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系亲密的凡夫
那么,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只不过是走在大街上、生活在楼群里的一个普通人,淹在人海里没人会留意,自己和那些行色匆匆的人没什么区别。因此,自己只不过是群体中的一员,这些个“一员”,就是这样存在着,其中不仅包括自己和他人,还包括父母和老师、其他亲人或同事、朋友……大家无论通过什么形式组合在一起,比如父母通过家庭与我们组合在一起,已经是一种因缘,那么,他们凭什么就必须对得起我们?他们凭什么就一定要是教育家或圣人?他们只不过也是极普通的人,甚至有一些非常严重的缺点,并且根本不会改,也像我们一样固执。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抱怨说:“我今天的一事无成,就是我爸造成的,他无论什么都要代替我,包括我考学和找工作,甚至交个女朋友也得向他请示。可你看人家丁俊辉,小时候就喜欢打台球,他爸爸就没逼着他非念书不可,而是致力于发展儿子的爱好,一直陪丁俊辉走到今天,直到他拿到世界冠军,他爸爸还是他的经纪人。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爹?”
没错,极少人能有那种幸运。华盛顿在小的时候砍倒父亲亲手栽的一棵樱桃树,父亲回家质问他时,他诚实地向父亲坦白,父亲非但没有责骂他,还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种经历为幼小的华盛顿留下了一种被无条件接纳的经验,于是他在与人相处时,没有太多顾虑,总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自己呈现出来,并且也能够接纳别人的全部——这种仁义的人格魅力,对他领导独立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健康的父子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毕竟是凡夫俗子,我们没有那个命,没有摊上那些伟人的家庭模式,就像我们无法长得像影星一样。
然而,你如何抱怨自己的长相呢?你长得就是这样,再抱怨父母的基因,也无法使你的当下像孙悟空一样变化成自己希望的样子。是的,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认命。不认命,表面上看是在抱怨父母,其实是不接纳自己。因为自己就是父母所生,自己就是这样一种客观存在,它没对没错,没好没坏,一切都是自然。问题在于,我们可以认命于当下,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命运的安排,在后天,在我们足以脱离父母怀抱的时候,便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因此,我们生为何人并不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也不重要。如果走在大街上,我们会在乎这些人吗?可为什么离我们越近,与我们有关时,我们就那么在乎呢?有一个人曾经打过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当我们将一幅十分美丽的画置于眼前一厘米处,便无法客观地欣赏它。没错,因为太近,我们对父母无法产生客观评价,我们在用放大镜审视亲人,所以我们才会挑剔。
毋庸置疑,父母与我们的成长有关,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们有人“得罪”了我们,导致我们这样或那样,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更大的事实是:他们让我们活了下来,并有机会想起这些事。
其实,想起这些不幸的事并非真正的“开悟”,它最多也不过只是比较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真正的开悟,是知道如何处理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负面,也就是“修复本我与自我问形成的断带”。这就如同知道了一辆车的毛病后并不是总埋怨出厂时的质量不过关,关键是如何维修或重新改良,因为,我们毕竟还要驾驶它。
在此期间,我们不能总抱怨有些不负责的工人们不懂行,因为他们就那个素质,就那个技术,他们的水平就是不高,他们有些人就是没文化——是的,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可他们已经把我们拼装成功,我们今天的质量不合格的确与他们当年的能力有关,可是,他们就是这种能力,就像我们今天的眼高手低一样,可是,他们有一点和我们是一样的,都尽了全力!
我们苟活下来,和他们一起苟活下来,实为不易。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人类所有的缺点,包括自以为是、懒惰、庸俗、固执、无知、暴躁和冲动……因此,有些朋友说,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性格弱点与父母教育有关时,便一味地、直截了当地与父母“交流”,老天,这等于要他们的命!第一,他们也是俗人,并像俗人一样,不可能认为自己错了,他们的底线与我们不同,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保证孩子能活下来,自己能保住性命,至于什么生活质量或心理素质,他们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想过。第二,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我们,因此,他们年老的时候总算长舒了一口气——唉,我终于完成了今生的任务,把孩子们拉扯大了,记住,只是拉扯大了,至于长大后成功与否,他们根本顾不过来,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
说来说去,父母越来越显得可怜,他们是一群比我们穷的人,不仅没那么多钱,而且精神世界也比较匮乏,他们紧紧恪守着自己的生存经验,携带着人类所有的习气与我们相伴。到了老年,他们成了弱者,但他们仍然固执,像个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于是怕子女远离,也怕自己失去家长的威严,是的,他们要面子,像我们一样好虚荣,所以,他们只是普通人。
P7-8
不负青眼
一
1998年我和高希均教授率台湾地区畅销作家访问团到海峡对岸,随身带了几十本新出版的《杀手正传》送给文友。没想到不久之后内地就出现了该书的盗版,而且错误连篇,所幸接到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信,表示可以接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就这样,我认识了该中心负责台湾地区事务的游涵。
游涵那时不过30岁,最初接触时,他给我一种玩世不恭的印象。后来见到他草拟的版权合约,又一惊,居然是我看过的最严谨且能保护作家的文件。看在这合约的分上,我把处理版权的事务交给了他。只是接下来又有些琐事让我不悦,譬如有一年春节我由美国打手机给他,他接通后却要我等,说要接另外一个电话(事后得知是余光中先生从台湾高雄打给他的)。结果我一等就是15分钟,后来他重新接起,居然说:“哟!您还没挂啊!”
照我过去的脾气,早火了。但不知为什么,这个表面上目中无人的年轻人,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真实、纯粹和恃才傲物——这倒像是当年的我。
而且听说他不但自己为我校对,还请他作为专家教授的母亲帮着校,进而知道他父亲是位名医,妹妹是眼科医生,之后,眼前浮现出一个温馨家庭的画面。
偏偏没多久这画面变了样儿。有一天我打电话给游涵,是位老先生接的,没好气地撂下一句“游涵不在”,未等我说完就挂了。次日,游涵来电,猜我必定被他老爸训斥了,因为我的一口京腔,让老爷子误以为我是游涵的哥们儿,而老先生对这个独子未承袭父业的失望和愤怒,也发在了我身上。
至此,我才知道游涵有多么叛逆:大学念一半时,因看不惯同班的高干子弟欺负女生,把那位公子哥儿从二楼打到一楼,硬是被学校劝退;后来重新高考,学了新闻,才受聘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一做就是10年,但就是在做完我的那本《杀手正传》后,就又因看不惯领导的无能和腐败而愤然辞职。据说之后再以第一名的成绩,打败一票博士、硕士,进了另一文化机构,却又在不久之后离开……想必都因为他艺术家的怪习性。
二_
记得认识不久,有一年我去北京,他到王府井的假日酒店看我,一边跟我握手,一边居然瞄着过路的女生,说:“人长得挺靓?”我当时没生气,连自己都不解。只是,后来我又理解了,因为我知道他能文、能画、能说又特立独行,跟我很像,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父亲对他的栽培与期望,又像我对刘轩,他们的父子关系使我再次见到了自己和儿子。我不敢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实实在在对游涵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而且以我的眼力,确信他定有过人的潜力和才智。
我一向认为:对有才气的人,外界要“忍”他的才,方可让他不羁的才情得以发挥;他倒是要“忍”自己的才,更踏实地治学。日本禅宗大师一休说得好:“佛界往往要经过魔界才能到达。”每~朵清莲都从淤泥中成长;而每一个采莲人,也肯定要走过污泥,才能采得清莲。经过许多迷失的游涵,后来的成绩或许是最佳的脚注。
缘就这么妙,虽然游涵离开了机关,我们仍经常保持联系,他结婚有了儿子,请我取名;他拿到学位,也马上告诉我,获得任何成绩,都会在第一时间与我分享……我知道,他告诉我,其实是向他逝去的父亲报告。他不信自己如父亲在世时所说的“没出息”,要成功给所有的人看,父亲没等他,他就告诉我!
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做过机关干部、公司高管、记者、编辑、漫画家、作家、媒体策划人、大学讲师、心理医生和教育专家,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谓经历丰富。就连我太太也觉得奇怪,每次看到游涵寄来他儿子的照片,我都放在眼前书架上,好像见到自己的孩子。她岂知我正在赌,赌自己的“青眼”不错。
三
缘也确实有意思。2003年,我们全家带着贵州失明小女孩孙琴珍在北京同仁医院治疗服疾,有感于许多贫苦盲人需要帮助,有意捐出一套有声书义卖。游涵听说,自告奋勇,找到盲文出版社,不但出版了《在生命中追寻的爱》等五本有声书义卖,而且办了一系列公益活动。然后他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放下就走”的洒脱。
游涵现在除了是心理、教育专家,也从事不少公益活动,仅山东他就去了四次,每一次都下乡为农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及育儿常识,在当地口碑极佳。讲完课,还把自己口袋掏空,给那些念不起书的孩子们当作书本费,并在山东最贫困的沂山中学创办了一所爱心图书馆,仅他自己捐赠的图书就有几百本。
他的内心不仅装着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从书稿中我也看出,他还装着读者,装着所有人!因此,他尤其强调亲子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和睦,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和家庭教育经验,也在许多单位、学校和幼儿园、社区和街道开办讲座和培训。他的悲心和智慧,缘于对自己的了解和超越,也缘于他对自然的爱。
每次看他活动的照片、读他寄来的书信和新著,都觉得十分温暖。尤其最近他在信中说“您对我的人生意义大有影响,您尽到了我所奢求的、家父未及的勉励之责。也因此对您,既有惦念,又存依赖,那种情愫的确难以琢磨”。
其实我没尽到什么职责,他有伟大的父母、体贴的妻子,我只是做了喜见千里马的伯乐。
由游涵编著的这本《为何父母会伤人》介绍了独树一帜的以禅修为基础的亲子教育心理自疗体系,为中国的家庭号脉。
全书共分四部分,内容包括:家庭问诊,家庭伤害,家庭保障和家庭治疗。
《为何父母会伤人》由励志大师刘墉倾情作序推荐。
《为何父母会伤人》作者游涵对比中西教育理念,倡导一种适合中国人传统儒家教育下的新型家教关系,糅合心理学、教育学与佛教禅修的理念于其中,帮助家长寻找孩子不听话、叛逆的原因,以及家长在孩子幼年时应如何进行教育做出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探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见解与想法,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并帮助家长建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健康的家庭关系,特别是针对传统意义上的“挫败者”(成绩差的孩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