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诠林编写的《漂泊的汉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文文学学科论》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总论;第二章学科本体论,分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研究范畴、“台湾‘回归原乡’写作”论题构想、七十年来的台湾现代文学史编纂史回顾等进行论述;第三章学科主体论,以陈若曦等作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学科文本论,以日本华文作家毛丹青等的作品为例进行文本细读;第五章学科周边论,以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政治、哲学对于文学的影响,以及不适于列为台湾作家但却与台湾文学关系密切的来台日本作家西川满等为例,阐明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研究应该以开放性的眼光重视周边的文化现象,并由此反观自身的学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学术自信;第六章学科现象论,以台湾的岛外写作、华人作家的“回归写作”等为例,论述那些早已存在却还没有得到正名和应有重视的本学科领域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第七章学科方法论,以重修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新理路、文学研究方法之研究、以“审美隔断”理论研究新移民华文文学等理论方法为例,期望对学科建设能够有理论系统方面的启示;第八章结论,归纳全篇论点,强调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或世界华文、华人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要性。
第1章 总论/1
第一节 台港澳地区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的发展脉络/1
第二节 形散神聚的学科性:研究理路与论述架构/6
第2章 学科本体论/12
第一节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扩展/12
第二节 “台湾‘回归原乡’写作”论题构想/18
第三节 七十年来的台湾现代文学史编纂史回顾/21
第四节 香港文学:汉学心态与国际视野/31
第五节 具体而微的澳门文学/36
第六节 加强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华文文学的研究/37
第七节 加强世界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科性/44
第3章 学科主体论/56
第一节 台湾作家吕赫若小说文本的文化隐喻功能/56
第二节 论台湾当代旅美作家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66
第三节 阐释学视野里的梁实秋/73
第四节 晚年林语堂文学的原乡文化修辞/83
第五节 旅英作家凌叔华的儿童题材小说透视/92
第六节 喧嚣都市中沉静的智慧/97
第七节 香港作家蔡丽双的丽质慧心/102
第4章 学科文本论/122
第一节 汉家丹青绘蓬瀛/122
第二节 台湾日据时期的民间方言歌谣/127
第三节 台湾早期闽南语流行歌的历史流变及其审美意蕴/137
第四节 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150
第五节 莫那能诗歌的新解读:台湾原住民进城务工者的血泪文学/161
第六节 旅美华文作家少君《网缘》略读/167
第5章 学科周边论/170
第一节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170
第二节 闽台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未来走向/179
第三节 台湾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的混响/199
第四节 南社交游台湾考/209
第五节 海外华文传媒与华文教育/224
第6章 学科现象论/236
第一节 近代以来台湾文学现代性发生过程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236
第二节 日据前台湾宦幕大陆诗人考论/251
第三节 台湾日据时期的岛外台湾人写作述论/268
第四节 两岸四地及海外华人文学中的“回归”写作/281
第五节 活跃于国际汉学界的华裔文学批评家/290
第六节 光复初期台湾的翻译文学/300
第七节 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现象/310
第八节 海外华人文学回返中国传播现象/317
第7章 学科方法论/327
第一节 重修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几个新理路/327
第二节 “日本的‘台湾文学研究’”课题及其衍题述要/334
第三节 新移民华文、华人文学及其研究——在变与不变、隔与不隔的美丽间行走/340
第四节 另一种乡愁:外国汉学家的华文文学创作与华文文学研究/351
第8章 结论/370
第一节 台港澳地区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及其研究:漂泊的汉学/370
第二节 台港澳地区暨海外华文、华人文学学科的独立性——从现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出发/380
参考文献/386
后记并致谢/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