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医家滑寿编撰《诊家枢要》一书,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对后世医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滑氏认真总结了《内经》、张仲景辨脉法、《难经》、《脉经》流传以来的精华,对脉法研究透彻精当,条理清晰,文字短小明白,是明代医家喜闻乐见的脉学读物。如王纶、皇甫中、薛己、汪机、张介宾等医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曾以各种方式对《诊家枢要》的内容予以引述,以彰明自己赞同滑寿脉法的观点。
明·李时珍编撰《濒湖脉学》是我国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一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是备受中医工作者喜爱的入门读物。
本书由元末著名医家滑寿编纂,成书于1364年。1卷,19篇。全书首先记载了枢要玄言、左右手配脏腑部位、五脏平脉、四时平脉、《内经》三部脉法、呼吸沉浮定五脏脉、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三部所主等脉法基础:其次又从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提纲,举、按、寻持脉之要,察脉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之别,脉贵有神等论述持脉手法;再次从脉阴阳类成,兼见脉类、诸脉宜忌类、验诸死证类、死绝脉类、五脏动止脉、妇人脉法、小儿脉法等论述临证脉类;最后介绍脉象统会16种脉象以及歌诀。
本书篇幅短小,要言不烦,贴切临床,是一部流传很广且颇有影响的脉学著作,在中医诊断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对临床仍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可供各科临床医生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习阅。
本次整理以明刻《明医指掌》附刻《诊家枢要》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素问》、《脉经》、《景岳全书》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李时珍和他编撰的《本草纲目》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他的《濒湖脉学》也是我国中医脉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成书于1564年。1卷。本书广泛吸取《素问》、《难经》、张仲景《伤寒论》及王叔和《脉经》等传统名著的精华,采撷当时颇有见树医家的独到见解,并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编成此书。本书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体形态。相类脉的鉴别、主病等,特别是李氏把27种脉象歌诀化,文字简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成后世脉学传播的主流。至今仍是备受中医工作者喜爱的入门读物。书后附有的《四言举要》实际上是李言闻依据南宋名医崔嘉言的三传弟子张道中《西原脉诀》删补更名而成。《四言举要》在明清广泛传播,对明清脉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次整理以明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多种清刻本以及《素问》、《难经》、《脉经》、《诊家枢要》、《四诊心法》等书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方便读者学习。
脉阴阳类成
浮,不沉也。按之不足,轻举有余,满指浮上,日浮,为风虚运动之候。为胀,为风,为痞,为满不食,为表热,为喘。浮大伤风鼻塞,浮滑疾为宿食,浮滑为饮。左寸浮,主伤风发热,头疼目眩及风痰;浮而虚迟,心气不足,心神不安;浮散,心气耗,虚烦;浮而洪数,心经热。关浮,腹胀;浮而数,风热入肝经;浮而促,怒气伤肝,心胸逆满。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浮而芤,男子小便血,妇人崩带;浮而迟,冷疝脐下痛。右寸浮,肺感风寒,咳喘清涕,自汗体倦;浮而洪,肺热而款;浮而迟,肺寒喘嗽;关浮,脾虚,中满不食;浮大而涩,为宿食;浮而迟,脾胃虚。尺浮,风邪客下焦,大便秘;浮而虚,元气不足;浮而数,下焦风热,大便秘。
沉,不浮也。轻手不见,重手乃得,为阴逆阳郁之候。为实,为寒,为气,为水,为停饮,为瘕瘕,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沉细为少气,沉迟为痼冷,沉滑为宿食,沉伏为霍乱。沉而数内热,沉而迟内寒,沉而弦心腹冷痛。左寸沉,心内寒邪为痛,胸中寒饮胁疼。关沉,伏寒在经,两胁刺痛;沉弦,痃癖内痛。尺沉,肾脏感寒,腰背冷痛,小便浊而频,男为精冷,女为血结;沉而细,胫酸阴痒,溺有余沥。右寸沉,肺冷,寒痰停蓄,虚喘少气;沉而紧滑,咳嗽;沉细而滑,骨蒸寒热,皮毛焦干。关沉,胃中寒积,中满吞酸;沉紧,悬饮。尺沉,病水,腰脚疼;沉细,下利,又为小便滑,脐下冷痛。
迟,不及也。以至数言之,呼吸之间,脉仅三至,减于平脉一至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浮而迟,表有寒;沉而迟,里有寒。居寸,为气不足;居尺,为血不足。气寒则缩,血寒则凝也。左寸迟,心上寒,精神多惨。关迟,筋寒急,手足冷,胁下痛。尺迟,肾虚便浊,女人不月。右寸迟,肺感寒,冷痰气短。关迟,中焦寒,及脾胃伤冷物不食;沉迟,为积。尺迟,为脏寒泄泻,小腹冷痛,腰脚重。
数,太过也。一息六至,过平脉两至也。为烦满,上为头疼上热,中为脾热口臭,胃烦呕逆。左为肝热目赤,右下为小便黄赤,大便秘涩。浮数表有热,沉数里有热也。
虚,不实也。散大而软,举按豁然,不能自固,气血俱虚之故也。为伤暑,为虚烦多汗,为恍惚多惊,为小儿惊风。
实,不虚也。按举不绝,迢迢而长,动而有力,不疾不迟,为三焦气满之候。为呕,为痛,为气塞,为气聚,为食积,为利,为伏阳在内。左寸实,心中积热,口舌疮,咽疼痛;实大,头面热风烦躁,体痛面赤。关实,腹胁痛满;实而浮大,肝盛,目暗赤痛。尺实,小便涩,小腹痛;实而滑,茎痛淋沥,溺赤;实而大,膀胱热,小便难;实而紧,腰痛。右寸实,胸中热,痰嗽烦满;实而浮,肺热,咽燥痛,喘嗽气壅。关实,伏阳蒸内,脾虚食少,胃气滞;实而浮,脾热,消中善饥,口干劳倦。尺实,脐下痛,便难,或时下利。
洪,大而实也。举按有余,来至大而去且长,腾上满指,为经络太热、血气燔灼之候。为表里皆热,为烦,为咽干,为大小便不通。左寸洪,心经积热,眼赤,口疮,头痛,内烦。关洪,肝热及身痛,四肢浮热。尺洪,膀胱热,小便赤涩。右寸洪,肺热毛焦,唾粘咽干;洪而紧,喘急。关洪,胃热反胃呕吐,口干;洪而紧为胀。尺洪,腹满,大便难,或下血。
微,不显也。依稀轻细,若有若无,为气血俱虚之候。为虚弱,为泄,为虚汗,为崩漏败血不止,为少气。浮而微者阳不足,必身体恶寒;沉而微者阴不足,主脏寒下利。左寸微,心虚,忧惕,荣血不足。关微,胸满气乏,四肢恶寒拘急。尺微,败血不止,男子伤精尿血,女人漏下崩中。右寸微,上焦寒痞,冷痰不化,中寒少气。关微,胃寒气胀,食不化,脾虚噫气,心腹冷痛。尺微,脏寒泄泻,脐下冷痛。
弦,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弓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为痛,为疟,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盗汗,为寒凝气结,为冷痹,为疝,为饮,为劳倦。弦数为劳疟,双弦胁急痛,弦长为积。左寸弦,头疼心惕,劳伤盗汗乏力。关弦,胁肋痛,痃癖;弦紧,为疝瘕,为瘀血;弦小,寒癖。尺弦,少腹痛;弦滑,腰脚痛。右寸弦,肺受风寒,咳嗽,胸中有寒痰。关弦,脾胃伤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为饮。尺弦,脐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缓,不紧也。往来纡缓,呼吸徐徐,以气血向衰,故脉体为之徐缓尔。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浮缓,为风;沉缓,血气弱。左寸缓,心气不足,怔忡多忘,亦主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结。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寸缓,肺气浮,言语短气;关缓,胃弱气虚;浮缓,脾气虚弱;不沉不浮,从容和缓,乃脾家之本脉也。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浮缓,肠风泄泻;沉缓,小腹感冷。伤寒脉大为病进,脉缓为邪退。
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为血实气壅之候,盖血不胜于气也。为呕吐,为痰逆,为宿食;滑而断绝不匀者,为经闭。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数为结热。左寸滑,心热;滑而实大,心惊舌强。关滑,肝热,头目为患。尺滑,小便淋涩,尿赤,茎中痛。右寸滑,痰饮呕逆;滑而实,肺热,毛发焦,膈壅,咽干,痰嗽,目昏,涕唾粘。关滑,脾热,口臭,及宿食不化,吐逆;滑实,胃热。尺滑,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利,妇人主血实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孕。
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极难,三五不调,如雨沾沙,如轻刀刮竹然,为气多血少之候。为少血,为无汗,为血痹痛,为伤精;女人有孕为胎痛,无孕为败血病。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肋胀胁满,身痛。尺涩,男子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若有孕,主胎漏不安。右寸涩,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闭,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经云: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P21-25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得比较好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只要把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厚积淀与临床经验的活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近百余年西学东渐,再加上当今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作用,使得一些中医师诊治疾病,常以西药打头阵,中药作陪衬,不论病情是否需要,一概是中药加西药。更有甚者不切脉、不辨证,凡遇炎症均以解毒消炎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对诊疗实践的指导,则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对此,中医学界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从国家社会的需求出发,应该在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展开。当务之急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倡导求真求异,学术民主的学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首先是参师襄诊,拜名师制订好读书计划,因人因材施教,务求实效。论其共性则需重视“悟性”的提高,医理与易理相通,重视易经相关理论的学习;还有文献学、逻辑学,生命科学原理与生物信息学等知识的学习运用。“悟性”主要体现在联系临床,提高思想思考思辩的能力,破解疑难病例获取疗效。再者是熟读一本临证案头书,研修项目精选的书目可以任选,作为读经典医籍研修晋阶保底的基本功。第二是诊疗环境,我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与诊所、病房与门诊可以兼顾,总以多临证多研讨为主。若参师三五位以上,年诊千例以上,必有上乘学问。第三是求真务实,“读经典做临床”关键在“做”字上苦下功夫,敢于置疑而后验证、诠释进而创新,诠证创新自然寓于继承之中。
中医治学当溯本求源,古为今用,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归宿,认真继承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诊疗经验,做到中医不能丢,进而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实施。厚积薄发、厚今薄古为治学常理。所谓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
综观古往今来贤哲名医均是熟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者。通常所言的“学术思想”应是高层次的成就,是锲而不舍长期坚持“读经典做临床”在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应足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的精华。笔者以弘扬巾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一定要具备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当然是在继承为基础上的创新;学术思想必有理论内涵指导临床实践,能以提高防治水平;再者学术思想不应是一病一证一法一方的诊治经验与心得体会。如金元大家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自述“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于刻苦钻研运气学说之后,倡“六气皆从火化”,阐发火热病证脉治,创立脏腑六气病机、玄府气液理论。其学术思想至今仍能指导温热、瘟疫的防治。非典型传染性肺炎(SARS)流行时,运用玄府气液理论分析证候病机,确立治则治法,遣药组方获取疗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福群众。毋庸置疑刘完素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楷模,而学习历史,凡成中医大家名师者基本如此,即使当今名医具有卓越学术思想者,亦无例外,因为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指出,培养临床中坚骨干人才,造就学科领军人物是当务之急。在需要强化“读经典做临床”的同时,以唯物主义史观学习易经易道易图,与文、史、哲,逻辑学交叉渗透融合,提高“悟性”指导诊疗工作。面对新世纪东学西渐是另一股潮流,国外学者研究老聃、孔丘、朱熹、沈括之学,以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现状。譬如老聃是中国宇宙论的开拓者,惠施则注重宇宙中一般事物的观察。他解释宇宙为总包一切之“大一”与极微无内之“小一”构成,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一寓有小一,小一中又涵有大一,两者相兼容而为用。如此见解不仅对中医学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对宏观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链接,纳入到系统复杂科学的领域至关重要。近日有学者撰文讨论自我感受的主观症状对医学的贡献和医师参照的意义;有学者从分子水平寻求直接调节整体功能的物质,而突破靶细胞的发病机制;有医生运用助阳化气,通利小便的方药能同时改善胃肠症状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还有医生使用中成约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运用非线性方法,优化观察指标,不把增生前列腺的直径作为惟一的“金”指标,用综合量表评价疗效而获得认许,这就是中医的思维,要坚定地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了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培育名医的研修项目,先从研修项目中精选20种古典医籍予以出版,余下50余种陆续刊行,为我们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只要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进、学有所成。治经典之学要落脚临床,实实在在去“做”,切忌坐而论道,应端正学风,尊重参师,教学相长,使自己成为中医界骨干人才。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为重要。让我们互相勉励,为中国中医名医战略实施取得实效多做有益的工作。
王永光
200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