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无一不与他们的谋略、权术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术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术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
宁博士编著的《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是一本揭示中国历代官场权谋的生动的教科书,一部活生生的流血的仕途,揭秘中国历代官场的潜规则,展示了人性在官场的蜕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宁博士 |
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上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无一不与他们的谋略、权术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术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术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 宁博士编著的《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是一本揭示中国历代官场权谋的生动的教科书,一部活生生的流血的仕途,揭秘中国历代官场的潜规则,展示了人性在官场的蜕变。 内容推荐 宁博士编著的《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是一本揭示中国历代官场权谋的生动的教科书,一部活生生的流血仕途。《刀锋上的血色王冠——权谋教科书》全面展示人性在官场的蜕变,全盘揭秘中国历代官场的潜规则! 沿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回首风云激荡处,于无声处昕惊雷! 君不见,江山代有英雄出。精通权谋的人,善为刀俎;拙于赞画的人,唯成鱼肉。 那么,就在“烛影斧声”中,掀开历史的一角,顺着刀锋的寒气,听——尔虞我诈,看——血色王冠! 目录 尔虞我诈是三国——从三国权谋谈起(代序)//1 第一章 在刀尖上跳舞的哲学//1 历史的幕后推手//2 权谋是斗争的哲学//4 绝世高手·非利不斗//6 利益最大化是终极诉求//8 第二章 挥刀相剁的历史定律//13 实力决定是花环还是花圈//14 勇敢者的游戏//22 大脑皮层的斗争//31 所有的较量最终都是人心的较量//37 胜利的头号发动机//44 谁在操纵历史//50 万事万物皆由道//68 第三章 柔道无敌的王者谋略//79 王道,霸道//81 持续给力的搏杀程序//91 权谋中的至尊宝//100 力量的黑洞//108 柔道博弈的九大招式//119 渐进者为王//139 天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151 左手胡萝卜,右手狼牙棒//159 第四章 以弱胜强的搏斗权谋//176 弱者的天敌是强者//178 该出手时就出手//181 收拾天下的并不总是英雄,有时也是孬种//187 强盗也是种很有前途的职业//197 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斜线//205 刘备同学成功三步曲//210 狭路相逢//218 第五章 历史中的权谋经典//224 朱元璋的打油诗//224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31 西汉迁都//238 柔道的巅峰对决//241 《三十六计》——用鲜血写成的权谋经典//249 第六章 权谋也是心理学//268 英雄不怕出身低//269 意志征服一切//271 请你试着勇敢一点//273 信念·方向//274 成大事者皆有大抱负//277 跋//281 试读章节 实力决定是花环还是花圈 在激烈的竞争中,决定最终胜负的基本因素是力量,或日“实力”。这就如同两个人打架,小孩打不过大人,衰弱的病人打不过强健的壮汉,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二者实力有别。 社会学告诉人们,力量是斗争取胜的基础,是人类角逐的基本依托。当两个人或两个集团相互竞争时,力量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拥有了力量,就有可能赢得胜利者的花环;不具备力量,就很可能要戴上失败者的花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东汉末年,朝政大乱,群雄并起。其始因在于东汉几代皇帝宠幸外戚、宦官。当然,外戚、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蛋——综观中国的历史,有能力、有作为、有忠义之心的外戚和宦官也不在少数,但是,东汉末年的外戚和宦官却绝对是致乱之源。究其根源,恐怕在于他们分分合合、你争我夺的根源,并非为天下百姓、汉室江山,而是为一己之私。自东汉“党锢之祸”开始,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便斗得不可开交。有点能力的大臣为求自保,就只能做好这道选择题:要么投靠外戚,要么投靠宦官。如同赌博中买大小一样,二者必居其一。由是,忠良之臣才无所施、德无所展,只得委曲求全。如此一来,宦官外戚作威作福,天下百姓灾祸尤深,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叫汉献帝。汉献帝的老爹汉灵帝在世的时候,非常宠幸太监张让等人。他把张让、段珪等12人封为“十常侍”,并且尊张让为“阿父”。于是,太监集团盘踞朝堂,太监子弟布列州郡,贪财害命,使得百姓倒悬、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张角看到天下即将大乱,遂扯起反旗,揭竿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一个很鼓舞人心的口号。天尚可以死,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也可以“去死”!于是,众多饱受荼毒的百姓纷纷加人到农民起义中来,一时间,大汉江山风雨飘摇。 黄巾起义爆发后,曾有个叫张钧的大臣上书说:张角之所以能兴起黄巾之乱,数万人之所以归服张角,实在是因为十常侍的父兄、子弟、姻亲、宾客搜刮钱财、残害百姓造成的。所以,如果能斩杀这些太监以谢百姓,那么,草寇自然会消除。张钧忠心可嘉,然而,当时宦官集团风头正劲,树大根深,朝廷上下爪牙遍布,正直之士大多畏若猛虎,以明哲保身之道缄口不言。如今张让等人看见张钧不顾死活,居然跳了出来,敢在老虎口里拔牙,在老虎头上打苍蝇,简直是粪坑旁边打地铺——找(屎)死!就暗中指使御史诬陷张均勾结黄巾乱党,收取起义军贿赂,把张钧关进牢房,拷打致死。从此以后,朝政更加混乱,敢秉实直言的人日渐稀少。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朝廷论功行赏,张让等12人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都得到提拔,被无功封侯。再到后来,汉献帝的老爹灵帝得病快死了,想把皇位传给太子刘辩,于是就重用刘辩的舅舅,也就是朝廷大将军何进。这样,何进逐渐掌握兵权,组成了外戚集团,和太监集团抗衡。不久后,灵帝薨,何进拥刘辩继位,因为年龄小,所以刘辩的老妈何太后临朝听政,让自己的哥哥何进辅佐自己的儿子。一时间,何进混得风生水起,外戚集团盖过了宦官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这样,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矛盾的激化也就不可避免,双方剑拔弩张,火并之势一触即发。 但是,自古以来,无论是军事斗争还是政治斗争,实力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有实力者,就更容易在斗争中获胜;无实力者,就只好望洋兴叹、徒唤奈何了。何进手握兵权,又有当朝太后撑腰,总揽大权,所以实力稍稍占优,处于主动地位。太监集团张让等人,见何进实力太强,一时无法撼动,于是以退为进,转而贿赂何太后的母亲和弟弟,让他们在何太后面前为自己大唱赞歌。所以,太监集团也还能在下风中站住脚跟。 《三国演义》中说,何太后一家原先是杀猪的。何太后母以子贵,当上了当朝太后;何进兄以妹贵,当上了大将军。对何进而言,从杀猪到将军,这本来已是富贵之极。仅从个人享受来说,这似乎可以算得上是“车到码头船到岸”了。惜乎何进并不知足,他不能容忍太监集团依旧作威作福,和自己分庭抗礼,就想尽诛太监集团,以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势。于是乎,何进跟太后建议废掉张让等十数个当朝太监。 所谓废掉,并非仅仅将其从权位上拉下来而已。须知在古代,政治斗争刀光剑影,惨烈非常。如果失去了权力,也就失去了保命锁和护身符,会将自己置于鱼肉之地任人宰割。所以,张让等人闻知此消息后拼命活动,大搞“银弹外交”。果然,最坚固的堡垒也能从内部攻破。何太后被收买后,对何进说,汉朝历来就有使用太监的传统,现在哪能全废掉呢?何太后不让罢黜张让等太监,何进见事不谐,就和手下人员商议对策。何进手下爱将袁绍建议,应传召前将军董卓带兵进至洛阳附近,以为护卫。同时,何进命袁绍等人掌握兵权,控制都城,做出一副要拼个你死我活的架势。在如此压力之下,何太后被迫同意罢免张让等人。 但是,何进在力压张让等人一头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自古以来,宦官就和皇帝一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张让虽然被罢黜,但是,张让的儿媳妇,却是何太后的妹妹。于是,张让让他的儿媳妇进宫哭哭啼啼地向何太后求情。何太后到底还是心慈手软,就答应让张让回宫当差。于是,太监集团的势力又卷土重来。 这个回合之后,张让等太监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双方既然已经撕破了脸势同水火,那么,你死我活的选择就摆在张让等人面前。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太监也是人,太监也会留恋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所以,张让等人虽然处境不利,也要同何进集团拼死挣个鱼死网破,而绝不会束手就擒的。 是年八月,何进进宫入见太后,要求诛杀张让等大宦官。哪知,消息提前被张让等人获知。他们在内宫布下机关,等何进一到,张让和段珪等人就把何进给抓了起来。在《三国演义》中,张让这样斥责何进:“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意思是,你本来是个杀猪户出身的臭小子,是我们把你抬举到这个地步的,你现在富贵了,就想一个人独占。你说我们贪腐,那谁是清廉的呢?今天翻看《三国演义》,仿佛张让和何进就是两个为非作歹的黑社会老大,因为分赃不均而火并。张让斥责何进,无非是为了富贵而已。但张让和何进的矛盾实质是太监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权力之争。在史书上,明明白白记载着张让责问何进的话。他说:天下如此,也不能全怪我们。你们说宦官秽浊,公卿大臣谁又是公正清廉的呢?张让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说,如今天下大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所致。你们大臣(外戚),也都是些不忠不廉之辈。张让的这番话,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的丑态一语道尽!何进听到这种杀气腾腾的话,转身想跑,结果伏甲齐出,把何进砍作两段! 张让等人杀死何进之后,就假传诏书,任命自己信得过的几个近人掌权。大臣们听诏后迟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商量商量再说。”张让等人听了大怒。一怒之下,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做出了一个后来足以让他们的肠子都悔青了的决定:大将军何进的头颅,如同一个橄榄球般,划着漂亮的弧线,从宫里给扔了出来。接着,有太监宣旨:“何进作乱,已经被诛。”张让们大概以为,他们打着何太后的旗号行事,再加上又诛杀了领头的何进,诸大臣群龙无首,肯定不敢出头造次。所以,他们有恃无恐,把何进的脑袋当了一回球扔,过了一把瘾。 然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张让等人完全低估了诸大臣的智商。何进任用的手下,比如袁绍、袁术、吴匡等人,都是一时豪杰。《三国演义》把袁绍写成一个眼高手低之辈,其实在历史上,袁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带兵冲人宫中,见太监就杀,连那些不长胡子的男人也杀。当时,谁没长胡子,可就倒了大霉。史书记载,此次变乱,被杀的太监加上被错杀的非太监,总共大约两千多人。 张让等人低估了外戚集团的实力,结果引来了祸端。他们见变起仓促,只好事急从权,胁迫着小皇帝刘辩及皇帝的弟弟陈留王刘协狼狈出逃。然而,当时也没有飞机、地铁之类的交通工具,想跑也跑不远,不久就被大臣王允追上。王允如切菜般,瞬间就杀了数人。张让见走投无路,又不敢弑君——再说就算把皇帝给杀了,自己也不可能取而代之,因为太监当皇帝,没人会心服,也生不出太子传袭江山——反复踌躇之下,看看实在没了活路,只得投河自杀。这之后,外戚集团势力大损,宦官集团土崩瓦解,继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东汉政权也随之瓦解。 P14-19 序言 尔虞我是三国——从三国权谋谈起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喜看三国的人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经过数番激烈的角逐,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集团。 曹操、孙权和刘备皆是人中龙凤、世之枭雄。在这三人中,孙权的江山得来最容易。他继承的父兄基业,只要守而不失即可。而曹操出身贵族,人脉丰厚,所以成事也相对容易些。最难的是刘备。刘备虽号称皇胄,但到他这一代早就沦落为草根阶层,以织席贩履为生。他能从普通老百姓一跃而成皇帝,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奋斗历程。所以说,他的江山得来最不容易。 按照此三人的出身不同,我把孙权集团、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称作太子型集团、贵族型集团和平民型集团。这三个人的出身,从太子到贵族到平民,基本涵盖了社会的统治阶层、中产阶层和草根阶层。重要的是,虽然他们出身不同,但都带着一帮人马杀出重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所以,读者无论是什么阶层,都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有益的借鉴。 《三国演义》是一本权谋经典小说。看《三国演义》不仅要看文笔、内容,更要看军事谋略、政治权谋。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传唱千古的故事一“空城计”,作者在写这段故事时,就暗含着非常高深的兵法和权谋。 当时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追杀过来,诸葛亮手中无兵无将,形势岌岌可危。可是诸葛亮从容不迫,很酷地摆出一个空城,轻松吓退司马数万兵。从军事角度来说,空城计这段故事暗含着兵法中“虚者虚之”的道理。 然而,如果反复阅读《三国演义》就会发现,作者安排这个故事并非仅是简单地讲战争和兵法,而是在更深层次上讲政治和权谋。当时,魏国的皇帝很忌惮司马懿,他曾经中了诸葛亮的反问计而罢免司马懿的官儿,强迫他退休养老。等到魏国打不过诸葛亮,这才迫不得已请司马懿出山。在魏主眼里,这司马懿就如同一只性情凶恶、善于咬架的狗——主人有危险了就放出来护驾;一旦主人的危险过去,主人害怕恶狗伤人,所以要么杀掉他炖成一锅,要么再次强行勒令他退休。 司马懿当然不傻。他不会蠢到让主子卸磨杀驴,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即使诸葛亮犯了低级错误,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他也绝不会对诸葛亮赶尽杀绝。而诸葛亮也很知道司马懿的为人,了解他的处境,明白他的顾虑,懂得他的无奈,所以也就放心大胆地摆出空城计。 这两人都是绝顶高手,所以才能如太极推手般上演这出险到毫厘却又平安无恙的历史剧。 我想,千百年来无数人推崇“空城计”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其实,《三国演义》只是本小说,但这本小说写出了三国时代军阀混战、你抢我夺的乱世纷争,也写出了不同政治集团问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斗争历史。 翻开《三国演义》,一个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三国乱世会呈现于眼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霎时间,无定河边白骨堆。人们的荣辱浮沉、江山的奢华凋敝,无一不与他们的韬略、权谋息息相关。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精通权谋的人,常常能够号令江湖、称王称霸;拙于权谋的人,往往只会任人宰割、一败涂地。读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我们能够品味到权谋的刀光剑影,能够欣赏到谋略的波谲云诡。 《三国演义》绝不仅是一本权谋小说,更是一本探讨人生的哲学作品。它的开篇就是一首发人深省的绝妙好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首小词,简简单单,却把人生的纷繁幻化看了个透。 其实,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叱咤风云、大权在握的人,而是那些谈笑间江山入彀、抽身后泛舟五湖的人。这些人,能够洞穿人世的荣辱,将功名利禄轻轻抹去、爱恨情愁一笔勾销。这些人,是参透了进退、看穿了得失、了悟了生死的人。他们是我们要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本书写权谋,就是要以一副悲天悯人的大胸怀,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念,优游自在,纵横人生;在生命的竞技场上,实现命运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发起对极限的一次又一次挑战,最终战胜生命为我们每个人设置的顶点和底线,谱写各自辉煌的命运。今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淘汰了野蛮,和平代替了杀戮,这是可喜的一面。然而,竞争仍然很激烈,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人们,应该读点谋略学,懂点权谋运用之道。这样,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 有首歌唱得好: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后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好诗,叫作《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人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的这首诗,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隐士”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隐居起来躲避世事的人,这样的人就被称作“隐士”。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隐居而不问江湖是非的人。当然,他们不问是非,是非往往偏要找上头来。隐士们被朝廷胡乱安个罪名就砍了头,这样的例子倒也多得是。 隐士这个“职业”分为不同种类,简单来说,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也。远离喧嚣,逃避红尘,在荒郊野岭随便搭个茅屋住起来,不论是自力更生,还是待价而沽,真正说来,这还入不了人们的法眼,即使勉强算个隐士,也只是“形而下”的隐士罢了。这种隐士,姑且称之为小隐。虽然有隐士之形,亦有隐士之德,但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隐士。更高层次的隐士,是那些掌握了天道而又?昆迹于市井之中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被人发现其“得道”的真面目,当然也不会离群索居或故作高人状而被人所唾弃。他们是有真本领、大本领、实本领的人,但他们又能和光同尘。他们可能化身为引车贩浆之流,亦可能化身为塾师工匠等。然而即使身为下贱,却又能安然度世。这样的人,就是白居易在诗中写的“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贫贱了无法生存,富贵了又被人算计,那还是保持中庸之道吧,做个不贵不贱的中隐,既无烦事之扰,又能平安过活,这样岂不甚好?最高层次的隐士,不是隐于野,亦非隐于市,而是隐于朝。这样的人,其实是那些得道之后,用官员的身份来度化一身皮囊的人。这样的人,熟知官场三味,但又居高位而不遇险,享荣华而不遭妒忌。悠游官场,了此一生,顺手做点善事,给老百姓造点福德。这样的人也是隐士,不是小隐士,而是大隐士。在中国古代的政坛上,就有不少这样的“大隐”。 闲云野鹤、夕阳炊烟、泛舟碧水、垂钓江雪……小隐士的意境虽然让人痴迷,但是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真正愿意当小隐士的人是很少的。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个“救世情结”。即使要当隐士,也愿意列于朝堂之上当个“大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终极信念。实在到了“吾道不行于世”的时候,再隐居起来当小隐做自了汉也不迟。由是,翻开历史,厚厚的史册中留下的多是出世者的豪言,而非遁世者的低语,其原因大抵如此。 既然大多数人都有救世情结,那么,读书从政当就是中国古人最理想的职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因为读书可以当官,学而优则仕。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一部由官场精英架构起来的历史。但是,中国古代的政坛从来都是波谲云诡的。昨天还是高高在上,今天可能就成了阶下囚;昨天还是至亲好友,今天可能反目成仇。这一切,都是权力这只巨手从中拨弄的结果。因此,政治不仅是件很好玩的事情,也是个很可怕的事情。一个弄不好,可能就会输掉老底儿,甚至下场还可能更惨。 由于政治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它特殊的规律,所以不懂政治活动的特殊运行规律,只想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感情好恶行事,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在政治上暂露锋芒,但也绝不长久。而那些真正能悠游于政坛的人,则一定是懂得政治规律、深解官场三昧、明白进退之道的人。所以,中国古人特别专注地研究政治的规律,取得了汗牛充栋的成果。各家学说、各种谋略、各个大家,层出不穷。 政治的特征就是竞争。其实,不仅政治上如此,其他领域一样如此;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如此。对于处在激烈竞争的人们而言,要想在对资源争夺战中获得胜利,就不能不懂竞争之道。懂得了这个“道”,成功就如同水到渠成般手到擒来。不懂这个“道”,勉力而行,则犹如跨立而行,终不长久。所以说,凡成大事者,必懂成大事之“道”。这个“道”,就是赢得竞争的终极钥匙。而中国古人研究政治的各种思想和谋略,如果拿来指导今天社会领域各个层面日趋激烈的竞争的话,相信也是不无裨益的。 在这些谋略中,柔性谋略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个经典的权谋。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只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就都需要用柔。在双方较量中,如果我方处于劣势,就不能硬拼,而是要暂时退让、容忍、屈服。在《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就是强调当时局不利时要用“走”来保存自己,以争取今后赢得胜利的条件。这个“走”,就是柔。此外,即使一帆风顺、功成名就后,也得及时抽身而退,免于招祸。所谓该进时必须进,该退时必须退,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绝不可恋战,这也是柔。 柔道是一种很厉害的招数,要行柔道,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柔以存之。以柔弱求生存,不激化矛盾,不招致强者的打击;积极防御,以顺从为要;不跟强敌拼命厮杀和对抗;不在占据高位的时候得意忘形,不使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 柔以持之。以柔弱求发展;在时间上等待时机,以时间换发展,在力量上一点一滴积累,逐渐积蓄能量;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不一蹴而就;照顾到曲折性,耐心忍耐痛苦;照顾到长期性,咬牙坚持到底。抓住有利时机,等待最佳状态,拼命发展自己,适时打击对手。 柔以霸之。积累柔弱乃至形成洪水滔天、波澜壮阔之势,令对手无从反抗,令任何人都无法叫板。到了最厉害的程度,别人自会不战自溃、甘心称臣。以不斗而斗,以利而不以力,用导而非用压。 具体到博弈领域,柔道就是不争而争。所谓不争之争,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欲取先与。通过与,模糊对立的两者间的界限,从而达到更容易取的目的。二是不得不争。则以退为进,通过退,显示自己不争的目的,迷惑并麻痹对方,令对方不再提防,从而一动而至,一争而得。三是以静制动,固守待机。不动是为了更好的动,是为了谋取最佳出击的有利时机。时机不到,争也白争;时机到了,一争就到。四是积蓄力量,以势取胜。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但是能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积蓄并壮大自己。待到自己的力量已经形成汪洋大海之势,则对手已经无法再争,只得乖乖认输。这里的关键是时间,是在相持中慢慢积累实力。五是以“散”字诀巩固已经争得的东西。以柔性手段、迂回之道争取到东西,只是博弈的第一个阶段;将争到的东西巩固住而不失去,才是更关键的手段。都说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古人讲究逆取顺守,用武力压服天下,然后马上以无为而治的手段与民生息,这也是先争后给有利于巩固争的效果之必要手段。因此,就用得到“散”字诀,通过“给”别人以利益,赢得别人之支持,获得别人之帮助,而不是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从而引发别人的猜忌和妒忌。古时不少富家子弟,富贵来得容易,所以自傲自满,一方面不修德行,一方面富贵不仁处处得罪别人,最终富贵都不长久。所以,以柔术争取到东西之后,还要乐善好施,这样才能广开善缘,从而为进一步积福得报创造新的条件。 简单点,其实就三个步骤:第一步,别人争的时候,我不争,而是用给的方法以求达成一致,谋得共赢。这样,最终就可以将成功争到手。第二步,被迫要争,也用不争的手段来实现争的目的,外表不争而实际争,这样就能让对手放松警惕而有利于争;暂时不争而谋时争,以静制动,而等待关节点和最佳时机出现后再争;此处不争而他处争,在自己擅长的、能够胜利的地方争取,然后再步步为营,拓展这种胜利,最终赢得整体的胜利;无力不争而蓄力争,力量不足时不争,慢慢积蓄力量再争。第三步,争到了之后,和光同尘、急流勇退,用知足知止来保持,用广泛施舍争取新的发展。历史上有许多反面的例子。弱者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总算把巨大的困难给消灭了,迎来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好景不长,却败在了些微小的事情上。这正是得手之后,不知用柔的结果。 柔性谋略小有小用,大有大用,上至精英,下至百姓,都应学习并掌握柔性谋略的真谛。如再能进一步的话,柔就达到了“空”的境界。那时,也就不想争、不用争了。果然如此,不想争之时,偏偏会得到;不用争之时,偏偏要给你。天道往复,微妙难识,孰能知其极?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笔者并不懂道,只是勉强记录读史心得,仅博有心者一思、无意者一笑耳。 宁博士 2011年5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