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掉抹在历史上的油彩,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本着“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的宗旨,在收集大量文献卷宗、图片资料的基础上运笔龙蛇,气势恢宏地开始了对一代伟人刘少奇传奇一生的叙述。从少年刘少奇始到八零年的平反昭雪,纵观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印证了共和国从萌芽到新生的艰辛历程。答案就在风中飘荡,一个真实的刘少奇在字里行间渐渐清晰起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少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玉强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洗掉抹在历史上的油彩,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本着“还历史以真实面目”的宗旨,在收集大量文献卷宗、图片资料的基础上运笔龙蛇,气势恢宏地开始了对一代伟人刘少奇传奇一生的叙述。从少年刘少奇始到八零年的平反昭雪,纵观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印证了共和国从萌芽到新生的艰辛历程。答案就在风中飘荡,一个真实的刘少奇在字里行间渐渐清晰起来…… 内容推荐 一代伟人刘少奇,中国人民好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辉煌的业绩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已将他的英名镌刻在永恒的历史丰碑上,与世长存,与日月同辉。刘少奇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本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刘少奇波澜壮阔又多姿多彩的一生,全面反映了刘少奇的业绩、思想和风范。 目录 一、探求真理之路 二、工人运动领袖 三、白区斗争模范 四、抗战烽火 五、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主要成员之 六、筹划开国建国 七、为了中华之富强 八、领导经济调整 九、“文革”蒙冤 刘少奇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中国的江南有一大片广袤的红色丘陵,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在绵延起伏的山峰、淙淙流淌的水溪之间镶嵌着一片片的小盆地,像天女撒下的花瓣,不规则地散落在山川间。在鱼米之乡湖南,这样的小盆地被人们称为“冲”。 炭子冲就是这许许多多“冲”中的一个,隶属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西距宁乡县城30多公里,东离湖南省会长沙市只有40多公里。这里有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山林环绕着的水田,是名符其实的“水乡”。在历史上,此地的老百姓擅长烧木炭,而且很多人以此为生,炭子冲之名由此而来。 在炭子冲东侧有一个水塘——安湖塘,塘的北岸居住着一户刘姓人家。刘家三代同堂,世代务农,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刘家在水塘北岸建起了十几间普普通通的砖木结构的房舍,绕成一圈,非常自然地围成了几个小天井,小巧别致,与平静光亮的水塘相映成趣,浑然一体。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生在这个典型的湖南农家里。父亲刘寿生(1864~1910),母亲刘鲁氏(1865~1931),都是十分开明的庄稼人。刘少奇的父母按族谱给他取名绍选,字渭璜。刘少奇是其父母最小的儿子,由于在叔伯兄弟姐妹九人中排行最小,所以小时候族中人都呼他“九满”。“刘少奇”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取的名字。 刘少奇的父亲刘寿生读了一些书,思想比一般的庄稼人开通。他对盖房置地并不是很热衷,但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舍得下本钱。他的4个儿子都从小上私塾读书,这在当时当地是不简单的。 由于刘少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人对他十分钟爱。他的父母有意让他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尽管家境比较困难,还是千方百计让他读书。在父母的支持下,刘少奇8岁时开始进私塾读书。从1906年至1911年,他先后在炭子冲附近的柘木冲、罗家塘、月塘湾、洪家大屋等地私塾读了6年。 在洪家大屋上私塾期间,刘少奇受到了比较新式的教育。而且洪家大屋的很多藏书,深深地吸引着好学的刘少奇。在这里,他可以不受父亲的限制尽情地读他喜欢的书,一有空,刘少奇就钻进书房,往往一看就是半天,有时读得忘记了吃饭。12岁时,刘少奇离开洪家大屋到红米冲上学。这里的私塾藏书不多,根本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于是,刘少奇就想方设法找书、借书来看。刘少奇有一个姓周的同学,家里藏书很多。刘少奇发现后大喜过望,从此经常去找书看。刘少奇读书简直到了忘我的境界,甚至冬天靠着火炉读书时,衣服被烤焦了都不晓得。 刘少奇不仅仅在外面借书看,回到家里,也将自己的一间靠北的小房间变成了书屋,四处放着找来、借来的书。一有空闲,刘少奇就一个人在小屋子里看书。 书籍使刘少奇不仅仅增长了见识,也增强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由于他读的书多,懂的事也多,在炭子冲远近闻名。大家就送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 刘少奇的二哥刘云庭在湖南新军当兵,参加了1911年10月湖南新军的起义。1912年,刘云庭回家探亲时,带回一本介绍辛亥革命的书—一《辛亥革命始末记》(第九册)。年仅14岁的刘少奇读了后热血沸腾,当即要姐姐为他剪掉辫子,以示与清王朝决裂。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刘少奇听到这一消息,义愤填膺,痛骂“奸贼”,慷慨陈词:“民族危亡之际,男儿当马革裹尸,以身报国。”刘少奇所在玉潭学校的师生们掀起了游行示威的浪潮,愤怒声讨袁世凯的卖国罪行。 刘少奇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自然就成了学生领袖。他的个子高,游行时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胸前挂着“勿忘国耻”的大字标语,手持“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小旗,挺首昂胸,带领同学们振臂高呼“誓死不承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惩办卖国贼”等口号。游行结束后,刘少奇又带领同学们在宁乡县城向群众演说,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之野心,痛斥卖国贼的丧权辱国之丑恶嘴脸,呼吁同胞们奋起救国救亡。他的革命激情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也使他自己经受了第一次革命洗礼。 为表示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刘少奇将自己的字“渭璜”改为“卫黄”。在以后的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刘少奇用过许多化名、笔名,“刘卫黄”是他为投身革命而起的第一个新名字。 1915年12月,袁世凯竟卑鄙无耻地宣布恢复帝制。宁乡县城再次掀起抗议浪潮,刘少奇再次站到了斗争的最前列。一次,刘少奇在游行时被湖南督军汤芗铭的士兵抓住,同学们将他救了出来。事后,校方以“闹事”为由,将刘少奇开除。消息传出,玉潭学校全体学生都要求退学。宁乡县知事被迫取消开除刘少奇的决定,将反动校长解职了事。 1916年夏,刘少奇从玉潭学校毕业后进入设在长沙的宁乡驻省中学就读。就读期间,刘少奇听说长沙陆军讲武堂准备开办的消息即前往报考,准备学武报国。但是,直到第二年3月,讲武堂才开课。刚刚学了一个月,护法战争就爆发了。1917年10月,南北两军在长沙激战。陆军讲武堂的校舍在战争中成了一片废墟,讲武堂被迫解散。刘少奇不得不回家,习武救国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刘少奇辗转进入长沙私立育才中学读书,准备考大学。 1919年夏,五四运动爆发,深受影响的刘少奇利用暑假到北京参加了五四运动。1919年8月下旬,北京、天津的学生几千人包围总统府、国会,举行示威游行。反动警察镇压学生运动,将天津学生代表马骏等人逮捕。天津几百名学生为营救马骏等人,在天安门、总统府前请愿示威。刘少奇闻讯后立即前往,加入了请愿队伍。反动当局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于8月30日释放了马骏等人。刘少奇真切地感受到五四运动的伟大,革命力量的迅速成长,对追求真理充满了信心。 刘少奇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时,同时也考大学,均被录取,但学制长、学费高使他望而却步。1919年9月,刘少奇到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高等工艺预备班(即留法预备班)半工半读,准备赴法国留学。在育德中学,刘少奇主要学习了机械学和法文,还在预备班的实习工厂里学过打铁、翻砂、钳工、木工等技术。育德中学革命气氛浓厚,《新青年》、《东方》等进步刊物广为流传。校刊上经常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情况,评论国内外大事。这深深地影响着刘少奇。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有关社会主义的进步书刊。1920年6月,刘少奇从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因负担不起路费未能赴法,只好回到长沙。 经历了将近4年的苦苦求索,满腔热血报国无门,刘少奇并没有气馁灰心。正当苦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刘少奇在长沙徘徊时,长沙《大公报》报道长沙刚刚成立的俄罗斯研究会组织留俄勤工俭学的消息,令他喜出望外。刘少奇对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俄罗斯胜利已是熟知了,无疑,这一消息对刘少奇而言是希望之光。他了解了俄罗斯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些情况后,就去找与俄罗斯研究会有密切关系的长沙船山学校的贺民范帮忙。 贺民范与刘少奇交谈后,对这位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有志青年十分赞赏,当即介绍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贺民范建议刘少奇先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然后由学社统一组织赴俄勤工俭学。 刘少奇拿着贺民范写给上海外国语学社负责人杨明斋的推荐信,说服了家人,筹措了一笔费用,与几个同学乘船从湘江、长江顺流而下,直抵上海。 这一去,就是40余年。 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是上海外国语学社的社址。这是一座二层小楼,楼上是办公的地方,楼下是俄文班学习的地方。上海外国语学社是以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筹办的,目的是输送革命青年去苏俄学习,为未来的中国革命培养骨干。学社由第三国际派来的杨明斋负责。 刘少奇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后进入俄文班学习俄语,同时是工读辅助团的负责人之一。十月革命对刘少奇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到俄国去,学习革命真理,将革命的火种引到中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一直萦绕在刘少奇的脑海里。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刘少奇上午学习俄文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下午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刻钢板、印传单、搞宣传。 1921年春,上海外国语学社组织赴俄留学,刘少奇当即报名参加。他与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十几人乘船离开上海,经日本长崎到达海参崴。当时苏俄正处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海参崴还在日本占领下,而伯力已经由苏联红军控制。海参崴与伯力之间的分界线是伊曼河,河这边是“白区”,河那边是“红区”。刘少奇等人到海参崴后与海参崴大学教授伊万诺夫接上头,安排了去伯力的行程。 刘少奇等人在海参崴的活动引起了中国驻海参崴的总领事馆的注意,被误认为是孙中山派往俄国的代表而被强行带走审问。刘少奇沉着地回答说自己是来做裁缝的。由于刘少奇是湖南人,讲的是湖南话,他们听不懂。而且,当时南方人到北方来大多是做苦工或裁缝。审问没有任何结果,刘少奇就被释放了。 离开海参崴,刘少奇等人到了红军控制的地区伯力。在伯力住了几天,刘少奇、萧劲光等人乘船到黑河,转乘火车前往莫斯科。由于苏俄当时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燃料缺乏,火车没有煤就只能靠木柴作动力,路轨状况也很差,有时要下火车帮助上山运木柴,或者修铁轨,还要应付土匪的袭扰。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走了3个月才到达莫斯科。 当刘少奇一行抵达莫斯科时,正逢共产国际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他们被分配到会议代表们住的一个旅馆里,与代表们同吃同住,还有机会去旁听。大会之后,刘少奇等人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莫斯科东方大学是1921年5月成立的一所政治性学校,名誉校长是斯大林,学生大部分是苏俄远东的少数民族和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的革命青年。中国籍的学生最多,就单独编了一个中国班。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人作为东方大学首批学员,在中国班学习。 刘少奇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国际工人运动史、俄文等,接受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莫斯科东方大学的气氛是积极的、热烈的、自由的。然而,这里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新生的苏俄政权受到战争的破坏,经济困难,物质极为匮乏。学员们白天上课,晚上站岗,星期天还要做工。尽管学员们享受红军的待遇,每天也只有一块像两个手掌合起来那么大的黑面包和几个土豆。学员们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欧洲工人阶级捐献的,一律都大几号。课堂在四层楼上,刘少奇等人都是17、18岁左右的小伙子,本来上个四层楼不算什么,可还是一步步地挪,中间得休息几次。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有一些人动摇了。刘少奇却始终如一,表现得很坚定,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同学共度困难。 这年冬天,东方大学中国班开始建立党的组织。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卜士奇、吴芳等都已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首先由团员转为党员,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的第一个党组织。刘少奇任支部委员,是旅俄支部的早期负责人之一。这在刘少奇的革命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从此,刘少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少奇在讲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说:“当时我们学的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观确定了。组织上的一些东西:讲纪律,分配工作不讲价钱,互相批评,一切服从党,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种的很深。” 1922年初,东方大学要求学员们填写“团员调查表”。刘少奇在对今后希望从事何种工作的问题一栏里,填写了“工人运动、青年运动”。果不其然,刘少奇一回到国内,就开始从事工人运动。1922年夏初,刘少奇受组织委派从莫斯科回到上海,被中共中央分配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 P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