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门缝中的童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林彦
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林彦编著的《门缝中的童年》:因父母离异而中途辍学的我,童年经历坎坷多难,周遭生活着卑贱如草芥的小人物,青春期的成长尖锐疼痛,这里有一个少年和世界之间的紧张对立。江南小巧、优美、雅致的景色里,剥离出冷峻、峭拔的一面,第一处都不是闲笔,都有着他情绪的投射。

内容推荐

一丝一缕古典苍凉的人生况味都铺垫在作者林彦今天的笔下——《门缝中的童年》中的《寂地》是暗香不散余味清苦的药,《荒丘》是冷凝中燃烧蓝色光焰的酒,《点点的一棵树》是用交响乐的章节谱写的城市童谣,《夜别枫桥》是一串断线的璀璨珠子,无法挽回地目送圆润的光泽消逝最后的余响……《门缝中的童年》满纸美丽与哀愁,蕴含江南雨水的气息……

目录

第一章 寂地

第二章 点点的一棵树

第三章 雨蝶

第四章 夜别枫桥

第五章 门缝中的重年

第六章 你是一座桥

第七章 星星还在北方

第八章 午后歌谣

第九章 生如夏花

第十章 四季情感

第十一章 梨树的左边是槐树

第十二章 钟声回荡

试读章节

寂地,在我生命里是一座地窖、一条老巷和老巷中的茶社。我把它们概括为寂地,是因为这些角落都是安静寂寞的,都在我的少年时代烙下了很深的痕。

现在,地窖、老巷和茶社,都被时光从世上抹掉了,我在梦里也抓不到它们的影子。唯有一张黑白照片,是十年前在老巷的留影。后来,照片莫名其妙就遗失了,整整九年。

九年后,我又莫名其妙地从一本其实是时常翻的书里抖出了这张照片。我想,这也许是命运给我的一个提示。

我该讲讲1988年的寂地。

先说说地窖。

地窖是我在南浦二中念高一时常去的角落。

确实只是一个角落。偏在校园西角,一头扎入地底,深达三米。这里曾是防空洞,60年代备战的产物,后来废物利用,存放食堂的土豆、芋头等蔬菜。窖里有一盏灯,终年不灭。昏黄的灯光下,土豆或芋头像无数表情生动而沉默的脸。

1988年春,我常到这里来,也只能到这里来。这一年,父母离异,我无家可归,学业荒废,心思全锁在唐诗宋词里。终日抱着诗词,只为那是可以逃避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埋在这个茧里,苦痛可以像一杯剩茶随意泼掉。我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不与人交谈,身体一天天枯瘦。

终于,班主任不得不把父亲清到学校来。你的孩子应该休学,他对父亲说。然后,出示一张我的乙肝病情诊断书。再然后,从抽屉里挖出一堆诗词书籍,全是上课时从我手里没收的。

最后,班主任说,可以把孩子领回去了。

父亲始终不开口。垂着头仿佛在听一个老头莫名其妙的唠叨。离婚后,他常常是这样,一半颓唐一半漠然一半醉意。他没领我回去,几乎没有认真看我一眼,临走时才淡淡地说:“想回家就回吧。”嘴里呛着一股酒气。

我在校园又逗留了三个月。我不再去教室,走进了地窖。世上唯有这个角落是可以任我飞翔的,这里包容我的孤傲、我的自卑、我的抱怨,让我忘记时间和地窖外的世界,去默坐,去呆想,去设计并不存在的未来。

在地窖里,我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秋日咏莲》:独慕高洁不事春,冰心未染半分尘。误嫁秋风终不悔,留得青荷听雨声。

这首诗我念给一堆没有回声的土豆听,后来有点耐不住寂寞,找到校刊主编,郑重地把这32个字交给他。

校刊主编是个很帅的年轻老师,大学刚毕业,教高一语文。找到他时,一个清纯的女生正在他的指导下改稿。他顾不上拆阅我装在信封里的诗,随手塞进一堆稿纸里。

二十天过去了。我仔细查找了新印的三期校刊,找不到诗的踪影。于是又去找主编,他的表情竟是茫然的。先在记忆里搜索好久,毫无头绪,接着在凌乱的宿舍(也是校刊编辑部)四处翻找。我提醒他说,您曾经塞进这堆纸里。他又翻稿纸,仍然没找到,倒是翻出了一双没洗过的袜子。他拎着那双袜子,有点尴尬也有点抱歉地站着,我只有无言地退出来。P1-3

序言

一路飞翔

有一天他突然打电话请我给他的书写一篇序言,我很紧张,为这类文章写序言还从来没有过先例。他说那就从这一篇开始吧。

写写关于他的文章这个念头过去也不是没有,只是我把计划搁在很遥远的将来,那时候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手中捉一大把青春的片段,回忆很多在灵感里穿行的夜晚和阳光明媚的早晨。他应该出现在哪些片段里呢?我还来不及整理,他就要我把记忆翻检出来,晒晒今天的太阳。

那就提前概括一下他吧,从七年前第一次认识他时开始。

开始也并不知道他的名字。2002年仲夏,《儿童文学》杂志社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召开青年作家笔会,我去了,他也去了。事先编辑给我念过出席人员名单,大多知名,唯有“林彦”比较陌生,以为是女孩。见面时意识到直觉错误,他与我年龄相仿,书卷气的白净顺便捎带一点文弱。后来知道他那时已写作了将近十年,十年来能记住他的只有接触过他和他的文字的人,不大的一个圈,我就在圈外。

他的生活内容简单,不抽烟,不喝酒,流行歌不会唱,跳舞怕踩脚,交际全靠讲话——那是波澜起伏滔滔不绝的,快捷而生动,让听的人心率跟不上节奏。笔会期间漫游香山归来,一行人都歪在车上,他兴致勃勃扯《红楼梦》,一口气把秋爽斋咏白海棠诗和好了歌注全背诵下来,这一手我只在大学中文系的国学教授那里领略过。事后,向来关爱他的编辑王桂馨老师说,他只念过高中。我不禁回头认真看了他一眼。

从此我开始注意这个名字,陆续看了《夏天的伞》《寂地》与《点点的一棵树》……几乎不敢相信这些文字是他写的,表达方式完全不是他说话的腔调,舒缓凝重,深邃典雅,满纸美丽与哀愁,蕴含江南雨水的气息,除尽火气,悠悠道来,完全不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人的情怀。

他曾告诉我念高中时迷恋古曲诗词,边读边写,两个笔记本撑得满满的,荒废掉了上大学的机会,没有写出什么名堂。说这话时他有点惭愧,但我觉得那段时光并没有完全蹉跎,春风桃李,夜雨江湖,一丝一缕古典苍凉的人生况味都铺垫在他今天的笔下——《寂地》是暗香不散余味清苦的药,《荒丘》是冷凝中燃烧蓝色光焰的酒,《点点的一棵树》是用交响乐的章节谱写的城市童谣,《夜别枫桥》是一串断线的璀璨珠子,无法挽回地目送圆润的光泽消逝最后的余响……

这些作品大多是叙述青春与成长,时下成长小说汪洋一片,这样专注写成长散文的很少见。但他说他是不太在意小说和散文中间那道界限的,旧痕新梦随笔写来,纯粹抒情议论的文字大概没有。这也算是他的文体特长,用诗的笔调写散文,用写散文的笔调写小说。看他的散文,时常是他的笔停住了,我的思绪却飞出去了。透过这些生活质感很强的文字,可以知道他童年孤独的世界是真实的,成长的崎岖历程是真实的。

这些年他从青春的边缘走到另一个边缘,风风雨雨一直伴随左右,所有的苦恼他默默用笔自己解决。王桂馨老师跟我在电话里说:“提起林彦恨不得打他,老不来电话,不管别人想起他有多揪心。”再次相逢,他依旧谈笑风生,讲再见的激动,讲写作的感觉,也讲讲这世界的好话,丝毫不见徘徊在人生谷底的郁闷、烦躁和无以为继的灰心。

而今朋友们大多开了博客,他也在网上开了一角“寂地”,平均半年更新一回,赢得一个“蜗牛”的外号。他那些像药像酒的文字是蜗牛一样在纸上慢慢爬出来的,熬药酿酒当然快不得,不过他也慢得有些离谱,半个月三千字,往往开个头不顺畅就搁在一边,再捡起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明年。编辑约稿他不大关心稿酬和发稿速度,紧张地问什么时间要,到了时间没打磨精细照样遥遥无期地拖,蜗牛性子憋得别人直生气。

他也会生气,阅读时撞上匆匆写就的不太光滑的文字就皱眉咧嘴,那些字像卡在牙缝里。谈到写作,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用尽可能少的字写出尽可能深厚的味道。他认为自己没有攀上这种高度,但知道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还有救。一说到阅读写作他是难免得意忘形的,像飞起来的感觉。

认识他的这七年,他出过不多的书,获过不少的奖,文字的影响力比当年大一点,写作的进度还是慢,生存环境同样不见改善。我们替他着急,劝他多写快写,在如今这样一个文字堆起来就能换钱的时代,日子总会过得好一点。他也跃跃欲试,但把稿纸一摊开又坚决地退回去了。“我是不变的,”他说,“所以我存在。”

这就是他,背着生活的壳在文字的世界里,只认一条路慢悠悠爬到底,并不理会前方的天空会不会下雨。

但他也是一路地飞翔着,在阅读和写作的世界里。

对他的钦佩和牵挂、欣赏和担心就那样一并存在。我总想起那年笔会结束的时候,大家提着行李去火车站。不长的一段路,却不知为什么走了那么久,大概因为北京的空阔和离别心情的渺茫。回头看见拎着行李的林彦,空出一只手托着一只蜗牛,表情像天底下所有玩得专注而又开心的孩子。那是出发前从出版社花坛边捡的一只小蜗牛,他居然托着它走过了那么困难的一段路——拐弯、过马路、穿隧道。

我们都劝他扔掉,他不肯。行李压手的时候,他也想中途放弃,把蜗牛放到树上、李志伟的行李包上、路沿的柜台上,但他放下又捡起来重新托到手心,直到我们挥手道别。

我总在想他最后是怎么处理那只蜗牛的呢?

是放它一路艰辛地爬下去,还是让它陪伴他在稿纸上快乐地飞起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6: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