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秦汉时期黄石公所著的一部类似于“语录”体的书,书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把道、德、仁、义、礼融为一体,贯穿着古代圣贤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
迟双明编著的《图解素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并加上了宋代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博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翻译以及鞭辟入里的精彩解析。同时,针对每一句原典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并且配有相关古朴生动的图片加以拓展和剖析,一改古典著作风格沉闷的不足,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素书》的博大精深。
《图解素书》由迟双明编著。
《图解素书》内容如下:
《素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它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当我们看到这本书后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素书》并不长,它只有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总共一百三十二句话,有点语录体的感觉。这样的篇幅却有着惊人的作用,由此我们更加惊叹于它神奇的力量。
《素书》句句经典,语言高度凝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对人性的把握以及人生智谋的阐述也是人木三分,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与进步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图解素书》由迟双明编著。
迟双明编著的《图解素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并加上了宋代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博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翻译以及鞭辟入里的精彩解析。同时,针对每一句原典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并且配有相关古朴生动的图片加以拓展和剖析,一改古典著作风格沉闷的不足,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素书》的博大精深。
《素书》是秦汉时期黄石公所著的一部类似于“语录”体的书,书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把道、德、仁、义、礼融为一体,贯穿着古代圣贤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
据《史记》载:秦末,韩国少年张良为报灭国之仇,散尽家财访求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之主使。张良更姓易名,逃匿于下邳,静候风声。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不是个干大事业的人物。
后来张良行游下邳桥,偶遇一位身穿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待张良来到面前,老人故意将鞋踢落桥下,对张良说:“你下去将鞋给我拾上来!”张良很生气,但看在老人年迈的份上,还是勉强下桥将鞋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已把鞋拾上来,再给老人穿上有何不可。于是又跪下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至此与我相会。”张良觉得此老人举止不凡,便跪拜应命。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老人气愤地说:“与老年入相会,怎么能迟到呢?五日之后再来吧。”说完拂袖而去。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即赶到桥上,可是又落在老人后面。老人又不悦地嘱咐说:“五日之后清晨再会。”过了五天,张良在半夜就赶到桥上,待了一会儿,那老人方到,老人高兴地说:“应当如此。”遂将一部书授予张良,说道:“你读了此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说完,飘然而去,这位老人便是黄石公。而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得到此书后,每天闭门研读,长达十年之久,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人,后来果真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从此辅助刘邦运筹惟幄,决胜千里,入成阳,灭项羽,统一了天下。张良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帝王之师。张良帮助汉高祖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个政治、军事危机,成就了一代伟业。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素书》确实包含着惊人的智慧。
然而,黄石公的《素书》并不是什么浩渺巨著,全书一百三十二句,总共只有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而已。这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字的短文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尤其是对复杂的人性的把握真可谓入木三分,把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晓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本书采用了《素书》的权威原著,并加上了宋代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力求为读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经典。并在此基础上博众家之长,为原典作了简易通俗的翻译以及鞭辟入里的精彩解析。同时,针对每一句原典精心选取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历史典故,并且配有相关古朴生动的图片加以拓展和剖析,一改古典著作风格沉闷的不足,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素书》的博大精深。
编著者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