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日籍华人。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多年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达一百七十多部,写作范围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等领域。
《中国随想》为他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蝶衣之舞”、“动摇之心”、“契丹与茶”、“汉代的饮食文化”、“项羽和刘邦”、“兰之随想”、“绝句拾遗”等。他的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随想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陈舜臣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日籍华人。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多年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达一百七十多部,写作范围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等领域。 《中国随想》为他的随笔集,主要收录了“蝶衣之舞”、“动摇之心”、“契丹与茶”、“汉代的饮食文化”、“项羽和刘邦”、“兰之随想”、“绝句拾遗”等。他的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 内容推荐 陈舜臣的先生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在《中国随想》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小到“牡丹浓艳乱人心”、“兰之随想”,大到“中国姓氏”、“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 目录 第一章 牡丹浓艳乱人心 蝶衣之舞 中国的姓氏 “公案”趣谈 在六和塔畅想《水浒传》 有感“二十四史”的出版 庐陵的曾先之 动摇之心 鲁迅原籍轶事 赏月的毛泽东 仰望之塔 铜镜拾零 兰之随想 第二章 契丹与茶 诃梨勒树 石榴随想 江南味觉 中国史书中的日本 生鱼片的诗歌——日中食物比较考 牛之趣谈 绝句拾遗 竹之随想 第三章 中国古代人与青铜器 《史记》趣谈 长沙T字型彩色帛画 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长沙古墓随想 临沂西汉墓幻想 汉代的饮食文化 《水浒传》与我 琉璃厂的历史 第四章 《西游记》的原点 项羽和刘邦 《三国志》和孔明 翻译后记 试读章节 唐代(618—907)的中国人是“牡丹狂”,这个话题颇为有名。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如下诗句: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据说,以阴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二十天为中心,是国都长安的牡丹观赏期。 有叫斗花(赛花)的节日,那时人们头插奇异花朵互相攀比,多者为胜,但如何判定输赢却不太了解。为获胜,有人不惜重金购买名花幼苗,在庭院栽培。 这种赛花并不只限于牡丹,可当时人们都认为牡丹最好,实际上呈现出一派“牡丹争芳斗艳”的情景。 插在头上的牡丹令人陶醉,庭院中的牡丹也使人兴致勃勃。 “今日西明寺的牡丹花正好盛开。” 于是,人们又纷纷涌向那里。 慈恩院的牡丹因比别处早开而闻名。相反,太真院的牡丹却以晚开有名。当慈恩院和太真院的牡丹开花时,因没有其他赏花的地方,到此赏花的人如潮如涌热闹非凡,近似一种狂热状态。 牡丹浓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就像以上王睿的诗句那样,牡丹狂一旦失去节制就会误人歧途。 “红紫二色间深浅”(白居易)。 综上所述,当时人们喜欢红牡丹和紫牡丹。不知什么原因,白色好像不受欢迎。 “乃冷淡也。” 白居易这么解释。 的确,与红色和紫色相比,白色显得素朴。 总之,牡丹是代表中国的花,称为“国花”也当之无愧。 事实上,有不少人认为牡丹就是国花。1929年(昭和四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却以法律规定:“梅乃国花。” 不言而喻,日本的国花为樱花,可这并不是用法律规定的。对用法律规定国花,人们多少有些抵触。可问起来,除此以外,好像还有许多先例。 提起梅,中国人喜爱梅花由来已久。从诗歌咏叹梅的频繁程度看,的确梅明显地超过了牡丹。 在唐朝那个鼎盛时代,而且在长安繁荣的土地上,我觉得牡丹不过是一时引人注目的花朵。 梅花的长处在于不畏严寒,在雪中盛开是它的优点。 在日本,梅有如下表达习惯:“梅上莺。” 梅与莺形成对偶,缺一不可。然而,是日本首先使用了这种表达,而不是从中国引进的。有据为凭,中国虽有不少咏叹梅的诗歌,但几乎没有梅与莺对偶的诗句。 “梅上莺”是日本式的情趣,不是中国式的表达。 那么提到梅,在中国首先使人联想到什么?代替莺的又为何物呢? “梅上雪”。 这是中国式的对偶表现。 “有梅无雪非精神。” 也有这类谚语。 其意为,好容易有了梅却没有雪,缺少情趣。 梅为逆境开放的花。梅率先开放,樱、桃及牡丹等各种花紧随其后相继开放,可以说梅为花中之首。 在革命热情高涨的时代,只有梅才是理想之花。因此,用“法律”规定国花的时代背景,也是可以理解的。 绚丽的牡丹似与颓废相连,不能代表艰难的时代。 因时代不同,代表国家的花也不一样。中国历史悠久,既有牡丹的时代,也有梅的时代。在牡丹的时代,梅也未被抛弃,仍受重视;而在梅的时代,人们也并非不爱牡丹。 正因为是艰难的梅之时代,人们才越发强烈地憧憬绚丽的牡丹:相反在牡丹时代,作为一种反省人们也思慕梅。 我认为在中国,梅与牡丹常相得益彰,打动人们的心灵。 但也不能忘记桃花。 去中国农村,走进村庄时,常能望到一片桃树林。 对中国人来说,桃是避邪之树。 亡灵从阴间来到人世,人们就手持利刃和桃木驱邪。这是古代小说中经常描写的内容。P3-5 后记 本书译者已翻译了陈舜臣的《龙凤之国》,受到不少读者的鼓励和好评,此次再精选翻译《中国随想》,以飨读者。这是一本代表陈舜臣文化思想的随笔集。 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他擅长用随笔描述中国历史和文化。陈舜臣的随笔没有玄妙难懂的内容,总是轻松有序地归人中日文化。他在《中国随想》中,谈古论今、神驰遐想,小到“兰竹随想”,大到“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他的思绪似一匹奔马在历史与现实中任意驰骋。令人读起来回味无穷,以致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陈舜臣早就出版了《兰之随想》和《竹之随想》,后来将这两本书重新编辑整理,书名定为《中国随想》。一位日本评论家认为,《中国随想》用睿智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历史,是一本集文学和历史珠联璧合的随笔集。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第四章没有采用原书部分,而选用了陈舜臣先生所著的《龙凤之国》一书中的《<西游记>的原点》、《项羽和刘邦》、《<三国志>和孔明》作为本书的第四章。这本译著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由曹志伟翻译,第三章和第四章由陈晏翻译。译者在保持原著风格的基础上,力求统一翻译风格、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幸得到王晓平教授的热情指导。另外,华原月薇女士在日文理解和中日文校对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帮助,还有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鼎力协作,才使这本译著与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中国随想》所及内容宽泛,引用的历史、文学、诗歌等方面的古典文献较多,有一定的翻译难度。译者的水平有限,译文恐怕会有疏漏和不准确的地方,望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曹志伟陈晏 于2011年2月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