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红所著的《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为散文集,介绍了景点,展现个人与城市、历史、世界的关系。《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用散文方式,兼用小说手法,以鲜活的文字图景构筑感觉的入口和出口,相关图片则呈现事件发生地今朝的面貌,形成奇特的叠影效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精)/时尚休闲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佩红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佩红所著的《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为散文集,介绍了景点,展现个人与城市、历史、世界的关系。《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用散文方式,兼用小说手法,以鲜活的文字图景构筑感觉的入口和出口,相关图片则呈现事件发生地今朝的面貌,形成奇特的叠影效果。 内容推荐 周佩红所著的《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是一部完整的书,以地理位移或时间递进的路线结构全书,将记忆、故事、人物命运、情感方式及城市发展交织一体,叙写个人视角中的上海,个人与城市、历史、世界的关系。《上海私人地图(马路弄堂爱和命运交叉的轨迹)》用散文方式,兼用小说手法,以鲜活的文字图景构筑感觉的入口和出口,相关图片则呈现事件发生地今朝的面貌,形成奇特的叠影效果。时间在其中流动,读者亦可在此间漫游,并触摸城市坚硬地表下的柔软层:那些爱,伤痛,渴望,那些代谢和生长。 目录 幻别墅/001 迷宫消失/015 南市童话/023 父城/037 苏的世纪大道/045 街角的淼,北里的秀/053 西区林荫夜/063 静安寺/071 怀着妄想上路/081 和Z一起走过的路/087 实验室之恋/099 出上海/103 胃想念的上海/107 回上海/113 一个人乱走/117 平安电影院/123 公寓里的沙龙/133 修平主的道路/139 丽娃河畔的生活/149 爱情纪念地/163 红楼和灰楼/169 私人领地/177 文学殿堂/187 中山北路的一幢高楼/197 工人新村里的秘密/207 穿过棚户区/221 婆婆妈妈之空间/231 医院/239 大哥向前冲/243 一条有三个路名的小路/249 博物馆和图书馆/255 马路上的明星/263 拿一本新书穿过闹市/267 在悬铃木的天空下/273 试读章节 幻别墅 一种弄堂别墅:弄堂的模样,别墅的名称。这是上海特产。在威海路上有威海别墅,在常熟路上有荣康别墅,在静安区有静安别墅。南京西路上的这一个,叫金城别墅。 看上去它很普通,一条二三十年代建造的“新式里弄”而已。它是我唯一熟悉的。 我慢慢走近它。在它的弄堂口停留。它又装上铁门了,两扇,开着,留出可供两辆小汽车同时进出的口子。这是第N扇铁门,应该也是最后一扇。曾经有一扇,黑沉沉的铸铁,舒卷的花卉水草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被拆去炼钢,贡献给了“大跃进”。 现在没有汽车进出。没有大卡车——那些满载着红卫兵、造反派的大卡车,当初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开进来:穿军装的少男少女,跳下车就猛挥皮带,像开始一场青春的游戏;造反派们跳下车,却带着成年人可憎的市侩表情,压低了藤帽,铁棒在地上顿一顿,以显示他们的不知哪来的冲进别人家抄家的权力。 他们消失了。宽大的主弄堂像一个狭长广场。一个小伙子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在那里绕圈。他的夹克衫领子竖起,是表示时髦,也为遮住他脖子一侧的一片紫红色皮肤。他的医生父母和医生祖父母都没能为他去掉这片与生俱来的红皮肤,于是他得了个“红头颈”的绰号。但他长得很帅,眼睛总在放光,手把着车龙头眼睛还在四下里瞄。他知道本弄堂住着几个好看的小姑娘,娇滴滴的,他真想把她们一个个都引出来看他。 他看见我了。不,我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我站的地方并没有这样一个小伙子。弄堂静静地空着,让往昔的镜头一个个上演。一个洋娃娃一样的小姑娘走出来,男孩子们一往她跟前凑,她就骂人家是流氓瘪三贼骨头,软绵绵的词儿,红嘟嘟的小嘴。我们都怕她妈妈手里的针头针筒,除非我们一辈子不生病,所以我们都对她友好。我们一起跳绳,一起把一串螺丝壳踢进用粉笔划在地上的“房子”里。两个呆头呆脑的眼镜男孩羞怯地在一旁观看,他们的妈妈在黑门后的天井里用无锡口音一声声唤“阿大、阿二”,催促他们回家。 这已在我家住的支弄堂了。阳光从天顶射下,把弄堂分割成阴阳两半。一个老太太在明亮温暖的竹椅上坐着。她一年四季都穿棉袄棉裤,戴一顶黑丝绒帽子,用白口罩蒙住鼻子以下的部分,好像四周都是细菌。她很安详,对一路响进来的锣鼓口号声置若罔闻。 敲锣鼓的人是在哪里喊口号?他们来了?还是走了?风吹过这些声音:……除四害讲卫生……学习雷锋好榜样……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就是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打倒四人帮,建设四个现代化……风儿磨去了声音的棱角,激昂,愤怒,或者欣喜。 墙壁上贴着标语口号,大字报,认罪书,布告,一片片由新变旧,发黄变脆,脱落,腐烂。墙壁经水和刷子一遍遍洗刷,灰扑扑的水泥色重现出来。 我家的楼门关着。我仰头朝上面喊:“开门——”阳台上探出妈妈、祖母、大哥、小哥惊喜的脸。二楼走道窗户上也有脑袋伸出来,邻居的眼睛里满是警惕。 门无声地开启。一股尿味扑来。昏暗的过道里有几个坐在痰盂上哭的小朋友——这是民办托儿所的老师在惩罚他们的不听话。他们后面的三个大房间,是托儿所的教室,壁炉和落地窗前都坐了孩子,果绿色的小凳,咿呀呀的歌声,排排坐,吃果果……一架走调的钢琴忽地改弹《我爱北京天安门》,弹了半天,终还是不能弹到底。 我朝底楼的公用厨房张望。四个煤气灶前都有人站着,等饭锅煮滚,开水烧开。砂锅、铁锅、钢精锅腾腾地冒着热气,飘着菜和汤的香味。站着的人互相看邻家的灶头,彼此交流拿手的好菜。亭子间的胖嫂嫂正起劲地教我怎么炒熟一盘青菜(那是一个梳小辫子的我):等油冒烟,菜再下锅……不,我正在水龙头下淘米,低着头,而她非要凑过来看我脸上有没有眼泪,我家里又出了什么事…… 我上楼。我端着祖母烧好的菜一趟趟往上走。我趴在二楼楼道的窗户上往外看,看对面双胞胎阿大阿二在他们房间里困兽一样地走来走去,背诵“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用造反派指手画脚的姿势说话。他们渐渐老了,成了两个神经病,仍然这样说话,反复说这几句话。 到二楼。三个房门中的一个门突然开了,一个金丝边眼镜青年旋风一般从里面出来,脚踏在门边的矮桌上,腰微微弯下,打鞋油,猛擦,系鞋带,换一只脚,再来,然后脚跟在棕垫上舞步似地一二三擦三下,飞快进门,脚跟顺便带上门——隔壁家的“顺风”哥哥,开门角度永远不超过30度,他就用这方式保护着他家的私密空间,这是我后来领悟到的。 向北的房门也开了。我进去。同时进去的还有我们全家。我们在里面吃饭。所有上海和外地的亲戚都来了,大人们神情凝重,仿佛为告别而在此聚会,为他们在一无所知的将要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死别。爸爸站了起来。 P1-6 序言 在我眼前一直出现这一情景:一个遥远的年代,一个矮小的初中女生,在上海一个湿热的暑假天走出一条弄堂,怀揣一张上海地图。她向一条没有走过的马路走去,想要每天走一条路,走到头再拐弯,这样走遍全上海。她并不知道上海的马路比绘在地图上的更复杂,有更多的小岔路,而这些小岔路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于是她走进一个广阔的迷宫。她迷了路。在这座她出生、居住、却无所知的城市里,她其实不知道要去哪里,会走到哪里,可她还是在走,像在丈量脚下的土地,怀着渴望和焦灼。这是她着迷于这座城市、这个世界的开始。 我知道这着迷一直存在,一直继续着,无论过了多少年,无论这城市、这世界在这期间发生了多少大事和小事。她就这么走着,慢慢长大,慢慢变老。她终于可以见识到更多:一些路,一些房子,一些角落,一些人,一些脚印,一些爱,一些疼痛……它们是地图上看不见的另一些轨迹和景观,更珍贵,如同血肉。她决意描画它们,作为这城市、这世界在被无情格式化过程中的一个备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