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的思想和语言艺术达到了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郭沫若评价它说:“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绝非市井搜奇猎异之书可比,它虽披着一件鬼神的外衣,内容却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蒲松龄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深恶痛绝,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深切同情、感同身受。他笔下塑造的狐仙女鬼虽然性格迥异,却个个情真意切,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关于本书的旨趣,作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他写作此书是有所寄托的。
《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是一部我国古代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意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该书用谈狐说鬼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热情讴歌了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人性。
《聊斋志异(美绘少年版)》内容取材广泛,既有鬼狐仙怪的传说,也有描写人情世故的,主要包括几大类:一类是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如《聂小倩》、《娇娜》、《婴宁》等;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作品,如《促织》、《梦狼》、《席方平》;另一类是反映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叶生》;还有公案类,如《胭脂》。
从前有一个姓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武术,而且功夫很不错。他的力气很大,甚至可以举着石墩,把它挥舞得像旋风一般。
有一次,姓于的人到京城去参加殿试,没想到他的一个仆人忽然病了,病得很重。听说街上有一个很厉害的半仙,能断人生死,所以姓于的人就去找那个半仙算命。
他刚走到半仙的算命摊子前,半仙就问他:“你是给你的仆人来问病的吧?”
姓于的人吓了一跳,觉得这半仙果然有些门道。他刚想说话,半仙就说:“你不用担心你家仆人,他没事,过几天就好了。不过,你却很危险,三天之内你就会死。”
姓于的人更害怕了,吓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半仙见他这样,就笑着说:“没事,你也别害怕,我有个办法可以救你的命。不过,你得给我十两黄金作为酬谢。”
姓于的人听半仙这么一说,还以为他是骗钱的。他想: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怎么可能改变呢?所以他就拒绝了半仙,无论半仙怎么劝说,他都没多说一句,回客栈去了。
第二三天的时候,姓于的人在客栈等了一天,也没发生任何意外。直到晚上,他关上房门准备睡觉的时候,忽然听到窗子响。
姓于的人转头望去,看到一个小人带着兵器,从窗子爬了进来。小人到了地上,越变越高,和成年人的高度差不多。姓于的人拿起宝剑,向那个小人刺去,却发现无论如何都刺不中。
姓于的人虽然刺不到小人,小人也奈何不了他。打了一会儿,小人忽然又从大变小,打算从窗子逃走。姓于的人冲了上去,一剑刺中了小人。小人掉落在地,姓于的人才发现,那是一个小纸人。
“不过如此。”姓于的人这样想着,坐在床上休息。没过一会儿,又有一个形同恶鬼的怪物从窗子爬了进来,姓于的人冲了上去,用剑刺中了那个怪物,才发现那是一个泥偶。
接连发生意外,姓于的人这下再也不敢大意了。他搬来一个凳子,放到窗子下面,然后坐在上面,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子。“我倒想看看,接着还有什么东西闯进来。”姓于的人自言自语,“不管再来什么,我都会把它杀死!”
过了一会儿,正当姓于的人精神松懈的时候,忽然听到“呼哧”“呼哧”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昕起来很像一些大型动物在喘粗气。姓于的人刚想起身观看,窗子忽然开始猛烈地摇晃。
有个怪物在窗子外面用力地撞击窗子,接着,房子也开始跟着摇晃,好像随时都会倒塌一样。姓于的人觉得总在屋子里守着也不是个办法,就干脆拿着宝剑冲了出去。
在屋子外面,姓于的人看到了一个庞然大物。在昏黄的月色下,那个怪物的双眼也冒着黄光,非常吓人。它的身体比房檐还高,脸和炭一样黑。怪物的腰上挎着一把大刀和一个箭壶,它的手里则拿着一张巨大的弓,正瞪着大眼睛,看着姓于的人。
姓于的人虽然很害怕,但他也知道现在不是应该害怕的时候,当下之急,只有把怪物打败,他才能保住性命。于是他把剑横在身前,准备同怪物搏斗。
怪物举起巨弓,抽出一支箭,搭在弓上,“嗖”的一声向姓于的人射去。姓于的人则挥舞宝剑,一下子就把那箭打落在地。
正当姓于的人准备反击的时候,怪物又射来一支箭。姓于的人只好跳到一旁,箭擦着他的耳朵飞了出去,一下子就射进了墙里。怪物两箭未中,气得不行,干脆把巨弓扔到一旁,拔出大刀,向姓于的人当头砍了下去。
眼见大刀落下,姓于的人展开身形,像猿猴一样向前一跳,从怪物的双腿之间跳了过去。怪物体大笨拙,一刀下去,收不住手,砍到了院子里的石头上。“当”的一声,大刀落在石头上,发出铿锵之声,石头也被砍成两半。P16-18
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这里有丰富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发掘,这里有广阔的文化平原供我们徜徉。巾国古典文学就像一座大花园,里面百花齐放,其中以秦汉散文、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代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一朵奇葩,它既是一部严谨的史学巨著又是难得的文学佳作。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明清,已经蔚为大观。这当中的佼佼者,当然是“四大名著”。什么是经典?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是经典。除“四大名著”之外,我们有《三国演义》之后最好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和《隋唐演义》,有《西游记》之后最好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还有最优秀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我国青代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意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该书用谈狐说鬼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热情讴歌了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人性,也夹杂一些封建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为了搜集资料,在家门口设了一座茶棚,行人路过这里口渴,即可饮茶不付茶钱,但要给他讲一个故事。蒲松龄听了故事如果觉得好,就把它加工提炼,编人《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内容取材广泛,既有关于鬼狐仙怪的传说,也有描写人情世故的,主要包括几大类:一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如《聂小倩》、《娇娜》、《婴宁》等;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的作品,如《促织》、《梦狼》、《席方平》;另一类反映科举制度弊端的,如《司文郎》、《叶生》;还有公案类,如《胭脂》。
作者蒲松龄(公元1640~1715),生活于清康熙年间,山东淄川人。他生于一个败落的地主家庭,早年参加童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后来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他应同乡兼好友之请当知县幕僚数年,此后寄居本村缙绅家中设馆授书。主人家中藏书颇多,蒲松龄广泛涉猎,融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写成了名著《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绝非搜奇猎异之书可比,它虽披着一件鬼神的外衣,内容却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蒲松龄对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深恶痛绝,对下层百姓的疾苦深切同情、感同身受。他笔下塑造的狐仙女鬼虽然性格迥异,却一个个情真意切,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关于本书的旨趣,作者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可见,他写作此书是有所寄托的。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表现.恐怕要从当时严苛的“文字狱”中探究原因了。《聊斋志异》的思想和语言艺术达到了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高峰。郭沫若评价它说:“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鲁迅先生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这些都是十分中肯的评价。
为帮助少年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我们做了如下编辑工作:首先,在保留原著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将原著数十万字的鸿篇巨制去粗取精,改写成十五万字左右;其次,全文采用现代白话表述,实现读者与古典名著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再次,本书配以二十余幅精美的彩色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了解并最终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编者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