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都渴望成功,谁都企盼被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认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他的许多作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睿智,这是我们原来对曾国藩的关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局面狭小时,切忌属下自立门户:自己建立功业,先让别人建立功业:择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现欲过强易遭不测等成大事之观点、方法,无不闪烁着这样的智慧火花。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谨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的书信,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升授内阁学士
【原文】
曾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十五日接家中第九号信,系四月初三日四弟在县城发者。知祖父身体康强,服刘三爷之药,旧恙已经痊愈,曾等不胜欣喜。前五月底,曾发第五号信,言大考蒙恩记名赏缎事,想家中已收到。
六月初二,承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不次,惶悚实深。初六日考试教习,曾又蒙天恩派为阅卷大臣。初六日人闱,初七日王大臣点名。士子人闱者,进士、学人共三百八十余名,贡生入闱者一百七十余名。初八早发题纸,十一日发榜,十三日复试,十四日覆命。初三日谢恩及十四覆命,两次召见,奏对尚无愆误,教习取中额数共一百二十一名,湖南得取十一人,另有全单。
十七日冯树堂回南,曾寄回红顶二个、二品补服三付及他物,另有单。大约八月初旬可到省,存陈季牧家中。望大人于中秋前后专人至省来接,命九弟写信与季牧可也。
曾等身体平安,癣疾已将全好,头上竟看不见。曾妇及曾别、男女皆好。余俟续具。
曾谨禀 六月十七日
【译文】
曾国藩跪禀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六月十五日接到家中第九号信,是四月初三日四弟在县城发出的。得知祖父身体健康,服了刘三爷的药,旧病已经痊愈,曾等不胜欣喜。前一次五月底,曾发出第五号信,说朝廷考核选拔官员,承皇上天恩记下姓名并赏与锦缎的事,想来家中已经收到了。
六月初二,曾蒙皇上破格天恩,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一下升到二品,连升四级,升官未按次序,心中实在惶恐。初六日考试教习,曾又承蒙皇上大恩派为阅卷大臣。初六日考场,初七日王大臣点名。读书人参加考试的,进士、举人共有三百八十多人,贡生参加考试的有一百七十多人。初八日一早发考卷,十一日发榜,十三日复试,十四日汇报。初三日谢恩及十四日汇报,皇上两次召见,奏对苟无差误,教习录取总额数为一百二十一名,其中湖南十一人,另有全部名单。
十七日冯树堂回南方,曾托他带回红顶二个、二品补服三套及其它东西,另有清单。大约八月初旬可到省城,存放在陈季牧家中。望大人于中秋前后派专人到省城来接,命九弟给季牧写信也可。
曾等身体平安,癣疾已将全好,头上竟已看不见。曾妻及孩子们都好,余俟续具。
曾谨禀六月十七日
寄回圣赐袍褂
【原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位老弟足下:
五月寄去一信,内有大考赋稿,想已收到。
六月二日蒙皇上天恩及祖父德泽,予得超升内阁学士。顾影扪心,实深惭悚。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予之德薄才劣,何以堪此!近来中进士十年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及予三人。而予之才地,实不及彼二人远甚,以是尤深愧疚。
冯树堂就易念园馆,系予所荐,以书启兼教读,每年得百六十金。李竹屋出京后,已来信四封。在保定,讷制台赠以三十金,且留乾馆与他。在江苏,陆立夫先生亦荐乾俸馆与他。渠甚感激我。考教习,余为总裁,而同乡寒士如蔡贞斋等皆不得取,余实抱愧。
寄回祖父父亲袍褂二付。祖父系夹的,宜好好收拾。每月一看,数月一晒,百岁之后,即以此为殓服,又以其为天恩所赐,其材料外间买不出也。父亲做棉的,则不妨长着,不必为深远之计。盖父亲年未六十,将来或更有君恩赐服,亦未可知。
祖母大人葬后,家中诸事顺遂,祖父之病已好,予之癣疾亦愈,且骤升至二品,则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不孝矣。然其地予究嫌其面前不甚宽敞,不便立牌坊起诰封碑亭,又不便起享堂立神道碑。予意欲仍求尧阶相·吉地,为祖父大人将来寿藏。弟可将此意禀告祖父,不知可见允否?盖诺封碑亭,断不可不修,而祖母又断不可改葬,将来势不能合葬。乞禀告祖父,总以祖父之意为定。
前次问长女对袁家,次女对陈家,不知堂上之意如何?现在陈家信来,谓我家一定对,渠甚欢喜。余容后具。
兄国藩草六月十八日
【译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位老弟足下:
五月寄去一信,内有考核官员时我写的赋,想来已经收到。 六月二日蒙皇上天恩和祖父德泽,我得以越级提升为内阁学士。扪心自问,实在深感惭愧。湖南三十七岁官至二品的,本朝尚无一人。我德薄才劣,何以担此重任!近年来中进士后在十年内官至内阁学士的,只有壬辰年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和我三人。而我的才识见地,实在是比他们两人差远了,因此深感惭愧内疚。
冯树堂被聘为易念国家私塾先生,是我推荐的,书法启蒙兼教读书,每年可得百六十金。李竹屋离京后,已来了四封信。在保定,讷制台赠以三十金,且以优厚待遇留他做教书先生。在江苏时,陆立夫先生也推荐了他做教书先生他十分感激我的介绍。考教习,我为总裁,而同乡寒士像蔡贞斋等皆无法录取,我实在抱愧。
寄给祖父、父亲袍褂二套。祖父的是夹的,宜好好收拾。每月查看一次,几个月晒一次,祖父百年以后,即可以此为丧服,因为这是皇上赐与的,用料外头是买不到的。父亲一件做成棉的,不妨常穿,不必想着以后用。父亲年纪未到六十,将来或许还有皇上天恩赐服,亦未可知。
祖母大人人土后,家中诸事顺利,祖父的病已好,我的癣疾亦好了,且一下升为二品,祖母葬所风水之好可想而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可以说是不吉祥。而且大不孝了。不过那块地方我终究还是嫌其墓前不甚开阔,不便立牌坊造诰封碑亭,又不便起享堂立神道碑。我的意思是仍求尧阶相一块吉地,为祖父大人将来人土的地方。弟可将我这个意思禀告祖父,不知祖父是否同意?造封碑亭,断不可不修,而祖母又断不可改葬,将来祖父祖母就不能合葬一处了。请禀告祖父,总以祖父的意思为准。
前次去信问长女与袁家、次女与陈家结亲事,不知堂上的意见如何?现在陈家有信来,说我家如同意,他会十分欢喜。余容后具。
兄国藩草六月十八日
得派武会试正总裁筹
【原文】
澄侯、沅浦、季洪三弟足下:
十月十二日接到九月初六澄弟在县学宪行台所发信,十五日又接二十三日在省城曾子庙所发信。其八月在省各信,已于前月收到,前次信已提及矣。惟九月一日托树堂代寄一信,今尚未到。京寓大小平安。余之癣疾近日已全好,百分中不过一二分未复元,皆生首乌之功也。六弟近日体亦好。内人怀喜,大约明年正月分娩。甲三兄妹皆好。甲三读至《滕文公上》,大女读至《颜渊第十二》。
余蒙皇上天恩,得派武会试正总裁,又派武殿试读卷大臣。会试于十三日入闱,十七发榜,复命后始归。殿试三十日入内阁,初四发榜始归,共中额六十四人。殿试读卷,不过阅其默写武经。其弓矢技勇,皆皇上亲自阅看。初二日,皇上在紫光阁阅马步箭。初三日,皇上在景运门外箭亭内看弓刀石,读卷大臣及兵部堂官两日在御前侍班。湖南新进士谌琼林以石力不符,罚停殿试一科。今年但有状元、榜眼而无探花,仰见皇上慎重科名之意。
同乡诸公并皆如常。黄恕皆喉痛,病势甚重。郑小山随大钦差至河南办赈济。近日河南大旱,山东盗贼蜂起,行旅为之不安。
十月九日父亲大人寿辰,余因家中有祖母之制,故未宴客,早晚皆仅一席。凌获舟现就园子一馆,其回城内则寓余处。宋芗宾在余家教书,亦甚相得。余不尽书。
兄国藩手草十月十五日
P1-3
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立功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孑L、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按照毛泽东的解释,曾国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为他成就了大事业,并且思想品格也足以为后世所法。
二三十年代的蒋介石称曾国藩足以成为他的教师,也是从成大事的角度谈起。他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教师了。
在近代中国,被叱咤风云的大才子梁启超赞许的人几乎没有,但他却对曾国藩推崇备至,并称:如果曾国藩在世,今日混乱的局面一定靠他来拯救。他评价曾国藩的重点也是能办大事。
在曾国藩逝世的百余年间,对他顶礼膜拜的名人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杨昌济、陈独秀……可以说,曾国藩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而塑成完型的这尊偶像的基点,是“成大事之道”。
曾国藩何以成大事?他自己给出了一半答案。曾国藩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成败得失都能在他那里转化为一种力量,提升为一种原则,升华为一种理念。他常常把这些原则与理念概括为成大事的“要义”、“要着”、“要法”、“第一义”等,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仕宦生涯。有时,他还将此“要义”、“要着”等密示给他的至亲好友,让他们也如法遵行。如在给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曾纪泽等人的信函中,他就时常发挥他的“要义”,并指导他人。我们从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曾国藩往来信札、档案中,如大海探珍一般搜罗出他自己概括的成大事的方略。这占据了本书的一半篇幅,因此说“他自己给出了一半答案”。
成大事的另一半答案是由曾国藩的后人、门生以及包括如前所述的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人所概括的。当然,这些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持立场也有很大差别,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们都能从某个方面“发现”曾国藩成大事的“秘诀”所在。对此,我们持谨慎的态度,加以梳理剖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可以说,曾国藩的成大事之道内含极其宏阔,适用甚为有效。它既承继了几千年来古代中国积淀下来的处世结交精华,又兼容了当今社会的某些建功立业妙方。
人生在世,谁都渴望成功,谁都企盼被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认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审视,他的许多作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睿智,这是我们原来对曾国藩的关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场面做大,才能群雄影从;局面狭小时,切忌属下自立门户;自己建立功业,先让别人建立功业;择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现欲过强易遭不测等成大事之观点、方法,无不闪烁着.这样的智慧火花。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言其法也,若方法得当,则效果亦佳。处世亦然,成事亦然。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曾国藩家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当然,曾国藩毕竟属于封建时代的人物。他对太平天国起义农民的仇视发自肺腑,不惜身家性命为维护大厦将倾的晚清江山效力。这一点,是我们所要否定的。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