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聘故居(扬州八怪)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吉秋炜
出版社 广陵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聘,是“扬州八怪”中最小的一“怪”。世人称其“五分人才,五分鬼才”。传说他的眼睛像西方人,是蓝色的,能“白日见鬼”。他的一组画作《鬼趣图》共8幅,以鬼为题材,讽刺的是现实世界,被当今研究漫画史的人认为是中国早期的漫画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罗聘的地位很重要,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走进本书,让他自己的书画作品为您讲述这一怪才的独特之“怪”处。同时,本书也通过讲解词的形式,为我们解说了他的故居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对于一般艺术欣赏及研究者两方面都有文献参考价值。就一般欣赏者言,解说词及作品赏读通俗浅近,资料完备,考据精详,从罗聘的家世境遇到作品的创作年代,从画面的立意到欣赏趣味,都提供了一种言之成理的见解,欣赏者不费检索之劳,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就研究者言,罗聘的佛教情怀、感情纠葛、绘画风格,在本书中都有或隐或现、或详或略的解读。在扬州八怪诸人中,罗聘属后起者,后来居上,他承诸家之长而自立门户,承金农衣钵而在宗教情怀方面又别有洞天。他那种徘徊于出世与人世之间的心理构造,他那深藏于画面之内引而不发的种种玄机。今人的研究应当说刚刚开始,也许,西欧汉学家们的研究超前于罗聘故土的研究者。应当承认,罗聘的研究是扬州八怪研究中最复杂也是最深邃的一种课题。试以《鬼趣图》为例,今人公认此画开启中国漫画之先河,用变形夸张的手法隐射人世的丑恶。《鬼趣图》在后世的社会作用不容否认,但是,这是两峰的原意吗?显然,研究还有很大的余地。

目录

前言

罗聘故居讲解词

《罗两峰先生事略》注释

《鬼趣图》之我见

罗聘书画精品赏读

罗聘《香叶草堂诗存》难字难句注解

附录

扬州八怪纪念馆讲解词

扬州八怪十五家简述

后记

试读章节

书斋前东南倚墙筑一飞檐半亭,与书斋之间以短廊相接,上悬清代书画名家、真州吴让之书“倦鸟巢”匾额。这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鸟倦飞而知还”的句意,寓意罗聘游子归来后居家的闲适惬意。半亭中悬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鲜书陶渊明诗联:“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俗情。”意思是说在那清净无忧与世隔绝的地方,享受着读书作诗之乐。李鲜曾以画供奉内廷,遭贬,后被选任为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又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受石涛影响,他擅长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富有气势。这副标明雍正四年九月的对联应是他转型之后的作品。也许罗聘曾很想像陶公一样“班荆(以荆之枝叶铺地为席)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的生活,在一杯清茶袅袅生起的氤氲里,给疲惫的心灵一片宁静的港湾,然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沮丧和落寞、太多的失落和无奈时,罗聘做不到,甚至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半亭前,原来还有个小小的荷池,方婉仪《白莲半格诗》有“平簟疏帘小阁晴,朝来池畔最关情”句,即为此景。可惜现已不存。也许,罗两峰、方婉仪曾相偎在美人靠上,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如梦如醉,恍若仙境,心灵自由翱翔,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劳。也许,罗两峰、方婉仪的孩子们曾在池边嬉闹。“无可奈何花落去”,连“留得残荷听雨声”都不可能了。

花厅西面的主室为三间两厢,这是罗聘夫妇当年的起居地,里面陈设着清式家居。后进还有一小小天井,东厢为厨房。让人奇怪的是,一口水缸,为什么嵌在墙中,一半在室内,一半在室外?原来这是过去人家为了生活的方便,特地这样设计的。你想啊,水桶提过来,把遮挡的盖子一掀,水就倒进水缸里了,要不还得绕进厨房里,是不是有点麻烦?这三间是罗聘子女的居所,现在上悬“香叶草堂”匾。里面已被辟为罗聘故居史料陈列室。

现在大家进入的就是罗聘故居史料陈列室。主要介绍了罗聘的身世、作品以及他三上京城的经历。

罗聘,祖籍安徽歙县呈坎村。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嘉庆四年(1799),享年67岁,江苏扬州人。字邂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蓼洲渔夫等。据《呈坎罗氏宗谱》记载,罗府乃黄帝、祝融之后,历代人才辈出,封侯人阁不乏其人,比如明代,有姓名可考的主簿以上的官员达100多人。罗聘的曾祖母,是在扬州城破时登楼自焚的烈女。父亲罗智(愚溪)为武举人,生五子一女,罗聘是老四。叔父罗愫以“卓而大雅之才”出任浙江乌程县令近十六年,颇有政声。罗聘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幼年未能入书院读书,以卖画终其一生。尽管如此,有家谱在,足以证明其门第高贵、家学渊源。罗聘博闻强记,十六七岁时已能“读奇书五千卷、通画学十三科”。

勤奋好学,加之乾隆盛世时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文人雅士与书画家的云集,贾而好儒或附庸风雅的盐商与扬州八怪诸人的诗文酒会的浓厚文化氛围,都对罗聘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扬州八怪的殿军人物,他画路宽广,发展全面,个人艺术风格突出,作为金农的高足,他笔下的人物、山水、花卉、梅竹无不精妙,是扬州八怪艺术之集大成者。

这幅《湘潭秋意图》是罗聘作品中的传世精品。

画于58岁,乾隆五十五年(1790)。

1790年初夏,罗聘带着二儿子罗小峰奔赴北京,途中,在郁洲山(今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下,有人买画,罗聘挥毫画下一幅以兰竹石为内容的图画,后人根据题跋和画意题为《湘潭秋意图》。这是罗聘的一幅传世精品。整幅i画以几竿顶天立地的墨竹为主体。一高一矮两块明净山石穿插其间,竹下石间以兰草相衬。图中植根于山石中的竹竿晕以淡墨,随意勾勒、渲染,挺拔秀美,竹叶施以焦墨,挺阔饱满。下垂的肥厚竹叶与山下昂扬的兰叶相互呼应,山石以淡墨勾皴,与兰、竹形成对比,动静相宜、浓淡相谐,在结构上产生了一种疏朗之美。左边山石上题元代画家吴镇题竹诗一首,如石之苔点。“常忆前朝李蓟丘,对君天下擅风流。百年遗踪留人世,写破湘潭梦里秋。”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又长墨竹,与王蒙、黄公望、倪瓒合称“元四大家”。诗中提到的李蓟丘,指的是元初画家李衍,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人,晚年定居扬州,擅画墨竹。曾深入东南一带竹乡观察各种竹的行色状态,和赵孟烦、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

P5-7

序言

公元2009年与2010年之交,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扬州罗聘的作品180件,展出的主题是“独特的视野——罗聘的艺术世界”。画展的主办方是大都会博物馆与瑞士李特博格博物馆,展品中有137件是从我国故宫博物院等诸家博物馆借展的,在西方甚有影响,扬州陈忠明先生曾撰文叙述目睹之经过。瑞士的朋友办事是极有效率的,记得2008年的秋天,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团队在扬州寻访罗聘遗踪,李万才先生和我曾与他们深宵长谈,想不到才一年的功夫,他们的学术研讨画册竞迅速出版,而且又在欧美各地巡回举办了罗聘画展,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扬州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他的绘画。

在西方看来,罗聘的艺术是东方文化的一扇窗口。他们对扬州八怪感兴趣,其中又特别对罗聘感兴趣,认为罗聘“独特”,据我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有如下三点:

一是罗聘的佛教情怀。早在10年前,瑞典的汉学博士卡尔森·金来到舍间,探讨关于罗聘的理解。她说她选中罗聘作为她的研究课题,在于宗教与艺术的联系,她在书店见到我写的一本书中,说罗聘是“今世画人前世僧”,产生很大的兴趣。她说,宗教情结与艺术追求有着怎样的联系。是一个神秘的极有魅力的话题,她说沿着这样的道路去探幽人微,更能触及东方文化的精髓之处。坦率地说,因为我是无神论者,在这方面没下过功夫,但从那个时候起,她启发了我: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理解传统艺术,倘在宗教信仰与鬼神观念方面存在盲点,往往无法登堂人奥。罗聘自称前世是僧,罗聘画鬼、画佛,罗聘在笔墨中注入仙气与鬼气,还有在诗歌中往往描摹虚无世界,赏析这一切时,你倘若对于画人的宗教情结、心里构造无所了解,对于画人的独特视野十分茫然,赏析是很难有什么精到之处的。

二是罗聘的感情纠葛。罗聘其人,罗聘的艺术,应当说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向往于佛家所描绘的空灵世界,一方面又在温柔乡中无尽缠绵;一方面与方白莲儿女情长,一方面又在挚爱者生命垂危之际远走他乡;一方面极清高,一方面又忙于出入公卿、点缀侯门;一方面乡情浓郁、仿陶效陶,一方面又苦恋京华,“看山几度说南飞,有鸟三年竞不飞”,等候千叟宴的一点恩赐。这些都是矛盾。罗聘自称白日能见鬼,他有他自己的“独特视野”,有独特视野的人在他的艺术中表露着怎样的矛盾,潜藏着怎样的玄机,都是极其深邃的研究课题。如果我们只能就诗说诗,就画论画,触及不到画人独特视野的精微之处,那我们就只好归结于自己的凡夫俗眼了。

三是罗聘的绘画风格。秦祖永曾以古、逸、渊、雅四字形容罗聘艺术,说罗氏作品属于高流逸墨,非寻常画者可以企及。前人挥发殆尽,我不便再说什么了。

我高兴的是,能够先睹吉秋炜女士所著《罗聘故居》书稿。吉女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工作于扬州文博界,对于中国传统书画有深入的研究,曾有关于扬州八怪的专著问世。我以为这本书稿对于一般艺术欣赏及研究者两方面都有文献参考价值。就一般欣赏者言,解说词及作品赏读通俗浅近,资料完备,考据精详,从罗聘的家世境遇到作品的创作年代,从画面的立意到欣赏趣味,都提供了一种言之成理的见解,欣赏者不费检索之劳,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就研究者言,我在前节中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在吉著中都有或隐或现、或详或略的解读,这是女士的见解,也是自我体系的一家之言。在扬州八怪诸人中,罗聘属后起者,后来居上,他承诸家之长而自立门户,承金农衣钵而在宗教情怀方面又别有洞天。他那种徘徊于出世与人世之间的心理构造,他那深藏于画面之内引而不发的种种玄机。今人的研究应当说刚刚开始,也许,西欧汉学家们的研究超前于罗聘故土的研究者。应当承认,罗聘的研究是扬州八怪研究中最复杂也是最深邃的一种课题。试以《鬼趣图》为例,今人公认此画开启中国漫画之先河,用变形夸张的手法隐射人世的丑恶。《鬼趣图》在后世的社会作用不容否认,但是,这是两峰的原意吗?显然,研究还有很大的余地。

不辞浅陋,应女士之约写一点浅见,聊充引玉之砖。新岁伊始,姑妄言之,以就于读者。

丁家桐

二O一O年元旦

后记

2009年12月底,我终于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怀揣着《罗聘故居》的书稿敲响了扬州文学泰斗丁家桐先生的家门,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我明白我写的东西入不了先生的眼,这本书纯粹是一普及性的读物,谈不上研究,我絮絮叨叨地跟先生聊着,先生很宽厚,看出了我的紧张,很爽快地答应我将书稿留下帮我看看,我又壮胆说请先生为《罗聘故居》写个前言。其实我知道这要求有点过分,对不起,我利用了先生的宽厚,很是汗颜!对于先生的提携、帮助。学生没齿难忘。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扬州文史专家晏炳森先生的倾心指导。在此,特向晏老致敬。

吉秋炜

二O一O年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