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死瑜伽(超越生死的修行要旨)》为“中华禅密乘宝海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洪启嵩以金刚道歌的方式来表达心与身的无死境界,以宇宙中的实相刹那间去除心中残存的无明意识,使行者体悟法尔本然的无死实相,安住于超越了生与死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无死瑜伽(超越生死的修行要旨)/中华禅密乘宝海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洪启嵩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死瑜伽(超越生死的修行要旨)》为“中华禅密乘宝海系列”丛书之一,作者洪启嵩以金刚道歌的方式来表达心与身的无死境界,以宇宙中的实相刹那间去除心中残存的无明意识,使行者体悟法尔本然的无死实相,安住于超越了生与死的境界。 内容推荐 洪启嵩的这本《无死瑜伽(超越生死的修行要旨)》是为通达自性圆满者所写的吉祥诗篇与光明的语言,也是讴歌法界实相、一切现成生命存有无生无灭的事实,所书写下的心语句。 真真实实的无死实相,是现现成成的,不会因你开悟了或在迷惘中而有所差别。但是,差别的是你知不知道幻生幻死是幻,而无生无灭的无实是现空的实相而已。 这本《无死瑜伽(超越生死的修行要旨)》的书,只是把宇宙中最平常的实相,真真实实的空性抄出,告诉大家真实现况而已,不多也不少,不增也不减;从来无生,何言有灭?坦然无死,自受用哉! 目录 缘起 序言 前言 第一篇 无死瑜伽 第一章 无死之歌 无死金刚句 无修的无死虹光身 现证无死的一味心要 无死的歌声 无死忽忆起 不必允许再死亡 死亡游戏 无死的心情 什么是生死 幽暗的无明习惯 幽暗习气的来源 彻底遮断死亡就入于寂灭地 安立于立断与顿超 如何活在当下 吃茶担水的风范 第三章 无修的无死虹身 现成圆满的赤裸体性 无生无灭的游戏 第四章 现证无死的一味心要 把死亡运用在人生之中 第五章 无死的歌声 皈命无死的一切胜尊 皈命一切本不生的至尊如来 第六章 无死忽忆起 远离一切生死对待的金刚心 现成本来佛 现前忽忆起 见到法界体性的自体 试读章节 幽暗的无明习惯 我们常常习于无明所创造出来的思维习惯,双边对立.的思维习惯。我们是受到无明思维习惯控制的人,所以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自然将之分成两边。 以前小学的国语课本有一个讲习惯的故事——习惯说,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古代有一个人,他家里地上有一个洞,他每天经过那个洞就自然绕过去,后来有一天,洞被,填平了,他走过去时,还是绕过去,而且觉得地隆起来了。 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想一下自己心里有没有洞? 思维一下自己是否有幽暗的习惯? 这幽暗的习惯是很厉害的,看看在自己周遭的人,是不是很多人都有很多奇怪的习惯。 我们要练习观察自己的习惯动作,是否发现到自己有些习惯的动作是很诡异的?那一定是在心里有这种类形的洞。 这个心里的洞,就像芭蕉一样,中间是空心的,一年一年慢慢地,洞的外壳变得愈来愈厚,习惯就出来了。别人感觉很奇怪,但是自己却觉得很正常,只有自己才感觉很正常,因为自己认为很正常啊!别人看自己的行为却感觉奇怪,这是很奇怪的惯性。,但是这还不算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很多很强烈的习惯。 譬如有一位大学老师,他具有很高的智慧,他的讲课和思维都是一流的,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是,与他相处,你会发现他很奇特的一面,如果没有和他一起做事情,一切都相安无事,但是与他共事,几乎每一个人都跟他吵翻了。 譬如做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拿影印数据来说,他会半夜打电话要人来他家拿数据去影印,就因为他马上要用;或许这数据很重要的,但是也不需要急着半夜啊! 与他做事一定要依照他的步骤进行,如果中间有一个程序不合他的意,他的表现是很激烈的,而且他的佛法的名词很丰富,他可以从慈悲骂到下地狱。 工作如此,游玩亦是如此,是大家跟他出去玩的话也会吵架,凡事他都有意见,而且一定要依他的意见,无论如何他总是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大家闹得很不愉快。 这是一种很强烈的习惯,很可怕! 我倒发觉一件事情,就是有很多人具足了所有成功的条件,唯一不具足的是他自己不肯成功,而且不愿意成功。 大部分人是很奇怪的,第一个,他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就尽量破坏自己,不愿意成功;一旦成功了,就找机会来破坏自己的成功,把自己的成功破坏掉了之后,就一直想办法来证明自己没有成功是对的。 人有追求失败的潜意识,其实我用不同的名诃在讲同样的事——心里的幽暗习惯,幽暗的意识、幽暗韵习气。 幽暗习气的来源 这幽暗的习气又是来自什么呢?就从无明、恐惧、贪心、忿怒、愚痴而来,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或多或少、重或轻的差别。或是有的人贪的成分比较多,或是嗔比较多的,或是痴比较多的,贪、嗔、痴的比例不同,但是每一个人的无明都很多。 最好是能够清楚看见自己的无明烦恼,心灵深刻的无明习惯,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现在我们可以试着找寻自己的无明习惯。 其实这个跟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相通,只是方向不大一样。很多心理学的辅导理论述说,常常是当你有某些病症显现的时候,一定是小时候受到某种伤害。这个“伤害说”其实是有一点道理,但是并不完全,我们所讲的更为.深刻,不仅止于此。 无明的发展很迅速,而且无明会在一心里发展出一个洞;这个洞经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长久的日子以来,它被一层层地系绑起来。 这东西其实都是空的,但是我们不断地一层层把它系起来,就成为一个习惯,很可怕的!你们要解脱的话,把这些挖开就解脱了。 你可能会怀疑就这么简单吗?其实修行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本来修行就是这么简单,但问题是,你敢挖自己的洞吗?敢挑战自己吗?很多人讲“我敢”,但是真的碰到时就先跑了,都是先配合自己的习惯再说。 不管是参禅、修行或做各种事,就是要把这个无明的黑洞彻彻底底地敞开、挖出来,转化潜意识中的幽暗意识成为清明、觉明的智慧。 我们所有的思维习惯不能跳脱自身,是来自所谓的两边思维,有生灭的观点。P16-19 序言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中华文化的特质也在禅。印度佛学与中华文化融合而形成了“中华禅”。“中华禅”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 中华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个系统,因此广义的“中华禅”应包括这三个系统的禅法。中华佛教包括大小乘佛教、显密乘佛教、南北传佛教、教下与宗门四个方面,因此广义的“中华禅”也应含容这四个方面的禅法。 一方面“以禅出教”,由于究竟的禅修实践开展出各类的佛教经典;另一方面“以教印禅”,各种禅法也需要依据圆满的佛教经典来予以印证。我们应依据各种佛教经典,包括小乘经典、大乘经典,显教经典、密教经典,南传经典、北传经典,教下经典、宗门经典,等等,来深入挖掘“中华禅”丰富的内涵。同时各种禅法也需要以上各类的佛教经典来予以印证。 “中华禅”既要重视禅修理论,还要重视禅修实践。我们在总结汉传佛教中丰富的禅法内容的同时,还应该特别重视挖掘藏传密教禅法与南传内观禅法的丰富内容。 “中华禅”不仅包括教下的各种禅法(如来禅),而且包括宗门的各类禅法(祖师禅)。没有前者的基础,后者将成为文字禅、口头禅。没有后者的深修实证,前者将失去活力与精神。 “中华禅”应致力于构建符合时代的汉传佛教并具详细次第与具体法门的禅学体系;应致力于构建适宜社会大众修学并具详细次第与具体法门的禅学体系;应致力于构建面向国际的世界佛教并具详细次第与具体法门的禅学体系。 “中华禅”不仅是出家僧众必须的专修法门,而且也是当代社会在家各界人士必要的修学内容。适应不同的群体对象,比如企业管理人员、职场行政人员、退休人员、疾病人员、女性人员等等,应该构建不同特色的禅法。“中华禅”应该成为未来社会各界人士的生活与生命中的一项重要内涵。 “中华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理解中华文化的一把钥匙,同时更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将“走出去”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禅”虽然产生于宗教,却超越了宗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是我们出版这套“中华禅”系列的主要心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