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一部全面讲述高盛屹立百年的企业传记。
本书是继《高盛文化》一书之后对高盛的合伙人历程进行细致描写的又一部佳作。作为格林尼治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作者埃利斯对于高盛的发展可谓了如指掌,而他的叙述也使得高盛的合伙人形象跃然纸上:精明而又积极进取的萨克斯家族成员、态度强硬和狂热并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维、谦逊随和而又按照既定计划坚持前进的乔恩·科尔津……而埃利斯通过对高盛不同业务线发展历程的梳理,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为公司带来大量赢利的私人服务、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和良好声誉的并购业务、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业务等。
这是一家历经140年的磨难岁月却屹立不倒的公司,这是一家当今世界上盈利最高财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
高盛——即便是在巨鳄遍地的华尔街,它也是最耀眼的“明珠”!
作为为高盛提供战略咨询服务超过30年的专家,查尔斯·埃利斯与高盛现任和以前的多位合伙人保持密切联系。在本书中他深入描述了高盛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并通过揭示那些关键的人和事件来讲述成就高盛今日地位的色彩丰富而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高盛帝国》一书充分展现了为高盛播下成功种子的伟大人物:
西德尼·温伯格——对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
格斯利维——到将强烈的野性带入日常工作的每一部分;
约翰·怀特黑德——对公司重新定位并书写了高盛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团队精神的核心价值;
约翰·温伯格——非常杰出而又极其谦逊;
罗伯特·鲁宾和汉克·保尔森——他们后来担任了美国财政部长;
乔恩·科尔津——后来成为美国新泽西州州长;
劳尔德·布莱克费恩——现任的CEO和董事会主席。
……
市面上极少出现投资银行的传记,因为他们并不想让大众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直到雷曼破产之前,我们依然对这些掌握金融领域最高秘密的组织顶礼膜拜,但这一切都过去了……这本记叙高盛曾经流金岁月的传记会让你找寻到一个商业帝国崛起的秘密轨迹。
如果你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运营模式感兴趣,如果你想了解高盛集团的辉煌历程和未来走向,《高盛帝国》这部书你一定要读。
1907年11月16日,年仅16岁的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为了求职而重返华尔街,这件本不起眼的小事却为高盛日后的崛起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这片地界对他而言并不算陌生。更小的时候,温伯格曾经在这里每周为商家运送女士花边帽,一周能赚到两美元。曾有一段时间,他同时为三家零售券商做信使——直到每家券商都意识到他同时在为其他两家券商做一模一样的工作时,才被三家雇主扫地出门。
1907年的早些时候,温伯格在往返于布鲁克林与曼哈顿的渡轮上听一位好友说起华尔街正在发生恐慌。后来回忆起这个小插曲的时候,温伯格承认“当时这样的消息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那一场恐慌引发了针对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的挤兑,但同时也给温伯格创造了更多赚钱的机会——每天最多可以赚到5美元——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前来取钱的焦躁不安的储户中排队。等他排到银行门口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个位置卖给后来的急着取钱的人。然后,他又回到队伍的最后,重复做着这个买卖位置的小生意。为了赚钱,他干脆也不去上学了,就这样耍了一个星期的小聪明之后,学校也把他扫地出门了。这时他才意识到真的需要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他的父亲平卡斯·温伯格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波兰裔酒水批发商,有时候还干些见不得人的走私勾当。作为11个孩子的单身父亲,在西德尼从学校辍学的这个时候他又给孩子们找到了继母。但是他的新妻子不愿意抚养家里排行老三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她的眼中太放肆无礼——于是西德尼只好自己出去打拼。作为从七年级中途辍学的孩子,他比同龄人只多了一点优势——一封由他的一位老师签名的言辞模糊的介绍信。信中说:“相关负责人:我很乐意为持信人西德尼·温伯格的经商能力提供证明。他只有在忙得脚不点地的时候最开心,并且他也总是愿意按照您的指令行事。我们相信任何雇用他的人都会对他能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
五短身材,口音浓重,而且布鲁克林区犹太人平卷舌音不分的毛病学了全套,温伯格就带着这些特征踏上了求职之路,当时任何一份正当的工作都能满足他。不过他还是决定从曼哈顿下城的金融区开始尝试,于是就有了他在各个高楼大厦中求职的身影。他后来也曾讲述过他在华尔街第一次取得成功的经历:“当时为了找一份正当的工作,我在早上8点钟的时候走进了交易广场43号。选择这栋楼开始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不过从外面看它是那么高大而光鲜。我坐电梯直达23层,从顶层开始,每个办公区我都走进去,用最谦卑的语调问:‘你们还招人吗?’到下午6点,我已经走到了3层,但是仍然没有找到工作。高盛的办公区就在那一层,但是那天他们已经准备下班了。柜台上的一位员工告诉我没有什么职位可以给我的,但是我可以回来试试运气。第二天早上,我仍然在8点准时走进大楼,准备从昨天暂停的地方接着再来。”
温伯格当时坚定地说他是被请回来的。“柜员莫里西先生召来了大堂清洁工贾维斯,问他:‘你需不需要一个助手?’贾维斯当然乐意多个帮手,于是我就以5美元一周的薪水被聘为清洁工贾维斯的助手。”他最初的工作是很被人看不起的清理痰盂之类的活儿。虽然感觉这份工作卑贱,但好歹是个起步。
温伯格在这项工作上也没干太长时间。有一次,他被指派用购物小推车送一根8英尺长的旗杆到曼哈顿上城去——“你用购物小车运过旗杆吗?那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差使!”温伯格送货的地点是保罗·萨克斯(Paul Sachs)的家,给他开门的竟然不是管家而是萨克斯本人,保罗·萨克斯是高盛公司首位初级合伙人的儿子。温伯格充分发挥了他最擅长的与贵人交友的本事,他的活力与聪敏给萨克斯先生留下了不俗的印象,以至于萨克斯将他留在家中吃饭——不过当然只是和仆人们同桌。温伯格很快成了传达室的领班,并且他对传达室日常工作的重新规划引起了保罗·萨克斯的关注,这也许是保罗·萨克斯成为他日后在高盛的诸多合伙人中唯一的“教父”的最初原因。
萨克斯决定送温伯格到位于布鲁克林的布朗商学院(Browne s Business College)学习文案课程,同时还让他学习在华尔街工作必备的数学知识。萨克斯为他垫付了50美元的学费,指导他如何在高盛内部取得进步,并且一直关心呵护着他。“直到他把我当做自己的学生之前,我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粗野且倔犟。保罗·萨克斯多给了我25美元,让我到纽约大学去再学一门课。他并没有指定选哪门课。在那之前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纽约大学,但我还是把事情办成了。很多可选的课程都不能唤起我的兴趣,除了一门课叫做投资银行学。我知道雇我的公司做的就是投资银行业务,所以就选修了这一门。现在想来这门课真的让我获益良多。”
就温伯格的教育背景而言,他还上了另外一门课:“加入公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曾经考虑把我调到国外事务部门去。于是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与外汇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他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公技能。“那个年代,商业本票的单据都是用复写纸批量印制的。我后来在复写操作上练得非常纯熟,1911年纽约商业展会(New York Business Show)期间我还被评为最熟练的全美商业设备公司复写机操作员,获得了100美元的奖金。”
温伯格性格中一直有一种唯我独尊的特质,就算当年进入高盛后,他也花了一段时间来培养沉稳的性格:“我当时野心勃勃,经常在老板们回家之后跑到他们那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坐着,点上一支50美分的雪茄,当然拥有这些雪茄的人后来都成了我的合伙人。”当时在公司内谋求升职的艰难使他有一种非常大的挫败感,1917年温伯格离开公司加入了美国海军。由于近视眼、身材矮小、性格好斗,他哄骗着兵役官把他编制为舰上的助理厨师,虽然没过多久他就被调到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县的海军情报处,但这个厨师的头衔成了他日后津津乐道的光辉历史。
温伯格的一位好友透露了一次他作为J·P·摩根的座上宾时发生的对话:“温伯格先生,我听说您曾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服过役?”
“是的,您的消息很准——我在海军服过役。”
“您是什么兵种?”
“厨子,副的。”
摩根先生一下子就被逗乐了。P1-4
2008年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一年,先是贝尔斯登倒闭,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大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高盛也在当年转型为银行控股金融公司。当时,从美国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一本书,这就是在华尔街刚一问世就十分抢手的《The Partnership》。我拿起书随手一翻,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当听说公司的几个年轻人决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决定。在该书中文版出版之前,他们邀请我为这本中文名为《高盛帝国》的翻译版写序,我很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投行业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与我国的投资银行不同,国外的投资银行现在面对着比较宽松的监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对赢利点的关注也从传统的经纪业务逐渐淡出,商品交易、房地产、衍生品交易、大宗交易、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创新产品和业务逐渐成为投行赢利的主业。华尔街独立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算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近几十年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研究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将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到最后才上市的高盛。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上市融资往往被各企业,包括投行当做最终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存在的各种组织形式在其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合理性,而这些形态各异的组织形式对于各种企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不见得就比上市运作要差。即使是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仍然存在不少家族式公司,不论是全球闻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还是法律行业神奇圈(Magic Circle)的几大律所(富而德、高伟绅等)都仍然采用合伙制。而作为投行的领军者,高盛的合伙人制度也同样对该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继《高盛文化》一书之后对高盛的合伙人历程进行细致描写的又一部佳作。作为金融业知名咨询公司——格林尼治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作者埃利斯对于高盛的发展可谓了如指掌,而他的叙述也使得高盛的合伙人形象跃然纸上:精明而又积极进取的萨克斯家族成员、圆滑而又左右逢源的约翰·温伯格、态度强硬和狂热并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维、谦逊随和而又按照既定计划坚持前进的乔恩·科尔津……而埃利斯通过对高盛不同业务线发展历程的梳理,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为公司带来大量赢利的私人服务、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和良好声誉的并购业务、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业务等。
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埃利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书中提及的投资银行专业业务不再枯燥,复杂的项目运作变得简单易懂。本书中讲述了多个具体的事例,例如高盛在收购商品交易商杰润的过程中涉及的各国储备的金条借用业务、牵涉诸多参与方的并购抵御业务等。这对我国投资银行的高管、前台人员、后台人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者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高盛数十年的合作往来,写出来的故事个个都引人入胜,从管理角度、业务操作角度翔实地记录了高盛由一个小票据商行发展成为投行巨擘的过程。书中也穿插描述了合伙人之间的冲突、斗争、家庭故事,甚至牵涉到了谋杀、情报机构等,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对与同行业的竞争、与监管机构的磨合、与客户的周旋等的描述,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投行巨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高盛仍然是以经营美国本土业务为主的投行,但是在合伙人的正确决策和带领之下,高盛抓住了英国大变革的契机,在欧洲建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并且在与老牌投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以及华宝的斗法中屡占上风。同时,随着其国际化业务的发展,高盛在商品业务、并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各项投行业务中都独领风骚,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就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领军者。这对于我国尚处于成长阶段的投资银行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合伙人制度究竟对高盛意味着什么?是合伙人制度与生俱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尽管华尔街独立投行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投资银行这个行业走到了末路。我认为这只能被看做华尔街投行或者美国式监管制度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纠正。高盛的转型的确发人深省。不过,应当看到,高盛的发家史中也有过多次大起大落,它一次次地度过了诸如滥用研究报告、马克斯韦尔危机、宾州中铁破产等令人心惊胆战的阶段,越战越强,越战越勇,这都为这家百年公司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磨炼出高盛强大的自我提升能力。谁能预言今天的高盛经过自身的调整之后不会再站上投行业务的制高点,甚至将其模式进行复制并在金融控股集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在领会高盛成功秘诀的同时也一定要对其经验去芜存菁。高盛的合伙人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而且由于不同时期的董事合伙人对于业务的兴趣点不同、对风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不同,以及个人素质和魅力存在差异,都直接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合伙人制度的局限性对于高盛是否上市的争议,在本书的描述中也显露无遗。
总的说来,本书既是一本关于国际投行业发展的生动教科书,也是华尔街投行和不少国际金融机构发展的缩影。里面的种种情形看起来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投行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行人士而言,高盛过去经历过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我们将要经历的。因此,不论是对于投行从业人员还是监管者,甚至仅仅是希望对投行这个行业有简单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
合伙人制度究竟对高盛意味着什么?是合伙人制度与生俱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王东明 中信证券公司董事长
这部书以生动的语言摊开了高盛的成长发展史,娓娓细数公司多次突围求生和勇攀高峰的感人经历,从中可以领悟到公司精妙的制度安排、精当的管理艺术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完整的高盛,想要借鉴高盛的经验教训,此书无疑是必读之作。
——王广谦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这是我在新浪博客上专门推荐过的一部书。推荐的方式也很简单,把其中的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意思并且对我自己有启发的故事讲出来。因为我始终认为,故事本身的力量和魅力会远远大于任何对它们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对于这部书,我会让公司全体员工人手一册。
——王冉,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曾在高盛、摩根大通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