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魅力的神秘人物,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潜心研究学问,留下过许多值得后人汲取的养分,他面对现实,奏陈时弊,成为晚清王朝的柱石人物;在知人善任、教育子女等方面,曾国藩的确做出了令世人称道的业绩。正是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不同作用,才使后人对他产生了浓厚兴趣。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他是识人用人的高手。张超编著的《曾国藩(神奇的识人法)》以独特的视角,向广大读者展示曾国藩的人生谋略,以及他对世态人情的看法。特别是曾国藩的读心识人用人心得,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曾国藩(神奇的识人法)》由张超编著。
《曾国藩(神奇的识人法)》简介:
曾国藩有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是可以通过面部的表情、神态、说话的声音、容貌和气色等表现出来的,所以有时候只要观察者够细心,就可以“以貌取人”。曾国藩以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识总结了识人、鉴人、用人的心得。只要能掌握曾国藩的“识人术”,你也可以做到明察秋毫,知人知面又知心。
观人看本质.由骨入神是根本
曾国藩在《冰鉴》中开门见山地提出神骨识人。他认为,人的“神”和“骨”,犹如门外的大山,门既打开,山势自然可见。
曾国藩在《冰鉴》中所说的“神”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它有着比“精神”内涵更加丰富的内容,是由人的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而《冰鉴》中所说的“神”,不会因人一时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大的变化。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肤色有黑白之别,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神”的外观,换句话说,“神”有一种穿透力,能越过人相貌的干扰而表现出来。
在察人的过程中,主要察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心有所动,眼神就会发生变化。神光内敛,锋芒外显,神所传递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盖不了的,一如云层厚积中的阳光,区别仅在于会不会鉴别。
江忠源是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很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走到门外(当时曾国藩已官至二品,而江忠源只是一个读书人)。后来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惨节而死。”
太平军在广西起事后,江忠源带领所办团练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阻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当即写信给江忠源,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旁人认为曾的举动是“爱人以德”,不愿江忠源以文员夺武弁之制,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会悲壮惨节而死”有关呢?可惜曾国藩在书信、日记中都未提及此事。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大功告成,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的南王冯云山战死。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后来江忠源累建军功,由七品知县迅速升任安徽巡抚。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石达开迎战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亡。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作出了这样准确的判断呢?现金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对江忠源注视良久,实际是在观察他的“神”,并以此作出推断。
任何一位领导人,在考察人才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领导人必须会鉴别人才,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团体核心,带领整个团体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纵观古今,身为团体领导人,唯有曾国藩留下了一套鉴别人才的非常系统的学问——《冰鉴》。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陈抟,都是鉴别人才的高手,但他们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游于山水之间,过着似神仙的生活。而曾国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却从未打算归隐山林。他祖父也一直鼓励他要竭尽血诚效忠朝廷。
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影响不小,与民间流传的相学也区别甚大。民间相学是静态考察,易流于机械主义,而且宣扬命运天授思想,忽略个人努力的作用,从面相中定人一生的富贵。人的富贵荣华,受家庭、历史条件、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影响,仅凭相貌来定是不足为论的。曾国藩鉴别人才,是从对方“神”所映射出来的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其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其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曾国藩所说的“骨”,也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那些头面上数量不多的几块骨骼。曾国藩关于骨相的说法直接承自中国古代的骨相术、身相术等,这些相人的方术实际上都是从全息现象的角度,依据“天人感应”(或称之为“人体微观宇宙说”)这一基本理论,从局部看整体,对人的命运际会进行预断。一般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大多数人往往难于把握,只有在实践中去多加体会。P5-7
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话“人不可貌相”,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是非常认同的,但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真理。因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是可以通过面部的表情、神态、说话的声音、容貌和气色等表现出来的,所以只要观察者够细心,就可以“以貌取人”。
那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辨人、识人、鉴人呢?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晚清名臣曾国藩学习,在他的著作《冰鉴》中学习一些观人、识人的方法,借鉴一些鉴人、用人的经验。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对于识人、辨人有独到见解的曾国藩。他是晚清时候的重臣,作为晚清由文人而封武将的第一人,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由科举入仕途,忠心为朝廷,成为大清朝的一根支柱。当时的清政府可谓内忧外患,曾国藩等人力挽狂澜,其文治武功都堪称震古烁今,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成功,在经济、文学、处世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贡献。他主张发展洋务运动,以自强来救国;他专注理学,有“德比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清朝皇帝对曾国藩非常信赖,把他视为可以依靠的股肱之臣,对他进行了各种赏赐、加封:如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死后还被皇帝谥号“文正”,这已是对文官的最高评价了。
曾国藩的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就,除了他超凡的政治、军事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知人善任。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利用各方面的人才,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正是因为他重视人才,善于观人,敢于用贤,在晚清那样一个信仰崩溃、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时代,曾国藩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其中有众多留名青史者:晚清第一大臣李鸿章、晚清军机重臣左宗棠、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兵部尚书彭玉麟、安徽巡抚江忠源……曾国藩所带的湘军将领中,更有好几十人后来都成为清朝各地的封疆大吏。这些俊彦才杰,不仅帮助曾国藩成就一番伟业,而且各有建树,名垂史册。可见,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智慧和艺术已不是一般的高超了。
就连他的最大对手,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被擒后也不无感慨地称赞曾国藩:“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问可寻。”曾国藩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国家大计,首重留心人才”。他有一句座右铭: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在人才问题上,他十分注意网罗和培植各类人才,其幕府享有“神州第一幕府”的称号。到过太平天国的容闳在描绘湘军大营人才盛况时说:“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
怎样才能做到善于用人?首先就要学会识人,然后是鉴人。曾国藩以他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识著成《冰鉴》一书,本书总结了曾国藩自身识人、用人的心得。这些技巧,即便是在今天,也极具借鉴意义。当我们掌握了这些“看相”之术,在今后的交友、求学、求职、识人用人等方面都会受益匪浅。当然这里所说的“看相”与平常所说的“相面”不同,只是告诉人们如何通过外貌、情态、言行、声音等判断一个人,教我们做到明察秋毫,知人知面又知心。
本书以《冰鉴》一书的内容为基础,全面解读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为广大读者提供识人、鉴人、用人的参考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