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生、江志东、徐希西、祖帅编著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是一本专门研究红茶的专著。该书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金骏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和精湛创新的工艺流程,为丰富我国红茶文化内涵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史料性、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相信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元正金骏眉(中国名茶)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徐庆生//江志东//徐希西//祖帅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庆生、江志东、徐希西、祖帅编著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是一本专门研究红茶的专著。该书系统地向人们展示了金骏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和精湛创新的工艺流程,为丰富我国红茶文化内涵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史料性、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相信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推荐 徐庆生、江志东、徐希西、祖帅编著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共分十三章,较全面的介绍了金骏眉的起源、生态环境、品种资源、采制工艺、品质特征、品鉴要素及贮存方法等。《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的出版发行有助于让消费者走近金骏眉,提高对什么是金骏眉的认识,澄清当今金骏眉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分、良莠不齐的问题,保护真品金骏眉,还其本来面目,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第一章 什么是金骏眉 一、金骏眉是正山小种红茶400余年历史文化不间断的传承 (一)正山小种红茶的产生、发展和流行 (二)正山小种红茶在海外的霸主地位 (三)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时间及名称的由来 (四)正山小种红茶种植加工技术流传海外 (五)正山小种红茶的兴衰 (六)金骏眉与正山小种一脉相承 二、金骏眉是高质量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产物 (一)正山小种为“世界生物之窗”揭开神秘面纱 (二)邓小平与自然保护区 (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四)金骏眉源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金骏眉是正山小种红茶卓越制作工艺的再创新 第二章 正山小种的创新之路与金骏眉的诞生 一、正山小种的创新之路 (一)吴觉农与正山小种 (二)张天福的正山小种情结 (三)各界给力正山小种 (四)茶业世家对正山小种不遗余力 (五)南平机制为正山小种助力 二、金骏眉研发,源自正山茶业 (一)金骏眉研发经历 (二)金骏眉是众人智慧的结晶 三、金骏眉命名及内涵 四、“元正”品牌的铸造 (一)“元正”品牌创建 (二)“元正”品牌建设年谱 第三章 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 一、茶树生长的最佳环境条件 (一)温度 (二)湿度 (三)土壤 (四)光照 二、金骏眉生长环境 (一)生态环境好 (二)海拔高度高 (三)年均气温低 (四)相对湿度大 (五)土壤肥力高 三、高山云雾出好茶 第四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一、自然保护区茶业生产现状及品种 (一)菜茶品种 (二)水仙 二、武夷菜茶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三、武夷山古茶树考察报告 第五章 金骏眉的有机栽培 一、基地周边没有污染源 二、不施用化肥、农药 (一)茶同土壤低碳管理意义重大 (二)行间覆草,增肥增效 (_二)翻土晒白,提高肥效 (四)施用饼肥,均衡肥力 三、精耕细作,勤除杂草 四、适时排灌,抑制病虫 五、修剪台刈,治理病虫 六、直接捕杀,防治害虫 第六章 金骏眉的采制工艺 一、适时采青 二、增氧加温,适度轻萎凋 (一)室内增氧加温萎凋 (二)日光与室内增氧加温萎凋结合 三、分段揉捻 (一)初揉 (二)解块 (三)手工复揉 四、悬挂式增温加氧发酵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氧气 (四)时间 (五)轻重 五、干燥 第七章 金骏眉品质特征 一、金骏眉化学品质 二、金骏眉品质特征 (一)金骏眉外形特征 (二)金骏眉内在品质特征 三、金骏眉品质鉴定 第八章 金骏眉品饮要素 一、择境 (一)环境——品茶环境宜雅 (二)心境——品茶人心宜静 (三)人境——品茶人数宜适 二、备器 (一)茶房“四宝” (二)品饮金骏眉之茶具选择 (三)好壶一把伴人生 三、选水 (一)王安石与苏轼关于水的故事 (二)古人择水标准 (三)好水的标准 (四)宜茶用水 (五)武夷山水好 四、煮汤 五、品鉴 (一)品茶要得法 (二)金骏眉品鉴 (三)金骏眉冲泡 第九章 金骏眉茶艺表演 一、金骏眉茶艺表演程序 (一)营造进入茶境 (二)欣赏冲泡技巧 (三)演义品饮艺术 (四)展示茶礼茶仪 二、金骏眉茶艺表演注意事项 (一)注意神 (二)展示美 (三)体现质 (四)把握匀 (五)贵在巧 第十章 金骏眉的家庭储藏方法 一、茶叶的特性 (一)氧化性 (二)吸湿性 (三)吸附性 二、红茶在储藏过程中的变化 (一)含水量的变化 (二)滋味物质变化 (三)香气物质变化 (四)色泽物质变化 三、影响红茶变劣的环境因素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氧气 (四)光线 四、金骏眉家庭储藏注意事项 (一)忌久露受潮 (二)忌接触异味 (三)忌高温环境 (四)忌阳光照射 五、金骏眉家庭简易储存 (一)锡罐储藏法 (二)陶瓷罐储藏法 (三)热水瓶储藏法 (四)铝塑复合袋储藏法 (五)松木箱储藏法 第十一章 真假金骏眉辨别 一、高山金骏眉与低山金骏眉的区别 (一)高山金骏眉 (二)低山金骏眉 二、春、夏、秋季金骏眉的区别 (一)春季金骏眉 (二)夏季金骏眉 (三)秋季金骏眉 三、真假金骏眉外在品质区别 (一)嗅香,看干茶香气是否纯正 (二)观色,看干茶色泽是否油润 (三)触体,看干茶条索是否紧结 (四)听声,看干茶身骨是否重实 四、真假金骏眉内在品质区别 (一)嗅香气 (二)看汤色 (三)尝滋味 (四)比耐泡 (五)展叶底 五、“元正”金骏眉的辨识 第十二章 金骏眉艺文 一、金骏眉赋 二、红茶世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三、为世界制作最好红茶 四、金骏眉开启了我的茶业人生 五、金骏眉诗、联、句 (一)金骏眉诗 (二)金骏眉句、联 六、独树一帜的艾明福茶水墨画艺术 第十三章 红茶的药用成分及独特的医疗功能 一、茶是良药 二、饮茶益寿 三、红茶的药用成分 (一)多酚类物质 (二)生物碱 (三)芳香类物质 (四)氨基酸 (五)维生素 (六)其他物质 四、红茶独特的医疗功能 (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二)提神消疲、利尿 (三)降脂、降糖、降压 (四)养胃、暖胃、驱寒 (五)强壮骨骼,防龋齿 (六)预防帕金森病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六十年半世纪情感故人心为茶农为茶业心系桐木关——记茶界泰斗张天福爷爷60年后重返桐木关 江元勋 2002年6月20日,对桐木人来说是个难忘的好日子。在武夷山市委副书记黄雄、市茶场场长祖耕荣、武夷星老总何一心先生的陪同下,桐木关迎来了一位世纪老人、当代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桐木的山欢了,水笑了,桐木关的茶农以及我家四代人都沉浸在无比的快乐和激动中。因为人们知道,我们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已太久、太久了。60年了,张爷爷再度光临桐木关,是我家继承先人与其交往,使得这种情谊能承上启下得以延续。张爷爷的到来坚定了我继承先辈从事茶业事业的信心。这将给正山小种红茶带来新的希望,新的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60年一晃而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张厂长,现在已是九十有三高龄的茶界泰斗。张爷爷从车中下来,健步来到寒舍,他老人家容光焕发,谈笑风生。关心地问我们的生产、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并总结性地将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我们好好干。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张爷爷拉着我奶奶的手,问寒问暖,了解我祖父去世后这几十年期间我家的情况,并赠予她老人家厚礼。此情此景让人感动,难以言表,真可谓山高水长、情深义重。这足以体现了张爷爷怀旧,不忘旧交的可贵情怀。 来到厂区后,张爷爷高兴地与我们讲起了60年前(1941)来桐木关的过程及桐木关当时正山小种红茶的发展情况,并欣然留下“正山小种发源地”与“茶业世家”两幅墨宝,为正山小种和我家、我厂“正名”,并将他总结的茶学精髓“俭、清、和、静”题匾赠予我,以勉励我今后努力工作,并教诲我为人和创业的道理…… 抚今追昔,张爷爷60年前第一次来时,桐木关是处于大山深处的穷乡僻壤,与外界几乎隔绝,这里没有农田,没有交通,唯一与外界相通的是崎岖弯曲而又陡峭的羊肠小道,居住在这里的人,开门见山,生产生活靠的是肩挑背驮。 桐木早在明末清初就创制生产了正山小种红茶,并曾一度闻名繁荣于欧洲茶叶市场。大革命时期受战争影响,桐木关人烟凋敝,一片凄凉,土匪出没,打家劫舍,茶园荒芜,正山小种红茶生产几乎绝迹,茶农的生活苦不堪言。可幸的是,就在这危难之时,正当华年的张爷爷为振兴中国茶业,改善茶区人民生产生活,在崇安创建了福建示范茶厂,并担任厂长。为发掘和恢复正山小种红茶的生产,他不顾道路艰险,从崇安赤石徒步翻山越岭,北上桐木关,往返途中借宿于荒野人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大笔生产资金来到桐木,为的是建立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示范基地”,并将其管理工作交付于我祖父江润梅办理。我祖父在张爷爷的关心和帮助下开展茶叶工作,使桐木部分茶园又恢复生产制作。桐木关的茶农在青黄不接之际又有了生活来源。这些使得正山小种红茶得以延续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正山小种红茶的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都得益于我祖父结识了张爷爷这位良师益友。 古老的正山小种红茶几百年来一直是桐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它也是众多红茶的奇葩。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下,正山小种红茶原始的手工制作已无法适应生产需要,20世纪50年代,桐木关改用了张爷爷发明的木制揉捻机械,大大提高了正山小种的制作水平和品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正山小种红茶在原“桐木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出口创汇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期间的几十年里,张爷爷虽未来桐木,但他还一心牵挂着桐木茶农的生产生活。就如何更好发挥正山小种红茶的经济效益。解决好桐木茶农的生产销售出路,使茶农能够逐步走向富裕等问题。他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意见。如在计划经济的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正山小种红茶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他在省政协的提案中提出建议:“保留生产闽红三大功夫和正山小种红茶”。他说:“正山小种是我省唯一独特的外销产品,市场容纳量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据传英国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泡一杯正山小种红茶,其成为贵重的珍品。正山小种在国内外是我们福建独家经营的商品,因此我们对上述两个品种红茶的砍留问题,不能单凭眼前经济效益去衡量得失,应慎重考虑从全局和长远观点出发,采取定点定量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品质,积极开拓市场,增加出口品种花色等办法,并合理调剂外贸出口盈亏汇率或省财政部门申请拨补扶植生产款项(特别提示:正山小种是产于崇安桐木关老区根据地),以求保持我省茶叶种类多、出口货源丰富多彩的优势。”在张爷爷的建议、支持和帮助下,政府部门给予重视,使得正山小种这一传统红茶,得以继续保留并发挥效益。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作为“茶业世家”正山小种茶事的传人,茶界泰斗张爷爷的谆谆教导深深烙在我的脑海中,正如他老人家教导我时所说:“看得准,还必须抓得紧,看准了抓紧了,就得干。看得准,抓不紧,不如不干。干好一个,再干一个,干事业切忌一心二用,事无巨细,从细微处入手。”他还教导我:“为人处事应正直坦荡,胸怀有志,做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两年来我虽逐步取得一些小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有关。他的言传身教,给人以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鞭策着我去努力、求上进;这种精神力量也来自张爷爷“俭、清、和、静”四字箴言的启示。我想这种精神不仅是张天福精神,也是中华茶人的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他不为名利,胸怀大众,勤俭朴素,清正廉明,待人和蔼,不畏权贵与困难,为中国的茶叶事业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他广博精深的茶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人,已成为我国优秀茶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高尚人格值得所有茶人及后生晚辈尊崇和学习,是与今天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一致的。今天,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的成立,无疑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我祝愿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发扬光大。值此之际,我祝愿张爷爷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张天福爷爷是我们茶业战线上的老师、茶界泰斗。我只是一名新兵,他的茶学思想全而丰富,我接触的只是大海中的一滴,虽然我有幸能走近当代茶界泰斗,但认识肤浅,不免错误,敬请指正。 2004年6月15日 P44-47 序言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茶业公司近年来研发的一款新品红茶。她的问世不仅填补了中国顶级红茶的空白,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红茶内销市场的复兴。 金骏眉红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走俏茶界,追根溯源,一是由于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原本就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二是得益于其原料产地——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以江元勋为代表的一批茶人,凭着专业和执著,对正山小种红茶进行不断探索创新,使其品质和风味更加独特。 为系统地解读什么是金骏眉,金骏眉与正山小种的关系,金骏眉的产生与金骏眉这一名字的由来,以及金骏眉的生态环境、品种资源、有机栽培、采制工艺、品质特征、真假辨识、品饮要素、保贮与药用等,徐庆生等四位同志通过深入武夷山桐木茶区,走访茶农,查阅资料,认真探究,采英撷萃,编撰形成了《中国名茶 元正金骏眉》一书。全书共十三章,充分展示了中国红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图文并茂,很值得一读。一是史料比较翔实,从正山小种的发现到金骏眉的诞生,不但时间跨度大,而且涉及很多的人和事,都鲜为人知,可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从事红茶研究的人士系统深入了解金骏眉提供翔实而珍贵的史料;二是专业性较强,该书运用茶叶栽培、加工、审评等理论,结合茶人的实践探索,对金骏眉的生产、加工、贮藏、评审等进行的总结和研究比较系统深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三是比较注重实用,该书理论结合实际,针对当前金骏眉市场良莠不齐,品质优劣难辨的问题,从高山金骏眉与低山金骏眉,春季金骏眉与夏、秋季金骏眉等在外形品质与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特性入手研究,通过反复比较总结,找出了辨别金骏眉外在品质与内在品质优劣的方法,这些方法简便、实用、可操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茶从平凡物质上升成为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载体。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很重要的就在于传承不断,且历久弥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说,中国茶从发现、利用、生产到其品质的提高、内涵的拓延,成为寻常百姓家居必备,进而提升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重要载体,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茶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弘扬,需要我们更多的有识者一代一代为之不懈努力。该书的四位作者,除徐庆生外,江志东、徐希西、祖帅皆为8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新人,他们所学虽然都不是涉茶专业,但出于喜茶爱茶之故,加入了茶文化研究、宣传的行列,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和大力推崇的事。 我们期盼有更多的新人进入茶文化研究领域,为弘扬国茶文化,振兴国饮事业而努力。 后记 人与人之间,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相聚,再从相聚到相知,皆是出于缘。只是缘起的载体不同而以。 我与正山堂主江元勋先生的认识,是2003年我从南平市人大调任武夷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时,为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2004年中共武夷山市委组织部选择在元勋“正山茶业”建立了武夷山市第一批非公企业党支部,江元勋任书记,组织部向该支部赠了“双机”。这之后,我多次与师弟祖耕荣先生结伴到桐木元勋企业,目的是想从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偷得半点暇光,使心灵获得短暂片刻的净化。在交流过程中,我得知元勋与我和耕荣先生皆属“龙”,出生于1964年,我比元勋大两天,耕荣最小是十一月生的。 淡淡茶香,悠悠茶韵。由于性格相似,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006年我调厦门工作后,每每节假日,我们总要在武夷山聚一聚。 中国的“茶”字是由“一”、“人”、“木”三者组成的,“一”在上,“木”立地,“人”字在中间。因此,要做茶并做出让消费者认同的好茶,必须先学会做人,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再好的茶也将失去“人”的有力支撑,显得轻飘,淡而无味。江元勋为茶业世家之后,他的言谈举止和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洋溢保持着中国农民固有的诚实朴素,吃苦耐劳的本性。正是由于这种固有本性的基础,江元勋的企业无论是在“名不见正传”的初始阶段,还是在今天“声播远名”的成功时期,均能得到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鼎力相助和认同,所以其新产品一经开发上市,就能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记得去年五月间的一天,我将准备交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名茶金针梅》书稿,请时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德章先生帮助审阅,并为之作个序,他对我说:“金骏眉是好茶,有底蕴;元勋是农民企业家,不容易,有机会要好好写写金骏眉。”领导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充分体现了一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时刻对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留给我的则是久久挥之不去的责任和义务。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建设、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热点话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福建是茶叶大省,闽北是福建的主要茶叶产区。武夷山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宣传和弘扬茶文化,提高武夷山茶的知名度,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作为中国不老的文化。江西省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昌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悦在《茶文化论丛》献辞中说:“茶叶的发现、利用、生产和提高,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茶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弘扬,需要更多的人或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日积月累的劳作。” 武夷山作为我工作生活的第二故乡,尽我所能,宣传弘扬武夷茶文化。是我的义务,更是我的责任。《中国名茶 元正金骏眉》是我第二本关于武夷茶的书。值得庆幸的是江志东、徐希西、祖帅三位80年代中后期的新人,与我携手并肩作战,加入茶文化宣传的行列。我想,只要不断有新的学人加入,茶文化就不仅是不老的文化,而且会始终充满活力。 金骏眉诞生问世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冲红了中国茶界,引发了大江南北的红茶热,为武夷山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注入了生机,给茶农的增收带来了新的期盼。 追根溯源,金骏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对于一个茶叶新品来说,如果没有历史渊源,对其的文化陈述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即使用再疑炼的文字,也是无法书写出辉煌的篇章。金骏眉卓越品质的形成和消费者的认同,源自于它具有400余年不断的历史文化传承,得益于30多年来为之努力奋斗建立起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和吴觉农、张天福、江润梅、骆少君、叶兴渭、江元勋、祖耕荣等一代代茶界精英,不断探索总结,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 《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共分十三章,较全面的介绍了金骏眉的起源、生态环境、品种资源、采制工艺、品质特征、品鉴要素及贮存方法等,它的出版发行有助于让消费者走近金骏眉,提高对什么是金骏眉的认识,澄清当今金骏眉市场鱼目混珠、真假难分、良莠不齐的问题,保护真品金骏眉,还其本来面目,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增强该书的可读性,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编插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画作品,平面、直观地展示了金骏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真假品质上的差异等。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工作部王火灵副部长和林晓娇女士的鼎力相助,福建摄影家协会会员、新浪精英博主草屋风铃为本书摄制了大量精关的图片,厦门茶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贺荣真、中国网络工程师马守先为本书做了最后的编审。与此同时,本书还采用了一些网页上的图片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福建省老领导刘德章先生,欣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拔冗为我的书作序。既是对我的鼓励、鞭策,更体现了对闽北“三农”问题、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关心和关爱。闽北人民不会忘记,武夷山茶人更会永远铭记。 该书从构思,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取材,到完稿,用了我整整半年的时光,为使日常的工作不因写书而受到影响,我经常香茗陪伴,挑灯夜战,倾注了心血,也不知牺牲了多少的休息时光。但由于时间仓促和受本人水平学识之限,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徐庆生 2011年7月2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