穿着邋遢,吃住条件极差,学习环境简陋。那怎能是美好的呢?
我坚信:城市,只有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我庆幸自己是城市里的孩子,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小主人。
啊!上海,多么时尚、多么悦耳、多么让人自豪的名字!听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我爱她!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上海更美、更好的地方了。
可是,我似乎错了。
好朋友叶紫就不同意我的说法。她说,北京就比上海好,因为北京有故宫和长城,还有清华和北大。
我们为此吵了一小架,互相冷着脸,几天都没说话。
今天我熬不住了,风风火火地去找她。
“咱们和好吧。”我挽住她的胳膊直截了当地说。
P1-3
希望我是一个歌手
文学是有使命的,清澈的儿童文学更是如此。
面对美好的时代,面对巨大的变迁,我希望我是一个歌手,一个能用优美深情的儿童文学,来引领千千万万读者,与我一起为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大声歌唱的歌手。
我是农民的后代,对广阔的农村有着特殊的情感。
我生长在长江南岸一个小山脚下的乡村。童年时的乡村矮矮的、小小的、灰灰的、弯弯的,像一个一年辛苦到头又缺少营养,累得快要趴下的老人。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我发现乡村也在成长,只要一不留神,它就会变高、变大、变亮、变挺。特别是经过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大笔描绘后,生我养我的乡村彻底变了,变得年轻,变得朝气,变得亮丽,变得生态,变得文明,直至现在变成了一幅铺陈于大地的匠心巨作。
虽然我就生活在苏南乡村,但乡村的飞速巨变依然令我时时感到心动和惊诧。面对乡村不停奋进的脚步,面对乡村不断给乡下人创造的幸福奇迹,作为现代乡村巨大文明成果的受惠者和享用者,我就特别想给许许多多与我的家乡一样蓬勃发展的乡村写一首铿锵赞歌。
儿童是整个世界的希望。我喜欢用儿童文学这种优美的方式,来表达生活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和震撼。这次在对乡村这个厚重的题材深思熟虑后,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童文学,我想借用它干净、富有朝气的旋律,来为现实生活中令我振奋的美好乡村尽情放歌。我想在歌声中,借用现代乡村的文明、大气和浓浓乡情,去激发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发现乡村、建设乡村和热爱乡村的热情。
当我真的要动笔来描摹我的乡村的时候,面对它那令人心仪的神采和令人敬仰的气度,我的心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懈怠。
书中情节大都取材于我的真实生活体验,我将自己对乡村巨大变化的惊喜集中放到了主人公桑桃身上。桑桃是正宗的上海女孩,突然有一天,她与乡下扯到了一起,不仅扯到了一起,而且还变成了乡下人的后代。乡下人的标签不仅没有让她觉得没面子,相反,乡下巨大的村庄让她觉得无比荣耀,也让她的同学们无比向往。她的乡下是不一样的乡下,她喜欢那样的乡下,因为她走在那里,头可以顶天,脚可以着地,心可以变宽,理想可以变高。
书中所写的巨大,不只是乡村的巨大变革、巨大成功;同时是一种巨大精神、巨大意志,乡下人为扭转命运,几十年如一日,负重奋进;更是一种巨大亲情,36年里城乡亲人间的思念与牵挂从未有过一刻的间断。
正是凭着这种巨大,乡村与城市在改革大潮中互相依靠,搏浪前行;正是凭着这种巨大,越来越多的乡下人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独领风骚;正是凭着这种巨大,桑桃的家乡美轮美奂,成了人间天堂;正是凭着这种巨大,桑桃的妈妈——一个乡下人的后代,在大都市下岗后也能挺起胸膛,成功创业……
我坚信,有了这种巨大,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改变的绝不只是一个乡村、一个乡下。
我坚信,只要有了这种巨大的支撑,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它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一日千里,奇迹纷呈。
成长
我是个乡下人。
小时候,城市在我脑海里,是甜津津的。
那是因为,我对城市最初的印象,是从一包五颜六色的奶糖开始的。我相信在村里的同龄人中,我是第一个看到、抚摸到,并且吃到那种上海高级奶糖的人。那包喷喷香的奶糖是我的二姑妈从上海带回来的。
我奶奶生了六个孩子,三男三女,我的二姑妈排行第四,长得最漂亮,也是我爷爷奶奶最疼爱的女儿。那时候农村太穷,爷爷根本养不活六个孩子,打算送走一两个。碰巧一位上海亲戚在一次省亲的时候看中了我的二姑妈,一心想要领养她。这位上海亲戚是我爷爷的三姐姐,我叫她三姑奶奶。三姑奶奶早年嫁到了上海,只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女儿。爷爷便同意把二姑妈送给三姑奶奶。从此,我的二姑妈去了上海,成了我三姑奶奶的女儿,在上海学习、工作和生活。现在,我的二姑妈已经五十多岁了。
尽管二姑妈的名字从孩提时便被写入了上海户籍,可是她的心却一直归属于乡下。四十多年来,她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乡下,惦记着乡下的亲人,只要一有空,她就带着二姑父和表弟回乡下度假。
有很多年,她一门心思往乡下跑,我们这帮乡下亲戚呢,一有机会就往上海跑。去得多了,就逐渐喜欢起了上海,喜欢起了大城市。说起来,我第一次坐电车,第一次进饭店,第一次买玩具,第一次逛动物园,第一眼看见高楼,第一次认识红绿灯,都是在上海。
上海什么都有,乡下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差距,昔日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差距。
所以那时,我好羡慕二姑妈可以成为上海人,甚至幻想自己要是也能被某个上海亲戚领养,那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面对繁华的大上海,童年的乡下在我的舌尖上索然无味。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慢慢体会到,当年幸运的二姑妈,如今越发显得不那么幸运了。她搬了三次家,现在的房子也只是高层里的二居室;她下了两次岗,现在的工作只是拉保险、炒股票。
不知从哪年开始,她回乡下,不再给我们带好吃的东西。相反,知道她要来,我们会派车去接她。每次她回上海,我们都会为她准备好吃的东西让她带走。
这就是变化,乡村的快速发展给乡下人造就的巨大变化。
我的大姑妈和小姑妈当年没有二姑妈那么幸运,她们被留在了乡下,并且在乡下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长大。而如今,同她们一起吃苦长大的乡下人,大都过得非常幸福,出门坐轿车,-回家住别墅,既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又享受发达的现代文明。
这是变化,更是成长。乡下的成长,乡下人的成长,我们大家的成长。
就在我们的成长中,乡村和城市的距离,不再是地与天的距离,而是手握手、肩并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靠和相携并进。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七年聚焦“三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现代农民,已成为党和政府对9亿农民的庄重承诺。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信心满满提出“要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从新农村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其中的受益者,我和亲人们一起感受着乡村巨大的变化和令人骄傲与备受鼓舞的发展成果。享受着这样的变化和成果,享受着现代乡村越来越丰厚的物质文明、越来越优质的生态文明,我满怀自豪、心存感激。
如今,从江苏到四川,从广州到天津、河南、湖北……东西南北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旗帜在神州大地迎风招展。
我想,这也是成长。一个民族的成长,整个国家的成长。
现在,城市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是甜津津的,而美丽的乡下在我的舌尖上,也是甜津津的了,甜得温和,甜得亲切,甜得意味深长。
徐玲用儿童般纯净的目光、澄澈的心灵将儿童的心思观察得细致入微,在她的书里,可以读到我们身边许许多多孩子的身影。无论是勤奋的、好学的、坚强的,还是俏皮的、捣蛋的、贪玩的,无不给人以机智与灵性,无不给人以快乐与希望。
——著名作家金波
在当前国内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徐玲是一位一直站在基层教育第一线、与儿童贴得最近的“复合型”教师作家。作家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与“复合型”素质,为徐玲的作品走进童心世界、赢得儿童读者提供了根本保障,而这种潜在的优势与追求经典意识的文学品质,则为她的作品争取到了文化市场的充分支持,使其成为一个颇具人气的多产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