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冠心病对证自疗/常见病对证自疗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杨关林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常见病对证自疗丛书”之一,细致地讲解了西医怎样看待冠心病以及怎样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如何看待冠心病以及怎样治疗,两者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如何结合运用。特别增加了专门论述西医常见诊疗方法、如何选择中医西医、具体病证的中医指导性方药、名医临证心得(具体病证与具体方药的使用心得)、分型验案等内容。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西医治疗的异同,并收集了近年来中医名家的辨治理论和临床分证辨治医案。全书理论周详、医案分型全面,相信能对读者的临床治疗和学术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冠心病的中西医治疗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冠心病的辨证思路和分型辨治医案。医案部分,收集证型全面、治疗效果确实,体现了中医学对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水平。本书适合中医临床专业人士、医学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冠心病患者及家属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冠心病的病理钒制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与血循环概要

  二、冠心病诊疗现状

 第二节 冠心病的形成

  一、冠心病定义及病理机制

  二、流行病学观察下的冠心病

第2章 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分型诊断与急症处理

  一、心绞痛

  二、急性心肌梗死

  三、缺血性心肌病

  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五、心脏停搏

 第二节 冠心病常见治疗手段

  一、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三、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四、PMR及TMR

 第三节 冠心病患者的常见疑问

第3章 妇何选择中西医

 第一节 中西医诊疗模式的不同

  一、西医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二、西医的诊疗模式

  三、中医的诊疗模式

  四、看西医还是看中医

 第二节 中医的人体观与诊疗技术

  一、脏腑体系

  二、经络体系

  三、辨证论治

  四、四诊

  五、方药

  六、针灸

第4章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第一节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

  一、冠心病的病机

  二、辨证分型

 第二节 不同证型方药指导

  一、心血瘀阻

  二、寒凝心脉

  三、痰浊内阻

  四、气血虚弱

  五、心肾阳虚

  六、心肾阴虚

第5章 名医临证心得

 第一节 心肌梗死

  邓铁涛临证心得

  周次清临证心得

  邵念方临证心得

 第二节 心律失常

  林钟香临证心得

  奚凤霖临证心得

  张鹤一临证心得

  周宜轩临证心得

 第三节 心绞痛

  程丑夫临证心得

  顾宁临证心得

  李明富临证心得

  李世文临证心得

  沈宝藩临证心得

  汪慰寒临证心得

  张琪临证心得

 第四节 心力衰竭

  邓铁涛临证心得

  柯雪帆临证心得

  李介鸣临证心得

  颜德馨临证心得

  詹文涛临证心得

  周次清临证心得

第6章 辨征分型治疗验案

 第一节 心肌梗死

  一、心气、血、阴不足

  二、胸阳不振

  三、气滞血瘀

  四、痰瘀阻滞

  五、其他证候

 第二节 心律失常

  一、心气、血、阴不足

  二、胸阳不振

  三、痰浊、瘀血

  四、心脾两虚

  五、其他证候

 第三节 心绞痛

  一、心气、血、阴不足

  二、胸阳不振

  三、痰浊、瘀血

  四、其他证候

 第四节 心力衰竭

  一、心气、血、阴不足

  二、心阳虚

  三、水饮、痰、瘀致病

  四、其他证候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二)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1.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1)脂纹:早期病变。肉眼观察下,主动脉的脂纹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为帽针头大小斑点及宽1-2mm、长短不一的黄色条纹,不隆起或稍微隆起于内膜表面。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局部区域有充满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泡沫细胞)以及纤维组织。病变随年龄不同出现于动脉分支的不同管段。在婴儿期出现于主动脉,不分种族、性别和环境,所有儿童在10岁时主动脉内均出现脂纹,脂纹随年龄逐渐增加,在25岁时,占主动脉内膜面的30%-50%,但到老年,它并不继续扩展。通常在15岁时可见到冠状动脉出现脂纹,随着年龄增长而累及更多的内膜。脂纹也出现于所有人群的脑动脉。一般认为脂纹是可逆的,但尚无确切证据。

(2)纤维性斑块:肉眼观察下,纤维斑块为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随着斑块表层的胶原纤维不断增加及玻璃样变,脂质被埋于深层,斑块乃逐渐变为瓷白色。显微镜下观察,斑块表面为一层纤维帽,乃由多量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及大量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弹性纤维、蛋白聚糖及细胞外脂质)组成。纤维帽之下有不等量的增生的SMC、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以及细胞外脂质及基质。它不像脂纹一样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斑块在30多岁时首先出现于腹主动脉、冠状动脉和颈动脉,随着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地增多。它的出现男性早于女性,主动脉早于冠状动脉。

(3)粥样斑块:亦称粥瘤。肉眼观察下,为明显隆起于内膜表面的灰黄色斑块。切面:表层的纤维帽为瓷白色,深部为多量黄色粥糜样物质(脂质和坏死崩解物质混合存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帽趋于老化,胶原纤维玻璃样变。SMC陷于细胞外基质中。深部为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质,其内富含细胞外脂质,并见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钙化等。底部和边缘有肉芽组织增生,外周可见少许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中膜SMC呈不同程度萎缩,中膜变薄。外膜可见新生毛细血管、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外膜炎症(慢性主动脉周围炎)可能是对粥瘤中的类蜡质(一种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黄色蜡样物质)成分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4)复合病变

①斑块内出血:在粥样斑块的边缘常见到许多薄壁的新生血管。在血流剪应力作用下,这些薄壁血管常易破裂出血,可形成血肿,使斑块更加隆起,其后血肿被机化。

②斑块破裂: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斑块破裂常形成溃疡(粥瘤性溃疡)及并发血栓形成,坏死性粥样物质可排入血流而造成胆固醇栓塞。斑块破裂常见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和股动脉。富含软的细胞外脂质的斑块,特别是脂质池偏位时,容易破裂。斑块外周部分纤维最薄,胶原、氨基葡聚糖及SMC的含量较少,含有细胞外脂质较多,抗张力强度较差,该处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浸润也最多。因此,破裂往往发生在纤维帽的外周。

③血栓形成:表浅的或由于斑块破裂造成较深的内膜损伤,均可使胶原暴露,通过von Willebrand因子的介导,引起血小板的聚集而形成血栓,可引起器官动脉阻塞而导致梗死(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的机化及再通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该支动脉的血流,有助于保持梗死灶周围心肌的存活。

④钙化:多见于老年患者。钙盐可沉积于坏死灶及纤维帽内,动脉壁因而变硬、变脆。钙化灶可进而发生骨化。

⑤动脉瘤形成:严重的粥样斑块底部的中膜SMC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以致逐渐不能承受血管内压力的作用而扩张,形成动脉瘤。另外,血流可从粥瘤溃疡处侵入主动脉中膜,或中膜内血管破裂出血,均可造成中膜撕裂,形成夹层动脉瘤。

2.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了,主要学说有以下几种。

(1)脂源性学说:此学说基于高脂血症与本病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也证明,给动物喂饲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饮食可引起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相似的血管病变。高脂血症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人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壁SMC增生,并形成斑块。

(2)致突变学说:此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滑肌细胞为单克隆性,即由一个突变的SMC产生子代细胞,迁移人内膜,分裂增生而形成斑块,犹如平滑肌瘤一般。引起突变的原因可能是化学致突变物或病毒,其根据是,若女性的二倍体细胞核中x染色体的任一个基因是杂合子,机体将由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的细胞混合组成(镶嵌性)。目前以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作为检测这两个等位基因的标记物。G-6-PD有两个异构体(A及B)。若增生病变来自镶嵌个体的单个细胞,仅含有一个表型的G-6-PD,而正常组织则含有两个表型。Benditt等在检查杂合子黑人妇女的正常主动脉及斑块中发现,斑块由产生一种表型的G-6-PD的SMC组成,而正常动脉壁则由两种表型G-6-PD的SMC混合组成。因此认为这些病变是单克隆来源。

(3)损伤应答学说:此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至少有两个途径。①各种原因(机械性、低密度脂蛋白、高半胱氨酸、免疫性、毒素和病毒等)引起内皮损伤,使之分泌生长因子,并吸引单核细胞黏附于内皮。单核细胞迁移入内皮下间隙,摄取脂质,形成脂纹,并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样生长因子。脂纹可直接演变为纤维斑块,或由于内皮细胞脱落而引起血小板黏附。这样,血小板、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均可产生生长因子,刺激中膜SMC增生。增生病灶内的SMC也司分泌PDGF样生长因子。②内皮细胞受损,但尚完整,内皮细胞更新增加,并产生生长因子,从而刺激中膜SMC迁移进入内膜,SMC及受损内皮细胞均可产生PDGF样生长因子,这种相互作用导致纤维斑块形成,并继续发展。

损伤应答学说实际上也是一种炎症观点。近年来,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炎症学说又重新被强调。

(4)受体缺失学说:人纤维母细胞有LDL受体。已知该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等全身各种组织细胞膜表面。血浆LDL与LDL受体结合后,聚集成簇,被吞人细胞,并与溶酶体融合。LDL被细胞摄取的量取决于细胞膜上受体的多少,若LDL受体数目过少,则导致细胞从循环血中清除LDL减少,从而使血浆LDL升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由于细胞表面LDL受体功能缺陷而导致血浆LDL水平极度升高。患者多在早年发生冠心病而死亡。

(5)溶酶体学说:溶酶体功能的改变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作用。因为溶酶体酶涉及细胞老化、脂褐素或“老年色素”的积聚。动脉平滑肌细胞脂质的增加可能与溶酶体胆固醇酯水解酶的活性相对不足有关,因而导致细胞内胆固醇的聚积,此作用可能通过溶酶体脂质负荷过度而增强,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和细胞外脂质沉积。对于胆固醇贮积病的患者,由于缺乏溶酶体胆固醇水解酶,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6)细胞凋亡学说:细胞凋亡是与机体组织自稳机制有关的主动性死亡,是细胞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程序的生理性死亡。根据遗传素质,各种细胞损伤性刺激可改变遗传信息的转录和(或)翻译,形成死亡蛋白,后者能激活核酸内切酶,引起核染色质的凝集,标志着凋亡的开始,不可复性的胞质损害继之发生。形态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核固缩、DNA非随机降解成小片段、胞质浓缩、胞膜皱褶或“出芽”,后期裂解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y)或者膜受损发生继发性死亡,凋亡细胞外周多无炎症反应。氧化修饰LDL可通过TNF受体、Fas和Jun、CD36以及caspase-3的激活等多种途径诱导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或巨噬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可能成为目前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途径。灶性炎症、血小板黏附、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或病毒引起的局灶感染已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先兆,细胞凋亡可能单独或与这些因素共同参与这一过程。

P16-19

序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慢性病和其他一些健康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高血压、糖尿病、失眠、脾胃病等困扰着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在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面前,中医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极好效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与西医结合,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诊疗部分。相应地,大量有关慢性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图书陆续面世。这种情况无疑为广大患者和有关医务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宽了患者和医师的治疗选择范围,也促进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市面常见的此类图书,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憾。主要是中西医对比与结合的阐述不够,简单罗列中医验方而不作解析,虽有大量医案却无原则性的用药指导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读者对内容理解似是而非,有些问题甚至越看越糊涂,或者盲目地就此偏废中医或偏废西医。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研究,组织编著了这套“对证自疗”丛书。

以往出版的有关慢性病的图书,大多是单纯的西医诊疗技术或中医验方罗列,而本丛书则加强了中西医对比与结合的内容。细致地讲解了西医怎样看待疾病以及怎样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如何看待同一个疾病以及怎样治疗,两者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如何结合运用。

以往常见的慢性病图书中,虽然罗列很多验方验案,但是医家为什么这样用药,对于此种疾病可以将哪种方药作为基础进行加减运用,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大多没有详细阐述。本丛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编著,试图加以解决。特别增加了专门论述西医常见诊疗方法、如何选择中医西医、具体病证的中医指导性方药、名医临证心得(具体病证与具体方药的使用心得)、分型验案等内容。

在中医论治方面,编著者紧扣“辨证”,以此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医精髓。中医治病注重“病”的异同,同时更加重视的是“证”的异同。一种病的证型可分为多种,而一种证型往往变化多端。譬如“糖尿病”,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辨证为阴虚、气阴虚、虚热、上中下三消等证型分治,以期合理、精确地控制病情和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常见的对糖尿病验方简单罗列,而不分型阐述的做法,无疑是不足取的,甚至会迷惑误导患者,以致适得其反。鉴于此,本丛书编著过程中对于分型辨治尽可能作出细致深入地阐述。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医师及患者了解某种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全貌,本丛书以某种常见病为一册,详细介绍了中西医治疗的异同,并收集了近年来中医名家的辨治理论和临床分证辨治医案。全书理论周详、医案分型全面,相信能对读者的临床治疗和学术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患者朋友如运用本书中的治疗方法,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编 者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