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项“笨”功夫:领导管人 流程管事(3)》:2009年全国优秀畅销书,《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作者曾伟,历时10年,耗资5000万,经300多家企业实践,上万名管理人员参与打造出能显著提升企业业绩的管理模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管理是项笨功夫(领导管人流程管事Ⅲ)/中经欧博管理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曾伟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管理是项“笨”功夫:领导管人 流程管事(3)》:2009年全国优秀畅销书,《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作者曾伟,历时10年,耗资5000万,经300多家企业实践,上万名管理人员参与打造出能显著提升企业业绩的管理模式。 内容推荐 《管理是项“笨”功夫》是曾伟的《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主要以案例为主。它集中了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近几年约60家企业的变革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的老师与企业方几万名员工共同实操的结晶,因此《管理是项“笨”功夫》是一部集思想性与实操性于一体的书。 目录 第一章 做管理先要在自己身上用力 第一节 管人在于管己 一、要管好别人,就不要执著于自我 二、只有经常破相,才能避免破产 三、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第二节 管理要懂“向内求” 一、员工自性.能生万法 二、员工自性开发之一:控制是基础 三、员工自性开发之二:激励是根本 四、员工自性开发之三:觉知是关键 第二章 树典型、学样板,实现管理标准化 第一节 “大家”第一,制度第二 一、西方人讲制度,中国人讲本分 二、西方人重个人欲望,中国人重大家和谐 三、企业两手都要抓:家庭化和制度化 第二节 好制度要为“大家”服务 一、帮助人成长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二、制度要內化到人的心里去才能对“大家”有用 第三章 只有快速应变才能做好管理 第一节 管理就是互动 一、95%的情况不知道怎么作决定 二、用东方智慧作生产管理 三、滚动排列,前推后拉 第二节 企业管理的“球赛”模式 一、一切都在变,我们如何管 二、频繁应变,快速调整 第四章 通过事情改变人 第一节 以人为本,以事为先 一、习性追人 二、少讲道理多行动 第二节 怎样通过事情改造人 一、狠抓秸枚 二、要有对事情的研究精神 三、管理要作小循环 四、重在培养成就感 第五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一:生产协调会 第一节 如何开好生产协调会 一、时间的控制 二、生产协调会的准备 三、生产协调会的决议 四、生产异常的解决 五、会议决议的检查和落实 六、检查结果的奖罚 第二节 生产协调会案例 一、生产协调会案例1:瑞达音响 二、生产协调会案例2:正本五金 第六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二:备料制 第一节 备料制的概念和做法 一、为什么实施备料制能直接提高效率 二、备料制运作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第二节 备料制案例 一、备料制案例1:阳光制锁 二、备料制案例2:创英灯饰 三、备料制案例3:蝴蝶皮具 四、备料制案例4:关居师公司 五、备料制案例5:三雄极光 六、备料制案例6:宏泽电器 第七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三:曰计划 第一节 日计划的实施目的和做法 一、生产型企业为什么要实施日计划 二、日计划制订与实施的五重控制 第二节 日计划案例 一、日计划案例1:龙声家具 二、日计划案例2:迪欧家具 三、日计划案例3:聚德公司 四、日计划案例4:蕊蝶皮具 五、日计划案例5:南兴机械 六、日计划案例6:天骄公司 七、日计划案例7:美盈家具 第八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四:攻关 第一节 攻关的价值和做法 一、攻关与其他动作的关系 二、攻关的定义和目的 三、攻关点选择的控制(控制1) 四、攻关组织的控制(控制2) 五、攻关数据目标的控制(控制3) 六、攻关动作的控制(控制4) 七、攻关过程的控制(控制5) 八、攻关结果的控制(控制6) 九、攻关方案中必需的八点与三要素 第二节 攻关案例之:动作优化和规范 一、动作优化攻关案例1:龙声家具 二、动作优化攻关案例2:兴豪皮业 三、动作优化攻关案例3:家茂五金 四、动作优化攻关案例4:宝和天公司 五、动作优化攻关案例5:三雄极光 六、动作优化攻关案例6:东鹏陶瓷 七、动作优化攻关案例7:诺信公司 第三节 攻关案例之:横向控制与动作控制相结合,提升品质 一、横向控制攻关案例1:迪欧家具 二、横向控制攻关案例2:龙声家具 三、横向控制攻关案例3:宝和天公司 四、横向控制攻关案例4:诺信公司 第四节 攻关案例之:效率及产量提升 一、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1:亿诺五金 二、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2:家茂五金 三、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3:东鹏洁具 四、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4:天弼陶瓷 五、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5:珠城电气 六、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6:东朋化工 七、效率及产能攻关案例7:雄兵公司 第九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五:稽核 第一节 稽核的做法 一、“生管组合拳”申的稽核 二、有关稽核的几个一般性问题 第二节 稽核案例 一、稽核案例1:珠城电气 二、稽核案例2:华锋公司 三、稽核案例3:迪欧家具 四、稽核案例4:雄兵公司 五、稽核案例5:银腾塑印包装 第十章 “生管组合拳”动作六:考核 第一节 考核的操作方法 一、考核的目的、原则和方式 二、考核的五重控制 三、考核的小结 四、点评 第二节 考核案例 一、考核案例1:美居师公司 二、考核案例2:迪欧家具 三、考核案例3:珠城电气 第十一章 “生管组合拳”的综合运用案例 第一节 “生管组合拳”的综合运用案例:三雄极光 一、生产协调会 二、日计划 三、备料制 四、稽核 五、攻关 六、考核 七、效果 八、三雄公司照明厂欧总分享 第二节 “生管组合拳”在技术部门的应用案例:南兴木工 一、技术会议(相当于“生管组合拳”中的生产协调会) 二、日计划 三、备料制 四、稽核 五、考核 六、异常攻关(工艺改善) 七、效果 八、感悟 九、现场点评 第三节 “生管组合拳”在品质部门的应用案例:聚德公司 一、品质会议 二、检验日计划 三、检验标准的产前准备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异常攻关 六、稽核与考核 七、效果 八、现场点评 第十二章 总结:管理者如何处理好五大矛盾 第一节 帮人与管人的矛盾 第二节 求内与求外的矛盾 第三节 抓点与顾面的矛盾 第四节 动作与力度的矛盾 第五节 思路与效果的矛盾 后记 试读章节 管人要相信“心灵感应”。 心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心应该无所住。不住色,不住声,不住香、味、触、法。那心应该安住在哪里呢?我们说,这个人不住广州、不住北京、不住深圳,那究竟住哪里?总得有个地方住呀。那心应该安住在哪里呢?其实,因为人在这里是一个比北京、深圳小的概念,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住北京好,还是住天津好。但我们要说把地球放在北京好还是上海好,就麻烦了。北京、上海都在地球上,地球怎么放到北京、上海去呢?地球是一个比北京、上海更大的概念。 你身上长着肝、肺、肠、脾、肾等脏器。那我说把你放到肾里面好,还是放到肺里面好?你怎么回答呢?没法回答。 同样的,“心”也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心无须住是什么意思?心是一个容器。你看“心”像个什么?像个汤锅,我们老祖宗造字早就告你心是口锅。 心不是锅里面炖的汤、肉,心本身就是一口锅,是一个容器。所以我们身体里面所有的器官,肝、脾、胃、肺、肾、脑,它们都有“月”字旁。月字旁就是肉字旁转化来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器官都是肉做的,唯独“心”没有“月”字旁。心脏是肉做的,但“心”不是,“心”不是心脏。古人造字就告诉我们,心跟我们所有的器官都不一样。心是一个装物的巨大的空间,心就是一个容器,怎么住啊?心不需要住,心就是装东西的,所有东西都装在心里头,所以心无须住。心有多大呢?心其大无外,大到没有外边;其小无内,小到没有里边,这就是心。 所以《六祖坛经》里面有一句话: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以太海”。这个“以太海”就是佛家所说的“心”。所有所有都是这个心上运动着的能量,所以叫相由心生。整个世界是一颗心,所有的东西都是相,所有的相都是在这颗心上生灭的能量。世界就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浪花在那里生生灭灭。我们的奔驰车、我们的高档别墅、我们的私人飞机、我们的工厂,我们的一切,都是如此。 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既然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就是一颗心(讲一颗心其实都是错的,不能用“一”“颗”这样的字。海本身是连续的,我们只是把它取这样那样的名称而已),那么不管我取这样或那样的名字,取名张三或李四,但实际上我们都是连着的,我们是一体的。要相信感应。我们不是两个分开的玻璃杯,这个碎了,不会影响那个的完整;我们是一整块玻璃,这边碎了,那边一定会受到影响——不碎都要裂,这个裂纹还会慢慢扩散。 要相信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别人,都会通过这块“玻璃”传递出去。 所以在管人的问题上不要执著于别人而要改变自己。你改了,他就会改,因为是一体的。要相信感应的力量,要相信有感有应。改变事情也许更多地靠直接用力,但改变人是靠感应的。你想改变他,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作用于他,而是作用于自己,你变好了,他就会跟着变好,你变坏了,他也会跟着变坏。因为人总是吸引跟自己类似的东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要相信这个世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既然这个世界所有的相都是能量,那么你只是其中的一股能量。如果你只是使用自己这股能量,能做多大的事呢?如果你能把其他的能量都吸引过来,来把你这股能量充大,就像浪一样,我们知道,浪会越推越高。所以要懂得共振,因为它是一种波动,是一种振动。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固有频率,只要我们的频率相同,我们就会发生“共振”,我们的能量就会得到“加持”,就会倍增和放大。 物理学告诉我们,共振的前提是频率相同。所以你想得到好人,最简单的方法是做一个好人;你想得到聪明人,自己就要是个聪明人;你想得到能干的人,自己就得是个能干的人;你想让跟着你的人敬业,自己就必须敬业;你想让你的下属较真,自己就先要较真。 总之,你是什么,你就会感应到什么。反之,你感应到什么,你也就是什么,因为他们都是你召感来的。 很多人经常骂下属愚蠢,但他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应愚蠢的人,当然是愚蠢的人。很多人经常抱怨周围的人不讲信用,但他不清楚为什么他周围总是有这些不讲信用的人、什么样的人才能与这些不讲信用的人共鸣共振,当然是不讲信用的人。所以,根子都在自己身上。 有一部电视剧叫《鲜花朵朵》,内容非常有意思:家里七姐妹,个个都漂亮,但是七个都没有好归宿。老大离婚;老二整天折腾;老三结了婚也不消停;老四牺牲了;老五跟了个老外,老外半途又死了;老六以为嫁了个富翁,其实是做了二奶;老七送给了别人,回头又爱上了老二的男朋友。这一家子什么倒霉事都碰上了。 老爸是空军飞行员出身,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无话可说。可他就不明白这些女儿是咋回事。管教那么严,为什么还成这个样子? 我最后终于明白,其实说到底问题出在这个老爸身上。因为老爸非常固执,这种固执潜移默化,慢慢地浸润到了每个孩子身上,成为她们身上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共性。真成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了。譬如她的第五个女儿要嫁给比她大一截的老外,就一定得嫁,不让嫁就寻死觅活,搞得全家鸡犬不宁。 这样的故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很多做父母的就是不明白,小孩子怎么教成这个样子?其实都是跟大人学的,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在评价别人、批评别人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毛病。 所以,你想得到你所希望的下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榜样。以这种方式,你就能将很多你想要的人聚集在你的门下,你就会拥有一支非常单纯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你就能干出个人无法想象的事情。P16-19 序言 “管理知识”“管理工具”“管理部门”“管理者”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词。这些词有一个相同的名号——“管理”。这些说法,给我们一种感觉,彷佛这里有一个叫“管理”的东西存在,我们只要得到这个东西,或者用好这个东西,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反之,我们想要的结果没有出现,就说明我们没有掌握这个叫“管理”的东西。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影响着我们很多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它让我们一直在寻找那个叫“管理”的东西。我们去高等学府的课堂里寻找,去书本上寻找,去顾问的培训课上寻找,去成功的企业寻找,去别人的流程文件、制度规定中寻找。我们找得很辛苦。但我们真正找到了吗?不能说没有,因为我们比以前知道得更多,所受的启发更多。也不能说有,因为我们的问题不见得解决了多少。知道得多,解决得少,最终想要的效果还是没有得到,这应该是最让我们困惑的地方。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换一种思维方式想一想吧。其实,“管理”是个很朴素的东西,甚至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起居之中。出门在外,父母会叮嘱我们:“说话要有礼貌呀!”这就是叫我们管好自己的嘴,叫我们千万不要乱说话。小时候父母都会对我们说:“不要在外面跟人打架呀!”这是叫我们管好自己的手脚,叫我们管好自己的行为。大一点的时候父母会说:“不要整天胡思乱想呀!”这是叫我们管好自己的头脑,管住自己的思想。 你看,身、语、意的管理竟然是父母给我们上的第一课,父母是我们学习管理的第一位老师。 时间的管理、情绪的管理、健康的管理、财富的管理、子女的管理、夫妻关系的管理,生活之中哪件事情不需要管理?“管理”是一个渗透在我们生活点点滴滴的东西,怎么会成为一个外在的、专门的东西呢? 一个在生活当中很懂得管好自己时间,管好自己情绪,管住自己身、语、意的人,往往是一个很棒的管理者。 这说明管理真不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分离的专业知识、专门方法。管理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行事风格。至少,管理最根本的东西是从我们的生活习性中引申出来的。 一个在生活中大大咧咧的人,是绝对管不住事情细节的。一个与入相处中管不住自己情绪的人,是绝对不可能让下属有恭敬心的,对人的管理一定是他最头疼的地方。一个整天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按计划行事的,这种人一定会让下属无所适从,因为他经常变来变去。 只要这个人在生活中养成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他学再多的管理知识、掌握再多的管理方法都没用。因为他有这些坏生活习惯、坏行为习惯,就说明他平时对自己的管理做得很差,说明他的管理能力很弱。 一个人的管理能力不可能对自己很弱,对别人又很强。因为它是一种基本素质,一旦形成,就限制和规定了一个人所有动作的力度和效果。 知道得再多都是没用的,因为改变取决于动作而不是想法。学了游泳的知识,是学不会游泳的,也游不到对岸。学了打篮球的知识,你成不了一个篮球运动员,也不可能保证将球投进篮筐。 你必须去游泳,必须去打篮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对身体的控制力。训练的意义就在这里。 一个人的管理能力是生活当中训练出来的,当然工作也是训练,因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管理”说来说去是一个人从生下来就接触的东西,随着我们的成长,成为我们的习性,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左右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也处处体现了我们的管理风格、管理理念、管理素养。这就像炒菜放盐一样,盐一旦融进菜里,你怎么分得清哪是盐、哪是菜呢?你吃进去的味道,既是菜的味道,又是盐的味道,你还能将盐味拿出来单独品味吗?没有谁吃菜的时候,将菜蘸在盐中吃的。盐与菜是不能分开吃的。 “管理”也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像盐一样地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这盘菜中,改变我们言行这盘菜的味道——言行的风格,影响我们的习性,管理的效果方能显现。 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都只是一个训练工具,就像不会游泳的人需要救生圈下水一样,但我们不能认为拿着救生圈能下水,就是学会游泳了。只有当你能甩开救生圈游的时候,你才真正学会了游泳。 只有当你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管理方法的运用,改变你行事的风格和习性的时候,你才真正学到了管理,你也才能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用来改变你的工作,提升你的业绩,因为它已经融入你的身体当中,成为你新的行为习惯。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发现,管理者养成一种“反反复复”的习惯,非常重要。制度的落实要“反复”抓,工作的检查要“反复”查,人的改变要“反复”抓,执行力要“反复”抓,责任心要“反复”抓。总之,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要有效果,就离不开“反复”二字,任何事情,做一两次都没用。这是一个规律,更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树立的理念和素养。 不要寄希望于高明的设计、想法和规定。只要你反复反复去抓的事情,总会有结果,哪怕它起初并不是很好、很合理;而再好的设计、想法、规定,如果你不能频繁反复地做,都产生不了很好的效果。 让管理者在反反复复上下功夫,这是做好管理的一个切入点。让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养成反反复复的习惯,树立反复去做的理念,能使他们的管理效果大幅提升。让所有的人都在规定的事情上反复去做,我们的效率一定会大增,管理就会成为众人的习惯和事情。 我把“反复”叫做“频繁”。的确,管理并没有多神秘,它只是项“笨”功夫。 曾伟 2011年3月5日 后记 《管理是项“笨”功夫》是《领导管人,流程管事》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主要以案例为主。它集中了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近几年约60家企业的变革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的老师与企业方几万名员工共同实操的结晶,因此本书是一部集思想性与实操性于一体的书。 我们的企业管理照搬西方的不行,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照搬传统的也不行,因为现在的人与事都跟过去的人与事不同;沿袭改革开放之初的港台模式也不行,因为现在根本就不是资本说话的年代,而是劳动力说话的时代。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门口排长龙求职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都要从企业实践当中去升华和提炼;而这种升华和提炼的原点就是企业广大员工的自性和潜能,方向应该是劳动力价值的二次开发。 可以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广大劳动力的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成就了经济奇迹。但这种潜能释放是属于原始粗放型的,它是靠劳动力的简单流动来完成的。 眼前的用工荒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劳动力的流动已经越来越困难。现有劳动力的价值开发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能用好现有员工,让其创造更大的效益,企业就能生存;用不好现有员工,员工在企业无法创造更大的效益,你就会被同行吃掉。谁要寄希望于找到一群又能干又不要高工资的员工,这已经是白日做梦了。 所以,企业已经没有了太多退路和选择,死活都得靠手下这拨人了。怎么办?寻找开发他们价值、提升他们效率的方法吧! 这些方法绝对不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也不在现在大学的教材里,就在这些员工自己身上。他们就是宝藏。 抱着这样的思想,我带领着几百名管理专家,深入为几百家企业作变革,每个企业都派2—3人驻厂变革半年以上时间,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总结出了“三九控制法”“生管结合拳”等管理动作,以及“管人先管己”“求内不求外”“先帮后管”“频繁聚焦”“频繁结案”等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和动作在几百家企业的运用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企业的管理业绩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些改变更是出乎企业人的意料之外。 这一切都只证明,向毛泽东学习,走管理创新的“自力更生”之路,相信我们的员工、开发员工的潜力,是企业管理的正确方向。 近100多年以来,我们在外族面前逐渐失掉自信,养成了求外不求内的习惯。毛泽东“自力更生”的思想唤醒了中国人的自信,开发了中国人的“自性”和潜力。在企业管理上,我们还没有回到“自力更生”四个字上来,还在向外寻找,还在向外攀缘,还在忽视手下的人,还是看不到人本质的力量。 我们可以证明,我们手下的员工用好了,能让我们的企业效率大幅提升,我们手下的员工比那些文凭一大堆的人更有价值,因为他们更质朴,更单纯,更有行动力,更有能量。 要相信他们,信他们就是信自己。我们也必须信他们,因为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这本书,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的实践汇集而成的。他们是:王桐、陈宋云、曾子豪、赵贵忠、徐社海、王涛、衡阳、万必方、邹双红、陈志国、许兆峰、王天江、徐军、杨启民、任尊君、王建华、贯杰、李克清、冷奇健、段祖河等。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我是无论如何难以完成此书的,我深深地感激他们。 陈宋云、曾子豪对本书“生管组合拳”相关章节的内容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特别予以感谢。 我也非常感谢我的夫人谢赤辉女士对全书所做的整理工作,我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与跟她的交流和沟通有关。我们都是佛家弟子,也是易经思想的追捧者,佛教思想和易经思想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它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全书灵魂。我以及本书的文字都是一个载体。 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毛增余副社长一直是我及欧博全体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知音与贵人。他对我们“中国式泰勒”的定位,一直激励着我们脚踏实地去从事管理的动作研究,这也才有今天这部书的面世。这部书最大的价值就是为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如何做管理找到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动作组合——“生管组合拳”。我非常感谢毛社长一路的扶持。 要感谢的人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企业强大起来,让更多的员工成长起来。助人为乐,不亦乐乎! 曾伟 写于2011年3月5日 “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