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宁编写的《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分为六章,从六个方面论述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第一章从传播的角度,论述元杂剧在元代和明代的传播。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有重要关系。第三章从民俗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民俗文化的关系。第四章从文体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艺术与元代其他通俗文学、民间文艺的关系。第五章从市井文化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市井文化的关系。第六章从语言的角度,论述元杂剧的语言受市民思想、民俗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市民的语言体系;元杂剧的语言技巧吸取了元代的市井语言技巧;并论述元杂剧和元代少数民族语言、南北方言的关系等。
绪论
第一章 传播篇——元杂剧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一节 元杂剧在元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节 元杂剧在明代的文本传播和口头传播
第二章 审美篇——元杂剧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元杂剧的酣畅美和元代少数民族史诗
第二节 元杂剧的本色关和元代平民的审美观
第三节 元杂剧的“蒜酪味”和“蛤蜊味”
第三章 题材篇——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元杂剧的题材和元代的节 日文化
第二节 元杂剧的鬼魂戏和元代的祭祀习俗
第三节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和元人的家庭观念
第四章 艺术篇——元杂剧的艺术和元代其他通俗文学
第一节 元散曲对元杂剧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 元院本与元杂剧
第三节 元杂剧与元代民间说唱文学
第四节 元杂剧的程式化语言与《江格尔》等民间文学
第五节 元杂剧艺术对章回小说的影响——以元杂剧三国戏和《三国演义》为例
第五章 人物篇——元杂剧的主要人物类型和元代的市井文化
第一节 从两个韩翎形象看市井文化对元杂剧书生形象的影响
第二节 在闺阁文学和青楼文学的交叉坐标上——元杂剧妇女形象新论
第三节 元代商业文化和儒家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元杂剧商人形象新解
第四节 元代平民眼中的清官清吏——元杂剧清官形象对元代现实的切合与背离
第六章 语言篇——元杂剧语言的俗文学、口传文学特色
第一节 元杂剧的市民话语体系
第二节 元杂剧的语言和元代的市井语言技艺
第三节 元杂剧中汉语和蒙古语结合运用的特点及其方式
第四节 元杂剧中的南北方言及其结合运用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