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深入、细致记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深度报道实践故事和变化历程的书籍。该书以告别之事、启蒙之热、监督之惑、调查之力、记录之真等五个篇章,细致揭示了不同时期数十家深度报道媒体、栏目的足迹及故事。“告别之事”回顾了《新周报》、《现代人报》、央视《社会记录》、《外滩画报》专注深度报道的短暂历程;“启蒙之热”回顾了1987“深度报道年”、80年代的纪实性报告文学热和90年代辉煌一时的《中华工商时报》;“监督之惑”展现了“中国质量万里行”、《中国青年报?冰点》、《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的舆论监督实践,此篇还特别收录了河南报人马云龙的口述新闻史;“调查之力”则聚焦央视《新闻调查》、《财经》、《新京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调查报道理念及故事;“记录之真”真实讲述了央视新闻评论部、《北京青年报》、上海电视业、《华商报》、《青年报?焦点新闻》的深度往事。
深度报道是新闻产品金宇塔的顶端,也是传媒内容竞争的利器,更是记录历史、揭示真相的烙印30年来深度报道的实践轨迹,见证着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折射着传媒改革的起伏跌宕,亦成就着几代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本书以告别之事、启蒙之热、监督之惑、调查之力、记录之真等五个篇章,忠实记录了不同时期数十家深度报道媒体、栏目的足迹及故事。无论坚守或消逝、记录或影响、突进或挫折,这些关于转型时代的传媒真相都将激励无数新闻人为服务于民主的新闻业而不懈前行
导言 深度报道30年:轨迹回望与专业反思 张志安
第一篇 告别之事
在细雨中呼喊:《新周报》的短暂历程 黄缨杰
《社会记录》:一个异类央视节目的五年史 沈亚川
《现代人报》:“中国第一报”的九年征途 言真子
《外滩画报》深度报道的“另类”探索 耿瑛 鞠靖
第二篇 启蒙之热
1987“深度报道年”:特征、动因及影响 阴良 张志安
双重身份的时代宠儿:八十年代报告文学热的回顾与思考 黄贞
改革守望者:20世纪90年代的《中华工商时报》 魏一平
第三篇 监督之惑
“中国质量万里行”:集体行动式的舆论监督 康凯
《中国青年报·冰点》:当代中国的政治标本 王晶晶
《南方周末》:从告别真理报模式开始 洪兵
未曾远去的背影:《人民日报》华东版深度报道回顾 郝洪
报人马云龙的口述新闻史 张志安 黄缨杰
第四篇 调查之力
《新闻调查》:追问与自问 石力月
《财经》十年:专业调查的力量 黄缨杰 李超
《新京报》的“核心”之道 罗昌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如何彻底 左志坚
第五篇 记录之真
央视新闻评论部:电视语态的十年变迁 林仲旻
《北京青年报》:概念提供与深度实践 宋燕
守望理想:上海电视的深度追寻 李桢
《华商报》深度报道:生态、价值与故事 江雪
《青年报·焦点新闻》的口述往事 叶辰亮 张志安
后记
参考文献
鲇鱼入水
谈及创办该报的初衷,赵世龙说:“创办这样一份报纸,是我们一群原南方周末同仁想要恢复老南周‘正义、爱心、良知’风骨所进行的尝试。”
在杨海鹏看来,《新周报》更多想要恢复的是1996年到1998年之间,那个带点草莽色彩的《南方周末》。
1995年底,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旗下的《南方周末》开始由文化文摘类报纸向新闻时政类报纸转型。转型,也是南周人才引进的开始,通过招聘,《南方周末》有了第一批比较职业化的记者。
转型后的《南方周末》奠定了舆论监督和启蒙的价值基调和理念,新闻操作集中于对权力、腐败的监督,日益成为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心目中“正义、爱心、良知”的代表和诉求对象。
时任《南方周末》主编的江艺平女士在回顾新闻价值观时谈到:“那么多年司法不公正、不完善,很多东西在那个阶段积聚起来,政府还没有足够的应对。所以那个时候的报道是比较集中的,而且跟现在相比来说缺少一点理性的东西,天然地觉得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方。因为感觉到他们几乎没有说话的空间。”②
1996年底,在为南周做了一篇《六千年古城横空出世》的独家报道之后,赵世龙以不在编制的身份进入报社,此前他先后在广州《现代人报》、《粤港周末》等媒体工作。
“泼喇喇如鲇鱼入水,”在为赵世龙《调查中国》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江艺平这样评价以赵世龙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流浪记者,“新闻界后来变得众语喧哗,这群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
在南周的两年里,赵世龙“始终在路上”,凭借着一种浪迹江湖的不驯与不羁,很快显示出异于庸常的职业特质,“有正义感,有激情,爱冒险,不盲从,尤其对揭开真相有一种特别的执拗与坚韧”。
1998年是赵世龙在南周新闻事业上的一个高潮阶段,3月到8月间,他就报道了三个头版新闻,其中,抗洪报道还获得了当年南方日报社特等奖。然而职业荣誉的获得却在抗洪报道归来后没多久就戛然而止,因为内部人事纠葛等方面的原因,这年12月份,他收到了南方周末不再与其续约的通知。离开报社时赵世龙心里有个抱负:“一定要胜过你们,做得比你们好,让你们看到我的价值。”这种为自己“正名”的想法,也是他日后创办《新周报》的初衷之一。
离职后,赵世龙到了同城的《羊城晚报》工作。这段时间,他先后发表了“南丹矿难调查”、“湖南嘉禾高考舞弊案调查”等轰动一时的报道,然而在羊晚传统的党报体制下,做舆论监督报道的空间很小。“很多报道都是我逼老总发的”,包括那篇给他带来极高声誉的《长洲戒毒强卖戒毒女为娼案》报道,最初见报仅有600余字,1万多字的全文后来是在央视国际网站发表的。赵世龙自觉在羊晚报社是不太受欢迎的记者,“领导觉得你是个刺头,老惹事”。
囿于既有平台和个人新闻理想的冲撞,离开南周3年后,赵世龙向时任南方周末主编江艺平和副主编钱钢表达了希望回去的意愿,两位主编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因其他一些原因,调动迟迟没有办成,而随后《南方周末》遭遇的重大变动,更是让他回到南周的打算成为泡影。
《南方周末》在2001年底遭遇的那场变动,不仅导致原高层的调离,也使得曾经为这张报纸“流过汗、流过泪”的一批记者离开。作为这场变动中最早离开的记者之一,杨海鹏在日后分析时说:“大家觉得以后在中国找不到那么好的媒体了,或者有好的媒体也没有那么好的收入,所以都带了非常强的悲情在里面。同时这些知名记者编辑觉得自己的名字加起来就是《南方周末》了,很多人有这种意识,觉得我们可以再造一个南周。”
这批出走记者中,一手打造南周“消费广场”的编辑曹西弘是对“复制南方周末”一事最热衷的人,他曾草拟过一份办报的商业策划书,并向国内几个富豪和媒体投资商人推介自己的计划。
“曹西弘的计划偏重民生环保等,与十六大后主旋律颇为合拍,在这一领域搞舆论监督,政治正确,会减少报道风险。曹西弘在《南方周末》,属于‘技术流’,做编辑非常精细,对与报道内容相关的法规条例抠得很透,因此,即便报道触犯权贵,对方也很难寻找出内容上的瑕疵,无法通过管理部门施加太多压力。”杨海鹏回忆说。
目睹南周人员流失的赵世龙认为这份报纸“精华已尽”,和这些前同事一样,他也产生了自己打造一个新闻平台的想法。当时他已经与湖南广电合作筹办一份日报,却因为刊号问题而搁置。回到广州后,赵世龙开始和曹西弘等人为办报计划寻找资方和刊号方。
在杨海鹏看来,《南方周末》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特例,人们往往只看到了由名编辑、名记者光环所笼罩的成功景象,却忽视和遮蔽了很多维系南周生存和成功的关键要素: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南方周末》与可以提供强大政治保护的母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以及报纸创始者左方等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应对技巧。
即使可以秉持一份报纸的品格,其赖以维系的宏观和微观环境也是难以复制的。在不同的背景下,想要再造一个《南方周末》似乎很难实现。
尽管意识“比较清醒”,杨海鹏仍不免被悲情和激情裹挟,他对当时正在寻找资方的曹西弘说:“看你们做吧,如果能拉到一个大的、有理想的投资商,那我也算一分子,我就当上海站站长。”
……
P24-26
历史是需要不断被唤醒的,否则,它太容易随尘风而去。30年,回首时不过恍如昨日,很多人物、事件却已被忘却,提起有的名字甚至还有诸多禁忌。忘记历史,也许算不得背叛,但至少是可耻或可笑的,于是,特别想做这样一本书,以此来回顾才刚过去却已模糊的深度报道史。
之所以对深度报道如此痴迷,不仅在于有志于此的从业者始终处于新闻金字塔顶端,他们的生产实践与职业意识为这个职业圈树立着标杆,更在于以此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新闻生产、权力实践的社会过程,可以深刻探究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将矢志不渝地从事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的研究,因而,深度报道只是观察载体,不是问题本身。
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笔者推出了一套“探索真相”丛书:第一本《报道如何深人: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关注的是深度报道栏目的运营策略与采写技巧;第二本《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探讨的是深度报道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自我追问;第三本《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试图寻找他山之石,以资借鉴;这是第四本,纵向回顾深度报道的实践轨迹,记录变化背后的精神传承。
《潜入深海:深度报道30年幕后轨迹》是集体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组稿、催稿、编稿到定稿,历时一年半时间,其间得到诸多好友的支持与帮助。所有作者都被我无数次“骚扰”和“逼迫”过,尤其那些日常事务繁忙的深度报道从业者,还要拨冗重新回忆、撰文,不可谓不辛苦。在此,向所有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没有你们的积极支援,不会有这本新书的诞生,也不会有我倍感幸福的人生。同时,也感谢责编梁建华先生对我始终如一的支持,他是我成长的见证人。
实际上,此书出版颇费周折,出于一些原因,做了大量的自我审查和忍痛割爱,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网上检索部分书稿的“完整版”。愿此书的出版,如卢跃刚先生所言,“是新闻界的一件大事”。当30年已成往事,在这些历史中,我们依然能找回不灭的光与热。
张志安
2009年3月20日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