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林广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志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继《文心雕虫》(齐鲁书社2007年版)、《儒林心史》(齐鲁书社2009年版)之后,第三部散文合集又在万物萌动的季节编成,名之为《学林广记》。顾名思义,广而记之也。

本书为南通大学中文系老师的随笔散文结集。或忆人,或记事,或交游,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文笔流畅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学者散文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富有真切感受、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并以美的形式和诗的语言表现。

内容推荐

《学林广记》洋洋洒洒数十篇,风生水起,蔚为大观,构成一道光华四溢的亮丽风景。

这些文章的形式五花八门,风格迥然各异。既有严格意义上的抒情、叙事、写景散文,也有生面别开的种种创格尝试;既有《世说新语》体的传神写照、妙绪清谈,也有《浮生六记》式的淡淡幽怀、娓娓絮语;既有标准文言文的典雅、峭拔,也有日记体的常情实录。或豪纵,或灵秀,或隽永,或清新,各擅胜场,并臻其妙。

《学林广记》一书,出自学院派笔下,大体上可纳入学者散文范畴。尽管编者《后记》中谦称是“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者们的研余副产品”,但可以看出,无论其为何种选材,取哪种表现形式,就中都凝结着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

目录

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山水歌行

 寻访泰戈尔

 加尔各答侧记

 韩国印象八题

 南通风情五题

 故土难离情

菊淡松高

 近距离看范曾

 沙白,你令我神远

 “香港诗侠”写真

 海外桃源潇洒行

 追思卞孝萱

 感怀张国瀛

 感恩张厚生

感受大爱

 思痛母亲

 哭外公

 父亲

 嗜甜之瘾

真情回眸

 又见梅青

 真爱无憾

 求学记趣

 读研苦与乐

 学作对联的一些往事

 那一夜

 我们就这样老去

 杏坛日记三则

 我的根地,我的炼场

心灵雕塑

 郁闷的油菜花

 又是菜花黄

 艺兰日志五则

 文竹·阳光

 2009,像雪一样化了

 梧桐更兼细雨

 美的感悟

 怀念师专的资料室

西窗闲话

 从推独轮车到驾“自动挡”

 学车感受

 人生难道为蜗居

 天麻式的人际关系

 首饰与古代女子的人生

 端午节“申遗”成功的四点反思

 门

 人生与酒

 文字譬如魔方

书香如茗

 散淡与融通

 崇拜与陶醉

叶叶端庄色更妍

精准号脉巧应对

散文刘锬

幽谷的足音

堪称独句修辞之最

霄泉斋记

后记一

后记二

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泰戈尔,印度诗人,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印度的荣耀,也是亚洲的光荣。

到了印度,如果不去参观泰戈尔艺术馆,那简直就是对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蔑视或无知。

泰戈尔艺术馆位于加尔各答市老城区的破旧拥挤狭窄的老街区。道路两边的房子陈旧,一般在三至五层,窗棂早已变成霉黑色,外墙斑驳陆离,或粗或细或亮或暗的电线缠绕上下,有点像旧上海的弄堂。但这种衰败正是辉煌历史的顽强记忆,多元文化的积淀与覆盖。一路寻访,就有感慨啦:旧日繁华消失尽,名人故居风韵存!

拐过小巷,看到几个黑瘦的孩子在玩球。

在孩子们的身后,不起眼处,略显沉重的铁栅门,半开半闭,虚掩一半,颇为冷清。没有我们常见的什么“艺术馆”的金字匾牌,也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匾牌群。

司机停车,拉开铁门,将车子开进。

原来是一处东南向的小院子,西边是入口,南边是围墙。主体建筑背东面西,两层。两棵枝叶繁茂得遮天盖地的撑满古建筑的大树显出历史的深度与厚重,乌鸦等群鸟或飞或栖或静或鸣,令人遐思感慨与唏嘘。

房前有泰戈尔的两个青铜雕像。一个位于窄窄的走廊,半身、浓须、诗人气质,年轻潇洒,风流倜傥。

一个位于院子东面,仅仅头部,下有近两米的大理石基座。老年、浓胡须,俯瞰也,远眺也,仰望也,皆可,作哲人沉思状。

走廊上挂了两块有点暗黑的镜框,是关于泰戈尔的简介。参观者抬头,踮脚,细辨,个个一脸的虔诚。

购票处位于楼梯口的拐角处,类似我们楼房的看门人或打工仔住的地方,最多三个平方。所有参观者,在门外脱鞋,进去购票,存放所有随身携带物品。录像机、照相机一定寄存,不允许录像、照相。

或赤脚(主要是印度人),或穿袜子(主要是外国人)进入参观。

有三个讲解员:女性,穿民族服装——纱丽。

看上去不起眼的小楼房,却是功能齐备:卧室、书房、画室、会客室、餐厅、厨房、夫人卧室、育婴室、泰戈尔父母的卧室等,应有尽有。有图片,有实物,有文字,曲径通幽,回环往复,参观了一个半小时。

有一问展室,是泰戈尔的各种手迹:有英语,也有印地语;有水笔字,也有毛笔字。流畅、大气。有一幅竖写的书法作品,用印地语,用笔夸张,写的是“释迦牟尼·泰戈尔”,反映了泰戈尔的哲学根基,也显示了他的宗教情怀。

有一间展室,全部是油画,有泰戈尔从童年到老年不同时期的画像,是一个伟人辉煌历史的浓缩。其中还有泰戈尔祖父、父亲、侄子等家族成员的画像,个个有风度有气质,极显高贵儒雅。

有一间展室,全部是泰戈尔的绘画作品,颇有特色。原来只知道他是诗人、哲学家,这一看,作为画家、艺术家的泰戈尔,令我们印象很深。

有一间展室,是泰戈尔的家族谱系表。泰戈尔夫妇生育了五个子女:两男三女。其中两男一女未婚。第四个女儿成家生有一子一女:女儿的儿子未成家,21岁去世;女儿的女儿婚后无子。第五个女儿10岁早夭。伟人血脉从此中断。

究其原因,似乎男女婚龄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因素:泰戈尔父母的结婚年龄是:父亲17岁,母亲8岁。泰戈尔结婚的年龄:泰戈尔22岁,夫人10岁。

更主要的是,许多伟人名人,属于彗星型的,家族精华“一次性”释放之后,则难以为继,如中国的屈原、李白,均后无来者,令人伤感。

有一间展室,展出了泰戈尔与中国的交往。1924年作为诺贝尔奖得主访问中国,各界精英接待盛况;著名画家徐悲鸿为泰戈尔所画肖像,倍感亲切。

还有好几间展室,展出泰戈尔及其两个侄子创办泰戈尔艺术学校的资料、照片、作品。据介绍,这所学校一直传承至今,很有活力。

陪同我们去的印度朋友V·K,带我们到工作人员的房后,看泰戈尔的专用汽车。那在当时是最时髦的,至今闪亮如新,锁在一个车库里(按照加尔各答的习惯),应该还可以使用。

讲解员说,泰戈尔一共有六处住宅(House),这是第五处。展室里还有第六处住宅的照片,是洋楼,不像这里本色自然。

我问讲解员:是否有泰戈尔研究的书籍购买?答日:原来院子西边有一个小书店,早就关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开业。

离开加尔各答时,在机场书店买到了一本英文版的《泰戈尔作品选》。

总觉意犹未尽,很想买一本关于泰戈尔研究的著作或传记,在德里的政府商店(相当于我们往日的百货大楼),问营业员:“有没有Tagore(泰戈尔)的研究著作?”营业员回答:“Tiger(老虎)?有啊,多得很!”我说:“No,Rabindranath Tagore(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然后,营业员很遗憾地告诉我,没有研究著作,只有一些作品选本,买的人很少!

——真不知道这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呢?还是反映了现代化的一个精神病症:历史文化名人总是被不同程度地忽略、冷落!P3-6

序言

散文随笔集《学林广记》辑成付梓,文友王志清教授驰函索序。余以弄斧班门,初未之敢应也。然力辞未果,遂勉为从命。

古籍有言:“序者,绪也,谓端绪也。”所谓“端绪”,亦即事物的头绪。就是说,为诗文集写作序言,应该帮助读者理出一个头绪。然而,这又谈何容易!我眼下所能做的,只能写点读后的感想。纵令搔痒隔靴,未获真谛,毕竟属于一已之见,原在可听可不听之列。

《学林广记》洋洋洒洒数十篇,风生水起,蔚为大观,构成一道光华四溢的亮丽风景。无以名之,想来想去,还是用《牡丹亭》中那句脍炙人口的曲文来状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集子里散文的题材可谓“广”矣,举凡教学、读书、游观、唱和、思亲、怀友、吟咏、品茗、艺兰、驾车,浅及普通门扇,深到彼岸灵魂,近叙本埠风情,远涉海外桃源,无不巧思具见,有眉有眼。

这些文章的形式五花八门,风格迥然各异。既有严格意义上的抒情、叙事、写景散文,也有生面别开的种种创格尝试;既有《世说新语》体的传神写照、妙绪清谈,也有《浮生六记》式的淡淡幽怀、娓娓絮语;既有标准文言文的典雅、峭拔,也有日记体的常情实录。或豪纵,或灵秀,或隽永,或清新,各擅胜场,并臻其妙。

就意蕴而言,这些文字有的深得梁·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提出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的真髓,追求诗、思、史的融合,在富有真切感受、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营造出一定的意境、意蕴、意味,并以美的形式和诗的语言出之;有的采用平实、自然的语体风格,置身于社会人生的激流,抒写性灵,反映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厨川白村式的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有一些文字呈情感化趋向,散发着生命的热力,回荡着尘世的歌哭笑闹,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感受,关心自身的瞬间体验,着意于将飘忽、零碎、细微的情感凸现于笔端,体现散文的自由、随意的个性,通过情调的渲染,给予红尘扰攘中的“缀网劳蛛”一丝心灵的抚慰;也有的将创作视点向自身转移,通过个人的切身体验表现对世路人生的看法,选择“爱的话语”,细腻地表现母爱、情爱、亲情、友情;……于是,浮世绘,学苑风、家务事,儿女情,个人的悲欢离合,曲巷通衢的凡人细事,都被以闲适的笔墨、悠然的心境,有滋有味地反映在作品之中。其间林林总总的美的蕴涵,像西方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的,“表现为一种价值,也就是说,它不是对一件事实或一种关系的知觉;它是一种感情,是我们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

当今国内文学界创作与批评的生态、结构,可说是“四分天下”:一是专业队伍——各级作家协会、各类文学学会以及某些地方文联组织的成员;二是学院派队伍,包括大学中文系、文艺研究机构与社科文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三是自由撰稿人与自发评论者;四是各类媒体中的作者与评论员,其中尤以网络、博客写手为最活跃。《学林广记》一书,出自学院派笔下,大体上可纳入学者散文范畴。尽管编者《后记》中谦称是“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者们的‘研余副产品’”,但可以看出,无论其为何种选材,取哪种表现形式,就中都凝结着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

按照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的说法,生命或精神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而构成精神世界的基本细胞乃是体验。要进入生命世界或精神世界,体验乃不二法门。体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一种精神的投入,是“我”与对象之间同感共鸣的活动。就是说,都是以创作主体的深切体验为叙述轴心,让生命的灵性灌注于思维客体,使情思汇聚于所感悟、所剖断的审美对象,努力形成情感与智性的涡漩,这是实现创作深度追求的有效途径。因为文学创作说到底,是生命的转换,灵魂的对接,精神的契合。虽为学院派,但文体风格却十分活泼,可读性比较强。有些文章饶有风趣,令人须眉舞动,忍俊不禁。这在学者散文中,是难能可贵的。  窃以为,单从“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者”群体从事散文写作的这一盛举来看,也是特别值得称颂的。“五四”之后,大学教授中出现了许多散文大家,许之以“占据文坛半壁江山”,恐怕也不为过。然而,这一优秀传统后来并未得到应有的赓续。近数十年来,执教鞭者撰写散文的越来越少。有人开玩笑说,此乃深得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之奥秘。早在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袁枚在《读孔子世家》一诗中,就曾以调笑口吻写道:“尼山道冠千秋处,妙在平生不著书。”其实,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原是相辅相成,可以并行不悖的。中文系教授在撰写学术论文之余,从事诗文写作,起码可以收到两方面的效果:

其一,从自身提高角度讲,创作可以成为有效的学习动力。把写作(包括读书、思考)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经常开展认知、思辨、表达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水平。借用比利时普利高津教授关于“耗散结构”的概念,可以说,每个活着的人都是一种“耗散结构”,一个开放系统,只有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与精神能量,才能使自己日益壮健,不断提高。写作的过程是输出,是耗散,必然要促使你不断地接纳新知,甄陶旧我。尤其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确是主动加压、挑战自我的机会。

其二,就教学实践来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然后知甘苦。通过躬亲写作的实践,既可以从中获得真切的心灵体验、经受实际锻炼,更能对学生做出有效的示范,戒除那种“天桥把式——只说不练”,“海客谈瀛——空对空”的弊端。

这是从具体实践的层面上谈论教授写作的意义;如果放开视界,从更深远、更广阔的层面上说,文学创作则关乎人生价值与生命的存在意义。法国哲学家萨特在评论美国小说家福克纳时,法国作家莫洛亚在评论本国小说家普鲁斯特时,都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相抗争。这句话的蕴涵异常丰富。简言之,就是努力寻求一种有效的生命存在方式,争取在世上留下痕迹,以免埋没于时间的尘沙,“没世而名不称”。

那么,如何才能将短暂的一生附丽于永恒流动的时间呢?对作家、学者而言,就是要通过作品来承载生命价值,超越浮生大限。如司马迁所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任谁都得承认,事功再大,即使它震撼了人间,也都是暂时的。王朝更迭,血战征伐,无论是得益者还是受害者,只能在岁序迁流中暂存一瞬;而文化创造的成果则生命长青,留存广远,以至于永恒。莎士比亚的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几百年过去了,至今还名震寰宇,即便过了千年万载,人们也肯定还会说起它;可是,当时的英国皇帝是哪位老兄,又有几人能够记得呢?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一个叫曹丕的人(此人也当过皇帝)就说过:“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教授著书,未必算得上“名山事业”,但以之垂范当今、名传后世,该是没有疑问的吧。

篇终接乎混茫,其意犹未尽也,口占七绝五首以足成之:

南州学府树文旌,炫目琳琅别有情。

老去风花多眼福,浮生万象看分明。

饱览琼瑛喜不支,奇章隽语启新知。

莫轻一纸拳拳意,常惹沧桑百样思。

妙笔雍容畅雅怀,学林一帜阵图开。

诗痕史影春宵梦,人爱风光我爱才。

科甲昔曾干气象,文华今日耀通州。

世间谁是经纶手?才俊千秋据上游!

注:南通名士张謇曾巍科高中晚清状元。

岂有宏才作解人,豪华刊落剩情真。

戔戔一序倾心力,不负良朋不负身。  2010年3月于沈水之阳

后记

青涩三月天,迎春抖擞黄。

案头添清供,兰气悠然长。

继《文心雕虫》(齐鲁书社2007年版)、《儒林心史》(齐鲁书社2009年版)之后,第三部散文合集又在万物萌动的季节编成,名之为《学林广记》。顾名思义,广而记之也。

想不到《文心雕虫》与《儒林心史》出版后,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我们发表的论文更让人愿意读,香港、台湾乃至美国的书店都有书出售。读者愿意读,出版社愿意出,主要是我们这些“埋头故纸堆”的学者们愿意写。这么多的积极性,说明有再编辑出版的意义,因此,编者又受命而编辑第三本散文集《学林广记》。

作为南通大学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者们的“研余副产品”,《学林广记》一如既往的本色而平淡,以“真”自律,也以“真”为美,以“真”感人。不过,较之前两部,追求更加自觉,特色也更加鲜明。面对这些入编的作品,编者想就这些学者散文本色平淡的特色说几点意思。

一则取材平易。编者一向以为,散文当在“小”字上做文章。从小处说说家长里短,甚至是“鸡毛蒜皮”的,“婆婆妈妈”的。即便是反映重大主题,也应该是小中见大,浅中寓深。此编中的大多数散文,多取平易视角,凡人小事,就地取材,写身边发生的事,写自己身上的事,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多少故事情节,但见往事烟岚,生活百味。却因为取材平易,写真质实,表现的是平易真实的人生的欢乐与苦恼,因而照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照样能够牵动读者神经,而生成同感遇、同感触、同感动和同感奋的阅读效应。徐乃为、吉定二教授的“学车记”与张祝平教授的“蜗居叹”,给文字染上了一种浓郁的沧桑味,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人生思考的极大热情,形成了“思想的知觉化”的深度。许富宏是一个南通的外来博士,他的《南通风情五题》却以一个融入者的眼光来写南通感受,展示南通山水的独特魅力,发掘南通文化的潜在意蕴。正因为这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把中国古典精神转化为当代意识,转化为人文情怀,他们的文章取材虽然“不起眼”而照样可以生成颤栗的生命感动。

二则是裸露灵魂。这是此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黑格尔认为,抒情性文学的“出发点就是诗人的内心和灵魂,较具体的说就是他的具体的情调和情境”(《美学》第三卷第192页)。特别值得一读的是周建忠先生的《思痛母亲》,以“感人至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分。文章长达三万余言,一气写来,以真情取胜,以自然取胜,以细节取胜,读来如行云流水之畅达,很有情绪感染力,吊起读者甘愿耐心听他絮叨往事的胃口。周教授乃著名的楚辞专家,又担任校级领导的职务,不为尊者讳,也不自我拔高,其“裸露灵魂”之勇气,真令编者叹服也。作品还有《又见梅青》、《郁闷的油菜花》、《真爱无憾》等,文字最见真性情,也最是率性自由,以极其朴实的文笔书写具体的世俗关怀。因为作者“泊恬静以无欲”,文章重在抒写感觉,回眸逝川,顿悟人生,表现社会转型期人心的躁动,表现精神上的一种深刻感悟和深度领略,表现真情岁月中挣扎的心灵状态与轨迹,而以“内心的人文”的部分来折射作者“生命的人文”之全部。因为是作者生命的沧桑感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主体语势,也因为出发点以“诗人的内心和灵魂”为选择,文章具有了较为浓郁的历史意味,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厚重。

三则是绝去雕饰。真正难写的文字,真正的好文字,应该是以很平常的语言而表达很深邃的意蕴。看似平易成却难,这样的绝去雕饰的平易性追求是一种写作策略。此编中的散文,多“独语”或者是“独白”式的叙事方式,这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主要是表达个体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专注于心灵面影的映照,折射出时代、历史的辉光。读这样的文字有如见其人的真实,其实,比见其真人还要真实。编中的这些散文,很注重叙述故事时的“感觉”,如话家常,不少的作品,甚至有些琐碎,如唠家常的话多的婆娘,但是,出语活泼,爽快崩脆,容易与读者拉近距离,也很容易孳生出诗性来。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最要紧的莫过于找到了适合自己也属于他自己的语言情调,而不是为了卖弄而大呼小叫地写作。南通大学古代文学的研究者们,那种对文字不事雕饰的平易追求,自成一格。我们尤其珍惜的是我们自成一格的平易。因为我们深信,散文是文学百花中最素雅的花,是最应该朴素而本色的文体。

南通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室的教授博士们的散文写作,准备一而再、再而三地编辑下去,说不定多少年之后,也会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成为散文研究中的一种研究对象,对此,我们是充满了信心的。

《文心雕虫》林非先生序书,《儒林心史》傅璇琮先生序书,此编有幸邀请到王充闾先生序书。这些为我们序书的先生,都是古典文学或者是散文创作的顶尖高人。王充闾先生乃散文大家,文坛有“南余北王”之誉,他原为辽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是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的得主,又连续两届担任“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评奖委员会主任。他在十几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千秋叩问》等二十余种,“王充闾作品系列”七种、“王充闾文化散文丛书”三种,另有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充闾先生序我散文集,且多奖掖之语,也说明了我们的散文创作走的是正道,是值得鼓倡的一种,让我们对自己也对这些散文更有了点信心。

嗟乎,编者心生感激,而有心香三瓣,一瓣献序书者;一瓣献为此书问世的辛勤付出者;还有一瓣,献见知见罪的读者。

编者庚寅三月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