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经济的灿烂剧目,国家商业文化的永恒图腾!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两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两大商帮。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称雄500年而不弱;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历经300年而不衰……
本书以晋商和徽商驰骋商海的经验为材料,向后人展示了他们成功的风采,并指出了要达到成功所必须遵循的路径,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手晋商右手徽商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陈建林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商业经济的灿烂剧目,国家商业文化的永恒图腾!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伟大的两大商帮!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两大商帮。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称雄500年而不弱;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历经300年而不衰…… 本书以晋商和徽商驰骋商海的经验为材料,向后人展示了他们成功的风采,并指出了要达到成功所必须遵循的路径,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内容推荐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从而成为后人争相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本书以晋商和徽商驰骋商海的经验为材料,向后人展示了他们成功的风采,并指出了要达到成功所必须遵循的路径,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目录 上篇 左手晋商 第一章 晋商吃苦进取的创业精神 迫不得已走西口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勤俭节约是晋商成功的根本 吃苦造就发迹与梦想 第二章 晋商尽人致用的用人策略 晋商严格的“学徒制” 六必居任人为贤,拒用“三爷” 成功在于识人用人 乔致庸唯人才适用 第三章 晋商宽严并济的管理策略 晋商严格的号令规章 集权一身的经理负责制 联号制: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同业齐心,其力断金 删繁就简的管理方法 有备无患建立风险基金 第四章 晋商运筹帷幄的生意谋略 官生意是笔大生意 蔚泰厚化险为夷之招 建立产销一条龙服务 亦官亦商双重身份 第五章 晋商与时相逐的时势观念 善抓商机乘势而起 把握时局是头等大事 观察之中发现的商机 顺应时势成就大业 第六章 晋商侠义豪爽的性情品质 生意要以“和衷为贵” 再大的风险也要出去闯 行商要守信重诺 用礼节对待每个顾客 经商要能知足常乐 稳健谨慎的处世之风 第七章 晋商声势显赫的八大家族 乔氏家族——白手起家 常氏家族——外贸世家 曹氏家族——太谷巨富 侯氏家族——票号世家 范氏家族——世袭皇商 渠氏家族——祁县大户 亢氏家族——平阳首富 孔氏家族——最后的风光 下篇 右手徽商 第八章 徽商发财致富的行商门道 食盐垄断牟取暴利 一押一退的典当生意 把茶生意做到国外去 在风浪中进行的木材生意 囤积经营的粮食生意 赚尽松民之财的布生意 第九章 徽商长袖善舞的生意手腕 质量是经商的一大要诀 用宣传方式开拓销路 市场信息是经商之本 打造自己的品牌很重要 广开财富的大门 心态平和荣辱不惊 第十章 徽商游刃有余的政治谋术 大树底下好乘凉 利益均沾以求发展 在商言商,亦懂官道 势利不分,以势为先 朝中有人好办事 第十一章 徽商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官商互助成就徽商事业 会馆是徽商的联系之所 公所是徽商的维权之地 利用同乡壮大实力 徽商成功背后的女人 第十二章 徽商客居他乡的别样生活 一掷千金为哪般 附庸风雅蓄养家班 投入巨资大兴教育 为获户籍苦苦打拼 追求价值,建造园林 热心公益慷慨解囊 第十三章 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文化 文人与商人的双重角色 坚守儒商本色 经商余暇爱读书 儒商的重义轻利 饱读诗书,结交官场 贾而好儒生财有道 第十四章 徽商叱咤风云的名人风采 起伏跌宕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以布衣交天子——江春 墨业大家——胡天注 经茶大王——谢正安 布业巨头——汪宽也 白手起家的盐商——鲍志道 试读章节 哥哥我走西口,小妹妹呀实在难留; 手拉着我哥哥的手,送我送到大门口。 哥哥我出村口,小妹妹也有句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止不住地流。 只恨哥哥我不能带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门口。 这是山西的民歌《走西口》中的歌词,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山西人走西口时,妻子送别丈夫,少女告别情郎的依依不舍场面。《走西口》是一首音调悲凉的民歌,哭诉出了山西人不得已走西口的艰辛和辛酸,它让唱者感伤,听者流泪。 走西口是山西人的一段厚重历史,起始于明朝中期,截止于清朝末年。它既承载了山西人的成长与艰辛,也铭刻了山西人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和山西商人的光荣和辉煌。走西口是明清时期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走西口创业的人多如牛毛。他们走西口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发财致富、光宗耀祖,更多的是因为山西是个“穷山恶水”之地。清朝有一个读书人在谈到山西时曾痛心疾首地说:“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阪,汗牛痛仆,仰天续命”。“汗牛痛仆”的意思就是说牛已经累得浑身大汗了,主人仍要使劲抽赶。而耕牛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耕作的主力军,不到万不得已,农民是不会拼命使唤耕牛的。但山西的农民即使如此拼命地在田地里耕种,到头来辛苦耕作出的粮食也不够糊口。清朝·个名叫任启运的人说:“江南二百四十步为亩,山西千步为亩,而田之岁入,不及江南什一”。 不仅如此,更要命的是山西还频频发生灾害。在清政府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山西省面临的灾害达一百多次,也就是说平均三年山西的百姓就要遭遇一次灾害。据历史资料记载,山西最长的一次旱灾竟然长达11年。土地贫瘠,加之频频不断的自然灾害,百姓们穷困到了极点,苦到了极点。当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时,山西人也只能另想谋生的出路了。于是,很多山西人开始孤身一人或“携男挈女”,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创业。(西口,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是长城上的二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在明代,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这里驻扎了大量军队。明朝和蒙古部族关系缓和之后,又被开辟为双方贸易的市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先后出兵平定副匕叛乱,杀虎口又成了供应大军粮草的后勤基地。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山西人进入西北地区的门户。由于来往的客商很多,造成这个地方一度的商业繁荣。) 康熙年间,山西祁县人在口外已经形成了较大势力。归化城的三大旅蒙商号中,就有两个是祁县人创办的,当掌柜的也多是祁县人。祁县南社村人段泰从拉骆驼起家,后来在归化城中创立了一家大旅蒙商号“元盛德”,成了元盛德的财东;祁县城内人张杰和祁城人史大学则是走西口后,靠着做小买卖起家,后与太谷人王相卿创设了大商号“大盛魁”,并发展成为归化城最大的旅蒙商号。看着乡邻一个个在口外发了财,成了巨贾富商,更激起了许多山西人走西口,到外面去闯荡的欲望和信心。 祁县乔家大院的创始人乔贵发出生在康熙年间,但自幼丧父丧母,寄人篱下,受人嘲笑,过着屈辱不堪的生活。长大之后,他在一次本家侄儿的婚礼上,因为无钱无势,被人侮辱。他想到跟自己同龄的人,各个都能娶上媳妇,唯独自己因为穷,没父没母,没有姑娘愿意嫁给自己。于是,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让自己从羞辱和自卑中挣脱出来,活出个人样。于是,在乡邻致富的鼓舞中,他背上行囊,背井离乡走西口。一路上,他跟着老乡,只身来到包头,在老乡的帮助下,他成了一家当铺的伙计,并结识了同是伙计的山西老乡秦先生。由于两人意气相投,说话很是投机,因此结为异姓兄弟。在积累了一些积蓄后,他们就离开了当铺做起了小买卖,两人先后经营了草料、杂货,但都因经营不善一度亏本。无奈之下,乔贵发只能回到祁县种地,让秦先生独自一人留在包头打理买卖。 在乾隆二十年的丰收年里,粮价普遍低落,黄豆价格尤疲,因此秦先生就购存了大批黄豆,用于磨豆腐、生豆芽之用。不料次年黄豆竞成了缺货,价钱节节高涨。秦先生把购存的黄豆出售了大半,获利颇丰。赚钱之后,他专门到祁县把乔贵发接回到包头,两人再次共同合作开设广盛公字号。从此,两人的生意越来越兴隆,财路亨通。乔贵发发了财之后,就回到家乡,为家人盖起了富丽堂皇的大院,供家人居住。 乔贵发只是走西口创业成功中的一人,类似他这样的山西人比比皆是。走西口对于山西人来说,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回忆。西去路遥遥,西去水迢迢,走西口的哥哥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长途跋涉,一条扁担挑着一捆简单的行李,风餐露宿,心里藏着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辛酸,历尽艰难险阻向前走。他们向前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有朝一日能创出一片天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能在家乡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为妻子、儿女盖起可以遮风挡雨的屋子,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些走西口的人真的如愿以偿了,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吃苦精神,终于赢得了丰厚的财富。于是,乔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大院等深宅大院的基石就这样被奠定了,那些当初走西口的汉子们,用几代人的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在西北的草原、荒漠中走出了一条条百年商路。P5-7 序言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两大商帮。晋商在中国历史上称雄500年而不弱;徽商在中国历史上历经300年而不衰。 山西“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阪,汗牛痛仆,仰天续命。”这种地理情况上的先天不足,致使很多山西人走西口去创业,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晋商。 徽州“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这种地少人多的矛盾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跋山涉水走出徽州去谋生,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徽商。 晋商兴起于明初,即14世纪中叶,因当时北方边塞大量驻军,朱元璋实施“开中法”。所谓开中法,即商人运输粮食供边塞军士食用,与朝廷提供的盐引作为交换,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盐场和指定地区贩盐。由于当时的盐是专卖品,因此获利颇丰。晋商抓住这一商机,凭借山西靠近边塞的地缘优势,借“开中法”捷足先登而兴盛起来。 徽商则兴起于15世纪末,在晋商兴起后的一百多年。由于明初时期的“开中法”逐渐出现了种种弊端,明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便改“开中”为“折色”,商人不再用粮食换取盐引,而是以银两换取盐引后才能贩盐,这种变化十分有利于接近盐场集散地的徽商,于是徽商以地缘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而大显身手,从此兴起于商界。 “凡是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所到之处,均设庄贸易,逐渐由小村镇发展为城市。无怪乎东北有“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内蒙有“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青海有“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之说。 徽商所到之处也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他的家乡人,那个地方就只能是个村落。只有等他的乡亲们住进来了,开始开设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一个小村落变成一个小市镇了。” 山西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地理、历史条件,讲求“学而优则商”。当时的山西巡抚刘於义给清朝皇上的奏折中就这样讲:“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人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再次者谋人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意思是说,山西一流人才经商,.二流人才到衙门做事,三流人才方读书应试。这也造成晋商中有大商人,却很少有大学者,并且身上的商贾气息较重的特点。 徽商则恰好相反,徽州人一直都坚持“学而优则仕”的理念。程朱理学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理学观念在徽商中影响极大。在徽州,不管家里多么贫穷,第一件事还是去读书,如果家里实在担负不起读书的费用,这家子弟才去服贾。或者是某人接二连三地中不了进士,也会走上经商之路。所以徽州不仅有大商人,还有大学者,可以说是中国儒商的前身。 晋商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当晋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把积累起来的财富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转向购买土地当地主。到了晋商后期,晋商纷纷花钱买官、捐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商。随着慈禧和光绪的垮台,中国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晋商的垮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徽商致富后大都广置田园,建亭台楼阁,而没有把资本再投资,这样坐吃山空,就算是再富裕的人也总有吃完的那一天。当时食盐专卖和茶叶出口是徽商的主要业务,但后来因为盐商专卖事实上不复存在,茶叶出口又受挫,于是徽商逐渐走向衰落。 晋商徽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大商帮,他们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而他们的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但二者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历史的商帮中,他们也都站在最前面,对后世商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