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碧血共和(范鸿仙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慧英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范鸿仙,光复南京第一功臣。他是一位得到孙中山赞扬,蒋介石表彰,毛泽东肯定的辛亥革命元老。1914年被袁世凯暗杀于上海,时年32岁。1936年根据中山先生遗愿,国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

《碧血共和(范鸿仙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记述范鸿仙的人生轨迹,再现与反思那个时代中,范鸿仙和许多革命志士仁人参与的众多历史事件。他是一位被湮没的辛亥元老,而与他并肩战斗的于右任、宋教仁、潭人凤、陈其美、柏文尉等,大名都如雷贯耳。一个世纪之后,透过“辛亥风云”,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他在历史岩桨中的睿智大义,中华民族前进的轨迹因他的鲜血而留下了印记。本书由南京文联签约作家黄慧英编著。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被湮没于历史尘埃的英烈。与他并肩战斗的于右任、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柏文蔚等,大名都如雷贯耳。他救过陈独秀的命,而蒋介石则是他在上海策动第三次革命时的助手。

他参与了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的笔政,孙中山先生常说“范君一支笔胜十万师”。毛泽东称《民立报》充满了激励人心的材料。

为了进行“革命三策”中的中部革命,范鸿仙等三十三位同志在上海组建了“同盟中部总会”,《民立报》也就成为该会的大本营。大家分头进行,仅仅两个月零十天,武昌大革命就爆发了。其间范鸿仙奔走于长江中下游各地,联络各方,成功策动了南京新军起义。南京光复,经历了异常艰难的曲折反复,范鸿仙在四百余名有功授奖人员中,名列第一。正是南京的光复,奠定了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出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制得以确立。他组建“铁血军”,被公推为总司令,欲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因南北议和,范鸿仙以平民身份,重回《民立报》担任主笔兼总理。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奉孙中山之命回上海做讨袁工作……

《碧血共和(范鸿仙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记述范鸿仙的人生轨迹,再现与反思那个时代中,范鸿仙和许多革命志士仁人参与的众多历史事件。

两千年的政体处于大裂变中,三百年的王朝灰飞烟灭之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历史在众多的岔路口张望、哭泣,不知何去何从!一个世纪之后,透过“共和风云”,我们依然可以看见他在历史岔路口的睿智大义,中华民族前进的轨迹因他的鲜血而留下了印记。

《碧血共和(范鸿仙传)》由南京文联签约作家黄慧英编著。

目录

一、留男不留女

二、文名冠乡里

三、凭吊古战场

四、新婚燕尔时

五、任教相国府

六、门开浪涛涌

七、芜湖新学堂

八、融入洪流中

九、神州报打虎

十、创办白话报

十一、皖矿争主权

十二、揭陕甘旱灾

十三、民呼报被讼

十四、民呼报夭折

十五、反清出分歧

十六、民吁报遇难

十七、神交众英杰

十八、民立报诞生

十九、国会大请愿

二十、缩期起风波

二十一、弹劾军机处

二十二、论战梁启超

二十三、惺惺两相惜

二十四、漫天燃星火

二十五、中部同盟会

二十六、围沪救武昌

二十七、策反江宁府

二十八、光复难产儿

二十九、宁督起争执

三十、组建铁血军

三十一、和议与裁军

三十二、官爵如羊头

三十三、生死攸关年

三十四、武力VS法律

三十五、讨袁举义旗

三十六、流亡聚东京

三十七、未酬身先死

三十八、萧瑟风雨情

三十九、国葬中山陵

后记

试读章节

初夏的一个大清早,光启随父亲去三河古镇赶集。他们沿着杭埠河畔向南,一路走来,炎炎夏风越过河畔浓密的柳荫迢递而来,木船载满人与货往来于河道上,船舷边的吃水线隐隐挣扎着被浪沫吞浸,光启看着,呼吸也不自主地紧促起来,仿佛那份沉重已磐石般狠坠心头。

农民在河边架起了翻斗水车,吱吱呀呀挽歌一般吟唱,清清的河水蜿蜒注入稻田。他们沿着河堤来到三河汇聚之处,古镇便到了。三河在过去是叫做鹊渚的,是浮在巢湖里的一块沃洲。彦达领着光启,穿过几条青石铺砌的街道,便到了朝阳门,这就是闻名已久的古战场,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发生地。当年陈玉成与湘军在这里鏖战十昼夜,湘军全军覆没,头领曾国华、李续宾被击毙。朝阳门的城墙便是陈玉成派人拆了一座庙宇上的材料,在四十八小时内建成的。

来到城墙下,墙上的炮眼和嘹望眼清晰可见,决战时所架的八门大炮占据了城墙最高处,依然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整个小镇。彦达领着儿子登上城墙,光启默默无言,战场依在,故人已逝,他的仰慕对象,少年英雄陈玉成,当年就站在这里,指挥若定,麾军鏖兵,奋勇搏击,痛歼湘军。光启闭目浮想他的容貌,他的英姿:英王眉宇间凝着英气,刀剑一般锋锐,包括自己父亲在内的士兵,在他指挥下,呐喊着冲锋鏖战。光启自己好像也随父亲退回了几十年的时光。

父子两人起身,穿过鹊渚廊桥,河面上泊着灰黄色木船,四角木杆支起平齐的深黑顶子,同绍兴的乌篷船相似而又敞透许多。河上可以看到木桨的舞动;说书讲史的声调缓缓从茶楼里头传出,望月楼食坊的老板娘,拉长了尖脆的声音在叫卖。他们过桥回到镇上,走向飘着香味的土菜馆。

突然,前方传来一阵嘈杂声,夹杂着锣声,一群头顶翎花的清军亲兵押解着一名青年男子走来,那青年双手被反绑着,披散着头发,一件白土布褂子血迹斑斑。人群纷纷闪开让到街道两侧,一名亲兵边敲锣,边声嘶力竭地叫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那青年走到光启身旁,眼光与光启相撞,光启从他眼中读到了许多内容。突然,那青年挣脱了绳索,紧跑几步,一个箭步跳上桥栏,跃入水中。亲兵呆若木鸡,半晌忽然醒悟过来,纷纷跑向河堤,嚷嚷着向水中开枪,一路追赶而去。

目送亲兵远去,彦达一时无语,光启默然,不知其为何遭追捕。彦达缓缓说道:“怕是维新党呢。”父子俩要了简单饭菜,埋头吃了起来。菜馆内,人们七嘴八舌地在议论着。跑堂的伙计说,朝廷巨额赏金,在缉捕维新余党呢。怕人不信,他言词凿凿,说你们没见朝廷颁布的上谕吗?以十万两赏银缉拿“罪大恶极”的康有为,无论死活,都一体给赏,不求发财的也可以破格升官,总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有人购阅他们的报纸,也要严拿惩办的,大家要小心噢。

另一人接过话头说:“不要想发财了,此人还不知是什么人呢。康有为早逃到了英国租界,英国的一个叫李提什么的传教士在保护他呢。”光启知他所说传教士叫李提摩太,但他不便言明。

有人慢条斯理说道:“此人断不是维新党。”一语惊人,遭到大家追问。这看似斯文的读书人说道:“你们没见他披头散发,这就是维新党和革命党的区别也。维新党只求改良,不会剪发,革命党反满驱逐鞑虏,才会剪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是顺治帝时颁布的诏令,剪发是不得了的,可是死罪。”一席话说得众人频频点头。

有人叹息:“难怪要反!日子不好过呵,捐税年年见长。光一项米捐,前年是光绪二十五年,每石米捐糟银三分三厘,去年就涨到了四分四厘。吓!最近倒好,又加了整整一钱,每石米要交糟银一钱四分四厘哩,这粮价能不疯涨?”

“此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还是那斯文的读书人摇头晃脑地在自言自语。他因为消息灵通而得意洋洋,“知这一钱米捐是何名目吗?提解户部银库,专供赔款。辛丑和议成,除了割地给洋人,还要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皖省岁派一百万两。每年一百万两哪!哪里来?不从百姓头上来从哪来?”

“啊哟!不光是米捐呀,还有花布税、商税、田房契税、茶税、船税、猪牛税、牙税……数都数不清,真是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这日子怎么过哪?”

直到他们父子离开,饭馆中人还在议论纷纷。回家路上,彦达忍不住盘算起来:家中养了两头猪,要交多少猪牛税;种了三分地的茶,要交多少茶税;再加增加的米捐……

光启一直闭口不语,似在深思。临到家门口时,他郑重地向父亲提出来:“爹,我决定不再去私塾读书了。”

彦达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再过年余,就可去参加童子试。以你的才华,中个秀才不成问题。”

“我不能再让全家为我辛劳了。我可以自己读书,我也不准备去考这劳什子功名了,这种朽腐的功名不要也罢。”

父亲说:“全家节衣缩食供你读书,求得功名,解脱贫困在其次,主要对你多年来苦读也有个交代嘛!”

光启默默无言,半晌才回答说:“爹,相信我,我在家读书也能通过科考。”

清朝的科举程序是,不论身份和年龄,一律都得经过童试,童试分县、府、省三级的考试,省级院试过关,就得了秀才的功名了,国家要给秀才免掉家庭中的税赋,还要给予资助。文人十年寒窗苦,有的甚至皓首穷经,为的是由州府试成为秀才,由秋闱乡试成为举人,由春闱会试成为进士,再由殿试而成为三鼎甲与翰林,这既是士子们的心愿,也是家庭、亲友的期待。光启痛恨这个封建专制、腐败无能的王朝,他又如何会去图此虚名呢?但是,事父至孝的光启,又如何能违抗光宗耀祖、解脱贫困的父命呢?

光启离开学堂后,每天下田劳作,但仍手不释卷,天天苦读到深夜。长年累月,便成为一饱学之士。他时常为乡亲撰写书信、春联,乃至诉状。他的诉状文笔犀利,所向披靡,名气渐渐在方圆百里传播了开来。P10-12

序言

《碧血共和》是记述革命烈士范鸿仙对辛亥革命的杰出贡献,以及为民主共和而牺牲流血的故事,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真实历史,更是一部历史文学。我说它是文学作品,读者可以去体会;我说它是真实历史,书中的故事,绝非向壁虚构。用文学的笔法,写出正确的史事,所以我说它是历史文学。这是我读了黄慧英女士这部著作原稿——《碧血共和》的初步印象。

首先值得欣赏的,是《碧血共和》这本书,有新史料和新事物的发现,对我1996年出版的《范鸿仙年谱》有了很大的补充。我在编写范氏年谱时,曾经遇到一些难题,未能解泱,而在《碧血共和》这本书中,有了答案。例如1910年之初,上海《民吁日报》被查封后,范氏闲居沪滨,百无聊赖;复以广州新军之役失败,深感“冬气森严,万汇枯寂,搔首问天,埋忧天地”。在此消沉悲观的气氛下,一日披阅《中国公报》,见有自署“荪楼”者,读其文雅爱其为人,旋即往谒,一见如故,纵谈之后,大为兴奋。使范氏对革命前途悲观的心情,为之一变。为何有此一变?原来是从“荪楼”的口中,得知宋教仁其人有如“诸葛亮”之足智多谋,给革命带来新希望。谈话内容虽未披露,但可断定所谈的就是宋氏“革命三策”也。而其中的“中策”(中部革命),即为范和宋等不久以后共同致力的目标,因有武昌大革命的爆发,便是这一策略的效应。追根究底,范、宋两人的结合,缘于“荪楼”的一篇文章。“荪楼”何人?我曾费了一番工夫去寻找,有如“大海捞针”。结果被《碧血共和》的作者黄女士“捞”到了。“荪楼”其人,原来是宋氏的同窗好友瞿方书。说起来也很简单,这个“针”是从网路上“捞”到的。正如孙中山所说的:“知难行易。”

根据《碧血共和》的记述,早在1908年范氏就和胡适提倡白话文了。为了有效宣传革命,范氏对白话文非常重视,1908年7月28日,上海有《国民白话报》的发行,这是范氏和几位皖籍革命党人创办的一种日报。同年10月5日改为旬刊,名日《安徽白话报》。黄女士在安徽博物馆找到了这份报纸,第一期就发现刊有笔名“适之”的《论承继之非理》一文。循此线索,去查证胡适的资料——《胡适留学日记》,果然大有发现,胡在1915年2月22日的《日记》中有如此一段之记述:“《民国报》(按此报应为1914年5月10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所创办之《民国》杂志,居正为发行人,胡汉民为总编辑)第六号来,中有近来政府所暗杀及捕杀之民党若干人之遗像,其一人乃吾友范鸿仙(光启)也。戊申(1908)余(胡)在上海时,李辛白、李警众及鸿仙创《安徽白话报》,余始识鸿仙。——去年(1914)居上海,有贼数人夜攻其居,君身受四创而死。呜呼!惨矣!”1908年,胡氏十七岁,就读上海公学,主编《竞业旬报》,算是一位活跃的青少年。范氏这年二十七岁,长胡十岁,两人可谓“忘年之交”。所以胡将《民国报》上刊登的鸿仙遗像小心地收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而鸿仙当年能欣赏这位青少年,可谓“慧眼识英雄”。

讲到“慧眼识英雄”,也可以拿范氏和宋教仁的交往为例,范、宋二人原不相识,经过“荪楼”的转述,范对宋的才华,“惝然有思,豁然有悟,一若宋先生是余(范)前生之密友也者”。正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意思。1910年10月《民立报》在上海出刊后,宋加入该报的行列,成为该报的主角,显然是由范氏的召致。两人也就成为莫逆之交。1911年广州“三·二九”之役失败后,宋氏从香港回到《民立报》,两人夜话,数及死难诸友,相与唏嘘太息。为了进行宋之“革命三策”中的中部革命,即由宋与范等三十三位同志在这年7月31日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于上海。《民立报》也就成为该会的大本营。大家分头进行,仅仅两个月零十天,武昌大革命就爆发了。此间宋、范二人为联络各方,奔走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南京的光复,不仅稳定了革命大局,也为中华民国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宋、范二氏运筹、协调之功,实居首位。此在《碧血共和》书中,已有翔实的交代。这时宋氏虚龄刚刚三十岁,范仅二十九岁。这两位青年同志,对当时复杂环境的因应,发挥了高度的智慧。然而不幸的,两人同为民主共和而牺牲,都是在三十二岁旺盛之年。更为巧合的,宋被袁党刺死,引发“二次革命”;范为“三次革命”,亦为袁党所刺死。孙中山在鸿仙殉难后告诉同志说:“其(范)死与宋教仁相类。”又说:“范君以流血洗前事(按指“二次革命”)之辱,即以种将来之果,断非徒死者也。”因此,这本书名日《碧血共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从本书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范氏之所以成为坚强有力的革命斗士,他的基本条件,是手中握有一支犀利的笔,这支笔可以说胜过十万大军,横扫千军万马,锐不可当。所发挥的革命精神,至少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内反专制、反封建主义;另一方面是对外反侵略、反帝国主义。对内反满、反袁,已是有目共睹;对外反侵略、反帝的言论,在鸿仙主持的几个报刊中,都有强烈的表示,例如《安徽白话报》的第一期创刊号就刊登《敬告安徽人》说:“路矿二事,是全省的命脉所在,现在安徽的路矿,被他们(指英商)弄得不成东西。——主权剥去了,国体受辱了。”此事是指当年(1904)的英国商人凯约翰不遵原约,突遣英人矿师麦奎强行进入铜官山矿区,招募工人,擅自占人土地,掘人坟墓,修路建房,私采矿石,贩运出口。当年陈独秀在芜湖办的《安徽俗话报》一创刊,正赶上外务部与凯约翰续订合同事,陈就拿此事开刀。如今鸿仙接过了陈独秀当年的喇叭,大声疾呼,为民请命。嗣后《安徽白话报》各期中,不断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同样情形,鸿仙在《民呼》、《民吁》、《民立》各报的言论,也都站在反帝、反侵略的前锋。例如他在《民呼日报》发表的《论中日贸易关系之切》一文,指出日本之贸易赖于中国市场者至为重要,而日本不但不对中国持以尊重友善的态度,反而极尽轻视侮蔑之能事。其对美贸易则亦依赖者多,但其对美态度则不相同。因此,鸿仙警告国人不能自觉,焉能自存!

总之,像范鸿仙这样一位爱国、爱民、有学识、有胆识的杰出的革命烈士,实在需要一本忠实的传记,来彰显他的人格和事功。我看黄女士撰写的这本《碧血共和》,正可称得上是一本忠实的范鸿仙传记。鸿仙的孙女烈孙女士要我为本书写序,深感荣幸而乐意为之。

蒋永敬2010年6月于台北

[序言作者蒋永敬(1922一),海内外著名的近现代史学者,曾参与编纂《国父全集》,著有《国民党兴衰史》等。]

后记

第一次听说范鸿仙其人,是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市档案局。当时,范烈孙女士也在档案局工作,有人告诉我,她是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的孙女。范鸿仙?国葬于中山陵?我这个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怎么没听说过。汗颜之余,就去翻阅教科书,却未见只字片语。这才明白,烈士的鲜血,己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历史从来都是英雄史,而英雄的认定,会有天时、地利、人和、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种种因素。国民党中常委己决定将其事迹收入党史、教材,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继暴发,国民党迁台,大陆迭次政治运动,其事迹就这样被湮没了。

九十年代,范烈孙女士与我谈过为其祖父作传的事,我当时正在写《拉贝传》,以后又到明城墙博物馆任职,工作繁忙,也就无法应承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悠忽十年过去了,我也换了岗位,专门从事写作,有可能来做这件事了。

记得2006年10月与南京市文联签约《范鸿仙》前,他们劝我,换个有影响的人物吧,我们一定与你签。因为我的坚持,作协还是尊重了我的意见。后来一位老作家听说了,对我说:“你写范鸿仙?”当即大摇其头。他认为我太年青,写一百年前这样宏大的题材,而且还是范鸿仙,太难!经常在一起探讨写作的一位作家,他也在写这段历史。他说看了那么多民国史料,至今还没见过一处提起范鸿仙。我说:“你没见到,不代表他不重要,南京的光复,范鸿仙是第一功臣。而南京的光复,直接决定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和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的可能。”后来他告诉我,终于有史料提到了范鸿仙。他也感叹,历史的尘埃是如此无情。在艰难曲折的写作过程与后来的联系出版中,我充分体会到了他们的真诚与善意。

这是我写得最累的一部书稿。全力以赴,历时整整三年,在历史的废墟中,在断砖残瓦中寻找可用之材,重新雕刻一块真实的碑石。范鸿仙本人留下的史料,基本上是在报纸上发表的短评社论,国学大师刘文典所作范鸿仙行状,及零星几篇他人的回忆录,这些己由范烈孙女士编辑成书。还有台湾民国史大师蒋永敬先生的《范鸿仙年谱》,对范鸿仙的一生作了重要的梳理。但仅有这些,写篇论文,是可能的,对于人物作传,只有大致轮廓,是远远不够的。鲜活的人物,举手投足、性格爱憎,要写出个性,需要细节。大多时间,我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做着无用功,多少次,无法进行的时候,真恨不得对着墙一头撞过去。每次难以无米之炊,只好放下来,过一阵,不甘心就此放弃,再继续寻觅,一点一点地啃,自嘲很有唐吉坷德的勇气。如果不是与南京市文联签了约,很可能我也就此放弃了,所以首先要感谢文联的签约与鼓励。

成稿后,台湾蒋永敬先生看了书稿,很是认可。他问了我一些问题,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搞清这些问题的?他说,你在搜集史料方面,肯定是有独到之处的,你可在后记中介绍一下。蒋先生在学术界大名鼎鼎,是台湾国民党史的头号领军人物,江泽民主席曾专门接见过他。得到蒋先生的肯定,并为拙作写了序,我非常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我在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等查阅了大量资料,特别是范鸿仙和于右任办的几份报纸。我采取的方式,是将范鸿仙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他在短评社论中提及的大事,就是大背景,这些史料是丰富多彩的,将其事迹融入历史情境之中,以展示辛亥革命前后风云。范鸿仙本人的言行,一是从有关人的回忆录、文章、传记等史料中寻找,往往会有收获,比如柏文蔚回忆录,关于南京光复等事件,都有所提及;二是将范鸿仙的文章,包括与之共事,如宋教仁、景耀月等人的文章,及当时报纸的通讯报道,转换成场景对话等形式,进行描写。这也是不得己而为之,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怀疑,你怎么知道他这么说的,你听到了?我可以说,书中重要的对话,都是有根据的,本人的文章,即代表了本人的言论。  网络,我称它为情报库,即使是蛛丝马迹,也可根据线索进行分析,顺藤摸瓜。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安徽白话报》就是顺藤摸出的一个瓜。原来,总有人将《安徽白话报》与《安徽俗话报》相混淆,而陈独秀创办《安徽俗话报》时,范鸿仙还没有出来革命,时间上不对。后来我在《晚清报业史》中搞清确有《安徽白话报》,在网络上反复搜索,得知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安徽白话报》,联系后前往查阅,得以一睹芳容,见到刊登有胡适的文章,回来后顺藤从胡适日记中查获了范胡的交往。

还有,范鸿仙通过署名荪楼的文章,神会了宋教仁其人。但荪楼是何许人也?连《范鸿仙年谱》也未提及,我估计在浩如牛毛的史料中是无法捞取的了。因此我在网络上搜索,打上“荪楼”,却搜索不到。我想既是笔名,极可能是“字”,这一点让我猜对了,但由于瞿方书的“字”是“孙娄”,或“逊娄”,所以我以“革命党人、字荪楼”扩大搜索主题词范围,还是搜不到,只好作罢。过一段时间,我不甘心,又变换各种主题词上网搜索,如此有十多次之多,一次次作罢,一次次不甘心,反复长达有半年之久。一次我将主题词设为“中国公报、笔名荪楼”,结果在一个博客上跳出了链接,原来是荪楼的侄孙所写博客,介绍瞿方书用荪楼作笔名。我再度搜索瞿方书的资料,方知他是宋教仁的好友。真是踏破铁鞋无处寻,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着实兴奋了一下。

《碧血共和》写作三年,得以成稿,要感谢许多人的帮助。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先生,帮助提供了馆藏《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刊的查阅;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先生,帮助联系了安徽省博物馆黄秀英副馆长,得以查阅到《安徽白话报》;在南京图书馆民国典籍部,查阅了许多史料;南京市档案馆,收藏了范鸿仙的名人档案史料,尹玉兰局长提供了热情帮助;南京大学历史系孙应祥教授、计秋枫教授,帮助借阅了有关史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范鸿仙的长孙范毓濂,文革中为保存《范鸿仙上将灵榇纪念特刊》,竟被打成革命,下放劳动改造。直至文革结束后,在安徽革命党人,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蕴山的帮助下,才得以平反。呜呼!

在2010年初的江苏省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结识了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王小初社长,将书稿交与他后,很快答复可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出版。也是在那次会议上,说起书名,作家孙华炳先生建议,书名往“共和”上靠,让总在“辛亥革命”上苦恼书名的我大受启发,所以才有了《碧血共和》这一书名,范鸿仙为捍卫共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且他有《愿将碧血换共和》的短评,此书名再适当不过。

在此,对所有提供帮助的人,一并表示感谢!

2011年1月

黄慧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