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3卷,全面展示中国古代王位更替充满的神秘和传奇色彩。在体例上,引言、正文、知识点等内容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为读者更好地了解王权历史的全息影象、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平台。在内容上,正史与野史结合,突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帝王与大历史背景很好地结合,并附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本书语言流畅,史实准确,叙事生动,以“讲故事”的笔触,将王位更替的历史演绎得生动传神,全书共有350幅精美图片,从政治、战争、文化、军事、社会生活、艺术等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立体凸显中国帝王皇牍文化。让你在斧声烛影、刀光剑戕、杀戮争夺中了解王位易主的历史知识,长帝王智谋见识。
古代中国,历经2000多年,朝代更替、江山改名换姓更是常有的事,并中此形成了一条定律:衰则乱,乱则起,起则易,易则改,改则盛,盛而又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江山代有“异姓”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夏算起,至今已经历了夏、商、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王朝的更迭数不胜数。从秦王赢政“振长策而御宇内”始称皇帝,到清末溥仪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下诏书退位,历经2132年,匆匆走过了494位皇帝。在王位的争夺中,隐藏着诡计和阴谨、死亡和战争、杀戮和暴力、流放和监禁、政变和毒药。一些是同室操戈、叔侄相残、兄弟相戕、父子相弑;一些是皇后专权、外戚营政;一些是曲折反复、废而复位;一些是谋划于密室之中、神鬼莫测;一些真刀真枪、放肆地发动宫廷暴乱、政变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他们都强调“君权神授”、“受命于天”及披上龙袍,君临天下。
本书语言流畅,史实准确,叙事生动,以“讲故事”的笔触,将王位更替的历史演绎得生动传神,全书共有600余幅精美图片,从政治、战争、文化、军事、社会生活、艺术等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立体凸显了中国帝王皇牍文化。
夏朝的王位更替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从大禹传子到夏桀亡国,存在500年左右,一共传13世、16王。相继出现启与伯益、有扈氏的斗争,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等历史事件。
禹:最后一个部落共主
提到夏朝就不能不提到禹。虽然在历史上,禹在更多的时候是被和尧、舜并列在一起,而不是他的儿子启和夏朝,虽然启的继位才代表着夏朝的正式建立,但毕竟是禹的儿子启和禹的夏后氏部落开创了夏朝,让家天下的概念第一次走进历史,因此把禹放在夏的王位更替里来讲。
禹是鲧的儿子,在鲧因为治水不力而被流放后,由禹继任夏后氏部落的首领。
舜在担任共主的时候,有一次询问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推举了禹。当时洪水仍在为害天下,舜就让禹去负责治水,禹先是谦让,并推荐了三个人选,最后舜还是让禹去了。
禹本身很有才干,再加上有了父亲的经验教训,在治水的时候采取了正确的办法,又勤勤恳恳,乃至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腿毛都被磨光了,这样经过多年的辛劳,开通了9座大山,治理了9处湖泽,疏浚了9条河流,辟定了9州方界,终于把为害天下多年的水患消弭了。
舜在逝世前很久的时候,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事情了。他在任命禹治水的时候,还启用了不少人负责其他方面的事情,这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但也不能不说是有通过实际考察选择继承人的意思在里面。
除了禹之外,其他的人在各自负责的范围内也很称职,但说到功绩之大,体现出来的能力之强,却没有谁能跟禹相比,而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材,禹就很自然地成了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在这种情况下,舜在去世前17年的时候,就把禹作为自己的后继者这一点确定了下来。
舜去世后,禹在服丧三年完毕后,也向当初的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一样,把共主的位置让给商均,其结果也差不多:大家都归附禹,禹就正式登上了共主的位置。
历史上尧舜禹担任共主期间的事迹,是舜比尧多,禹又比舜多,而且记载得也越来越详细,这表示由尧到舜再到禹,他们在共主的职位上的事迹越来越多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共主职责的快速扩张。
共主最开始产生的时候,其作用大概只在于协调各部落间的关系,以及带领众部落共同抵御外患。到尧的时候,像治水这种大事的人选已经由共主来委派了,对其不称职者,还有流放这样的处罚的权力。到舜的时候,共主的职责就更多了,在任命禹负责治水的时候,同时或稍后任命的,负责其他方面事务的就有21人之多。
这样的趋势继续向前发展,到禹担任共主的时候,不但把天下的土地划分为9州,把田地分为9等,还规定了向天子(共主)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甚至还具有了分封诸侯的权力。
禹有一次与众部落的首领,约定在一个叫做涂山的地方相会,结果带着玉帛等贡品前来的首领非常多。之前尧和舜也曾会过诸侯,但那时候前来的部落首领远没有禹这次多,也没有带着玉帛这样的贡品的记载,这说明了禹时期共主对部落的影响,跟尧舜时期相比大大的加强了。
禹另外一次与众首领约定在会稽相会的时候,防风部落的首领迟到了,结果禹就把他杀掉了的事。虽然防风被杀的记载不一定可靠,即使是事实,也未必仅仅是因为迟到的缘故,但也说明了共主对部落和部落首领的赏罚权力越来越大了。
共主下面的臣子越来越多,共主本人的职责和权力也越来越大,由他们组成的这个班子(群体),也就越来越脱离部落联盟共主的本意,象征着原始部落联盟制的迅速解体,同时也标志着国家雏形的快速发展。
启:第一个世袭的王
继位的儡然与必然 禹在担任部落共主之后,很快就开始考虑自己的继承人的问题。
禹在谦让治水之官的时候,举荐来替代自己的三个人中,有一个叫做皋陶。当时舜虽然没有同意皋陶代替禹去治水,但很快就起用他担任大理的职务,掌管刑法。皋陶在任上非常称职,后来又辅佐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禹很快就选定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把处理政务的责任交给他以进行培养和锻炼。但是皋陶没等到继位就去世了,禹就又选取了一个叫做伯益的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伯益也是在舜的时候就担任了重要职务,并且十分胜任,在禹担任共主之后,又辅佐他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取得不小的功绩。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更是表现出远见卓识。
禹在选定伯益作自己的继承人后,就放心地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付给他,自己外出巡视。过了10年,禹在到东方巡视的时候死在了会稽。在为禹服丧3年完毕后,伯益也像当初的舜、禹一样,把共主的位置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跑到箕山的南边躲了起来。可是这一次结果却完全不同了:大家都认同启,说这是我们的共主禹的儿子呀!P5-7
“观王位更替,知国之兴衰。”王位,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自原始社会的“禅让”时代起,王位承嗣就出现了。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国王,在商代,王位世袭制的内容有所改变,叔侄相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殷商后期,王位世袭有重大的发展,即从庚丁后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这让王位纷争明显减少,王权得以巩固。西周在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基础上,还实行了余子分封制,使王位世袭制延续3000余年。但围绕王位更替斗争,并未停歇。直到18世纪20年代,清世宗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才最终使王位更替制度得以完善。从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振长策而御宇内”始称皇帝,到清末溥仪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中下诏书退位,历经2132年,494位皇帝。
在王位的争夺中,隐藏着诡计和阴谋、死亡和战争、杀戮和暴力、流放和监禁、政变和毒药。一些是同室操戈、叔侄相残、兄弟相戕、父子相弑;一些是皇后专权、外戚营政;一些是曲折反复、废而复位;一些是谋划于密室之中、神秘莫测;一些是真刀真枪、放肆地发动宫廷暴乱政变;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他们强调“君权神授”、“受命于天”及披上龙袍,君临天下。这些头上笼罩着神圣光环的独裁者,都曾拥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以九五之尊的淫威,坐享真龙天子的神圣,生杀予夺,富贵至极,但他们在王位的争夺中有的死于非命、有的死于毒药、有的死于刀下……
本书共分3卷,全面展示中国古代王位更替充满的神秘和传奇色彩。在体例上,引言、正文、知识点等内容互相融合,互为补充,为读者更好地了解王权历史的全息影象、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很好的阅读平台。在内容上,正史与野史结合,突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将事件、帝王与大历史背景很好地结合,并附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本书语言流畅,史实准确,叙事生动,以“讲故事”的笔触,将王位更替的历史演绎得生动传神,全书共有350幅精美图片,从政治、战争、文化、军事、社会生活、艺术等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立体凸显中国帝王皇牍文化。让你在斧声烛影、刀光剑戕、杀戮争夺中了解王位易主的历史知识,长帝王智谋见识。阅读此书定会让你爱不释手、掩卷遐思。
作者
戊子年初秋于龙图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