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种豆如何能得瓜(北师大实验中学名师超哥的教育心得)/名校名师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张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激励,让全年级排名倒数第一的孩子用70天时间超过515名学生成为年级第一;一句男人之间才会用的提示,点醒备受学习成绩困扰的孩子发愤图强,顺利升入清华;一个不可思议的方法,让全班6位后进生用半年时间顺利成为北大、清华的优等生;一个轻松简单的方式,让全年级排名300多名的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哈佛奖学金获得者;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让所有人中的“坏孩子”用一年时间自学成才,轻松迈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这些就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名师张超的显著成就。张超倾心撰写《种豆如何能得瓜》,在书中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推崇积极的育才之道——站在仰视孩子的角度,采用“释放—创建—自省”幸福教育三步法,让所有孩子都在幸福中走向成功!

内容推荐

  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到人间的天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积极的内核。如何激发孩子内核中积极的一面,让他成为幸福成功的人?让超哥告诉你一个打破常规却百试百灵、最轻松、最充满感动的培育人才之道——只要站在仰视孩子的角度,采用“释放—创建—自省”幸福教育三步法,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幸福中走向成功。

本书是由管理学博士张超编写的家长读本《种豆如何能得瓜》。

阅读《种豆如何能得瓜》,可以让老师省心,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让大家知道龙凤是怎样炼成的。

目录

前言 家长们,千万别用温水煮种子!00l

第一章 教好孩子,必须站在仰视的角度

 为什么要仰视孩子002

 越早仰视孩子,父母以后就越轻松007

 “我特别愿意教所谓的‘坏孩子”’012

 做家长可以如此幸福020

 把孩子看成是弱者,你out了022

 孩子会带着我们走向成功027

第二章 家长如何做,孩子才成功

 给孩子被仰视的感觉,孩子才能成功030

 很多教育从零岁起就体现了对孩子的不敬034

 我们要这样做:释放一创建一自省040

 “幸福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047

 在父母的仰视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055

第三章 教育是感受出来的——如何帮助孩子释放

 教育孩子不要装060

 像对待天气变化一样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067

 像大禹治水一样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080

 帮孩子找回真实的自己097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辈子的影响101

第四章 规矩为王——如何帮助孩子创建

 管理资源,而不是管理孩子这个人106

 先把学生做好,再做好学生110

 告诉孩子怎么做,而不是告诉他不要怎么做113

 如何帮孩子长记性:体验式创建法122

 让一个男孩把自己当成男人:示范式创建法129

 如何唤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式创建法133

 同一招不要使用两遍136

 有时候,要适当说话不算数139

 要允许孩子犯错误145

 孩子犯了错,应该如何惩罚149

 鼓励孩子,要讲智慧和方法153

第五章 让孩子自己明白道理——如何帮助孩子自省

 自省是孩子自己的事158

 如何帮助孩子确定价值观161

 孩子爱穿奇装异服怎么办164

 如何帮助爱钻牛角尖的孩子167

 表面上没问题的孩子,家长要格外注意169

 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的人173

 幸福是用来感受的176

 超哥自己的自省故事183

第六章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

 让孩子自动放弃网游的好办法188

 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193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有叛逆性196

 对一根筋的孩子,要顺着天性适当干预200

 幸福的家庭才能走出幸福的孩子203

后记 愿每一个孩子都高度幸福209

试读章节

为什么要仰视孩子

很多父母一听我说“仰视孩子”就会觉得,孩子有什么值得我仰视的呢?我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现在非但不让他敬重我,却反过来要求我仰视他,这也太不靠谱了吧?

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跟我聊一些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较集中,不外乎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在学校的表现好不好,最近发现孩子有哪些问题等等。

在与家长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有一个非常共性的认识,就是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个附属。比如,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有意无意间会谈到,自己觉得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因为孩子成绩优秀而高兴,也会因为孩子的表现没有自己预期中那么好而失望。

这些当然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按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种习以为常的观念恰恰是大部分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所以,只要开家长会,我就会跟每个家长提到我对孩子的看法,我会告诉他们:作为老师,不管孩子是谁家的,只要是我教的学生,我对他们的态度都是打心眼儿里敬重和仰视。

几乎每个家长听我这么说都会感觉非常疑惑,也非常震撼。他们觉得老师对学生怎么能用敬重和仰视这样的词呢?要说敬重也应该是孩子敬重老师啊!至于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养育大,更谈不上仰视孩子了。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词,那也应该是孩子仰视父母才对。

那么我为什么提出要仰视孩子呢?

仰视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用在一个人身上,肯定是因为这个人有很多超出常人的地方,有值得仰赖之处。要是说一个孩子有多么值得我们敬重和仰视,大概是因为他有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优秀之处,比如,比我们聪明?比我们能干?但这不是瞎掰嘛!

我觉得,如果家长这样想,那就还是在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是从功利的角度衡量孩子,而当我们用成人的观念去套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在俯视他们,这样我们永远都只会看到孩子让我们不满意的那一面。

有的家长说,我没有居高临下地看孩子,不是有一种教育观念倡导所有的家长都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吗?在我们家,我会让孩子体会到他和父母是平等的,我很尊重孩子。

但是在我看来,说尊重还是不够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家长说尊重的时候,还是在用自己既定的思维规定孩子,那这样的所谓尊重恰恰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不能俯视,不能平视,那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说:“父母对他们子女的生命有什么贡献呢?事实上,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另一个细胞外,还给这个受精卵提供了一个生活环境,以便是他能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小孩。说父母创造了他们的小孩,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她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依据就是孩子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内核,这个内核的力量非常神秘,能够指引着孩子自己走出成功幸福的道路。

我从做老师和做父亲的经验中,深切感受到蒙台梭利观点的准确性,发现确实只有这个神秘的内核才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只有站在生命的角度仰视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任何一个生命体,哪怕是猫猫狗狗,都是值得敬重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就更是如此。他(她)作为父亲几亿精子中胜出的老大,如果不积极,根本谈不上形成受精卵和生命体。所以,“积极”这两个字,是孩子从生命源头处就具备的特质,这一点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连这个高度都没有的话,谈什么都是浅的。我认为这是父母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孩子作为生命体,他有积极的动力要生存下来,而且希望能不断地、幸福地生活下去,这种与生俱来的内驱动力,也非常了不起。更进一步来说,他在能够愉悦生活的基础上,天生就具备与外界沟通的愿望,懂得与人沟通,能够主动和周围的人、环境进行协调,这一点与成人完全没有区别。

而最后一个层面才是他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愿意并能够通过努力被周围人认可。

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来说,最后这个层面是很多家长能够理解也愿意接受的。当孩子表现得出色,非常有出息,家长会觉得,哦,确实值得敬重,不过也谈不上仰视。但是实际上作为父母,我觉得孩子作为几亿精子里的老大,他生命里积极的那一面就足以让您敬重了,那是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体最独一无二的内核!

有很多理论说,孩子3岁之前,没有长时记忆,记不住事情。但是我在和很多父母交流时,大家都谈到了这样的感受:孩子3岁之前不但有记忆,而且这个阶段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

有一年,我和爱人带着豆豆坐飞机去哈尔滨玩,当时他才1岁多,还不太会说话,因为是第一次坐飞机,所以非常高兴,见哪儿指哪儿,一路上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当时我和大多数父母一样,觉得孩子肯定记不住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太留心细节。

但是豆豆2岁以后,会说的话多了,语言能力提高了,就开始经常给我们讲一些飞机上的事情,比如,他记得有阿姨过来给他送毯子,那个阿姨过来对他微笑。他坐在座位上呜呜呜上去,呜呜呜下来,然后觉得有点儿难受

他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和爱人都很纳闷,因为我们没有给他讲过和坐飞机有关的事情。对于那次坐飞机的经历,我也已经记不太清了。我使劲回忆起来一些片段,发现豆豆说的这些事情,那天在飞机上确实都发生过,他说得一点儿都不错!这真是让我特别吃惊,那么小的孩子竟然能记住对我们大人来说都非常久远的事情,何况,他坐飞机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呢!可他就真的悄无声息地记住了一切。

所以说,孩子不管年龄大小,作为一个生命体,他对外面世界都有求知的需求、学习的需求,这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他积极的内核中就带有的潜质。这种潜质的力量与生俱来,无比强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孩子。

P2-6

序言

家长们,千万别用温水煮种子!

小时候,我每天上学经过学校走廊时都会看到两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多年后,等到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我觉得这两句给学生和老师的话,好像都是给老师准备的。我就算终其一生按照前一句话去做,恐怕也难以达到后一句话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老师真正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是知识和方法。很多时候,我只要安静地站在他们身旁,耐心地倾听,就足够了,他们会自发地思考,会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震撼。

以我现在带的出国班学生为例,有一类孩子目标明确,特别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他们会从高一开始就做好出国需要的所有准备。如果他出去就是要学生物,那在国内,他自己会把所有和生物有关的基础问题全部搞定,还会去扩充跟生物有关的知识,努力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以更快适应国外学校的要求。除此以外,他还练太极、练煮饭,在生活方面做足准备。高一的时候参加活动,充实阅历,高二的时候扩充知识储备,高三做最后冲刺,考SAT绝不会一遍一遍盲目地考,而是一次搞定。孩子自己把每一步都安排得很好,要是有人问他出国为什么?他会很确定地回答:“我想学生物!”

而还有一类孩子,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盲目,慌乱,学习、做事永远不在点子上。

在我看来,前一类孩子就相当于一颗好种子,放在哪儿都有发芽的可能!而后一类孩子就是一颗坏种子,在哪儿混都不见得能成,永远会觉得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因为他的内在动力已经不足了。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颗好种子,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之所以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结局,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强大内核被成长环境扼杀了,而这个环境主要是由家长和老师构成的。我们明知道种子是有活性的,却自以为是地把种子放进温水里煮,结果把种子煮死了。

帮种子提高活性的方法有吗?有!

已经被煮得半死不活的种子还有办法成活吗?有!

我在这本书中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悟,把对孩子的教育心得总结成为“仰视孩子”四个字,并将具体方法归结为“释放--创建--自省”三步。所谓释放,就是认清内心的需求;所谓创建,就是找到行事的规则和方法;所谓自省,就是用这套规则和方法去实现内心真正的需求。释放也好,创建也好,实际上都是在为孩子的自省提供原材料,我们要做的还是激活孩子的内核,帮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希望这套方法能帮助家长们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来谈一下如何使用这本书。

首先,这本书中提到的“释放--创建--自省”的方法,最好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使用,因此我在书中除了写到我学生的例子,也写到很多我儿子豆豆以及朋友孩子的例子。特此说明,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方法同样适用于教育青春期之前的孩子。

其次,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相对比较极端,成书过程中选用这样的例子,主要用意是解释说明“释放--创建--自省”这套方法如何使用,还请家长们在参考使用时,根据孩子的特点加以发挥,欢迎举一反三,鼓励“看人下菜碟儿”!

再次,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青春期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因此,在“创建”环节举例时,我按照“豆豆的例子+青春期孩子的例子”模式来讲述,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可以将这两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相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书中所有实例均来自我的真实生活,书中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我的孩子们--最终都进入了北大、清华、耶鲁、哈佛等名校,现在也都过着有痛苦、有欢乐、偶尔迷茫、时常坚定的平凡生活。但是据我所知,他们要么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要么正在奔向通往成功和幸福的路上!

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欢迎各位家长带孩子一起对号入座,如有雷同,恭喜恭喜!

张超

2010年12月27日

后记

愿每一个孩子都高度幸福

曾经有一个学生约我聊天,问了我一句话:“每夭那么多老师用他们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教育我们,我们会不会失去自我,会不会被你们的思想所奴役呢?”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思考了很久。

也许不少孩子会有同样的想法,针对这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思考所得:

第一,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容器。

容器的大小是你自己决定的,如果你的容器只能容纳一个人的思想,那么你就会被这种思想奴役;如果你的容器能够容纳很多的思想,那么每一种思想都会变成你容器中的一种素材,每一种思想对你的“奴役”作用都会被无限稀释。容器的大小取决于你的视野,取决于你的“释放”程度,取决于你的“自由”程度,如果你有足够的视野,有足够的。“释放”,有足够的“自由”,那么你的容器就足够大。

第二,每一种可以放到你容器中的思想和事物都是外力对你的“创建”过程。

这些素材没有好与坏、正面与负面之分,所有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材料,但这些“创建”应该仅仅成为你思考的素材,而不应该是束缚你思想的羁绊。

第三,有了足够的素材后,你需要让它们在自己的容器中好好地酝酿、发酵,让它们融汇贯通。

让这些素材变成你的认识和你的思想,然后再把这些思想的“甘泉”喷发出来。这“甘泉”就能够真正左右你的思想,喷发出来的高度代表了你思考的深度。而酝酿、发酵和把这些素材变成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自省”。

有“自省”才能有高度,有“自省”才能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有“自省”才能自己独立地获得幸福。

因此,如果我们的孩子可以自由地、诚恳地生活,他们就会有足够开阔的心胸面对一切,就会有足够的胸怀容纳一切,更会有足够的空间通过“自省”获得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一切。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一个完整的内核保障自己的发展,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足够的能力推动自己前行,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足够让我们家长“仰视”的理由。

因此,朋友们,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释放”空间,给他们提供所有我们觉得需要给他们的“创建”信息,最后,静静地欣赏着他们的“自省”,静静地“仰视”着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幸福。

如果大家能够在书中体会到我的这些思考,能够认同并和我一起努力“仰视”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本书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在写这本书期间,需要感谢的人真是太多了:感谢我的孩子豆豆,因为你的到来让我深刻地体悟到生命的光彩;感谢我的爱人,因为你的陪伴让我充满生活的动力;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你们的付出让我的前行踏实无比;感谢我所有的朋友们(包括学生朋友们),因为你们的支持,我才能自信满满。还要感谢凤凰联动的马松大哥,因为你,我有机会把我的思考奉献给读者;更要感谢凤凰联动的齐文静姐姐,因为你的笔耕不辍,读者们才看到了如此优美的文字。谢谢,真心地谢谢!

张超

2011年1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