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清代武科考试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李林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三卷:上卷“武科选士总论”循时代线索,探讨武科考试研究之旨趣及其进路,以及历代“以武选士”制度之衍变;中卷“各级武科分论”循层级线索,逐层考述清代武科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之设置,侧重解析其制度变迁、中额变化及群体分布;下卷“武科主题专论”循专题线索,依次考论清代武科进士群体之人数与分布,武科出身之授职与迁转,以及武科考试之弊情与革废;最后综论清代武科设计之理想、现实与功效,藉此略见清代抡才及行政体制中文武之分与旗民之别。 目录 序 叶汉明 卷上 武科选士总论 第一章 武科考试研究之旨趣、意涵及进路 第一节 武科研究之旨趣及意涵 第二节 先行研究回顾述评 第三节 史料举隅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构概要、行文说明及研究展望 第二章 武科考试之前史及其源流 第一节 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职 第二节 从世卿世禄制到府兵制 第三节 唐代武举制度之创置 第四节 宋、金两代武举之沿革 第五节 明代武举之恢复、延宕及明清之鼎革 第六节 历代武庙、武学与武经述要 本章小结 卷中 各级武科分论 第三章 清代武生之考选、管课及其出路 第一节 武童试之基本规制 第二节 武生学额、人数及其地域分布 第三节 武生之管理、训练与考课 第四节 武生之待遇及出路 第五节 缙绅录及《清史稿》所见武生童任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武科乡试规程(会试通例)及武举人群体 第一节 武乡试之程期、地点及应考资格 第二节 武乡、会试外场考试项目及评衡标准 第三节 武乡、会试内场考试内容及评衡标准 第四节 武乡、会试之考务人员 第五节 武乡试中额及武举人群体分布 第六节 武乡试发榜、鹰扬宴及题名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武科会试流程、中额及武贡士群体 第一节 武会试之程期、场地及应考资格 第二节 武会试科次、中额及录取人数 第三节 武会试中额变化及武贡士之分布 第四节 武会试场后之诸项事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代武科殿试之规程、内容及仪节 第一节 武殿试之程期及应试资格 第二节 武殿试之内场考试 第三节 武殿试之外场考试 第四节 带领引见、金殿传胪及授职赏赐 第五节 武进士会武宴及重赴宴筵 第六节 武科金榜、谢恩表、登科录及殊卷刊刻 本章小结 卷下 武科主题专论 第七章 清代武进士群体之人数、结构及分布 第一节 武进士之科分、人数及历朝分布 第二节 武科进士之地域分布 第三节 武进士登科年龄及其乡试、殿试中式间隔 第四节 武科之“社会流动”问题及“武举家族”初探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清代武科出身者之授职、迁转及其影响 第一节 武举人之拣选及升转机制 第二节 缙绅录及《清史稿》所见武举任职 第三节 武进士授职制度之沿革及选途之雍滞 第四节 武进士授职之统计与迁转之途程 第五节 武科出身官至一品者汇考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清代武科之弊情及武科之革废 第一节 武场之防弊、舞弊与惩罚 第二节 武科士子之弊情 第三节 清季局势与革废武科之论议 第四节 戊戌变法前后革废武科之争论与曲折 第五节 武科之正式废除、善后措置及社会反应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清代武科考试之理想、现实及其功效 第一节 传统政治“文武合一”之理想及其实践 第二节 清代科举考选体制内之满汉互动 第三节 内外易势、政局变迁与武科功用 附录一 清代各省籍武生学额汇校 附录二 清代历科武进士人数暨鼎甲题名汇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喜见李林博士的新作《 清代武科考试研究》即将出 版。该书是由他的博士论文 《“干城之选”——清代武举 制度之设计、运作及其功效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14年)扩 充修订而成。全书三卷、五 百多页的内容,非常充实, 令人回味无穷。我捧读再三 ,恍惚回到当年与他讨论有 关课题的情景,如梦如真。 早前他补充修订硕士论文而 成《最后的天子门生——晚 清进士馆及其进士群体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年)一书时,我已预 见他将成为科举研究专才。 近年科举学渐成重要专学, 成果丰硕,不过研究重点仍 在文科举,武科研究成果较 少,自有功用。武科成书数 量远不及文科研究,有关领 域留白尚多。其实,武科举 的研究意义与文科举相比, 自有独到特色。尤其因涉及 十九世纪末中国遭逢巨变时 不得不急起直追、扭转所谓 “无兵文化”、与世界深度接 轨的沧桑变迁。其中关涉华 夏文化的重要转型,研究方 兴未艾,至今仍待展开。 本书题名《清代武科考 试研究》,其平实风格或许 反映了作者益加谦和低调的 性格。相比之下,前书《最 后的天子门生——晚清进士 馆及其进士群体研究》倒有 比较引人注目的标题。本书 内容详尽丰富,隽永多姿, 足以起予。可能因为此前相 关著作实在太少,当初捧读 修订书稿时,最先瞩目的是 其包罗中外资料的详尽参考 文献,包括已刊和未刊文献 档案,又分满文之部和中文 之部;传统文献则有经、史 、子、集诸部各属,尤其是 较多发掘运用武科金榜、武 进士及武举人试卷、武进士 登科录、武举会试录、武举 乡试录等珍贵档案史料;以 及各类近代文集、笔记、报 刊等文献。除了征引史料丰 富,作者在博览前人研究的 基础之上,也多方参考有关 论述,包括文科研究如 Benjamin Elman等中外学 者的代表著述,参互对观之 后,再加判摄和发覆。作者 所参考的原始资料和重要著 述,目前在同类研究中应有 其独步之处,本书的出版当 能实质推进有关清代武科重 要议题的认识。 再三研读此书内容,令 我愈感武科研究的重要性。 有关课题如能继续展开,当 可深入探讨中国在近代转型 中经历的沧桑巨变,以及所 面对的各种问题,包括内部 变迁与族群关系、外在冲击 与转型挑战等。对于本书核 心内容而言,有关问题似非 中心论述,可待将来跟进。 冀望作者未来展开文科、武 科、翻译科的综合研究时, 也同时开展有关本书的后续 研究,包括千年巨变的原委 、问题以及前景。 本书洋洋十章,内容宏 富,分三部叙述:上卷“总 论”共二章,总述历代武科 选士;中卷“分论”共四章, 分述清代各级武科;下卷“ 专论”共四章,各述清代武 科主题。第一章“武科考试 研究之旨趣、意涵及进路” ,凸显武科研究的意义;第 二章“武科考试之前史及其 源流”,述及历代武选源流 ,以及“轻武”传统的形成与 影响。第三至第六章详述清 代武科童试、乡试、会试、 殿试的有关议题,指出八旗 子弟不以武科为进身要途, 而武贡士群体人数仅约文贡 士三分一;武场考试内容日 渐简化后,内场只须默写《 武经》简短文句而已。作者 指出,清代武科二百余年仪 节相沿,其中礼制、恩荣等 有利塑造身份认同,也便利 统合控制。第七章“清代武 进士群体之人数、结构及分 布”,详考其群体人数与地 域分布,兼顾分析“社会流 动”和武科作为“成功阶梯” 的关联议题,惟所举“武举 家族”实证个案尚不太多, 有待日后深研。第八章“清 代武科出身者之授职、迁转 及其影响”指出武科地位不 断下滑,嘉庆朝以后更为严 重,武科士子始终未成重要 的建制力量,且因整体素质 下降,在清季危局中贡献有 限。与此同时,各类地方势 力兴起,行伍、团练等出身 者益加冲击武科士子的仕途 及地位。此章其实已指出新 的时代和局面的来临,或因 有关课题非其中心内容,暂 未详析。第九章“清代武科 之弊情及武科之革废”先论 其部分弊情,并述“庚子事 变”之后,武科由革而废, 军界要人出自行伍和新式学 堂的巨变已然来临,影响深 远。武备学堂、新军、游学 的新式武人等应运登台,书 中仅略述及此,或因此乃中 国近代军事史范畴,逸出传 统武科之外。 第十章为结语,总括并 引申讨论清代武科考试的理 想、现实及其功效,分为三 节。第一节为“传统政治‘文 武合一’之理想及其实践”, 总结政局变化带来文武交困 的局面,令文武全才更多成 为难以追望的理想,少数武 科士子甚至沦为地方“劣绅” ,素质不佳乃成武科不受重 视的原因。此外,清代武科 考选的根本症结是内场多为 高度儒化的“纸上谈兵”,而 且考生文艺程度还不断下降 ,逐渐难符期待。清代中期 武科内场废考“四书”,其后 一并废除论策考试,以致最 后只需默写简短《武经》, 而仍有不能完卷者;其外场 考试重视规制、典礼和仪式 ,不过主要属于个人演艺而 非对抗竞技,其内容与形式 均与实际战阵渐行渐远。 本章第二节“清代科举考 选体制内之满汉互动”指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