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春晖回眸(1985-2010纪念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建校70周年)
分类
作者 上海朱家角中学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是一所上海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由于处于长三角腹地,学生大部分是农家子弟。

上海市朱家角中学的春晖文学社创建于1985年10月,至今已经25年。取名“春晖”,意为让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在春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在这风风雨雨的25年中,春晖文学社由小而大,由微而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培养社员800多名,出版社刊《春晖》140期,发表文学社员习作5000余篇,全国各报纸杂志从《春晖》社刊中录用了文学社员的习作1200余篇……

《春晖回眸》(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纪念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建校7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收录了《春晖,真美》、《珍宝》、《“春晖”人要出书了》等文章。

内容推荐

《春晖回眸》(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纪念上海市朱家角中学建校7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

《春晖回眸》收录了《“春晖”人要出书了》、《难以忘记的少年情怀》、《春晖,让我重迈人生新征程》、《心语·思念》、《春晖礼赞》、《今天是你的生日》、《温暖我一生的阳光》、《春晖随感》、《有种真情叫感动》、《25年,万念俱”晖”》、《梦归处》、《永恒的印迹》等文章。

目录

序 走进春晖,亲近文学(徐绥琪)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陆康其)

简介永恒的目标,不懈的追求(张国成李延来)

心语思念和流水一样长(吴玉泉)

 春晖,真美(费忠德)

 永远的春晖(李延来)

 春天的阳光,很美(马丽雅)

 因为付出,所以珍惜(顾月仙)

 春晖·文学(张国成)

情缘思念春晖(李贤)

 珍宝(吴灏)

 春晖情缘(蓝树东)

 沐浴春晖(黄有光)

 春晖,梦的开始(王炜)

 春之光华,灼灼其晖(姚建新)

 随感(章芳)

 润物细无声(阮黎萍)

 秋思(吕婵)

 “春晖”人要出书了(吴海鹰)

 难以忘记的少年情怀(王军)

 春晖,让我重迈人生新征程(王宇)

 心语·思念(王圳)

 春晖礼赞(钱海华)

 今天是你的生日(宋恩学)

 温暖我一生的阳光(卢松超)

 春晖随感(倪瑾)

 有种真情叫感动(倪方云)

 25年,万念俱”晖”(闻正兵)

 梦归处(高贤栋)

 永恒的印迹(罗金慧)

 我与春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吴越强)

佳作 党在我心中(许征)

 感悟点滴(张峰)

 老爷子(徐静芬)

 写作的习惯(潘恩华)

 漂泊海外备忘录(陆永生)

 救救孩子(姚永峰)

 湘西行(曹瑜)

 撞车(骞之林)

 朋友,请到这里来(刘春娥)

 泖河一日游(徐燕如)

 那个雨季不带伞(吴灏)

 假如我是一枝花(葛巧玲)

 做个局外人(吕婵)

 做最好的自己(陈丽英)

 漫游古镇朱家角(李佳萍)

 我担心这栋大楼会随时起飞(闻正兵)

 异乡的漂泊(宋恩学)

习作 《高考1977》影评(李姝磊)

 不荒不老,岁月刚刚好(谢佳璐)

 到底谁在喧哗(沈慧)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周寒立)

 无畏的希望(杨丽霞)

试读章节

想到文学社,自然会想到“朱中”了,想到中学里的诸位老师:那个戴着眼镜、一丝不苟甚至有些古板的化学老师;那个幽默风趣、活泼可爱甚至有些无厘头的生物老师;那个顶着烈日满面通红地为我们做示范动作的体育老师;那个长得不帅、上课也不风趣甚或有些沉闷的历史老师;当然还有那些过于严格以致年轻不懂事的我有些无端地“反感”的老师们。惭愧的是,毕业至今,自己并无多少自信的成就向他们汇报。如果有的话,我愿意将今天的收获真诚地归诸他们,他们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让我受益终生、永志不忘。

高中毕业,带着步入大学的喜悦,急匆匆地离开了母校,好像落了什么东西,又想不起来是什么。急着赶往下一个路口,追寻那些注定相识的人群。走得很急,愉悦中带点莫名的失落,也许,这种隐隐的失落会陪伴我很长一段时间。

前些日子,偶然听到母校还有老师会提到我还有我的同学。一位学妹告诉我说,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提起你和其他几个学生的名字,她会满脸幸福地回忆起你们每个人的脾气和禀性,谈论你们的学习和进步,就像谈论自己顽皮的孩子。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有些湿润。自豪?愧疚?感激?或者兼而有之吧。回想这些年来,自己由于学业与工作的缘故,庸庸碌碌,栖遑奔竞,除了起初几年给老师寄过几封信外,竟渐渐地和他们失去了联系,以至于音讯皆无,实在是自惭形秽。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恢宏的英雄史,庸常的凡人没有资格留下痕迹。那么在个体的历史里,我应当怀着感恩的心,铭记每一位教育过我的老师。朱中,我的这一段青春,那些同路人,那些指引我们成长的老师,还有我们携手哺育的“春晖”。这些我最珍贵的,他们在我成长的年轮里刻下了抹不去的印迹。这种印迹绝不仅仅是陪伴我的一本厚厚的相册,也不是偶尔克制不住地买张门票进去逛逛“马家花园”的冲动,而是每当自己遇到工作中的重要选择的时候,那种让我精神抖擞的力量,那种让我信心满满的源泉,那种让我义无反顾的坚定。

如今自己已初为人母,母校也物是人非。有句话是说,一个人总是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但我知道,那些曾经熟悉的老师们不会变,那些拥有“春晖”的年少时代不会淡忘,那些“朱中”的故事会历久弥新。因为这些都已成为我生命轨迹中永恒的印迹,这些印迹即使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也会率先跳出来,这些印迹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聚会结束回到家中,静静的思考着“我与春晖”,慢慢地,慢慢地,思绪涌上心头,新鲜而又稚嫩。

己丑年的那个9月,度过略带失意的那个夏日,带着一分颓唐和九分憧憬,踏进朱中的校园。些许真是有缘,当天便看到上一学年文学社招收新社员的海报,略有褪色却吸引万千,忘记了,内容是什么,只记得每人要交一篇习作。雷厉风行下,那个周末,一篇习作便从互联网上传递到了时任文学社指导的顾老师那里。忐忑的心中开始有了些许的期盼,第二周我便成了朱中2012届第一个春晖社员。一份春晖人的责任在心中萌动,或是荣耀?或是成就?但更多的是责任!一颗愿意为之努力的嫩芽逐渐地开始萌发了。

记得进社后不久,被告知进社交的稿子很可能要登上最新一期的《春晖》。一丝得意和窃喜洋溢在脸上。可结果呢?“吴越强,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你的那篇稿子主题不够突出,被评审的那个老师Pass了”从指导老师口中得到这个消息,遗憾或亦是有那么一点的运气不佳。我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如斯的这么一句话“和机会擦肩而过,不是缺乏运气,而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于是,我有了更坚定的目标!努力,学习,奋进!

虽然稿子被pass了,但我依旧能为春晖尽力,记得在第139期春晖刊印前夕,我拿着厚厚的一沓《春晖》编审稿,认真而仔细的审着稿子,在点滴中寻找细微的勘误,在微妙中寻找排版的失误,在寻找中确保春晖的无暇。审稿很累亦很枯燥,但在审稿中隐约涌动的还有那么一份自豪。当第一个拿到刊印好的最新一期春晖,翻开后猛然看到社刊上印下了的自己的第一个印痕:记者:吴越强。自豪,喜悦,感动。这是我这枝嫩芽在春晖上开出的第一朵花儿,鲜活的带着些许招摇。

在伴随“春晖”的日子里,我似乎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直到有一天,竞选文学社社长。我在台上意气奋发地进行着自己人生中少有的竞选演讲。当时似乎自信心也爆棚了。几天后,当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指导老师的办公室,旁敲侧击地想询问竞选结果如何时。“吴越强,我希望你有个心理准备。”一听到这句,我顿时心就凉了半截,“可能竞选的结果会让你失望。”老师后半句话顿时证实了我的猜想。我又一次落选了。走着,走着,迷茫让我又来到了十字路口,我深思着竞选的失败:言语的失误,神态的“跋扈”,行为的“浪荡”。一种羞愧之情油然而起,随即一种扬帆的信心也接踵而至。我定要在挫折中爬起,在逆境中站立!尽管花瓣已被风雨打得七零八落,但坚定的根茎依旧挺立着。

在失落后,渐渐地我又重新恢复了平静,总想着即使不能成为社长,默默地为文学社尽点力,尽点心总还可以的。从此后,无论大事小事,能帮忙的时候还是依旧的义不容辞。“同学,请你把这个转交给你们班的文学社社员。”“同学,请你提醒你们班的文学社社员去老师那敲章。”“老师,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你们班的文学社社员出来一下,有个通知”质朴的言语伴随着文学社工作稳步前行。记得有几次,有不知情的同学问我:“你是社长吧?”我淡淡一笑,又轻轻地摇了摇头,我甩下依旧略带疑虑的同学,继续去忙碌着去实现我的“梦想”。尽心,尽力,尽责!根茎再次发出嫩芽,一样的本色,不一样的情感。

第140期春晖出版了,生平第一篇稿子终于刊登在社刊上,不由得让自己万分的欣喜。也许真的,默默地,默默地思索。在有话说的时候,拿起笔,三五成行,四六成段。内心无论是喜是悲,总能跃然纸上,不求作品能得到多少的荣耀,只求内心得到无尽的慰藉。新一届的换届又将到来,年前的失败,让我更显得成熟,也更加的淡然。任凭沉浮皆泰然,如能收获众人的信任固然好,如若再次差强人意,亦不会灰心。因为我知道,故事才刚刚开始,努力总能收获成功。

食指在诗歌中说“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为春晖的一切付出,和春晖人的全部努力,定将伴随嫩芽成长。一定会是那样,我坚信!P79-81

序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春晖》小报正式与大家见面了。

创办这张小报,是为了适应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培养开拓型学生的要求而开设的第二课堂。它将面向全校学生,以发表春晖文学社社员和同学们的习作为主,同时刊发写作指导文章,作为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增长知识的阵地。

在春晖文学社创建和《春晖》小报的创办过程中,我们曾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但《春晖》毕竟还是百花园中刚刚绽开的新花,期待着老师、同学和社员们的长期合作和帮助,把小报办得好些更好些。目前限于人力和条件,《春晖》暂为不定期出版,欢迎全校老师、同学踊跃投稿。

这就是《春晖》的希望。

(本文是《春晖》发刊词,载于《春晖》第1期第一版)

后记

“溪上谁家掩竹扉,鸟啼浑似惜春晖。”“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儿,春晖是春光、太阳。,但更多的则比作母爱。它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摆在大家手上的这本书,收录的是春晖25年的有关资料和历届部分春晖社员的文章,共有70余篇。在书中,春晖人尽情抒展了对春晖的情感和留恋。  ,

在审读书稿的时候,编者一直被春晖人浓浓的“情”深深地感动。这里撷录部分春晖人的来函,让大家一起分享情感交流的快乐。远在德国工作的吴海鹰来函说:“春晖人要出书了,让我有些意外,也很欣喜。掐指一算,与春晖文学社结缘,结伴的日子已快是20年之前的事情了。”现在无锡公干的宋恩学说:“这几年在外漂泊,心境浮躁很多,有时静不下心来写点属于自己心灵的东西。春晖征文,敬请恩师斧正,不行的话我再重写。”现在深圳电视台忙碌的闻正兵来函说:“说实话,20多年了,想写的很多,下笔的时候却发现不知从何写起,感慨万千,千头万绪,最终写成的这篇文章也不是很满意。谢谢老师对我的栽培!谢谢春晖文学社对我的培养!”类似这样函件还有很多,己足以看出春晖人所特有的情是那么深,那么纯。

书稿决定以现在的书名面世。这是因为:春晖文学社成立25年来,社员们本着“自愿参加,课余练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原则,先后出版《春晖》社刊140期,全由社员编辑。我们还先后多次择优吸收了24位外省市同学为文学社新成员。因此,春晖已在全区、全市、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期翼通过对春晖历程的回眸,旨在论证,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极其广泛的,他们迫切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因此,在中学生里面开展文学社团及其他学科兴趣活动是大有可为的。

春晖、《春晖》之所以能久盛不衰,关键是她与生俱来就拥有了学校领导的一贯支持、指导老师的认真负责、“春晖”人的不断追求等要素。“春晖”25年,从水乡古镇朱家角走来,走出青浦,走出上海,走向全国;“春晖”社员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春晖”习作在全国七十多家报刊上刊用。在中小学的教室里,在大学学院的礼堂里,在乡村农家的茅舍里,在专家学者的厅堂里,在小蒸、练塘、乌镇、绍兴等文学名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到处都能见到春晖人的足迹,或是调查研究、或是文学采风、或是名家专访、或是古迹寻觅,一次次与生活、与社会的广泛接触,练熟了春晖人的笔,更炼红了春晖人的心。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不足。第一,本书所选文章只是众多春晖人中的极少一部分,这也许使得本书在完整反映春晖文学社成立25年的历程时会有所局限。第二,在编写过程中,有些地方由于一时寻找不到原始记录,故相互印证时可能会有所误差。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尽量进行了处理,但也没能使问题完全解决。第三,在征稿的过程中,我们在有限的能联系上的春晖人中,仍有一些终因工作繁忙而没有成文,试想如果所有春晖人都能参与,那本书的效果一定会更佳。 瑕不掩瑜,我们相信,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宝贵。

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在我们的心底里,期望着所有春晖人牢记,春晖不朽的业绩,蕴含着各级领导的热情支持,指导老师的悉心辅导,才奠定了春晖多彩的昨天。春晖不俗的业绩,蕴含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助,文学社员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春晖灿烂的今天。我们期待着春晖这朵缪斯之花在明天一定会开得更加亮丽、更加鲜艳。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是这样。

编者

二○一○年十一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