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火蝴蝶文丛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蒋劲松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科学文化理念研究的思想集成,从对科学的重新审视出发,反思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并重估科学之外其他文化传统的价值,追问如何才能避免科学沙文主义的危害,从而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服务;同时,还重新思考了科学与信仰的关系,努力恢复我们对灵性世界的感悟,从而最终达到精神的自在逍遥与人生的宁静和谐。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加剧,一些原本从事科学哲学、科学史等研究的学者,开始关注科学文化问题,在学术界和公众传播领域都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因其科学与文化并重的特点,被媒体称为“科学文化人”。《火蝴蝶文丛》就是这个群体中有代表性的主要几位作者最新成果的集中呈现。

本文丛秉承“科学文化人”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科学幻想、科学文化、博物生活、科学观念、科技政策及现代化反思六个方面对潜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体察与解读。丛书思想深刻,文风犀利,观念新颖且略带叛逆,语调幽默又不失文雅,几位作者积极、热情、自由、执著的生活态度极具感染力,是一套很有欣赏和珍藏价值的“科学时代思想读本”。

本书为该文丛之一。

目录

总序/i

自序/V

一、破除唯科学主义的“迷思”

1 真相竟如此难得/3

2 黄禹锡、“无纸办公”与猴掌/8

3 幻孕症效应与学术泡沫/11

4 女宇航员绑架案引发的思考/14

5 科学活动的负面效应/17

6 科学观念的负面影响/21

7 科学传播的负面作用/25

8 为什么要讨论科学的负面作用/29

9 唯科学主义的第22条军规/32

10 科学阴谋化与阴谋科学化/35

11 不懂的收获:科学主义的“忽悠”/39

12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42

13 心理脆弱的唯科学主义者/52

14 我们“消费”得起“科学主义”吗/55

15 自然和我们想象的完全相反?/59

二、理解科学之外的“他者”

1 一言难尽“伪科学”/65

2 人类学视野中的“新时代运动”/69

3 占星术引发的“聚贤庄之战”/72

4 另类科学的历程/79

5 风水师认证与科学无关/83

6 笑看“伪科学”PK“伪风水”/89

7 风水争论中的“伪科学”/94

8 黄维是否违反了科普法/99

9 伪科学也有科学价值吗/103

三、建设天人和谐的美好家园

1 斗争何日休/111

2 需要什么样的常识/115

3 不可操作的究竟是什么/118

4 肉票托比的幸福生活/122

5 赛马“安乐死”是哪来的国际惯例/125

6 打开人类中心主义的牢笼/127

7 动物权利的“华山论剑”/131

8 法学视野中的动物权利/134

9 聆听动物的福音/138

10 保护动物就是拯救人类的心灵/142

11 素食者的科学指南/145

12 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读《口腔里的中国人》/149

13 谁说革命者不是吃素的/154

14 从餐桌开始的解放/158

15 “敬畏自然”论战的启示与挑战/162

16 美学视野中的环境/170

四、呼唤科学的人文情怀

1 科学的自主化与民主化/177

2 民主社会中科学的社会控制/180

3 从科学走向民主/185

4 理智的魔鬼还是狂妄的天使?/190

5 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与民主/195

6 反传统主义者的传统思维/201

7 科玄论战与科学主义/205

8 现代化就是“妈的奶最腥”?/209

9 你自己停下来唱歌了吗/212

10 《天龙八部》与9·11/215

五、追求心灵的自在逍遥

1 科学精神的“忏悔录”/221

2 迟到的邂逅/225

3 神学怎么可能是科学呢/229

4 科学主义与神学的非典型配置/233

5 在张力中共同进化的矛盾统一体/237

6 头项的星空与心中的佛性/240

7 摩托车保养与禅有何相干——技术时代的求道之路/243

8 第二次文艺复兴会在西方发生吗/247

9 《黑客帝国》的宗教启示/257

10 太虚科学技术观略述/262

参考文献/272

文章出处详注/276

后记/280

试读章节

老实说,对作为一名素食者的我来说,《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坎贝尔,坎贝尔II 2006)的基本立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并非什么“石破天惊”的新观念,不过是一些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常识而已。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素食者的营养知识和意识都要比肉食者明显高出许多。这再次印证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立场认识论”的观点:边缘人群往往比主流群体更有反思批判能力,看问题更加全面,因而观点往往也更加客观。然而,我仍然惊讶地发现,许多甚至连大多数素食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的理念,仍然没有科学依据,仅仅体现了食品工业利益的迷思(myth)。

从1983到198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中外权威机构精诚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项研究荣获我国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纽约时报》称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然而它在国内的影响却并不很大。反而是在国外,不仅发表了几十篇广为引证的研究论文,而且还为许多国家的电视和平面媒体作为专题广泛报道。

该项研究的主要领导者T.柯林·坎贝尔教授,发表过350篇论文,荣获包括1998年美国癌症研究所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在内的无数奖励,是世界营养学界的最重要权威之一。《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就是他积一生营养学研究心得精心打造的科普杰作,出版之后好评如潮。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C·理查森教授称赞该书在营养学图书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预防医学研究所创始人及所长迪安·奥尼什教授称之为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营养学专著。

多少年来,动物蛋白意味着健康、强壮、进步乃至文明和希望,这一“迷思”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成为不言自明、天经地义的常识。甚至有许多人将近代以来中国国势不振、文化衰退,全都归罪于中国人的饮食传统。基于大量确凿的科学事实,经过严谨的论证,本书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动物蛋白(包括甚至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地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病、白内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患病几率。尤其令人吃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习惯,反而是更加“科学”,更加有利健康的。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在当代中国饮食习惯日益西化的形势下,这一颠覆性的结论无疑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

震惊之余,我们不仅要问:长期以来我们视为天经地义的饮食观念,多少人信誓旦旦地以科学的名义向我们灌输的那些信条,怎么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错误的理念、疾病的祸首?“科学”的食谱怎么会如此不科学?难道过去的科学家和医生们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吗?十几年前在中国进行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健康如此关系重大,为什么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谁或者什么机制在阻碍我们获得正确的信息?

坎贝尔在书中讲述了他是如何克服重重障碍才将这些珍贵的真理向大众传播的。他指出:“整个社会体系,政府、科学界、医疗界、工业界、媒体都将利益置于健康之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会非常默契地合作共谋,试图将真相隐藏起来。我们不能对学界过分相信,因为今天世界各国艳称的产学研一体化,往往导致共谋分赃。“经过无数艰难的考验,我对学界内部有这样的阻力的原因有了一个更深的体会。科学家得到的这些资助都是由像米德·约翰逊营养学实验室、Lederle实验室、BioServe生物工程公司以及以前的宝洁公司,还有达能营养中心提供的。这些都是食品工业和药物工业的衍生机构,他们代表的是科学界和产业界的一种畸形的联姻。你能相信这些所谓‘科学界的朋友’,真正致力于追求科学的真相,而不管结论对他们的影响是好还是坏吗?”

医学教育与药品公司长期以来一直狼狈为奸。医学院的学生、住院医生长期受到药品行业和医药代表的影响,对药物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必要。年轻的医生学到的理念是对于每一种疾病都有一种合适的药物。医生越来越习惯于从制药企业接受各种礼物和帮助,而制药工业则利用这样的小恩小惠来影响医生们的继续医学教育。整个医学学术界心甘情愿地沦为了工业界的前沿阵地,将研究重点放在药物和医疗设备的研究开发上。相比之下,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研究,很难得到资助。正是这一原因,像基因工程、心脏移植手术这样引起轰动而又花费巨大的治疗手段,工业界因有利可图就会大力支持,而营养学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关注。无怪乎,像约翰·麦肯道格尔、埃塞尔斯汀这样通过教给病人正确的生活方式,控制膳食,不用手术就能成功地治疗心脏病的大夫,会受到医学界的排挤。

因此,我们对于医生的建议也要分析,不能迷信。“你不应该先人为主地认为,医生比你的邻居或同事有更多的营养学知识,对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更多。现实情况是,医生并没有接受多少营养学培训,他们向体重超重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多摄入牛奶或是含糖的奶昔作为正餐替代品。也正是这些医生,向那些想减轻体重的患者建议摄人高比例的肉制品和奶制品。也正是这样的医生,向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摄人更多牛奶。医生对营养学的无知给病人带来的恶果实际上是非常令人震惊的。”

至于工业界,他们为了商业利益,将营养的“科学”变成了商业营销的业务。他们不仅不顾公众的健康,而过度夸大宣传其产品的营养价值,掩盖其副作用,甚至于会派间谍密切监视相关科学研究人员的一举一动,针对任何不利于其产品营销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组织对抗性的宣传。他们毫无顾忌地收买科学家,以学术争论的形式掩盖其商业推销真面目,破坏科学界的诚信原则。

近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高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作层次上和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极端产业化紧密相连,而且在自然观层次上表现为对自然的全面征服和控制,在方法论上表现为还原论的大行其道。而《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所揭示的真相,不仅因推崇简朴自然的消费观念而受到鼓励消费的资本主义产业的封锁,而且因提倡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整体综合的研究方法,而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因而受到打压。

在有关蛋白质的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文化偏见和神秘观点。人们往往将蛋白质等同于肉食,等同于健康、强壮甚至是先进文明。近代文明中将自然界的食物链与人类社会中的权势、地位与健康简单等同起来,所以植物蛋白往往被认为是低等的。但是,“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谓低品质的植物蛋白,尽管用于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很稳定,这种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体最需要的蛋白。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是能稳定地赢得‘健康比赛的胜利。”

在营养学的问题上,还原论的思路是错误认识占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可以自信地说,公众对膳食与营养缺乏清晰的认识,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某些科学家仅仅强调细节,而不谈整体。科学家总是花大量时间去分析某个单独的营养素的作用,例如,维生素A是否能预防癌症,或者维生素E是否能够预防心脏病,因此他们总是通过高度抽象化或简单化的分析总结出结论。这种做法实际上低估了自然本身的复杂性。我们总是研究食物中极少的生物化学部分,试图从中得到广泛适用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研究结果的自相矛盾。而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导致科学家和决策者无所适从,并进而导致了公众的困惑、不安和无所适从。”

长期以来,现代科学与历史进步的观念把臂而行。人们总是相信,科学在进步,现代的观念意味着更加准确、真理和理性的发展,古老的信念意味着迷信、教条和可悲的谬误。然而,坎贝尔教授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惊讶地发现,在有关膳食与健康关系的观念上,历史更像是轮回而非进步,许多情况下历史是在退步的。当代耗费1亿美元的“护士健康调查”项目,最后被证明对于预防乳腺癌没有任何帮助。而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塞涅卡早就在批评肉食的危害,其主要思路与今天的认识并无二致。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膳食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一方面癌症等现代富贵病肆虐流行,另一方面大批关于膳食与癌症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著作却尘封在图书馆中,无人问津。新潮的思想未必比得上传统的智慧。

如此看来,《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不仅仅传播了医学和营养学的新知识,它还警示我们,只有挣脱当代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只有始终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科学与工业以及其他当代社会的统治势力的共谋,只有我们真正以理性来尊重一切传统智慧,以毫无偏见的精神来对待世界各民族的多元化,真相才不会被以科学的名义所蒙蔽。

P4-7

序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究天人之际”应该是学者最为重要的使命。而“逍遥”,有似“自由”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地位,是多少古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成为超俗脱尘的“真人”,逍遥于天人之际,自然也成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当然,现在离这一目标相距甚远。然而,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人天逍遥”,不是自诩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而是作为高悬的努力目标,与同道者共勉。

天人之际,幽微深密,如何才能窥其堂奥?于今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以为答案只能是:“从科学出发”。但是,我这并不是要主张将科学知识和方法无限制地绝对化,应用其来解决一切问题。那样就是假定,科学能够提供一切可能的答案,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是人类精神领域最高的成就,是真善美的绝对统一。这正是我在本书中要批驳的唯科学主义的观点。因为,科学研究不过是人类探索天人奥秘的起点,而绝非占有真理的终点。

在科学成为霸权话语的今天,对于自然的可预测性被冒充为真理的唯一标准。幽暗的真理,在科学的刺目的光亮下更加难以洞见。我所谓“从科学出发”,是指不要在科学已经获得的结论处“驻足停留”,而要继续“出发”,超越科学,反思科学,批判科学。这是把科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用科学而不是迷信的态度研究之,即所谓科学的“二阶”研究,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科学探索。借用胡塞尔的用语,就是拒绝所谓没有批判、没有反思的朴素的“自然态度”,重新揭示被遮蔽掉的近代科学与生活世界的血肉联系,从科学主义的强势话语霸权下,将人类生活的多维度视角从失语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元文化的自由发展。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不断追求真理,永不停步的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关心人的实际生存状态的人文态度。

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这一立场大概也是火蝴蝶文丛其他作者的共同态度。国内一些科学文化界的研究者,通过通俗的大众文本,将国外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学术常识的成果进行传播,却被一些或者误解或者恶意的人士说成是在“反科学”。可见国内科学主义泛滥猖獗的程度,也从另外一面凸显了包括本书在内相关工作的重要性。

本书的全部内容,主要是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过的随笔、书评,极少数是通俗易懂的学术文章。汇集成本书时,从内容到标题都做了适当修改、补充和删节,以使本书成为一个具有相对自足统一的整体。全书共分五章,其演进的基本思路大体如下:

(一)研究科学理念和活动的真相,全面分析科学活动、观念与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剖析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深刻根源,揭示作为社会活动的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破除视角单一、立场偏颇的科学主义“迷思”。

(二)理解科学之外的“他者”,认识科学的特质与限度,欣赏非科学活动与观念的价值和意义,倡导“凯撒的归凯撒,科学的归科学”,让科学与非科学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三)揭示在近代科学所预测和控制的向度之外,人类与自然之间还有更加深厚密切的关系,自然并非人类予取予求的奴隶,而是应该以敬畏之心相待的生命之源,提倡在科学昌明的新时代中重建天人和谐的美好家园。

(四)论证科学应为人类生活服务,而非人类臣服于科学沙文主义,呼吁科学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呼唤科学的人文情怀。

(五)说明近代科学是人类精神演进的一个新阶段和特殊形态,它与各种宗教和传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主张科学和宗教进行良性互动,充分挖掘人类的精神资源,实现心灵的自在逍遥。  虽然60篇文章的分布与编排大致符合上述的思路,然而由于其写作各有其语境文脉(context),概念所指各有参差,作者本人思想又“与时俱进”,所以正如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那样,它们具有其固有的片段性,未必能那么严丝合缝地嵌合到我现在给它们“重构”的“宏大叙事”中去。表达的重复和重叠,意义的偏离和溢出,乃至思想的自相矛盾和自我解构在所难免。维特根斯坦说其《哲学研究》的写作风格“就像是在漫长而错综的旅行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风景速写”,并解释说,“当我违背它们的自然倾向而试图进一步强迫它们进入单一方向的时候,我的思想马上就变成了跛子”。当然,我以此来掩饰本书思想之凌乱矛盾,难免鱼目混珠的嫌疑,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未必不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宿命。只是维特根斯坦比别人更加诚实地直面这一宿命。

收录的文章中有一些是与时贤商榷掐架之作,若依作者本意,更愿意保留当时面目,甚至如果论敌同意,最好能将双方的辩驳都收入书中,以便读者了解对话全貌。然而处于多方面的考虑,本书作了一些技术处理,更像是自说自话的独白,这里要向论敌和读者说声抱歉。为了便利有兴趣者的查索,书后给出了各篇的原始出处以及相关的语境。

本书涉及面广,相关问题异常复杂,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因此错误难免。读者诸君如有希望商榷者,欢迎交流。

2007初夏

于清华新斋

后记

编完此书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成绩实在不太怎么拿得出手。本文丛主编刘兵教授曾经给学术著作提出过一个在我看来堪称底线的标准:10年之后还会有人读,本书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标准,我表示深刻的怀疑。叶秀山先生对于年轻学者写随笔不太赞同,因为深入浅出需要更高的能力。若以此作为标准,当然可以想见本书的缺陷,也给作者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努力的目标。

即使如此,我仍然要说,本书的确反映了我这些年诚实和认真的思考,虽然许多地方显得如此的幼稚和缺乏深度。也许,我并没有说出所有内心要说的话,但这里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这是我的第一本文集,与我10年前出版的博士论文相比,更加体现了我的个性和思想。

古人有云:饮水思源,又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里,我想说“滴水也当思源”。因此,虽然这本小书不足挂齿,我仍然想借此机会表达我个人对许许多多有恩于我者的感恩之情。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从小就培养我对学术的热爱;感谢我的母亲,她的善良、忍耐、热心、克己为人,对我人格养成的影响最为深刻。我的小学老师王乃珍先生,让我知道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我的中学物理老师黄瑞庭先生,让我感受到物理学的令人震撼的魅力。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何宗芳先生,他的古文教学和书法给我们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翁恩琪先生让感受到科学思维的简洁优美。政治经济学老师华民先生使我对《资本论》奇妙的辩证逻辑着迷,不仅让我当时成为马克思的狂热粉丝,我还因此踏上了追求真理的漫长道路。

硕士导师、清华大学的曾晓萱老师,坚持高标准要求和立志报效国家的精神,在我颓废和懈怠的时候始终鞭策着我重新奋起。博士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大椿老师,他对我这样顽劣而另类的学生总是无比的耐心和包容,循循善诱,让我感激不尽。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同学季明先生,我和他一起长达4年无忧无虑的民科式的哲学讨论,那是我一生难忘的美妙时光。最后,我一生最为亲密的伴侣和朋友何冰女士,我已经无法表达对她的感恩心情,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牢牢结合在一起,难分彼此。还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感恩,他们有的恩德甚至比前面所述者更大,不方便一一罗列,但都深埋在我的心里,永志不忘。

本书列入火蝴蝶文丛出版,当然要感谢刘兵教授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联系、要感谢科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眼光和勇气。由于刘兵的“引诱”和“蛊惑”,近些年开始与所谓“科学文化人”来往较多,颇受启发,也有一些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虽然彼此之间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更不是仅仅为了利益而组成的学术帮派,尽管还时有观点交锋,但感觉总体上属于君子之争,在基本的学术品味和风格上也存在着一些家族相似的特征,可以共同享受追求真理的乐趣。也许,以后在学术观点等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分歧乃至针锋相对的论战,但这几年共同探索真理的友谊应该不会褪色。

2002年所谓“科学文化人”发表著名的《科学文化宣言》时,还曾被指责为鼓吹“反科学”思潮。经过这些年的不断澄清,再加上关于“敬畏自然”的大讨论,以及关于“废除中医”和“在科普法中废除反伪科学条款”的相关风波所引发的思考,中国科学界对于“唯科学主义”错误和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在我看来不仅反映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科学界的退潮,更体现了相关科学文化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深入,而且也向科学文化研究和科学传播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意味着,不应停留在对那些粗陋的科学主义版本批判的层次上,对现代性的反思应该更加深入。例如,不仅对于科学,而且对于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民主以及人文主义的观念都应当进行深入的反思。这些年来,“科学文化人”们主要是在进行批判的工作。我认为,也许今后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建设性的工作;如拓宽科学概念,突破仅把近代西方科学当作科学标准的束缚,努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将多元化的精神引入到科学概念内部等等。而要做到这些,自然需要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作为前提。

在这个资讯泛滥、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在普遍舍本逐末,追逐虚名浮利,不甘寂寞,竞相争夺话语权,急于制造噪声的背景下,是否能做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自然是个极高的标准。然而,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止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是内在于每个生命之中的!

2007年初夏

于清华新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