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个付出,都会有回报;也不是每一份关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为什么大人这么辛苦,孩子还很不“懂事”?其实,答案很简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用错误的方式理解您、回应您。
有感于此,我摘选了60个典型案例,以孩子给爸妈写信的方式带出问题,并结合我的工作与研究心得,与您共同探讨育儿的点滴心得。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说不定里面就有您孩子的身影;交流爱孩子的方式,总有一个方法能帮您解决教育难题。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孩子更可怜。孩子的心,您要听听。爱孩子,永远不过时,但前提是一定得以正确的方式!您,做到了吗?
官员不懂经济,就会好心办坏事,浪费纳税人的钱;
护士不懂医学,就会帮倒忙,延误伤病者的治疗;
父母不懂教育,就会把爱变成一种负担。
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我每天起早摸黑的,都是为了谁?”
可是方式不对,你就是再爱他,他也感受不到温暖。
倾听60个孩子的心声,里面说不定就有你孩子的身影。
交流爱孩子的方式,总有一个方法能帮你解决教育难题。
作者岳贤伦,笔名西岳,长年从事教育工作和理论研究。
另著有《抓住孩子成长的8大关键期》、《哈佛家训:情商版》、《一句话改变孩子一生》、《12岁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爱的教育(亲子互动版)》等书。
孩子都比较敏感,他们通过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在大人心中的形象。可以说,孩子在乎自己的形象,也是要面子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面子是极为重要的,它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发展。
当众斥责孩子,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倾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尊重他,这有益于孩子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生活中自信心会比较高,责任感也比较强,并且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家长很少意识到,那些不经意的话不仅伤了孩子的面子,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儿童时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大多数来源于家长和周围人的评价。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将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其实,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你给他面子,他也会让你有面子。
换种方式爱孩子
1.大人好面子,也要给孩子留面子
毛毛今年7岁,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和邻居家小妹妹玩儿的时候,他总像个小大人,小妹妹很喜欢和他玩儿。
这天,小妹妹来家里做客。毛毛热情地招待她,并且骄傲地跟她说:“我很早就自己单独睡啦!一点儿也不害怕!”
“哦,好棒啊!”小妹妹用特崇拜的目光看着毛毛,这让毛毛很得意。
没想到,妈妈却说:“你还好意思跟小妹妹说,人家6岁都不尿床,你还尿床呢。”
毛毛霎时红了脸,他瞪着眼睛直嚷嚷:“谁说我尿床了,没有的事!”说完就跑出了房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错误不及时指正是不行的。因此,家长常常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希望孩子能改正问题。其实,揭孩子的短,看似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教孩子,实际上是在伤害孩子。
孩子在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已经能理解别人的评价了。父母触及孩子的隐私和“痛点”,即使是以说笑取乐的方式说出他经历的糗事时,也会让他觉得丢了“面子”,感到难堪、屈辱、气恼甚至无法接受。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在外人面前揭他的短。
2.教育孩子和保护他的面子并不矛盾 既然说要保护孩子的面子,那是不是就不能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提醒纠正呢?当然不是。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搞清楚孩子的问题,再进行善意的批评。
家长即使批评孩子,也不要在众人面前进行,更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举动损伤到大人的自尊而批评孩子。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单独在一起时,通过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父母教育孩子除了不能“随地”批评外,也不能“随时”批评。如在早晨起床、三餐饭前、睡觉前就不能批评孩子,避免影响孩子一天的心情或睡眠。教育孩子不仅要注意“天时”、“地利”,更要注意“人和”,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孩子爱面子并非不正常,家长要正确对待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爱面子不是好的习惯。事实上,爱面子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爱面子意味着孩子有了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是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一个表现。
孩子的自尊心和大人给予的尊重是分不开的。有良好自尊心的孩子一般都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可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P6-7
序 别让您的爱成为一种负担
据媒体报道,甘肃榆中四中初二学生娜娜因为英语单元测试没考好,被英语老师叫到办公室,用一尺长的板子打了一顿,腿上出现许多瘀青。回家后,娜娜一直情绪低落,晚上睡觉时还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第二天,娜娜就说不想去上学了,后来发展到大喊大闹,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一开始,娜娜的母亲王女士觉得老师也是为了孩子好,没太当回事儿,等到娜娜精神异常时才意识到出问题了。2009年11月,她带娜娜去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结果,娜娜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经鉴定,这与老师的体罚有着直接的关系。
于是,王女士找学校理论,希望能为孩子讨个说法。但是学校给的答复和王女士之前的想法一样:老师并无恶意,初衷还是为了孩子好!
为了孩子好,就可以不管方法正确与否吗?
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浪费税纳人的钱,可是追究的时候,他一样会说,他是为了当地经济好;护士不懂医学,就会帮倒忙,延误伤病者的治疗,可是她又何尝不是为了病人好?君不见。2010年7月份,深圳就有一名孕妇在产下男婴后,肛门被缝线了。其丈夫怀疑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可是医院方面是怎么答复的?助产士称,她见产妇有痔疮,便顺手给她做了个免费手术!一言以蔽之,我这还不是为了病人好?
如果只问动机、不问方法,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许多悲剧的追究和反思了?司机酒后驾驶,意外撞死了人,难道他不想避开这种不幸吗?回到教育本身,如果这个道理行得通,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怪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呢7难道孩子不想门门考满分吗?难道孩子不想成为伙伴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吗?难道孩子拆玩具,就是为了跟家长对着干?恐怕都不见得吧。
教育是个技术活儿,一样忽略不得方法,否则,家长的爱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我看到好些家长含辛茹苦、起早摸黑的,自己吃得普通,穿得普通,却拼命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甚至给他“配备”最时尚的手机、MP4。但是,孩子的成绩一样上不去不说,有时候还”叛逆”得很。最后,家长生气地骂道:”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您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会领情了吗?恐怕也不见得。
不是每一个付出,都会有回报;也不是每一份关爱,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为什么大人这么辛苦,孩子还很不“懂事”?其实,答案很简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您用错误的方式爱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用错误的方式理解您、回应您。
有感于此,我摘选了60个典型案例,以孩子给爸妈写信的方式带出问题,并结合我的工作与研究心得,与您共同探讨育儿的点滴心得。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说不定里面就有您孩子的身影;交流爱孩子的方式,总有一个方法能帮您解决教育难题。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孩子更可怜。孩子的心,您要听听。爱孩子,永远不过时,但前提是一定得以正确的方式!您,做到了吗?
岳贤伦
2010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