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元史》的第[一]册。
元朝为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元朝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蒙古国时期,从1206年成吉思汗(太祖)建立蒙古政权(也可·忙豁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起,到1259年蒙哥汗(宪宗)去世。第二阶段为元朝时期,从1260年忽必烈(世祖)即位,到1368年妥欢帖睦尔(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为止。
此次选译的内容选择以元代重大事件、制度、人物为主,力求涵盖《元史》的主要内容。译文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无误,生动流畅。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元史》的第[一]册。本书由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
在那个时候,各部当中,唯有泰赤乌地域广阔,百姓众多,号称最为强大。其同族照烈部,与太祖居住地距离接近。太祖曾经出去围猎,偶然与照烈部行猎的骑兵相遇。太祖对他们说:“今晚可以一同宿营吗?”照烈部人说:“一同宿营我们固然愿意,只是随从的有四百人,因为干粮没有准备够,已经遣送一半回去了,现在该怎么办呢?”太祖坚持邀请他们与自己一同宿营,凡是那些留下的人,全都给他们提供饮食。第二天又去合围打猎,太祖让左右向照烈部人的方向驱赶野兽,照烈部人得以捕获许多猎物回去。照烈部众非常感动,私下里互相谈论道:“泰赤乌部与我们虽然是兄弟,却常常劫掠我们的车马,抢夺我们的饮食,没有人君的度量。有人君度量的,大概只有铁木真太子吗?”照烈部的君长玉律,当时受到泰赤乌部虐待,不能忍受,于是同塔海答鲁率领所属部众前来归顺,要杀死泰赤乌部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太祖说:“我好像正在熟睡,幸亏你们使我觉醒,从现在起,有车辙人迹的地方,我会全部夺来给你们。”后来二人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又背叛而去。塔海答鲁走到中途,被泰赤乌部人杀死,照烈部于是灭亡了。
当时太祖的功德越来越兴盛,泰赤乌各部大多苦于其君主的肆意妄为,见太祖宽厚仁慈,时常用轻裘肥马赏赐他人,便对他心悦诚服。像赤老温、哲别、失力哥也不干等人,像朵郎吉、札剌儿、忙兀等部,全都倾慕他的仁义前来归降。
太祖会集薛彻、大丑等部族,各部族分别用旄车运载奶酪,在斡难河上举行宴会。太祖在各部族人及薛彻别吉的母亲忽儿真面前,共同放置一皮囊马奶;在薛彻别吉的次母野别该面前,单独放置一皮囊马奶。忽儿真愤怒地说:“如今不尊重我,却去抬高野别该吗?”怀疑是太祖主管膳食的失丘儿这样做的,便去抽打他。于是双方产生了很大嫌隙。当时皇弟别里古台掌管太祖的乞列思(宫禁外系马的场所)事务,播里掌管薛彻别吉乞列思事务。播里的随从因盗走马缰绳,被别里古台抓了起来。播里愤怒地砍向里古台,砍伤了他的背。左右的人想要与他们搏斗,别里古台制止了他们,说:“你们想要马上报仇吗?我的伤幸好不太厉害,姑且等一等。”左右不听他的话,各自拿起马乳竿激烈地进行打斗,强夺忽儿真、火里真两位哈敦(女子)回来。薛彻别吉派遣使者请求和解,太祖因而让两位哈敦(皇后、娘子)回去。正赶上塔塔儿部君长蔑兀真笑里徒背叛与金朝的盟约,金朝君主派遣丞相完颜襄率军驱赶他往北逃走。太祖听到这个消息,发动附近的军队从斡难河迎击,并通知薛彻别吉率部人前来援助。等了六天没来,太祖自行与敌人接战,杀死蔑兀真笑里徒,将他们的辎重全部缴获。
太祖手下的人有被乃蛮部人抢掠的,太祖要讨伐他们,又派遣六十人向薛彻别吉征兵。薛彻别吉因过去仇怨的缘故,杀死其中十人,剥去五十人的衣服将他们赶回来。太祖愤怒地说:“薛彻别吉以前抽打我的失丘儿,砍伤我的别里古台,如今又敢借着敌人的声势来欺凌我吗!”因而率军越过沙漠攻打他,杀死并俘获他的部众,唯有薛彻、大丑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逃脱。过了几个月,太祖再次讨伐薛彻、大丑,追到帖烈徒隘口,消灭了他们。
克烈部札阿绀孛前来归顺。札阿绀孛,是部落君长汪罕的弟弟。汪罕名叫脱里,接受金朝的封爵为王,番地语言音重,所以称王为汪罕。
起初,汪罕的父亲忽儿札胡思盔禄去世后,汪罕继位,杀害了许多兄弟。他的叔父菊儿罕率军同汪罕交战,把他逼到哈刺温隘并打败了他,汪罕仅率一百多名骑兵逃走,投奔烈祖。烈祖亲自率军把菊儿罕驱赶到西夏,又将部众夺过来还给汪罕。汪罕对他感恩戴德,于是便与他结盟,称为按答(结盟者)。烈祖去世后,汪罕的弟弟也力可哈刺,因怨恨汪罕肆行杀戮的缘故,又叛归乃蛮部。乃蛮部君长亦难赤为他发兵讨伐汪罕,将他的部众全部夺来交给也力可哈剌。汪罕先后逃到河西、回鹘、回回三国,投奔契丹。不久又叛归,中途粮食断绝,挤羊奶为饮料,刺骆驼得血为食物,非常困乏。太祖因为他与烈祖友好,派遣近侍前去邀请他。太祖亲自迎接慰劳,把他安置在军中予以救济,于是在土兀剌河上聚会,尊汪罕为父亲。P2-3
元朝为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元朝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蒙古国时期,从1206年成吉思汗(太祖)建立蒙古政权(也可·忙豁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起,到1259年蒙哥汗(宪宗)去世。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无论在中国史,还是在世界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在此阶段,蒙古政权的统治中心位于漠北草原,灭亡西夏、金后,蒙古政权逐步控制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北广大地区,与此同时,通过三次大规模西征,蒙古政权还征服了半个欧亚大陆,在短短半个世纪内,迅速扩张为一个横跨欧亚、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第二阶段为元朝时期,从1260年忽必烈(世祖)即位,到1368年妥欢帖睦尔(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为止。忽必烈即位后,蒙古统治家族(黄金家族)内战迭起,此前早有离心倾向的蒙古诸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以及后来建立的伊利汗国)纷纷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大蒙古国实际上已趋于瓦解。与此同时,名义上保持宗主地位的忽必烈,统治重心也开始由漠北南移,统治政策与政权性质均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由蒙古世界帝国向中国王朝转变。也正因此缘故,忽必烈虽迟至至元十七年(1271)才定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但学术界一般仍以1260年忽必烈即位作为元朝的开始。自世祖忽必烈起,元朝经历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惠宗)诸帝的统治,至1368年,明军攻人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宣告灭亡。此后,元朝残余势力虽仍长期存在,但学界一般将其纳入明代蒙古史的研究范围。
《元史》为洪武初年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编纂的一部系统记载元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共210卷,分两次编纂完成。第一次编纂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由李善长任监修,宋濂、王神任总裁,从各地征集山林隐逸之士16人纂修,历时188天完成,修成太祖至宁宗朝本纪、志、表、列传共159卷。洪武三年二月,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重新征集纂修人员15人,用143天的时间,修成顺帝一朝本纪、志、表、列传共53卷。二者重新整合为一书,分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总计210卷,全部编纂工作,前后历时仅331天。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下令速成《元史》,是遵循后朝为前朝修史的惯例,想借此宣布元朝的灭亡。实际上,当时的元朝虽已退出大都,但仍占据半壁河山,并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元史》编纂用时较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元朝编纂的十三朝实录、《经世大典》、《后妃功臣列传》等书俱在,明人攻入大都后,上述诸书全被运至南京,成为明朝第一阶段编纂《元史》的主要参考文献。至于顺帝一朝史事,则是在第一阶段编纂告一段落后,由朱元璋分遣使者前往各地.搜集材料,编纂完成的。前后两次编纂完成的《元史》书稿,虽又被重新整合过,可两次编纂的痕迹依然存在。如“表”中“三公表”、“宰相年表”均分两卷,后一卷专记顺帝一朝,“志”中“五行志”、“河渠志”、“祭祀志”、“百官志”、“食货志”均有记载顺帝一朝的专卷。
《元史》因编纂时间仓促,书成众手,且编纂者多不谙元朝典章制度,故纰漏之处甚多,历来为史家所诟病。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即指出:“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十驾斋养新录》卷9《元史》)清代另一位学者汪辉祖的《元史本证》指出,《元史》诸项错误3700余条:诸如传记一人而两传,卷121《速不台传》与卷122《雪不台传》,卷132《完者都传》与卷133《完者都拔都传》,卷150《石抹也先传》与卷152《石抹阿辛传》,均属此类情形。至于译名前后不统一,资料剪裁失当等疏漏,更是比比皆是。不过,从史料学的角度而言,《元史》的重要性却不容低估。它的本纪部分除《顺帝本纪》外,全部由元代历朝实录摘抄而成。志部分除顺帝一朝外,主要摘抄自元代官修的《经世大典》等。元朝实录与《经世大典》均是研究元史的基本史料,前者业已失传,后者也仅有一小部分内容保存下来。列传部分,除依据元代官修《后妃功臣列传》、《经世大典·臣事》外,还大量采录家传、行状、神道碑、墓志铭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我们今天已见不到了。《元史》对所据文献资料以删节为主,很少加工润色,较多地保留了史料原貌,虽从史学编纂的角度而言,显得过于潦草疏漏,可同那些经过加工润色的史学著作相比,却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后来出现的几家续修与重修著作《元史类编》、《元史新编》、《蒙兀儿史记》、《新元史》等,虽在史料剪裁与融会贯通方面花了很大工夫,但资料的原始性反倒不如《元史》,自然也就无法取代《元史》的地位。
《元史》成书后,当年冬即刻板付印,是为《元史》祖本,通称洪武本。除洪武本外,明代又有南监本、北监本,清代有殿本、乾隆四十六年本、道光四年本等。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元史》以99卷残洪武本与南监本合配影印,最接近洪武本原貌。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华书局主持点校二十四史,其中1976年出版的《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一百四十四卷残洪武本以及其他版本,并广泛征引各类文献,吸收前人考订成果,校订了大量史文,是目前较好的版本。1983年第二次印刷时,修改过一些错误。
此次选译的内容选择以元代重大事件、制度、人物为主,力求涵盖《元史》的主要内容。译文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无误,生动流畅。但限于译者个人能力,内容选择、译文水平肯定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