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反映了人生片段,它浓缩了、凝固了某一时空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它承接着历史变迁,传统习俗,生命传承,以及偶然必然,或好或坏的命运走向,再加之时空交错,构成了电影内容的复杂性。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各种艺术、技术手段的运用,无不传递着导演在主题表达上的良苦用心。
由石衡潭编著的《电影之于人生》共六部分,主要内容为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谁是我的兄弟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电影之于人生(2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石衡潭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电影反映了人生片段,它浓缩了、凝固了某一时空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它承接着历史变迁,传统习俗,生命传承,以及偶然必然,或好或坏的命运走向,再加之时空交错,构成了电影内容的复杂性。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各种艺术、技术手段的运用,无不传递着导演在主题表达上的良苦用心。 由石衡潭编著的《电影之于人生》共六部分,主要内容为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谁是我的兄弟等等。 内容推荐 《电影之于人生》二集里面的文章,我大部分在网上已经读过,很为石博士被恩赐的才华所折服:他用基督教充沛而坚韧的信仰力量,来作为捍卫自己精神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资源内核;并以此作为磐石与基础,展开自己借助电影媒介的信仰之旅、心灵之旅、精神之旅,他用慈悲温柔的心肠。 《电影之于人生》由石衡潭编著。 目录 序一 与高尚的灵魂相遇 序二 盐有多重 一 我的青春谁做主 为艺术,为爱情,还为什么——顾长卫电影《立春》 心归何处——刘雅妮电影《剪不断》 诚者,天之道也——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 海角:心灵中最遥远与最柔软的地方——魏德圣电影《海角七号》 寻找,就寻见——丹尼·博伊尔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二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理性与良知的双重迷误——史蒂芬.戴德利《生死朗读》 轻智谋而重情义——吴宇森电影《赤壁》(上) 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王竞电影《无形杀》 爱恨之上,生死之外——陆川电影《南京!南京!》 谁之罪,如何赎——乔·怀特电影《赎罪》观后 三 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 爱靠什么,妖在何处——陈嘉上电影《画皮》 生活:复杂而又简单——杨德昌电影《一一》 今生的骄傲——李沧东电影《密阳》 梅兰芳:一场醒不了的梦——陈凯歌电影《梅兰芳》 我是谁——宫崎骏动画电影《千与千寻》 人真正的面目在哪里——孙海英、吕丽萍主演易卜生诗剧《培尔·金特》 四 谁是我的兄弟 回家的感觉真好——王竞电影《一年到头》 谁是我的兄弟——陈可辛电影《投名状》 穿越战火的大爱——罗杰·斯波蒂伍德电影《黄石的孩子》 为明天的事儿,值吗——陈德森电影《十月围城》 新造的人——詹姆斯·卡梅隆电影《阿凡达》 五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阿波(Paul)进人中国的真正目标与使命——约翰·史蒂文森电影《功夫熊猫》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马楚成电影《花木兰》 为和平而战——吴宇森电影《赤壁》(下) 爱是永不止息——张之亮电影《车票》 成功是什么——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胡玫电影《孔子》 六 永远有多远 谁来确认我身份——冯小刚电影《集结号》 死是一道门——泷田洋二郎奥斯卡获奖电影《入殓师》 谁陪伴又记得你到永远——大卫·芬奇奥斯卡获奖电影《返老还童》 我的位置在哪里——吉赛贝·托纳多雷电影《海上钢琴师》 拿什么拯救你——罗兰德·艾默里克电影《2012》 附录 中国当代电影的神圣之维 《中国教育报》访谈录 在湖南农业大学第235期“人文讲坛”上的报告 后记 我的文如漂流瓶 试读章节 一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爱情与艺术是最高目标吗 王彩玲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却一贫如洗,且容貌不佳,皮肤黑黝不说,还满脸疙瘩,这成为她走向成功的极大障碍。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也都会遇到难对付的问题,伟人与普通人都一样。伟人的成功还有其他许多的要素,普通人会因境遇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目标,而影片中的王彩玲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她一门心思要唱到北京,唱到世界,要获得像女高音之王卡拉斯那样的成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对爱情也是同样的高要求,在地处偏远的鹤阳市她唯一能够看上的是自学绘画的黄四宝,在前往北京的列车上,他们道出了共同的梦想:她在巴黎歌剧院唱歌,而黄四宝在巴黎美术学院画画。她把自己的爱情之梦也寄托在黄四宝身上,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四宝跟她一样心高气傲,却更加自私。他在困顿落难时需要王彩玲的温情安慰,而一旦清醒,就把这个将全身心奉献给自己的女人推向了屈辱的深渊。她没有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仍然一意孤行,宁尝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她就这样拒绝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周瑜。王彩玲是~个视艺术、爱情为生命的人,却在这两方面遭致了惨败。她一年年地期待春天,希望春天会带来命运的改变。春天如期而至,命运却依然故我,只是岁月蹉跎,青春不再。最后,她只能生活上靠与歌唱艺术毫无关系的卖牛羊肉来维持,感情上以领养一个先天兔唇的孤儿为依托。这是为什么呢?真是像她在歌中所唱的那样,是上帝的残酷无情吗? 爱情与艺术是最高目标吗 王彩玲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却一贫如洗,且容貌不佳,皮肤黑黝不说,还满脸疙瘩,这成为她走向成功的极大障碍。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也都会遇到难对付的问题,伟人与普通人都一样。伟人的成功还有其他许多的要素,普通人会因境遇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目标,而影片中的王彩玲则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她一门心思要唱到北京,唱到世界,要获得像女高音之王卡拉斯那样的成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她对爱情也是同样的高要求,在地处偏远的鹤阳市她唯一能够看上的是自学绘画的黄四宝。在前往北京的列车上,他们道出了共同的梦想:她在巴黎歌剧院唱歌,而黄四宝在巴黎美术学院画画。她把自己的爱情之梦也寄托在黄四宝身上,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黄四宝跟她一样心高气傲,却更加自私。他在困顿落难时需要王彩玲的温情安慰,而一旦清醒,就把这个将全身心奉献给自己的女人推向了屈辱的深渊。她没有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而是仍然一意孤行,宁尝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她就这样拒绝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周瑜。王彩玲是一个视艺术,爱情为生命的人,却在这两方面遭致了惨败。她一年年地期待春天,希望春天会带来命运的改变。春天如期而至,命运却依然故我,只是岁月蹉跎,青春不再。最后,她只能生活上靠与歌唱艺术毫无关系的卖牛羊肉来维持,感情上以领养一个先天兔唇的孤儿为依托。这是为什么呢?真是像她在歌中所唱的那样,是上帝的残酷无情吗? 非也!王彩玲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她把艺术与爱情当作了最高目标,而不知道艺术与爱情又是为了什么。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很大程度上成为她自己心声的表达,但其中那最重要的含义她却未必真正领会了:“艺术、爱情就是我的生命,我热爱着生活,渴望着幸福。无论在何时,我永远把友谊送给人们。永远是真诚的信徒,在上帝面前,用纯洁的心灵,忠诚地祈祷,永远是真诚的信徒,送上一束鲜花。我在这悔恨时刻,我在这痛苦时刻,亲爱的主啊,为何抛弃我?我已经失掉所有的幸福和欢乐,让悲惨的命运,让悲惨的命运永远陪伴着我。在绝望的时刻,痛苦忧愁折磨我。啊!全能的上帝啊!为何抛弃我?”是的,她是热爱生活,可她只是热爱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实际的生活;是的,她是真诚的信徒,可她不是上帝真诚的信徒,而是艺术与爱情的信徒;是的,她是饱受痛苦忧愁的折磨,可她不是为他人疾苦而发,而只是因一己愿望所致;是的,她此时此刻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可不是上帝抛弃了她,而是她没有寻求上帝。艺术本身并非终极,爱情也只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艺术要把人带到更美好、更超越的境界,才是它的目标;爱情让生活更加绚丽,它才实现了本身的价值。说得更直白一点,实际上,王彩玲所追求的,也不是歌唱艺术本身,而是歌唱艺术所能够给她带来的鲜花与掌声,她要的也不是爱情的那分持久与坚定,而是爱情所带来的梦幻般的感觉。这不是王彩玲一个人的错误,而是许多人共同的误区。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高蓓蓓也是这样。为了获得在歌手大赛上的成功,她不惜编造得癌症的悲惨故事,骗取人的同情与好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居然最后还真的大获成功。王彩玲虽然对之深恶痛绝,但高蓓蓓其实是她的另一种版本,只是高比她走得更远一点而已。王彩玲自已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如为了得到一个北京户口去找黑道人物,甚至不惜砸锅卖铁;去了一趟北京,就说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买便宜票看了一场歌剧,就说中国歌剧院要让自己唱主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不少家长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朗朗、李云迪,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与热爱钢琴艺术,而是他们羡慕郎朗、李云迪那样凯旋般的成功。实际上,对于艺术若没有高于艺术本身的追求,它就只能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一种豪华的装饰,而不能成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艺术领域,中国并不缺乏在各种国际赛事上夺得桂冠的选手,可是真正艺术大师级的人物,却迟迟没有出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P3-7 序言 盐有多重 周 岩 电影反映了人生片段,它浓缩了、凝固了某一时空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它承接着历史变迁,传统习俗,生命传承,以及偶然必然,或好或坏的命运走向,再加之时空交错,构成了电影内容的复杂性。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各种艺术、技术手段的运用,无不传递着导演在主题表达上的良苦用心。当我们看过一部电影之后,除去那表面的热闹,嬉笑嗔责,赞赏贬抑,我们真的看懂了吗?我们真的能穿越迷雾,看懂那最触动我们精神的核心,令我们唏嘘感慨的每一个情节的真实所指吗?它与自己的生活又有多少关联呢?石老师的影评不仅与我们每个观众在某些方面同感共振,更有作为有着坚定信仰的知识分子的“独醒”的智慧与勇气。 面对一部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其主题的解读:这部作品到底想表达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石老师影评最吸引我的地方——直指核心。这个指向常常是从标题开始的:。诚者,天之道也”(《非诚勿扰》),“理性与良知的双重迷误”(《生死朗读》),“死是一道门”(《人殓师》),“寻找,就寻见”(《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理性与良知的双重迷误》是对史蒂芬·戴德利的电影《生死朗读》的影评。自己在初看电影后,只了解到那是一部表现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一位美丽的中年妇女身上尝到了禁果味道的电影,后半部又表现的是关于“坚守职责”。可是,如果没有对于永恒、绝对真理的认识,没有对生命真挚的体认与关切,也就无所谓“职责”;如果我们找不到该向之负责的对象,这种坚守也就毫无意义,甚至成为最严重的背叛!这两个主题怎样被连接到同一部电影中?他们共同服务的主题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未被我们发现,却又贯穿其中的——对理性与良知的迷误。女主角汉娜对理性的崇拜,对知识的汲取,使得这么一个文盲背景,却又勤勉工作的女性变得那么令人同情与尊敬,但她的悲剧命运也就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因为对理性的绝对崇拜,为了守住一个能带给她知识的情人,也为了守住比生命,自由更重要的自尊,她拒绝公开自己的教育缺失,但也正因为她的这种绝对,令她最终失去了麦克,失去了生命,更遑论自由。因为对理性的绝对崇拜,汉娜没有悔改,只有浅层的、且仅仅指向活人的罪疚,没有对在她手下丧命的百多位“囚徒”死亡的认罪、忏悔,因而也得不到救赎,即便她死。石老师的影评,既有对剧情的娓娓叙述,又有对细节的深深解读——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两个看似不连贯的画面——从而揭示了电影的主题。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可能比睿智、深刻更艰难的是力排众议,揭示真相的勇气,并承担所带来的风险。“独醒”的意识,往往出现在众口一词的舆论氛围中,这可能让你的声音得不到及时的回响,幸运的话可能触动少数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或许在未来会得到一些应同,但或许又会很快被更强烈的声音所淹没。电影《南京!南京!》可以对此作最好的注脚。七十年后,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再回首历史,如果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苦难依然只停留在悲愤、控诉的层面,将其作为苦难留给我们的唯一印记的话.不知那是否足够告慰亡灵,“悲愤与控诉不应该再是唯一的主题,冷静的反思可能更有效”。这是作者在《爱恨之上,生死之外》中所提出的观点。“不是中国人该受苦难,但这受难必定有其自身的原因,也必定有其超越的意义。”“如果连苦难都不能撼动我们,都不能令我们醒悟,那么,我们就白白经受了这一切!”这是全文分析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层分析。婉转的表述里饱含着一位有信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前程的执著思考。面对“国民的劣根性”这一问题,读一点书的人,了解一点鲁迅的人,都知道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至今仍未解决。未解决倒还罢了,我们甚至对此遮遮掩掩,也就导致我们始终没有良方来医治自己。太少有人耐受得住刮骨之痛,孤独之苦。 如果这个主题太庞大太沉重,那么对年度经典喜剧《非诚勿扰》的剖析,则令人顿生感慨,不吐不快: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梁笑笑与秦奋在北海道教堂一场戏,秦奋的“忏悔”,神父的无奈求助,潇洒地抖出了该剧一大包袱。有多少人笑出了眼泪,笑弯了腰。倘若看过的人仅以哂笑了之,就大大得罪了神。“首先,这不是真正的忏悔,而只是一种宣泄。”没有认识到忏悔是一种真正的认罪悔改、获救之阶。“在中国,忏悔变调了,神父改装了,罪恶当作了一种表演,救赎变成了一场玩笑。” 在叙写中,作者力图除却知识、道德上的优越感,以温情而有节制的表述,选词构句的谨慎,努力贴近读者的心。就如石老师曾说过的:“我的影评不过是透过电影看生活,借着电影来谈心。”既然是谈心,平等才是对话的基础,一番梳理后,水到渠成地凝成一组组对仗讲究且富哲理的话语,有些简直就有了语录的性质,我甚至撷来,将其作为学生辨识复句类型的材料: 人的眼光和思想都是有限的,只有上帝才知道最终的答案。 人是带着满腹的欲望来到这个世界,又是带着许多未尽的欲望离开这个世界的。 我们如此容易被挑起恨,那是因为我们爱得不够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责任归咎于他人,那幺他就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如果一个人总是寄希望于所谓命运的会正,那幺他就永远有作恶的理由。 只要人一息尚存,他就有重新选择,从头再来的可能。 圣人与凡人的区别不在于他没有想法,而在于他不总是跟着想法走。 细细品读这些话语,哪句都是一道值得琢磨、辩论的话题。石老师总能选择可比的事项,运用对仗的修辞,在可歌可咏的节奏中,传达朴素而又深刻的思考,给出诚挚而又具体的提示。当然,我的撷取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言语的逻辑要严谨至此,更希望他们通过分辨句型,思考生活的辩证法,为青春期的成长助“一句之力”。 如果说“高”与“远”是石老师影评的宏观特征的话,那么“新”与“小”则是他亲切与丰富的一面。“人生是大电影,电影是小人生。”比起动辄斥巨资,大制作,大导演,超级巨星;宏大主题,高科技,石老师关注的目光更投向小成本,小制作;新生代导演,新面孔演员;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从作者的这种倾向可以看出其对新兴力量的关注与扶持之意,毕竟有多少人是含着金钥匙步入电影事业呢?然而又有多少优秀的导演,不是被一双双手托举而出的呢?也许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电影事业最实在的支持。 石老师对那些小人物,小事件的评述,也并非拘囿于如实地反映,并施以简单的怜悯与同情,他试图在这些人物身上。运用自己的思想资源与生活积累来再次审视与思考电影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看看我们成功在哪里,失误在何处,什么应该倍加珍惜,哪些必须坚决摒弃”。总体而言,即努力通过影评的力量,关注小人物的人格品质、生活品质,提升我们对平凡生活的幸福感并指出途径。影评一集主要着眼于人生的进程: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爱是一种心疼的感觉,欲望的代价,没有目标的追寻,想要有个家,哪里有让人永远不渴的水。本集影评则探讨了更深刻的人生主题:艺术的价值,友情的分量,信心的重要,宽容的可贵,生死的超越…… 此外,还有很多很多……读着这些影评,我们会感受到一个神的儿女在人间的使命——成为环境里的光与盐。 2010年1月31日 后记 我的文如漂流瓶 《电影之于人生二集》终于完稿了,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两年前,当《电影之于人生》出版时,我没有想到后来会因之而发生许多事情,也没有想到会有第二集接续。回想起来,真正感慨万千,不能自已。 《电影之于人生》初问世时,我在“我的书吧”搞过一次小型的新书发布会,不算太成功,来的主要是一些亲友和媒体的朋友。2008年1月13日下午,出版社方面在第三极书局举办了一场新书发布暨报告会。这次倒是座无虚席且反应强烈,这主要是拜范国兴牧师与基督教海淀堂朋友所赐。在报告的讨论环节,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听众当场起来愤怒地指责我在书中写了《色·戒》,幸好我当时比较冷静地应对了,否则恐怕报告会就要成批斗会了。 这样的开端也给了我一些提醒与启发,后来,我就开始了以“透过电影看人生”为总题的报告会。两年来,我去过北京、上海、济南、温州、长沙、武汉、广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到过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油画院,南方航空公司等学府与单位,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超星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也邀请我作为讲员,摄制了10集视频报告。报告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几个月之中,点播数将近12万,下载数超过了l万,不少门户网站也加以转载。最近,摄制组又再次邀我去制作新的视频报告。《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媒体也陆续报道了我的书与报告。值得一提的是,我还凭借此书十分荣幸地获得了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成为大陆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三人。这些都给我极大的鼓舞,使我愿意继续写下去、讲下去。 不过,最令我温暖的还是在这一过程中与普通读者的一种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他们有的在博客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有的在网上书店里写下自己真情的留言,有点给我发来邮件与短信,还有的在我的博客与视频留言栏中与我继续讨论。一位网名为wshining的朋友这样表达了她在书店邂逅此书的感受:“《电影之于人生》,是今天看到并阅读并等不及想买下的书……首先吸引我的,是目录,点评的几乎都是我爱看,且看后还想再看的。当然,我对电影对情感对生活的领悟还远远没有到作者石先生的水平,况且,每个人经历不同,对一件事和一个人的看法就会有差别,但倘若一个人说几句话,有五分能和你产生共鸣,那么这个人说的大篇话,也该认真来听听。从电影中看浓缩的人生和人性,再看别人从一部电影看出的感悟,再细想,便不同了。”读着这样的文字,几乎可以感觉到她激动的心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春华老师这样写到她买与读此书的缘由:“我常常感叹自己不知潮流为何物:只看喜欢的书,不时看电视,几乎不看电影,一目十行看报纸。这本书是借回家给喜欢电影的孩子看的,并不在我的兴趣范围内,未料闲暇时随意的翻阅竟让我不能释手。”还有的读者读得很细很深,而且是用心在读,用自己的全部人生经验来读。有个读者在一篇题为《两句话让我流泪》的博文中写道:“回想起来,这些年来,学会如何去爱始终是我自己在苦苦寻找的答案。刚才,我忽然明白,其实这些年来我都错了。让我恍然大悟的是石老师在《阳光下的三种梦想》结尾有意无意说的这句话:‘是啊,太阳照常升起。它是为你升起的,你知道吗?’原来我在寻找的东西根本就不用去寻找,而是一直跟我在一起。原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闭上眼睛,到处乱走,说自己在寻找它。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它是为你升起的。你知道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流泪。”春华老师也发出了这样感叹:“我深深感慨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度分析和大胆猜度,使这部影评具有了强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女人总是以感情作为借口,而男人永远用发怒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人生。我们之所以如此,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的痛苦有人能理解,不相信我们的软弱有人能承担。是的,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有限的,我们谁都不愿意去理解别人的痛苦,我们谁都没有能力去承担别人的软弱。’”当初,我写下这样的文字的确是用心去写的,也希望读者用心去读,而真正发现这样的读者时,还是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欣喜与激动。这些话语如同是空谷的回音,久久回荡。还有个太原的警察朋友在来信中说:“《电影之于人生》业已拜读,其中所揭示出的人生哲理,佩服得六体投地,”并邀请我去他们那里。有个网名为yycc9958的读者还对此书做了这样的总结:“石衡潭的业余影评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他的那些话为什么让网友记住并传扬。犀利,有洞察,是的,但更重要的是说出了我们心中的心里话。在我们这个媒体时代,以一种朴素的形式受到关注的,必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歆歆小倪子也作出了类似的评价:“石衡潭先生以自己的《圣经》知识为背景评价了一部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所用的语言是朴素的、细微的,没有过度的修饰和刻意的晦涩,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博大的悲悯情怀以及独辟蹊径的个性解读。对每一部电影中的人物都会鲜明地指出其人性的软弱,但同时也为他们各自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寄予了深深的怜惜与关怀,让人在感慨与无奈之余仍能感受到些许人性的温暖……” 我的报告听众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有的听众,对我的报告场场不落,我到哪里跟到那里。长沙的一位听众说:你的报告也许会改变我的人生,我对前面的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湖南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说:“我在农大学习几年了,听了许多场报告,今晚的报告是最打动我心的一场。”武汉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说:“我很久没有听到这种富有激情的讲座了,学校可以考虑一下多举办点关于大学生情感和就业方面的讲座……” 真的非常感谢这些知名与不知名的朋友,他们给了我相知相赏的温暖与慰藉。(也请这些朋友恕我事先未征求意见,就引用了你们的语言与文字,如有异议和稿酬要求,请直接与本人联系。)非常感谢出版社董明庆先生,他们给了我极大的宽容与耐心。非常感谢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周岩老师把拙著中的文字作为例句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写序,且一如她教学那样认真仔细。特别感谢音乐人、歌曲作家李广平先生,在本书杀青之时,慨然允诺并且连夜加班,赐下一篇灵性充沛、文辞俱佳的大序。也非常感谢我的亲人朋友,特别是我的妻子李朝霞、儿子石敬宇和外侄李嘉伟,他们给了我生活中的具体帮助与支持,给我创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不然,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本小书何时能与读者见面。成书之际,妻子不辞辛苦逐字逐句校对了全部书稿,纠正了不少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的错误,且赞赏有加,让我终有胆量以之示人。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罗曼·罗兰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生命中的一段经历。约翰·克利斯朵夫刚刚开始音乐生涯时,出过一本小小的作曲集,当时并没有引起音乐界的注意,不过,它却在遥远小镇的三个老头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他们在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来信中表达自己对作曲家的敬意。当时,一心渴望出人头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些小人物的话语,后来,他屡遭困顿,颓唐失意,就忽然想起了这个小镇并乘火车去拜访这三位老人。没有想到,这三位老人竟把他的到来当作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节日,像孩子般兴奋不已。这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受伤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安慰与修复,后来,他的辉煌成功也与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据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我讲这个故事不是想要比附谁谁,而是想说:我们都是孤独的人,我们都需要与渴望真正心灵的沟通与理解,而真正心灵的沟通与理解给人带来的影响与震撼是极其深远的。理解了电影中的人,我们就会理解身边的人;读懂了书本上的话,我们就会读懂亲人朋友的话。因此,我们说话写书都需谨慎,一句好话会温暖一个人,一声冷语会刺痛一个人。“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箴言》12:18)“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以弗所书》4:29) 希望我的一篇篇文章如同一只只漂流瓶,忽略的人可以忽略,视而不见,或把它随意丢在沙滩上,扔回大海中;珍惜的人可以珍惜,认真地打开它,仔细地琢磨它,寄来珍贵的回音…… 2010年2月2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他用慈悲温柔的心肠,去细细地慢慢地品尝电影里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与哀哭的人同哭,与喜乐的人同乐”,去俯就那些和自己一样卑微的芸芸众生,用心灵体验心灵,与高贵的灵魂相遇。 他用信仰穿透现实、追寻一种永恒的生命与精神价值观的眼光,书写自己的生命感受。许多电影,因为他的评论而有了更为敞亮和宽广的阐释空间,这是中国电影的大幸,也是我作为一个热爱电影和音乐的普通观众的大幸。 他用抽丝剥茧的手法,细细地为我们剖析每一部电影深藏的微言大义与生命哲理,让一些导演都惊呼自己拍摄时候忽略的问题;他真正做到了导演和观众的最佳向导。 ——李广平音乐人、曲作家,代表作《你在他,还好吗》、《潮湿的心》等。 石衡潭先生以自己的知识背景评价了一部部有代表性的电影。所用的语言是朴素的,细微的,没有过度的修饰和刻意的晦涩,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博大的悲悯情怀以及独辟蹊径的个性解读。对每一部电影中的人物都会鲜明地指出其人性的软弱,但同时也为他们各自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寄予了深深的怜惜与关怀,让人在感慨与无奈之余仍能感受到些许人性的温暖。 ——歆歆小倪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