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商贾家族三代六十年的发迹与传承历史,是一部挖掘与反思生意场漫长演进的长篇巨著。同时,这部作品深刻地探寻了生意场的某些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商贾阶层的本性。作为一部独特的著作,它也侧面地映射了复杂和深邃的商贾文明。在一个虚构的生意年代,诸多的阶层因为生意而紧密地关联起来,诸多的阶层又因为生产而酿造出人间喜剧、人间悲剧、人间闹剧、人间丑剧。本作品跨越六十年时空,描绘了一个商贾家族的一代传承,故事以祖辈的一场生意争夺开始,并且在家族内外结下的恩怨,然后又以孙辈的一场生意争夺战结束。在漫长宏大的故事背景以及所有的生意战争背后,潜伏的却是一个数十年的阴谋和骗局,从而深刻反思了生意场上不同角色的人性演变轨迹,并且映射出他们各色各样的生意价值观。同时,本书处处体现出的生意场上为商,人为、为事之道,亦不乏生意文明的特殊智慧。
作为中国现代商人文学的开山奠基之作,《灰商》首次深度呈现了中国商人的“原罪历程”并揭示了其深刻的根源,同时也首次将深邃而独特的“中国商道”诠释殆尽。通过一个正统中国商贾家族三代的发迹与传承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商人清道夫”的形象以及他们一脉相承的“商道”、“情道”和“人道”。作品跨越六十年时空,老辣深邃和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背后,又史诗般地演绎和再现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原罪,反思中国商人和中国生意场的本性价值观。作品远远超越“文学读本”的意义,被中国商业界公认为难得一见的“商人教典”。
孔熙志的这笔大生意,与以往的许多笔生意都有所不同。
以往的烟土都是经过云南边境的江城,沿着内地的运输线路运到北城,然后再陆续分销到各地的烟馆中去。那些货主要是在云南边境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等几个国家加工。而眼下的这批货全部是来自土耳其和印度两个国家,这些加工精良而且考究的一等烟土被运输到广州海港,在沿海接货以后,再运输到北城。显然,这笔生意的货源和发货线路都与以前完全不同。
让商人们更加忧虑的是,如今解放战争已经如火如荼地打起来了,数十万解放军以重型枪炮进攻了辽宁省的锦州,战役进展神速,解放军看来很快就要大获全胜了。接下来,解放北城显然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一向小心谨慎又对大势极其敏感的孔熙志,觉得必须安排一个重要的会议,和那些各个渠道上的生意伙伴们沟通一下,才好安定军心。
当然了.这些被邀请过来参加会议的生意伙伴们,都正期待着这批货的到来。都期望着赶紧做完这战争年代最有诱惑力的一笔大买卖。凭借着以往的生意往来,他们都足够信赖孔熙志,早已纷纷支付了定金,并且都答应一旦货物到达北城,就立刻支付剩余货款,绝不拖欠。
很快。这些生意伙伴们都陆续到达了孔家大院。各式各样的老式福特T型车,还有尾部带有火箭尾翼形状装饰的通用凯迪拉克大轿车,都陆续地开到了孔家的大院前,然后又都陆续地离开了。
还像以前那样,如此重要的会面肯定是要在孔熙志的大书房里举行。而且.即便是这么重要的生意会谈,大家也不是先从生意上谈起,而要先谈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以便缓和一下会谈气氛。在这种场合之中,即便是谈笑.也要有辈分的讲究。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商人,首先开始发言。他是一个清朝遗留下来的太监.对烟土、妓院、官场交际、宫廷技艺等等都颇有研究。因此,在烟土生意的圈子里,老太监倒一直受到众人尊重。
老太监剧烈地咳嗽了几下,然后动作缓慢地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后.用夹杂着愤懑的语气说:
“不到两个月的工夫啊,五十多万条命就没了!美国人的枪炮再夯实,也救不了党国的命喽!”
老太监的嗓音沙哑却又细如游丝。
众人听他如此一说,竟然也有人叹气,有人摇头思索。
一个体态肥胖的商人接着说:
“报馆的人都说,这说话的工夫儿,可能就要打到北城了。这边的队伍要真是扛不住,说不准还就直接投降了。国民党那些熊样军队……就不是能打出好仗的主儿!”
众商人都被这一席话逗得笑了起来,还有老商人索性朝地下的痰盂里吐了口痰。
显然,并不是所有的生意人都对这场战争的影响有确定把握,尤其是对他们未来生意的影响就更加难以判断了。接下来,一个身材矮小的天津商人清了清嗓子,用地道的方言说:
“一半的中国人都得靠着我们这个生意圈子谋生活,哪个政府也不会这么绝吧?”
另一个商人又接着天津人的话题说:
“再说了,我们弄来了最好的‘黑粮’啊,我们还贡献地方财政和税收呐!”
众人都纷纷点头称是。
天津人听到有人接他的话茬,就更加来了劲头,索性站起来发言:
“不管它是哪一方的军队,都得用长枪打仗。可是咱们的烟枪谁也少不了吧?” 众人就再次哄堂大笑起来。
会场的气氛看上去已经比较活跃了。这个时候,孔熙志站了起来,大家也都停止了说笑,像是很认真地听孔熙志说话。孔熙志的语气和往常一样缓慢,像是在讲道理。
“所谓商道随政道,无论怎么样,世道是快要变了……”
他停顿了一下,这是给大家留下点儿思考的时间。
“大家都是生意人,都是最优秀的生意人。所谓乱世赚大钱,这笔生意虽说是我主持起来的,但是要有劳各位捧场了。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各位信任我孑L熙志,实在是感谢各位啊!”
听孔熙志这么一说,众人纷纷点头说道:“客气了!客气了!”
看到这个场面,老太监竟然扶着椅背站了起来,很像是主持局面一样地说:
“孔先生是跟我们客气啦,要是没有孔先生照应着,我们都赚哪门子钱呐?各位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啊?”
众人又纷纷点头称是,还有人大口大口地抽起了法国雪茄烟。
在生意场上,像老太监所说的这番话,被孔熙志称作是“暗捧”。所谓“暗捧”.表面上看来是吹捧和抬举对方,实际上则是暗示对方,给对方施加压力。一般情况下,这种“暗捧”是在谈大生意的时候才会使用的谈话伎俩。
事实上.这么大的生意,到了如今的地步,每一个人都很明白:赚钱还是赔钱,都在孔熙志一个人的身上了。因此,老太监的“暗捧”不仅仅是给了孔熙志压力,也是讨得了众人的欢心。
仅用了半个时辰,会谈就匆匆结束了,众人都很有礼貌地告别,孔熙志站在门口“小送”他们离去。一辆又一辆的轿车,就又开到了孔家大院门口.然后又快速地消失了。
今天,孔熙志就要安排管家起程去广州港接货,并且要把大笔的货款带去。
孔熙志坐在藤椅上,看着地上放着的整箱整箱的金条。
这样一笔大交易,显然是必须要使用金条的。近年来,在真正的大生意中,除了金条,已经没有什么能够被别人信任的交易工具了。国民党发动的连年内战,和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经济危机深深困扰着这个国家。连年的通货膨胀使纸币、法币、美金、金元券、银元券等等货币,都不足以让商人们信赖。
孔熙志多少还是有些放心不下,虽然他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但他又绝对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无论如何,他还是觉得应该充分信任这个跟随他数十年的人。过去是凡他亲自吩咐管家去处理的生意,从来也没有出过差错。虽然这一笔大生意让孔熙志多少有些担忧,可是他绝对不能把这种担忧在管家面前表现出来。
宁可输事,不可输心——这是孔熙志所遵循的基本生意原则。
“一路上小心,尽快把事情办完。”
孔熙志叮嘱着,说这话时,他的语气里分明透露出严厉和威慑。
“放心吧,老爷,我一步也不会怠慢!”管家仍然是不紧不慢地应承着。
“我派了两个人跟你同去,他们路上可以保护你的安全。”
事实上.孔熙志派去两个保镖显然是保护那几箱“小黄鱼”的安全。当面对如此多的金条时,哪个商人还会首先在乎人命呢?
随后,管家就带着两名身材骠壮的保镖一同出发了,金条被封在几个掉了油漆、做工粗糙的木箱子里,外面加了几把普通的小锁。孔熙志派车子把他们送到火车站,几天后他们就会到达广州。
P3-5
巧妙地将数十年来发生在商界的新闻事件融入文字,虚构了一个“灰色”的商业世界,为中国商贾阶层的反思巨著。
——《贝塔斯曼》
想要梳理建国前后数十年的中国商业历史,是个从未摆脱的难题。《灰商》显然是“破局之作”,小说主人公即是中国商业阶层的整体缩影。
——《环球企业家》
《灰商》成功地表达了多种元素,即中国商贾阶层的原罪、商道、人道。
——《中国企业家》
中国的商业环境、商业规则和商业道德仍在不断完善,因此《灰商》不只是一本小说,而是商业社会变迁的缩影。
——《经济观察报》
《灰商》以新闻体小说的方式,全面挖掘和反思了中国商贾阶层数十午的命运和性格特征,并且验证了这个阶层的悲喜。
——《作家文摘》
一个搏杀了三代的商贾家族,从鼎盛到衰败,再从没落到兴起,在商海中历经了无数的波澜;一群善于投机的商人,徘徊于“规范”边缘,游走在黑白之间,之后对记忆讳莫如深。
——《城市快报》
《灰商》以孔氏家族的孔熙志、孔天引、孔元道祖孙三代人为轴心,展示了他们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传承、沉浮和衰落,可谓道尽灰商沉浮录。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