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二十四节气中遇到了很多有关养生方面的问题,所以人们急切需要掌握和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方面的知识,形成全新的科学养生理念,以此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人们的身体更强健,生命更完善。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医知识,编写了这本《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向人们系统阐述二十四节气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揭示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奥秘。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文字通俗易懂,体例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实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适合各阶层读者阅读。本书是关注健康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宝典。
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物候特征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与节气密切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生存,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四肢、筋骨皮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也无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篇》中写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也。”这清楚地说明了人在养生中要顾应四季阴阳之根本。
书中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阐述了起居作息、饮食养生、强身进补、防病治病、精神调节与运动指南等内容,诠释了科学养生的重要作用。本书是一本适合于各阶层读者阅读的养生宝典,同时也是一本现代家庭保健必备的实用工具书。
早睡早起
人的生物钟一般都和日升日落相关联。而当今社会,人们的活动已打破时间的限制,无节制的夜生活增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亚健康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烦恼。所以当进入春季,自然界万物复苏时,人们应该做到早睡早起,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活跃阳气,以便享受这春天美好的季节。
春季也不要起得太早。起得太早,容易造成精神紧张,白天反而没有精神。有人认为起得越早越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此时的人体生物钟尚处于“休息状态”,容易造成生物钟的磨损;又因为此时人体的血压、体温、心跳、呼吸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还停留在“睡眠中”。天还未亮就跑到树林或公园里锻炼,这就错上加错了。此时太阳尚未升起,地面还聚集着较多的污浊空气,对人体很不利,这是其一;其二是绿色植物夜间进行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还有很多。只有待太阳出来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时,才排出氧气。只有在这个时候,在树林中锻炼对人体才有益。另外,早起气温低,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古训的“闻鸡起舞”实不可取,而应提倡“与日俱兴”。
春季老年人不宜多睡
老年人在春季容易犯困,有些老年人不愿早起。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如果睡眠过多,无病也会躺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应当适量改变睡懒觉的习惯。
因为久卧会使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营养产生障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僵硬不舒、身体亏损虚弱。因而,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既要保证充足睡眠,又要防止睡眠过多,睡足8小时就够了。
如何解“春困”
季节交换使人产生“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变化的一种反应。冬季气温低,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相对缓慢,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了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
进入春季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体表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加速。这样一来,会使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随着气温升高,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增加,大脑的供氧不是很充足,加上暖气温的影响,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此,人们会非常疲倦想睡,总觉得睡不够。但是,也有病理因素方面的影响,如“春困”就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再如,精神病发作前所出现的抑郁症状,肝炎前期的低热嗜睡表现,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因体虚引起的困乏等。还有人发现,高血压患者在春天嗜睡,哈欠增多,很有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因此,由病理因素引起的“春困”不容忽视,应去医院检查。
1.早睡早起
春季睡眠充足,人体才能得到调整和补充,进一步促使机体承受紧张度能力的增加,白天疲倦感也随之减少。但是又不能睡懒觉,睡懒觉不仅不能补充大脑的血液供应,反而会使人产生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懒。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春日里尽量不要熬夜,以免春困的产生和加重。
2.做头皮操
春季,经常做头皮操,能消除大脑困倦。其方法是:先用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10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3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3次,每个搔抓区抓5下;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5次。每天起床后、睡觉前各做1次头皮操,可使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3.视觉刺激
春季,走出户外,举目远眺,让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尽收眼底,给自己以视觉上的良好刺激,有利于春困的消除。
4.饮食调摄
科学的饮食对解除困倦也有很好的效果。春季饮食宜清淡、新鲜、易消化,青菜当中的胡萝卜、马兰头、荠菜、小白菜、荸荠等食物是最佳选择。尽可能少吃或不吃肉类食品,以有利于肠道的消化吸收;适量多吃一些葱、姜、蒜等辛味食物,这些食物有祛湿、避秽浊、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大脑中枢的作用;同时,还可用生薏米30克、扁豆20克、淮山药10克煮粥喝;或用木棉花20克、赤小豆15克,煎茶喝。采取以上方法,都可以防止春困的发生。
5.科学用脑
科学用脑,就是让左脑半球得到适当的休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左脑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数学、抽象思维等,脑力劳动者的右半球应用较少,相对轻松。因而,当头脑不清醒和胀痛时,应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听音乐、赏赏花草、做做体操,可使右脑半球得到启用,左脑半球适当休息。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使人体耗氧量最多的大脑及时得到氧气补充和供给,有利于去劳解困。
6.刷牙洗脸
刷牙洗脸是一种消除春困的极为便利而简单的有效方法。当困倦之意袭来时,可采用具有芳香味的牙膏刷牙漱口;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使精神振奋。P5-7
养生为了健康,健康须知养生。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科学遗产,是总结人类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它表现的关于宇宙间气象、物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对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轨迹划分的,即把太阳沿黄经(黄道坐标)自零度起每运行15度所用的时日称为1个“节气”。太阳每年运行360度,每月跨2个节气,共经历24个节气。在1年中,每个节气的到来,都预示着气候的温差变化,同时也暗示着物象的更新交替。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物候特征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生活都与节气密切相关,人也不能脱离天地气息而存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窍四肢、筋骨皮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无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因此,古往今来的养生家们都十分注重节气养生,并把“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作为不违天时、顺道而行的重要法则。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说明了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只有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反之,养生保健如不能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人体节律就会因紊乱而受扰,抗病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下降。
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保健的研究已进行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通过研究证明,人要很好地进行养生保健,就必须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界中时序的变化,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养生理念,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养生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就根据二十四节气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种种养生保健习俗。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养生保健已被人们提上了重要日程,愈来愈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关注,健康与季节变化成了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由于在二十四节气中遇到了很多有关养生方面的问题,所以人们急切需要掌握和了解有关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方面的知识,形成全新的科学养生理念,以此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使人们的身体更强健,生命更完善。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医知识,树立科学养生观念,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编写了这本《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向人们系统阐述二十四节气与人们健康的关系,揭示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奥秘。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文字通俗易懂,体例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实用,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适合各阶层读者阅读。本书是关注健康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家庭必备的养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