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郑军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包含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的世界科幻文学简史,作者郑军十年的心血!

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全面总结世界科幻煌煌历史、深入揭示中国科幻远大前程的杰作。

《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不仅描绘了科幻文学的世界地图,提供了世界科幻文学绚烂的立体图景,而且还提供了一条深邃的科幻文学的“思想脉络”,知识性和思想性都值得我们重视。

内容推荐

这本“科幻文学史”定名为“第五类接触”是源于目前人与UFO的六种接触划分,即是零类接触:遥远的目击;第一类接触:近距离目击;第二类接触:人体的某一部分触及UFO上某一东西或目击触击遗留痕迹;第三类接触:与外星人进行直接接触或是看清了UFO,特别是看清了其中载的类人高级生命体;第四类接触:通过心电感应与外星人沟通,这是大多数研究者所不承认的;第五类接触:人类用友好信息与外星文明联系。

作为一部中国人写的“世界科幻文学简史”,《第五类接触》的特色还是体现于是一部“中国人的科幻接触史”,除了在内容上于市面绝无仅有以外,这其中的小小目的也是在于要让看了此书的中国人和“科幻世界”来个“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所以和作者郑军先生商量更名为“第五类接触”,算是有些微微的野心。

目录

第一章:造几副眼镜看科幻

 一、为看科幻造眼镜

 二、有幻想,无鬼神

 三、类型文学一份子

 四、文化源头在科学

 五、描写“板块运动”的文学

 六、本书的价值

第二章:科幻史前史

 一、科幻,与“诸神之战”同行

 二、走向工业革命

 三、“怯魅”与科幻的诞生

 四、哥特式小说

第三章:早期探索者

 一、时候到了!

 二、欧洲的拓荒者

 三、北美的拓荒者

 四、其他地区的拓荒者

第四章:一代宗师

 一、科幻的摇篮

 二、凡尔纳

 三、威尔斯

 四、科幻与科学,谁启发了谁?

第五章:“科幻”的洗礼

 一、反科学思潮与科幻

 二、随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三、创作于“黄金时代”

 四、伪科学进入科幻

 五、侦探小说的影响

第六章:其他科幻大师

 一、绅士的畅想

 二、红色科幻!

 三、从捷克走向世界

 四、其他各国早期科幻

 五、“黄金时代”的科学主义倾向

第七章:在和平中大发展

 一、美国科幻君临天下

 二、主要科幻大国的战后发展

 三、“坏科学”与科幻

第八章:“新浪潮运动”及其他

 一、“新浪潮运动”

 二、伪科学的进一步影响

 三、未来意识与科幻

 四、宗教回到科幻中

第九章:八十年代到今天

 一、当代科幻的兴与衰

 二、“塞伯朋克”流派

 三、科幻也怀旧

 四、反科学终成主流

 五、其他发展变化

 六、科幻,漫卷全世界

第十章:华夏科幻觅先驱

 一、寻宝故纸堆

 二、谓有源头海外来

 三、创作于战乱时代

第十一章: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初潮浅述

 二、科幻大潮席卷中华

 三、中国黄金时代的创作特色

 四、急刹车

第十二章:重铸辉煌

 一、彻底走向市场

 二、创作于寂寞中

 三、这些也要记得

 四、华人科幻探索者

后记:中国,世界科幻的下一个中心?

试读章节

第一章:造几副眼镜看科幻

一、为看科幻造眼镜

如今流行三D电影。去看这种电影时,你必须从服务员手中领取特制的眼镜。看的时候如果嫌眼镜戴着累人,摘下来休息眼睛,你便会发现银幕上昏花一片。当然,你凑合着看的话,也能看个大概其。但如果是红外夜视仪,或者显微镜,那么它们所提供的影像,就是你凭借肉眼永远无法看到的了。

这里说的是真实世界的情况,其实文学世界也一样。纷乱复杂的文学文本摆在面前,谁又能说自己不需要戴上任何概念的眼镜,能够直观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呢?

甚至,如果没有为科幻作品特制的概念眼镜,便无法阻止别人戴着不合适的眼镜来扭曲地看待科幻。且看下面几个例子吧:

在一次冯小刚与观众的座谈会上,有位北京电影学院学生问他:“您是否准备拍科幻片?”冯小刚回答说:“到现在我还搞不清《指环王》和《魔戒》到底有什么分别,《星球大战》到底是畜生和人打架还是畜生和人是一个帮派的?还有那种不知道突然从哪里就伸出只手来的电影我是永远不会拍的,我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第二个“不知道”也就罢了,就是科幻迷也未必都喜欢看星战。并且能分清里面是哪派对哪派。第一个“不知道”明显搞混了科幻与奇幻的区别,第三句则是把恐怖片当成了科幻片。围绕科幻片这个话题,三句话中便错了两句,足见冯小刚观察科幻时戴了什么样的眼镜。

类似的错误还出现在下面这段文字里:“科幻片是好莱坞的重要电影类型之一,它一般通过阴森可怖或匪夷所思的残酷景象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原载《世界文化》,陈雨露著,2008年第1期)显然,作者对于《E.T》、《天茧》、《二百岁人》之类的温馨版科幻片毫无印象。

有时候,观察科幻的扭曲眼镜还会出现在某些非常严肃的文字里,比如下面这一段:“冯内古特早期的小说,如《自动钢琴》(1952)、《猫的摇篮》(1963)等都采用科幻小说的形式,因此常被人误解为科幻作家。其实他是利用科幻小说这种通俗文学的格局来表现严肃的主题……”(《冠军早餐;囚鸟》前言,译林出版社)

想象一下,如果有位美国黑人通过努力成为科学家。这时一个白人走过来夸他:“黑人通常都很笨,但你却很聪明,你简直就是一个黑皮肤的白人啊!”

试想,这位黑人老兄应该怎么反应呢?当然,现实中人们不能公开发表人类学意义上的种族歧视观点。而在文学类型之间,“种族歧视”却一直大行其道。

对于一种历史悠久、篇目浩繁的类型文学,如果只是随手抓出其中的几篇翻翻,肯定不会有全面、准确的印象。我也可以武断地用同样歧视、偏见的眼光来给部分主流文学下个定义——主流文学通常就是一种讲述如何偷情的文学。不是吗?翻开国内主流文学刊物,随便找十几篇来读读,它们共同的话题可能就是各式各样的非婚性行为。

所以,当你着手了解科幻文学时,少不了先要配几副能提高分辨力的眼镜。它们会尽可能帮你看清楚这些文本,而不是扭曲它们,进而贬低它们。不过寻遍文学理论的仓库,我也没找到合适的眼镜提供给大家。因为现有的文学理论是在没分析过科幻(同时鲜有分析过武侠、侦探等其他类型文学)的前提下建立的。文学理论既然不是从科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也就无法运用于再观察实践中的科幻。

于是,在开始全书正文之前,我不得不先打造几副概念眼镜提供给大家。它们肯定很粗糙,但至少还能用一下。

二、有幻想,无鬼神

第一副眼镜——科幻就是有幻想、有科学、无鬼神的文艺作品。

在过去十年间,不知道有多少文化名人把《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说成是“科幻作品”。

P1-3

后记

中国,世界科幻的下一个中心?

“没有专门的科幻小说书籍得以出版。没有机会来编纂科幻小说选集,除了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以外,再没有地方可以发表,也几乎没有科幻电影出现。”

这段话说是的哪里的情况?不用问,这段话肯定在讲现在中国科幻的状况!

呵呵,且慢下结论。这其实是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科幻状况时的一段话。为日后全世界科幻迷津津乐道的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那些作品,最初也只是流行在这么一个小圈子里。

一九三九年七月四日,借当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大量外国、外地观众到访之机,以纽约科幻社团为核心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二百余人,著名科幻活动家山姆·莫斯考维茨被推举为主席。后来,除了由于二战的原因中断过几届外,世界科幻大会每年召开一届,一直举行到今天。

二〇一〇年八月八日,世博会在上海正进入高潮。同时,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也在成都举行了成立大会,由该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奖也已经顺利结束。在此之前,由民间科幻社团组织的中文科幻星空奖也已经成功举办了。

这两件事或许并非只是巧合。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科幻才有多少作者?多少作品?但事实上,从许多角度来讲,中国科幻都比当年美国科幻的起点更高。而科幻在今日中国的影响力早已不能用“潜在”两字来修饰了。

从二〇〇九年七月开始,《变形金刚Ⅱ》、《二〇一二》、《阿凡达》三部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创造了一组奇迹。首先,它们先后打破中国电影单片票房纪录。其次,它们都在中国赢得了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然而,这个票房成绩是在中国内地仅五千块银幕上创造的,而北美同期有四万块银幕。如果乘上这个比例,上述每部片子潜在的中国票房都超过了它们在北美的实际票房。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但即使把这个推论出的数字砍掉一半,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位列三甲之内的巨大科幻市场。

再拿《科幻世界》杂志社来说,其发行量从九十年代末就雄居世界专业科幻杂志首位,压过老牌科幻大国的专业杂志。从那时起,这个位置从未丢掉过。一些来访的当代外国科幻作家也非常羡慕中国科幻市场的火爆,甚至受此影响,准备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科幻小说。

如此乐观的推断,可能和许多文艺观察家的印象不符。造成这种不吻合的原因可能很简单——中国科幻迷群体发育得并不久。五〇后、六〇后群体中只有零星一些人喜欢科幻。七〇后人群中开始形成有规模的科幻迷群体。到了八〇后、九〇后,科幻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欣赏对象。如今翻翻九〇后,〇〇后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观察一下他们喜欢的卡通和游戏,你就知道他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科幻组成的世界里。

正是由于整体上年纪还不大,科幻迷群体的话语权还很小。影视界、文学界、学术界拥有各种资源的主流人士,现在大多还视科幻为异类。但这个现象的改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他,代际更替也。随着七〇后、八〇后,乃至他们的学弟、学妹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会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发展科幻、宣传科幻。笔者预计,这个根本的转折点十年左右就会到来。届时,它不仅将使科幻从此主流化,也会彻底改变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氛围。

在今天,西方一些大中学校里,未来学已经被引入课堂。有趣的是。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大量科幻小说被当作未来学教学的教材。同时教师们也鼓励学生构思关于未来的创意。有时教师甚至直接给出主题,要求学生写有情节的未来故事,比如生态灾难、海底移民、基因工程。等等。这与科幻小说创作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

可喜的是,这在今天的中国学校教育中也不再是新鲜事。“楚才作文”竞赛是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活动。主办者当然都是成年人。不过在二〇一〇年楚才作文竞赛中,他们允许九。后的孩子们写科幻选题。结果使用科幻选题参赛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小学组更有一半参赛者使用科幻题材!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更是与吴岩合作举办创意作文教育项目。

科幻伴随科学的成长而成长,这个科幻文艺发展的“终极定律”将会在中国兑现。与中国科幻黄金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大背景已经截然不同。遥想当年,电影《决裂》中那个研究“马尾巴功能”的科学家,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一九八一年,张洁在《沉重的翅膀》中描写了一个老革命出身的副部长,他反感一切知识分子作风,甚至反感知识分子说话不带脏字,在走廊上给女士让路。

而在不久前,笔者参加某市创意产业研讨会。会上该市一位发改委前任领导发言说,经他之手批过的项目总计已经有一千亿元。他最重要的心得就是——技术上不领先的项目早晚会死掉!

最近在中国还发生了一个十分“科幻”的故事。一家自称为“美国全球水电公司”的企业派代表来到中国。他们声称要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太阳能电站,并且要在中国获得土地,为该电站建造巨大的地面微波接收站。这是目前尚属于“科幻范畴”的未来技术,但该公司居然获得了几个中国地方政府的合作意向书。

当然,这些地方政府并非头脑发热,他们都不准备出一分钱,只是愿意支持这种有未来前景的项目。这只是新能量项目,乃至所有高新科技项目在中国大地搅动热潮的一个具体表现。

一晃三十年,整个中国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今天的中国这样,从官方到民间充满了对科技创新的追求。二〇〇九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笔者居然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一新闻的赞美文字,舆论界对这一飞跃的反应居然都是——没有技术含量,只是为发达国家打工!遥想八十年代初,中国仅靠输出农产品和矿产品来换取外汇的那个时代已经恍若隔世。

虽然目前很多国人都在焦急地议论“中国制造什么时候能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什么时候能赶上世界科学的脚步”。但其实这个时间已经不远。有许多世界领先、世界一流,甚至世界唯一的科研项目都在中国国土上建设着(如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阵列),或者以中国为重要的参与方(如核聚变研究的托卡马克项目)。一些虽然由发达国家研发出来,但始终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如磁悬浮、煤变油等,也是最先在中国市场化。更不用说在宽带网、手机服务、高铁这些领域,中国早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这些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社会全民科技体验的形成。而科幻必须以这种遍布日常生活的科技体验为基础。公众不关注科技,一小批作者关注科技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但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却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国家。再没有哪个地方,有那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城市乡村和每个人的面貌都被彻底更新了,并且还会继续更新。未来,这份比金钱重要得多的财富,正是今天中国人所富有的。

科幻小说是描写变化的文学。在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地方,在世界上最需要关注未来的地方,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科幻作家在自己的笔下描绘出更宏伟,更奇妙的未来世界。

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社会变化直接扩大了中国的科幻市场,这就是从一九九九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世界各国都不曾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事件。高校扩招对全社会而言有利有弊,但对中国科幻市场而言,它是绝对的利好。大学生是科幻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他们的宣传才让科幻存在于网络、存在于媒体界。而现在大学生的数量几乎是一九九九年的六倍。笔者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参加各地高校科幻活动,亲眼看着大学生科幻团体数量在暴增,能量在提高。同一所高校的公众活动场所曾经人群稀疏,现在则拥挤不动。

科技部曾经有一个统计,中国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已经有四千多万,位居全世界第一,堪比加拿大的人口总数。美国媒体一篇文章也称,中国航天事业工程师数量是美国同行的七倍!这么多科技人才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科研成果另当别论,但他们是科幻文艺最主要的消费者,这却是无可置疑的。

更为重要的是。“新一代人喜欢科幻”、“全民科技体验在扩充”、“科学共同体在扩大”,这三个变化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川剧才子魏明伦曾经感慨地说:每到冬春交节的时候。川剧的观众就会减少一批。因为老年人多在这个时候去世,而川剧只能靠这些老戏迷支撑。同样,每到秋天,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又有上百万科幻迷进人大学校园,或者正从大学校园出发,把科幻的火种带入各行各业。

一个人正走在大厦的多少层,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目前正在上楼,还是正在下楼!中国科幻正在攀登它所能攀登上的座座高峰,并且这个势头从未停止过。

与此同时,“科幻”这个汉语语汇已经成了社会通用词,这也能体现科幻对全社会影响的增加。一九九七年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曾到某著名企业家那里寻求赞助。对方看了他们的策划书后很纳闷:你们开这个“科幻大会”是要做啥子?当时,科幻作家韩松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各种电脑汉字输入法里都没有“科幻”这个词,必须手工造词才行。

如今,所有电脑、手机的汉字输入法中,你都可以打出“科幻”这个词。当你用“科幻”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时,得到的甚至未必是科幻作品,或者科幻作家的名字,而是一些用“科幻”作比喻的新闻,如“这件事很科幻”、“××并非科幻,已成现实”,这类标题在媒体上层出不穷。甚至你还能找到经济学家郎咸平写的一本名叫《科幻》的书,讲的却是大陆高科技企业的故事。

《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里没有“科幻”这个词汇,如今也已经收录。在分卷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里也没有“科学幻想小说”这个词条,新版不仅收录了这个词条,还收录了“叶永烈”、“郑文光”两个中国科幻作家的词条。

中国科幻之所以必然拥有远大前程,还有一个特殊的理由。这个理由我们没付出多少努力,但如不笑纳则愧对先人。那就是,中文是全世界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身为中文作者,天生便拥有发展科幻,甚至各种类型文学的优势。试想,一个罗马尼亚的恐怖小说作家,或者一个巴基斯坦乌尔都语的侦探小说家能够赢得多大的市场?而如果那个狭窄的市场不能维持他的创作,他又有多少机会反复创作,直到炉火纯青呢?像波兰的列姆,捷克的恰佩克,或者中国港台繁文地区的科幻作家,他们成功的机会远小于英、法、俄、汉(简体)等大语种的科幻作家。这就是语言使用范围带来的差距。

世界上虽然有两千多种语言,然而能够维持一个成熟文学市场的不过是很少几个大语种。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自然能成为支撑科幻文学的主力市场。中国科幻要当仁不让地利用这个优势。

日益雄厚的科幻消费力量,逐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科幻这种草根文艺不可能不生机盎然。今天,最优秀的那批中国科幻作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它们充满独立的创意、精巧的故事和纯粹属于中国人的视角。接下来要完成的只有两个任务:第一,让中国科幻走出科幻圈,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第二,让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征服全世界的科幻迷。

这两个任务,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可以完成吗?我坚信可以!

借用一句网络术语:立书为证,欢迎挖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