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上篇为译介学研究,勾勒陀氏创作汉译的历史,对译介情况进行文化分析,并对中国陀氏研究的历史作批判性考察。
中篇为主题学研究,辨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作家在处理性、家庭、知识分子问题时思想和方法的异同,旨在深入把握陀氏创作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下篇为跨学科研究,探讨陀氏创作中涉及的和谐与苦难、信仰与理性、沉沦与救赎等宗教哲学问题,并力图从中国文化的视角予以观照。
序一 倪蕊琴
序二 谢天振
导论: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批评界对他的阐释
二、 本部论著的构思
上篇 译介与接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国
第一章 翻译和传播
——陀思妥耶夫斯基汉译史简述
一、 20世纪前期
二、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
第二章 翻译的政治
——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的文化分析
一、 社会环境与文学翻译的选择
二、 翻译即操纵
三、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四、 从文化到美学:瘦身术与鸵鸟战术
五、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 接受与批评
——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在中国
一、 初入中土“为人生”:1918—1949
二、 社会学语境中的“两面人”:1950—1989
三、 走进新时代的“先知”:1990年之后
中篇 性·家庭·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主题扫描
第一章 人性的张扬和压抑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性主题
一、 “俄狄浦斯情结”的解析
二、 “神女情结”与男性话语
三、 爱与恨的三角
四、 斯塔夫罗金的忏悔与人“性”的毁灭
第二章 “家”的扭曲和变异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家庭主题
一、 婚姻家庭与金钱、爱情
二、 夫妻关系与女权主义
三、 肉体之父与精神之父
四、 偶合家庭的社会意义与美学意义
第三章 知识分子的土壤和天空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知识分子主题
一、 从“绝地天通”到根基主义:知识分子成为问题
二、 自由主义与虚无主义
三、 暴力革命与知识分子犯罪
四、 深入“民间”:根基主义的美学意义
下篇 通向宇宙和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宗教哲学
第一章 和谐与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理性批判
一、 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二、 约伯的痛苦和神正论
三、 “和谐世界”的自由与奴役——宗教大法官传说
第二章 信仰与理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实践理性批判
一、 “死去的基督”:犯罪与上帝的道德假设
二、 信仰、逻辑与精确科学
三、 否定的精灵——伊凡·卡拉马佐夫
四、 信仰与自由意志:圣愚和癫僧
第三章 沉沦与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拯救神学
一、 地下室、沉沦与知识分子
二、 救赎、神女与敌基督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