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文学名篇鉴赏之文卷”,该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它以优美的鉴赏诗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相信,在本书的导读下,你一定能很快正式进入文学的殿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
分类 | |
作者 | 萧涤非//刘乃昌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文学名篇鉴赏之文卷”,该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它以优美的鉴赏诗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相信,在本书的导读下,你一定能很快正式进入文学的殿堂。 内容推荐 本书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七百余篇,约请海内外专家撰写赏析文稿,撷项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均是专家们巧撰的精品妙文,是经过鉴赏行家郢斧开发的无限风光,多样神采的艺术天地。 目录 《诗经》周南·关雎 周南·桃夭 邶风·谷风 卫风·氓 卫风·木瓜 郑风·溱洧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秦风·无衣 豳风·东山 小雅·采薇 屈原 离骚 哀郢 国殇 荆轲 易水歌 刘邦 大风歌 班婕妤 怨歌行 汉乐府 有所思 上邪 陌上桑 长歌行 东门行 孤儿行 饮马长城窟行 孔雀东南飞并序 辛延年 羽林郎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其一) 迢迢牵牛星(其十) 古诗 上山采蘼芜 携手上河梁 曹操观沧海 龟虽寿 短歌行 蔡琰 悲愤诗 王粲 七哀诗(其一)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曹丕 燕歌行 曹植 杂诗(其五) 白马篇 七步诗 阮籍 咏怀(其一) 咏怀(其三十九) 潘岳 悼亡诗(其一) 左思 咏史八首(其二) 刘琨 重赠卢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三)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饮 酒(其五) 咏荆轲 谢灵运 登池上楼 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沈约 别范安成 谢朓 玉阶怨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何逊 相 送 明铿 开善寺 庚僖 拟咏怀(其十一) 拟咏怀(其二十一) 重别周尚书二首(其一) 南朝民歌 三洲歌(其一、其二) 华山畿(其一) 读曲歌(其七十六) 西洲曲 北朝民歌 木兰诗 敕勒歌 薛道衛 人日思归 无名氏 送别 王绩 野 望 卢照邻 咏 史(其四) 骆宾王 在狱咏蝉 于易水送人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杨炯 从军行 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 宋之间 度大庾岭 沈佺期 杂诗三首(其三)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燕昭王 登幽州台歌 送魏大从军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凉州词 孟浩然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过故人庄 春 晓 李颀 古从军行 崔顫 黄鹤楼 长千曲(其一、其二)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一) 从军行七首(其四) 出塞二首(其一) 闺怨 芙蓉楼送辛渐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王维 终南山 使至塞上 竹里馆 鸟鸣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送元二使安西 王湾 次北固山下 李白 古风(其一) 蜀道难 战城南 将进酒 行路难(其一) 长干行 静夜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 望庐山瀑布(其二) 早发白帝城 独坐敬亭山 高适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燕歌行并序 封丘作 营州歌 别董大二首(其一) 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 送李侍御赴安西 杜甫 望岳 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后出塞五首 月夜 春望 北征 羌村三首 石壕吏 垂老别 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 蜀相 客至 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旅夜书怀 秋兴八首(其一) 又呈吴郎 登 高 登岳阳楼 岑参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逢人京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张继 枫桥夜泊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寄全椒山中道士 送杨氏女 滁州西涧 卢纶 塞下曲(其一、其二、其三、其四) 李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喜见外弟又言别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 游子吟 王建 水夫谣 田家行 张籍 野老歌 秋思 韩愈 山石 调张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九首(其七) 石头城 乌衣巷 白居易 观刈麦 卖炭翁 买 花 放言五首(其二) 长恨歌 琵琶引并序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 钱塘湖春行 李绅 悯农二首 柳宗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江雪 王起 赋 花并序 无稹 行宫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贾岛 题李凝幽居 访隐者不遇 朱庆余 闺意献张水部 许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咸阳城西楼晚眺 李贺 李凭《箜篌引》 雁门太守行 秋来 南园十三首(其一) 长平箭头歌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江南春绝句 泊秦淮 赤壁 寄扬州韩绰判官 山行 清明 雍陶 题君山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陈陶 陇西行(其二) 李商隐 乐游原 夜雨寄北 无题二首(其一) 无题四首(其一) 无题 马嵬(其二) 贾生 锦瑟 赵嘏 长安秋望 江楼感旧 罗隐 西施 皮日休 橡媪叹 陆龟蒙 新沙 聂夷中 咏田家 来鹄 云 杜荀鹤 山中寡妇 乱后逢村叟 再经胡城县 崔道融 西施滩 秦韬玉 贫女 贯休 公子行 题某公宅 郑遨 富贵曲 王禹■ 村行 惠崇 赠文兆 魏野 失题 书友人屋壁 寇准 书河上亭壁四首(其三) ■祧 呈寇公二首 林逋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山园小梅 曾公亮 宿甘露僧舍 梅尧臣 陶者 汝坟贫女 鲁山山行 欧阳修 戏答元珍 画眉鸟 苏舜钦 淮中晚泊犊头 张俞 蚕妇 曾巩 西楼 凝香斋 金线泉 司马光 初到洛中书怀 王安石 奉酬永叔见赠 明妃曲二首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示长安君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乌江亭 元日 梅花 江上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含 寄洪与权 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百步洪(其一)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能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晓景 纵笔 遇清风急雨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闰月访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子真以诗谢,次韵 再次韵寄子由 登快阁 寄黄几复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 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 次韵杨明叔见饯十首(其二)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题胡逸老致虚庵 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白海外归,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乃和前篇,以为笑实。建中靖国元年四月十六日。明年,当崇宁之元年五月二十日,庭坚系舟湖口,李正臣持此诗来,石既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 秦观 春日五首(其一) 谢逸 寄隐居士 陈师道 别三子 春怀示邻里 绝句四首(其四) 晃冲之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其二) 张耒 初见嵩山 二十三日即事 一亩 潘大临 江夏别鲁直之宜州 徐俯 春游湖 李纲 病牛 吕本中 兵乱后杂诗(其五) 孪清照 夏日绝句 上工部尚书胡松年 曾几 三衢道中 陈与义 书怀示友十首(其六) 雨 道中 伤春 陆游 游山西村 剑门道中遇微雨 观长安城图 病起书怀 关山月 夜泊水村 书愤 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其四) 沈园二首 示儿 林升 题临安邸 范成大 催租行 州桥 四时田园杂兴(选四首)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小池 插秧歌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初人淮河四绝句(其一) 初人淮河四绝句(其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 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朱熹 春日 观书有感二首 叶适 赠高竹有外侄 姜夔 过垂虹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翁卷 野望 乡村四月 徐玑 新凉 赵师秀 约客 戴复古 夜宿田家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克庄 北来人二首 军中乐 落梅 陈文龙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谢枋得 北行别人 文天祥 过零丁洋 正气歌井序 韩希孟 练裙带诗 郑思肖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方凤 哭陆秀夫 林景熙 书陆放翁诗卷后 王奕 送谢叠山先生北行 汪元量 醉歌十首(其三) 醉歌十首(其四) 醉歌十首(其五) 醉歌十首(其十) 利州 谢翱 书文山卷后 无好闷 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九) 岐阳三首(其二)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二) 虞集 挽文丞相 王霓 白梅 唐温如 题龙阳县青草湖 于谦 石灰吟 襄宗道 初春和陆放翁韵 襄宏道 听朱先生说《水浒传》 陈子龙 小车行 秋日杂感(其四) 墨完淳 别云间 吴伟业 圆圆曲 顾炎武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友人来坐中,口占二绝(其一) 施闰章 浮萍兔丝篇并序 朱彝尊 来青轩 王士镇 真州绝句(其四) 送张杞园待诏之广陵(其二) 沈德潜 刈麦行 郑燮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囊枚 新正十一日还山(其一) 蒋士铨 岁暮到家 黄景仁 杂感 张维屏 新雷 龚自珍 咏史 己亥杂诗(其一0四) 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其二) 谭嗣同 有感 章炳横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苏曼殊 本事诗十章(其九)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卫风·氓 氓之蚩蚩①,抱布贸丝②,匪来贸丝,来即我媒。送子涉淇③,至于顿丘④。匪我愆期⑤,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境垣⑥,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⑨;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⑩,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嘎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中虽不乏肃穆、愉悦的作品,但具有浓郁悲伤感情的诗篇却占很大比重。这是因为在那沉重的、不合理的社会阴影下,更经常的是会在生活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悲剧。《卫风·氓》就是一篇表现当时女子爱情婚姻问题的悲剧作品。关于这首诗的性质,从汉以下多认为是“刺淫佚”,实际是诬枉之词。清方玉润则标为“为弃妇而作也”,并把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诗相比,则较为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了这首诗(见《诗经原始》卷四)。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述了一个痴情的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与他私订终身,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女子竟遭遗弃,从而在精神上遭罹到极大的折磨和痛苦。全诗共六章,章各十句。开首气、二章是写最初那个男子向女子求婚和她许婚、结婚的经过。诗的开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非)来贸丝,来即我媒。”诗中首先写那个男子如何带着笑脸,假借“贸丝”来与她会面,与她商订婚期,接着写女子在相送的路上,热情而慎重地答应了男子的婚约:“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歌的表现手法,总是简练、概括,带有跳跃性和跨度性的。从这六句看来,包含着这样的经过:在男子行将离去时,女子一程程地远送,但对男子急切要求同居的事,她却比较矜持,以为还是有“良媒”来说合,作为正常的婚姻才好。在男子怨怒的情况下,她委婉地安慰他说:“秋以为期。” 第二章则承上章,写女子的一片痴情和婚嫁经过。“乘彼诡垣”以下六句,写秋天婚约已到时,女子期待着氓的到来。不见则泣泪涟涟,既见则笑语殷殷,表现出她当时对那男子的一往情深。方玉润曾对此分析说:“夫事既有约,则心自难待。迟久不至,则必乘垣以相望。不见则忧,既见则喜,亦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焉者耳。”下面接着写男子终于到来,经过卜筮以后,“体无咎言”。对这违反世俗的自订终身的结合,当时在这女子方面,终是忧心忡忡,放心不下。诉诸上天的占卜,偶得“无咎”的吉卦,正是对无媒自嫁的自我安慰,也是促使她最后下决心的精神支朴。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家物、财产迁去,人也投入了心爱的人的怀抱。 一、二两章写得很细致,意思主要在说明当初男方对自己是如何主动,因而也引起自己对他的一片痴情,以便与后来那个男子的负义变心作对照。 第三、四两章,主要改用抒情笔触,通过无限感慨的抒情显示出事情的经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树的繁茂,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接着又以鸠食桑葚,比喻自己当初过分迷恋于爱情的失算。由此,她沉痛地得到了这样的认识,一个女子千万不要轻易和男子纠缠。因为男的缠上了女的,想抛弃就可以抛弃掉;女的如果看不准人,就一辈子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在当时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里,正是很现实的情况。有人曾引明人戏曲中所谓“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无药医”来证此诗(见钱钟书《管锥编》)。这对于深情而执著的女子来说,一旦落人情网,往往如此。诗中的这段近乎议论的文字,是这位女子的自省,似乎也是对那一时代女子们的告诫,痛定思痛,语重心长,令人酸楚。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紧接上章又用桑树的凋落作比,写她在夫家受到摧残,像春去秋来的桑树一样凋谢下去了。她委屈地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自己嫁过来后,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三年后,竟又乘着车,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对自己心迹、行为的表白和对丈夫的斥责。表明这场婚变错不在己,而在男方的品质恶劣,反复无常,其中含蕴着强烈的悲愤! 第五章,写自己来到男家以后,日夜操劳,并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刚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换来的却是丈夫忘恩负义的虐待:“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她满含冤屈回到娘家时,连兄弟也不能理解她,同情她:“兄弟不知,嘎其笑矣。”她是如此的孤立无援,在残酷、冰冷的现实中,“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满腹苦水,只有自己吞咽。 末章写那女子被遗弃后的复杂悲愤心情。“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她怨恨那个男子完全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痴情和信赖,而变了心。“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淇水、隰水再阔,总还有边有岸,而展视自己未来的生活,将会苦海无边。回忆当初年少时在一起“言笑晏晏”,曾经相处得那么欢乐美好,不想男子却把自己的海誓山盟忘得干干净净,一点不顾信义:“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于是委屈、怨恨情绪一时涌上心头。最后,她表示过去的日子不堪回首,也就不再去想,决定从此与那个男子一刀两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但真的能完全了结吗?“‘亦已焉哉’,尚何言哉?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四)这正是所谓“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通过这首长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悲剧命运。但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这首诗的内容看,乃是由这女子私订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至“弃礼而急情”(《齐诗》),竟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私许给自己所爱。这种“情”与“礼”的矛盾,在当时已经伏下了巨大悲剧的种子。进而,一旦所托非人,男子变心,其命运就更加悲惨。朱熹称此诗为“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淫妇”云云,当然是诬蔑之词,而其背反礼教自择终身,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P5-7 序言 约有约有三千年文字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睿智,运用独具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学名篇、传世佳作。其中尤以诗词文赋丰富多彩,流播广泛,家传户习,影响深巨,可说是华夏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是我们丰富和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资源。 现代文艺家通常将文学作品析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部类。我国戏剧、小说滥觞虽早,而成熟较迟,在浩渺无垠的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诗文占有特殊重要的席位。中国可以自豪地称为“诗国文海”。中国诗文体制之繁,为举世所少有。前人代有论列,如晋陆机《文赋》析为十类,梁萧统《文选》列为三十九目,驯至明吴讷《文章辨体》则厘为五十五体,而徐师曾又增广其目为一百二十有七。然约而言之,其大别不过诗、词、文、赋四体而已。传统诗词的契合音乐、严于格律,固有异于外域诗歌,而辞赋与骈文更是我国特有的文章品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文、赋都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本表达手段的艺术珍品。汉字多为单文独义、一字一音,而音调又讲究四声阴阳。基于这些特点,传统诗文逐渐形成了追求齐均和参差的建筑美,讲究音律和节奏的音乐美。与之同时,丰富多彩的与音乐结合的诗型、骈散交织的文体,也便应运而生。所谓“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文心雕龙·练字》),就是说好文章读起来能给人以听觉美,看起来能给人以视觉美。齐均对称和参差错落的建筑美,不仅在诗歌辞赋和骈文的句型与体式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就是在散文申也往往奇偶错综熔进不少俪体和骈句,刘勰所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文心雕龙·丽辞》)正是从汉字的特点上来确认其对偶形成的必然性的。我国的声诗,如诗三百、乐府、词、曲本来就是协乐文学,其讲求音乐美自不待言。而不合乐的徒诗,也充分利用了汉语固有的音调特点,构成平仄交错、抑扬有致的律度和节奏。赋和铭是介平诗文之间的韵文,一般要求押韵,骈文虽不必押韵,但其俪句也讲求平仄交互,声调谐和。即便是纯乎散文,古人也惯于利用配置虚词、组合句式的逆顺长短来构成语调的顿挫抑扬,从而体现特定的声情气韵。由此可见,诉诸视觉的建筑美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是由汉语言文字特点形成的诗词文賦所共有的一种形式美。 古代作家艺术思维的习惯和采撷语词的好尚,还形成了诗文重视写景和造景、喜用语典和事典的写作传统。所谓“情景相触而咸诗”(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词之诀,曰情景交炼”(张德瀛《词徵》卷一),“登山则情满于山,现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等等,都是强调诗情文思的表达离不开物景和环境。即使非专属写景之作,也少不了模山范水的笔墨,因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离不开外宇宙的撩拨,而爱悦山川自然又是古代审美意识的重要趋向。兼以“诗画本一律”的文艺观念和传统画艺与诗文创作的交互渗透,这就使诗词文赋作品往往具有特别浓郁的画意美,由于古代书面语言与口语分离,而文人学士大多对浩博的典籍、富厚的文化积累濡染甚深,是以他们博闻强记,娴熟掌故,掌握大量雅奧的文学语汇,每操笔为文,辄能捃摭经史,采摘诗骚文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众美辐辏,表里发挥”(《文心雕龙。事类》)。在前代辞库和典实的基础上,或点铁成金,或自铸伟辞,流风承传,日新月异,辞采缤纷,典故联翩,于是艺文之作又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后世语体诗文的古雅博奥美。 传统诗文在形式方面的美感效应是多方面的,撮其精要,上文所举的建筑美、音乐美、画意美和别于现代作品的古典美尤为普遍鲜明,触目可见。它是我国珍贵文学遗产所特有的形式美。如此种种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再结合上文体诗型的缤纷繁富,风格神韵的多姿多彩,这就使我国古典诗文累积汇合而成为浩渺无垠、瑰奇璀璨的艺术渊薮。不言而喻,它对于广大读者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艺术魅力的。 古代作家以超常特具的优美民族形式和风格,广泛深刻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描述、吟唱,表现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感受,一切外宇宙的森罗万象和内宇宙的多重奥秘,无不纳入他们的创作视野,承受其敏感睿智的审美观照。因此,古代诗文所展现的精神世界、思想内蕴、感情意向的丰富性、多样性是胪列不尽的。这里有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邪恶和压迫的抗争;有仁人志士报国济时的丹诚,视死如归、持节不渝的浩然正气;有清流贤达反恶势利、反庸俗的磊落气度,冰清玉洁、涅而不缁的高尚品格;有哲人学者己饥己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蒿目时艰、遑遑求索的深沉忧思;有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究,对人生价值的哲学反思,对道德风范的钦仰,对自然胜迹的陶醉,对爱情的颂美,对友谊的眷念,对光明幸福的憧憬,对黑暗灾厄的诅咒,对所希求者神驰梦思,对所失去者徘徊低回……大凡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人生征途的任何感情波澜,无不在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渊文海中留下了生动而感人的艺术影像。正由于此,古代诗文对各时代的读者都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绚丽多彩的人生是有多方面需求的,文明人群除了必需的惬意的物质需求外,还必须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健康的人无不爱美,无不要求心灵的充实和感情的满足。然而,由于时空、机缘、物质等等条件的制约,生活本身提供给人们的美感和满足是有限的、易逝的、不无缺憾的,即使一个各方面都如愿以偿的幸福者,除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而外,还会有相当的精神空间需要填充。由此人们不能不寻求某种精神营养品和补偿物,而文学艺术正是一种美妙的营养品和补偿物,是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高档食粮。人们创造成功,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寻偶如愿,陶醉于爱情的温馨;他乡邂逅知己,为友谊的温暖所薰沐;置身于名山胜水,为奇绝的风光所吸引;乃至遇可怒者而含愤扼腕,见可悲者而潸然泪下……人们经过诸如此类的心理体验和感情波澜,脑海中积淀了众多情愫信号。当他们在鉴赏名画、品味名作时,也便会同样撩起类似的心灵体验和感受,而获得某种感情愉悦。人们并不仅满足于前者(现实的感情体验),而还是寻求后者(艺术文学)。这并不只是因为前者在生活中并非永驻的、长在的,而且还因为后者所提供给人们的美感享受更带有某种普遍性、典型性、鲜明性。艾迪生说得很有道理:“文字如果选择得好,力量非常大。一篇描写往往能引起我们许多生动的观念,甚至比所描写的东西本身引起的还多,凭文字的渲染描绘,读者在想象里看到一幅景象,比这个景象实际上在他眼前呈现时更加鲜明生动。”(《旁观者》,据《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十一册)今天我们阅读古典诗文,从古人灵心妙手所描绘的形形色色,可以体验到多样复杂的人生阅历,观察到各式各样的生活图景,受到奇闻伟观、玄思妙趣的吸引,感到喜怒哀乐多重情绪波澜的激荡。从而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启迪睿智,陶冶情性,在怡悦精神的艺术享受申增益自身的心灵美、情操芙。 古代诗文对于大中学校的青年学生来说,尤其是不可轻忽的知识渊薮、艺术宝库。不管攻读何种专业,要想造就成有教养有专长的人才,就必须谙熟祖国的文明史,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了解本民族的审美趣尚,培养较高的语文表达能力。而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都离不开研习古代诗文。我国历代诗人与文章家如群星丽天,竞相辉耀。他们把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他们重视表达艺术,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锤锻字句、革新技法、创变风韵诸多方面,累积了大量经验,流传有很多文苑佳话,足资后人研磨和借鉴。要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少不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而培植这种根底的简便途径,莫过于在精读名篇佳构中发微探幽,不仅深切感受其艺术美,而且审察其美的所以然。 创作是为了欣赏,作品只有在广大读者群的审美感应和接受消化中,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古典作品的欣赏接受有必要借助于专家的介绍、阐释和品评,只有经过审美鉴赏这一中介作用,才更能使作品深蕴的潜在美获得充分的显现。做好古典作品的鉴赏工作,既需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又需要有足够的古代文学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近年随着对脱离文学本体特性的庸俗研究方法的反思,人们日益重视古典文学美学特质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与此同时文化界出现了古典文学鉴赏热。鉴赏文集、丛书、辞典联翩问世,竞芳斗艳,琳琅满目,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它正以空前的规模在更深的层次上推动珍贵遗产的普及和优良文化传统的弘扬。而这对民族文化高层次的整理与研究也将是一种有力的促进。 鉴赏文章层出不穷,文艺鉴赏学方兴未艾。读者有理由要求我们力脫故常,展现新貌,而这也是应当而可能做到的。因为就鉴赏对象说,传世名作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其艺术内蕴的不可穷尽性,决定了鉴赏的无限性;从鉴赏主体说,鉴赏者总要以自己的体验联想对鉴赏意象和意境进行补充,由于鉴赏者阅历、教养、个性的互有差异,赏鉴中的这种“再创造”,必然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鉴赏文章的多样性;从鉴赏在文学批评中的地位来说,它是由微观审视升华到宏观研究这一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对不朽之作的批评研究没有终点,因而对它的审美鉴赏也便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古典名作作为常青的艺术,总是内蕴无涯,开掘不尽的;披览欣赏,往往百读不厌,每品每新;鉴赏者从不同的审视角度,横看侧览,成岭成峰,见智见仁,自当各有会心;而精心结撰的鉴赏文字,也必将如奇花异卉,别具风韵,各有千秋。 基于以上的理解和认识,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普及古代诗文精华,在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们编纂了这部兼收诗文各体的《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本编从历代浩如烟海的诗、词、文、赋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名篇佳构七百余篇,约请海内外专家撰写赏析文稿,撷英集萃,汇成一帙,以便展读。集中所选篇章无不脍炙人口,各篇鉴赏文字大率是专家们结撰的精品妙文。在阅读来稿申我们深深感到,以优美的鉴赏散文阐发千古名篇的妙理真谛和美感内质,是美的妙悟,关的开发,美的充实,也是美的再创造。摆在我们面前的原作及鉴赏,云蒸霞蔚,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或如醇酒之浓郁,或如幽泉之清甘,或如山岳之雄峻,或如碧海之浑浩,或如明月之纯净,或如浮云之縹缈,或如阳春之温馨,或如清秋之萧爽,或哲思深邃,或激情坌涌,或奇想落天外,或平语话家常……总之,呈献给读者的是用激情的心灵所感受的五彩缤纷的人间世界,是经过鉴赏行家郢斧开发的无限风光,多样神采的艺术天地。我们希望读者手此一编,即能通览古代诗文的精品杰构,从中挹芳揽萃,含英咀华,怡悦性情,增益睿智,受到高洁的情思洗礼,获得健康的艺术享受,并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会是不无助益的。 此编承蒙海内外学者、专家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百忙中及时赐稿,出版社领导和编者精心安排审校和出版事宜,因而使是编能以较快速度成书和面世,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忱!由于时间、水平、经验的限制,本书缺点和疏漏定所难免,尚祈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萧涤非 刘乃昌 1990年11月10日 后记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出版十余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更是获益匪浅。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新一代读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我们对此书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国文学名篇鉴赏》。 全书精选先秦至近代作家的代表性名作六百余篇,按诗卷、文卷、词赋卷三大板块分为三册。每类作品的编排,大致以作家年代为序;同一作家作品的排列,一般依编年顺序,无法编年者依照通行本目次排列。每篇内容由原文、鉴赏、注释三部分组成,诗词的注释尽量融化在鉴赏文字之中,文、赋等长篇作品,掌故难句较多,則须另行出注。原文一般依照通行本录入,某些必须校改之处,于鉴赏或注释中简要说明。全书使用简化字,特殊情况下酌用繁体或异体字。删去一些过于陈旧的词语及一些过时的提法。但为保持作者语言风格的统一性,个别情况下仍用原有说法。 本书约请了知名学者二百八十余人撰稿,其中不乏蜚声海內外的学术大师,可谓群贤毕至,妙笔呈辉,许多鉴赏文章本身就是经典名作。此次修订,由刘乃昌先生主持,先生不辞年高体弱,亲自补写词类鉴赏,并审读了全书。值此修订之际,谨向原书全体作者并刘乃昌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