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是首批参加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22所高校之一,从1999年派出4位志愿者赴青海、宁夏、山西、甘肃支教,至2008年派出9位志愿者赴西藏、云南服务,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
每一届的支教志愿者们都能在服务地尽职尽责,开拓创新,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各自的力量,涌现出很多动人的事迹。每一届的志愿者服务结束回到母校后应邀参加论坛或报告会,他们的故事总是带给中大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经历和思考、他们的精神和感悟,在我们眼里,在我们心中,就是一本又一本丰富而深刻的书籍。
本书面向全国发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给中山大学的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说到:“十年来同学们相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以一种信念、一种坚持延续着支教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品德、锻炼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时代责任积极担当、对历史使命勇敢回应、对理想信念坚定追求的良好精神风貌”。刘延东同志还勉励同学们继续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八千里路云和月——我的西藏支教经历和感触
从广州沿京珠高速往北,经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甘肃,从青海的格尔木走青藏公路进藏,路程是四千多公里——八千多里路。在西藏广袤的土地上,我所走过的路程也超过了八千里。这八千多里路,我在不同的云和月的见证下且思且行。进藏不易,在藏更不易——这一点,到过西藏的人一定都深有体会。
从2005年8月到2006年7月,作为中山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之一,我在西藏林芝县中学支教了一年。支教,是起点,让我渐渐走入我向往的青藏高原,触到它的心跳;志愿服务,没有终点,我深深地被青藏高原的辽阔美丽、被西藏人民的淳朴善良所感动,我希望能持续地为我热爱的这一片土地、为这里的人民尽我绵薄之力。申请支教之路: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是埋藏了五年的愿望
我的朋友们、学弟学妹们经常问我:“你为什么会选择到西藏支教?”这个问题真的很难用一句话回答清楚。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洋溢着无限青春激情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誓词常常在我的心中回响。当全国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四百多名志愿者集中在郑州大学培训时,我被选为领誓人,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我参加支教志愿服务的愿望很早就有,那时是1999年9月,我还是南京大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当我开始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我从南京大学团委老师那里听说了“研究生支教团”,这是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扶贫接力计划”中的一个项目,它面向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毕业生——从他们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去支教一年。我非常感兴趣。作为南京大学较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作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自信能通过选拔。但当我认真询问有关的细节,知道南京大学的支教地点中没有我心目中最为艰苦的省份——新疆和西藏时,就暂时放弃了这个打算:我来自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我觉得不比我家乡艰苦的地方对自己没有挑战性。毕业工作后,几次到南京出差看望学校团委老师时,我都不忘向老师提出我的愿望和请求:“如果南大的支教队到西藏或新疆支教,一定要告诉我,不管怎样,我要申请_:起去支教。”
2004年,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跨专业考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成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研究生。地球科学系和环境学院在一个楼里办公。刚入学不久,我偶然在环境学院的宣传栏上看到一张醒目的大红榜,上书:“热烈祝贺我院两名同学到西藏林芝支教。”西藏!支教!我怦然心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中大的支教团就是到西藏支教!我要申请一起去!”于是我跟地球科学系党总支的老师和我的研究生导师谈了这一想法,他们都非常支持,鼓励我说:“到西藏就要趁年轻去。”
虽然不知道该如何申请,但我没有坐等机会。在中大的网页上找到了中大党委书记的电子邮箱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书记信箱发了一封邮件,表达了自己想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支教的强烈愿望,并附上了简历。很快,我就接到书记办公室的电话,告诉我:邮件已转到负责支教团选拔和管理的中大团委。我到团委咨询,当时的团委书记国亚萍老师告诉我,“邮件已经收到,团委正在处理这件事情,你要跟这一批的支教团出征西藏要先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团中央是否同意;第二,中大研究生院是否同意;第三,经费问题。”但国书记也同时告诉我,“这三个问题应该也不是问题,因为你是在读研究生,不涉及到免试研究生名额的问题,所以团中央肯定会支持你热情的志愿行为;去支教是一件好事,学籍保留一年就可以,所以研究生院也会支持你;经费问题应该能争取到。”听到国书记的这一番话,我高兴地说:“前两个问题我相信一定能解决,如果没有经费,自费我也去。”虽然心里知道去西藏旅行一趟至少也要花上万块钱,在那里志愿服务一年,恐怕要花费更多。但哪怕是借钱,我也要去。
在团委老师的积极争取和热情帮助下,我参加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申请很快得到了团中央、中大研究生院的同意,而经费问题也与广东第四批援藏队协商后得到解决。深藏在心中五年的愿望终于实现,我和六位团友一起踏上了到西藏林芝支教的征程。P27-29
研究生支教团,是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组建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是“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一部分。1999年,全国首批来自22所高校的101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贫困地区支教。十年来,已经有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3000多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奔赴中西部78个贫困县的300多所中小学进行支教。
从1999年到2008年,从青海民和、甘肃榆中、山西灵丘和宁夏西吉,到广西百色、广西恭城、西藏林芝和云南澂江,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走过了十个年头,55位志愿者先后到祖国西部十多个支教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为国家建设和西部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十一届支教团的9位志愿者也已经整装待发,即将奔赴支教地。
为了回顾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周年走过的精彩历程,展现时代青年的理想与信念、使命与追求,同时集合全体志愿者的理想与才华、经历与思考,我们隆重推出这本纪念文集。
中山大学是首批参加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建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22所高校之一,从1999年派出4位志愿者赴青海、宁夏、山西、甘肃支教,至2008年派出9位志愿者赴西藏、云南服务,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
每一届的支教志愿者们都能在服务地尽职尽责,开拓创新,为祖国西部的教育事业贡献各自的力量,涌现出很多动人的事迹。每一届的志愿者服务结束回到母校后应邀参加论坛或报告会,他们的故事总是带给中大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经历和思考、他们的精神和感悟,在我们眼里,在我们心中,就是一本又一本丰富而深刻的书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但人才却是“孔雀东南飞”,东部沿海经济繁荣,西部却没有摆脱落后与贫困的面貌,所以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西部建设中,体现了一代青年的担当精神。我们组织编写这本文集,就是要对中山大学十年来的支教事业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来表达我们支教团志愿者的追求,来唤起社会各界人士对西部建设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全书在学校党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和研究生支教团历届队员集体策划、征稿和编辑,历经半年多,终于成稿。
尊敬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百忙之中写信勉励我们,令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团中央和教育部也关心和支持我们文集的编撰和出版,提供了诸多指导和有力帮助。
文集的编撰得到了历届支教队员的大力支持。第一届队员梅方权不但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稿件和图片,更一直关心文集的编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给予实际的帮助。第四届李居宁队员也对文集提出了非常有帮助的建议。我们在向第三届队员李霞同学征稿时,李霞队员正在临产之际,还为我们寄来了宝贵的照片资料。李维刚、石俊会、张才新、黄纬、黄铭生、李秀斌、黄晓新、吴荣生、张敏、刘俊杰等历届支教团队员也都挤出时间,不仅撰写文章,送来照片和信件,还提出建议和指导,使文集得以丰富。
文集的编撰得到了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校党委宣传部李汉荣部长为文集的编撰和出版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研究生院、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总会等部门一直关心、支持和指导文集的编撰。
借此文集即将付梓之际,我们衷心感谢团中央、教育部对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直以来的支持;衷心感谢共青团广东省委、服务地各级团委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衷心感谢首届支教团成立以来,一直关心支教团的历届学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和各院系;衷心感谢关心、帮助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第四批、第五批广东省援藏队;衷心感谢广东·书画艺术专业研究会主席赵健老师为文集题写书名。
文集出版的收入,将全部捐人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助学基金,用于资助支教地的贫困学生继续学业。
在文集约稿和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无数次为历届支教队员的事迹所感动。现在,第十一届支教团的志愿者正整装待发,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事业又在向前拓进。此时此刻,我们又热血激荡。今后的人生中,我们将继续秉承支教团的精神,尽己所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本书编委会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