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皇帝,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于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
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论辈分,他是汉献帝如假包换的远房叔父。这一点是汉献帝通过查文献资料亲自考证了的,一点也不带假,汉献帝还当面叫过他皇叔。
在此之前,刘备经常在人们面前自称是汉室宗亲,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论证,难免有人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自从皇上对他的身份进行了专门鉴定,而且亲口称他为皇叔后,他这个帝室宗亲的出身就具有了权威性和合法性。自从有了皇叔这个称号,他的政治地位便与日俱增,声望日益提高。后来人们干脆不叫他刘豫州之类的官名了,而是直接称他为刘皇叔。这样,刘皇叔就成了刘备的别名,也是戴在刘备头上一个耀眼的光环。
别看刘备是汉室宗亲,可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一生。他少年丧父,孤苦贫困,与母亲靠贩鞋子、织草席为生。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经常受人接济。后来,在同族一个叫刘元起的叔叔资助下,他读了一些书,结识了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同学。他的老师卢植、郑玄都是当年的名士,后来还在朝廷做了高官。
可能由于刘母没有像孟母一样三次搬迁,结果刘备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学习不努力,还沾染上了一些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坏毛病。结果学业荒废,没有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
后来,他在老师卢植的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可能是由于工作不太认真,或是其他原因,不久便失业了,只落得个子承母业,贩履织席为生了。
有史以来,在太平盛世中,不好好读书的入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孔夫子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平时期,人才的竞争是最大的竞争,而人才的脱颖而出,靠的是读书学习。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有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注重教育,采取“学而优则仕”的政策鼓励人们去读书学习。一些穷苦的学子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只能盼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好愿望的实现了。
可是刘备不是一个好学生,当别的同学通过读书有了自己的前途,做了大官时,他还穿梭于市井之中,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他的同学公孙瓒就是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直至当上了北方四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不好好读书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呢?那也不尽然,他们需要等待时机,等待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的时机。在乱世之中,有枪就是草头王。谁的武功高,谁的拳头硬,谁的嗓门大,谁的人马多,谁就有说话的权力。因此,在社会动荡时期,那些不好读书的武将们冲锋陷阵,就成为时代的主角,而读书人只能充当谋士,成为时代的配角了。
刘备的发迹就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如果不是遇到“黄巾起义”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刘备可能会终其一生从事贩履织席的事业。当然,他也有可能成为鞋业贸易公司或编织企业的董事长和实业家。
所谓乱世出英雄,“黄巾起义”给刘备带来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利用朝廷招兵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喜好结交朋友的天性和天生的领导才能,结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关羽和张飞。在与这两位草莽英雄的结交中,刘备充分利用自己极具煽动性的思想工作艺术,彻底征服了关、张二人。他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家的桃园中结义为异姓兄弟,开始了自己的征战及政治生涯。
由于在剿除“黄巾起义”中立有军功,刘备被朝廷任命为一个副县级领导干部——安喜县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局长兼驻地军事长官)。可是,由于他得罪了朝廷负责考核干部的特派员,加上世道不太平,军阀混战使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当安喜县尉时间不长,就失去了官职,于是又到处征战。
刘备的征战及政治生涯是颠沛流离的,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经常寄人篱下。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并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是为昭烈皇帝。
刘备成亦用人智慧,败亦用人智慧。当他的事业到达顶峰时,他疏远了军师诸葛亮、老将赵子龙,不听诸葛亮及赵子龙等人的劝告,执意要为关羽、张飞报仇,率领举国之兵进攻东吴,结果被东吴年轻的儒将陆逊一把火烧得大败,退走白帝城。由于悔恨交加,不久病死于白帝城永乐宫,享年63岁。后人称他为刘先主。
从历史角度来看,“天时、地利、人和”被看成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刘备从一介穷困潦倒的平民百姓到一个开国之君,尽管其有“汉室宗亲”、“帝室之胄”的政治资本,但与曹操的“天时”、孙权的“地利”相比,刘备只占有“人和”。
“天时”和“地利”的优势可以通过客观原因获得,相对来说要容易些,而要得到“人和”这个优势,必须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并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
要实现“人和”的目标,首先自己必须树立一个正人君子的光辉形象。
一个人要做一个小人是很容易的,小人可以时常以真实面目示人,不拘泥于小节;小人可以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耍赖就耍赖,想行凶就行凶,不必计较个人的形象。如,董卓可以公然烧杀抢掠,欺压皇帝,淫乱宫廷;曹操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吕布可以乱认义父,成为三姓家奴。小人做了坏事别人不会对他的行径感到吃惊和厌恶。如果小人对自己的罪恶行径有所悔改,还能博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甚至换来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好名声。因此小人可以过得随心所欲,轻松潇洒。
而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却是非常累的。正人君子要得到他人的爱戴和拥护,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甚至要忍辱负重。既要克制自己物质与精神的欲望,不敢去享受他人所能享受的奢华生活,又要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向人们展示自己仁爱、公正、仗义的优长;既要始终以正人君子自居,时刻保持良好形象和一个好人的名声,又要违背心愿,长期戴着一副假面具示人,把人性的欲望和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心底。P1-3
笔者从事部队院校教学及管理工作二十余年,主攻方向是部队政治工作。几年来,一边学习积累知识,一边构思研究方向。承蒙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启发,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开始撰写《品三国 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品三国学做人——写给员工的书》二书。
二书从构思到完稿,历时三年有余。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反复研读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原著,参考了多位专家学者的著作,并借鉴了其中部分观点。如: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何静先生编著的《屡败屡战·刘备,年少万兜鍪·孙权》;肖祥剑编著的《领导三篇 用权·用人·讲话》;臧风宇先生著的《人生三篇 做人·做事·做领导》。另外在《政工研究文摘》《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杂志以及网络上汲取了很多文章中的精华。在此,谨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谅解。
尤其要感谢的是,军事谊文出版社邵宁社长和编辑部史奉真主任对笔者给予了大力支持、鼓励和无私的指导,没有他们指点迷津,笔者很难完成此二书。
在撰写二书过程中,还得到了武警武汉指挥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三国演义》中的知识含量非常丰富,由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只是发掘了其中的冰山一角,在深度、广度上的探讨还存在诸多欠缺,文字表达不够优美、流畅、生动、风趣,错讹不足之处,敬请专家、读者斧正。
熊德辉
2010年8月于武昌
刘玄德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缘——“桃园三结义”中的识人用人艺术
“桃园三结义”的时代背景和主要原因
“桃园三结义”中识人用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女人的眼泪可以征服男人刘备的眼泪可以征服世界——刘备哭泣中的用人驭人艺术
以哭泣感动争取征服赵云、徐庶、诸葛亮
哭泣中的用人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委屈就能享受别人不能享受的一切——刘备的忍让艺术
在忍让中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机遇
刘备的忍让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发现人才是成绩使用人才是水平——刘备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
发现招揽使用人才的领导艺术
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刘备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最大的精神财富——“屡败屡战,折而不挠”的意志品质
最大的政治智慧——“发现人才、团结人才、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用人艺术
对思想教育最大的贡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育理念
曹孟德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
任凭风雨多变幻遇险更要笑口开——曹操笑声中的领导艺术
曹操笑声中充满了领导工作智慧
笑声中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胸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曹操开朗豁达,克己宽人的领导艺术
开朗豁达,克己宽人的领导艺术
宽宏待人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不避亲仇唯才是举——曹操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
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
招贤纳士中的识人用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胡萝卜”与“大棒”的妙用——曹操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曹操的表扬艺术
曹操的批评艺术
曹操“争过诿功”的艺术
曹操表扬与批评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孙仲谋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
别看我的年纪小可是我的功夫高——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领导艺术
踢好头三脚,打开新局面
开创工作新局面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天生我材当老板胸中运筹掌乾坤——广泛发扬民主的领导工作艺术
发扬民主作风,争取广泛支持
开展军事民主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妥善处理内外关系创造和谐内外环境——化解内外矛盾的领导艺术
左右逢源,在夹缝中争取生存空间
处理内外矛盾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重视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孙权劝学中的领导工作艺术
孙权劝学,打造一代名将
孙权劝学中的领导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诸葛亮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
诸葛亮钓鱼刘玄德上钩——诸葛亮自我推销中的驭人艺术
酒香也怕巷子深,广而告之有妙招
自我推销中的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用实力征服刘、关、张的驭人艺术
用实力征服刘、关、张
征服刘、关、张的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三寸不烂之舌胜过雄师百万——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的驭人艺术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给我们的启示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
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
有的放矢的驭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后记
《三国谈义》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文学艺术性、军事谋略性、政治工作实用性的特点。本书主要从领导识人用人驭人角度出发,以独到的眼光来分析、解读和研究“三国”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各路“英雄豪杰”识人用人驭人的方法,让读者在赏析历史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和思考,并从中感悟领导者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对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尽管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了,小说《三国演义》也有很多内容不符合历史史实,是作者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历代民间传说故事、通俗艺术形式,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妙笔生花,艺术加工而撰写的,其中不乏掺杂有许多个人的政治见解、阶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但书中对领导者如何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驾驭人才有许多精辟的描写和阐述,并可以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有很多工作方法至今仍然值得后人探讨和借鉴。
笔者从事部队领导和院校教学工作多年,对领导者如何识人用人驭人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品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过程中,结合当前社会和部队的现实情况对书中相关领导艺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推敲,产生了很多感想。
于是,笔者尝试着从领导工作艺术的角度来解读《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期望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阅读过程中,敬请读者持批评的态度,对笔者的一孔之见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本书在今后的修改完善中,更具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三国演义》中,开展领导工作最具艺术性,取得最大成功的,也是笔者最钦佩的有四人,即:刘玄德、曹孟德、孙仲谋、诸葛孔明。
这四人之所以能够使自己的政治生涯取得辉煌的成就,能够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取得胜利,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过人的识人用人驭人能力。他们通过高超的领导艺术,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团结,振奋了官兵士气,增强了部队凝聚力,从而有力地促成了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
本书重点评述了刘玄德、曹孟德、孙仲谋和诸葛孔明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
是为序。
熊德辉
2010年8月于武昌
《三国谈义》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文学艺术性、军事谋略性、政治工作实用性的特点。在《三国演义》中,开展领导工作最具艺术性,取得最大成功的,也是笔者熊德辉最钦佩的有四人,即:刘玄德、曹孟德、孙仲谋、诸葛孔明。《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主要从领导识人用人驭人角度出发,以独到的眼光来分析、解读和研究“三国”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各路“英雄豪杰”识人用人驭人的方法,《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让读者在赏析历史故事的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和思考,并从中感悟领导者的识人用人驭人艺术对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三国谈义》在我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中独树一帜,具有很强的历史知识性、文学艺术性、军事谋略性、政治工作实用性的特点。
《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的笔者熊德辉从事部队领导和院校教学工作多年,对领导者如何识人用人驭人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品读《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过程中,结合当前社会和部队的现实情况对书中相关领导艺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推敲,产生了很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