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让董辅礽终成—代经济学大师?“经济预测大师”萧灼基,到底是什么促使他频频勇闯“禁区”?“市场经济信徒”吴敬琏为何时而被誉为“经济学家的良心”,时而被干夫所指?厉以宁缘何如此钟情“股份制”,以至于被冠以“厉股份”之名?林毅夫是怎样从中国台湾走向内地、又从内地登上世界舞台的?作为“把经济学讲得最清楚的人”,茅于轼为什么既为穷人办事又替富人说话?被誉为“平民经济学家”的樊纲,为什么被西方社会广泛认可?从农民的儿子到“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坚守了什么、又放弃了什么?“周其仁”被称为“周奇人”,在他身上,究竟何处与众不同?从普通学者到学术明星,郎成平如何在舆论的浪尖上翩翩起舞?
……阅读本书,让我们来一次经济学人的探索之旅。
他们头顶光环,也同样背负争论甚至诘难。本书选取10位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展示其追寻真理、艰辛探索的执著和思想的光辉,讲述其不平凡的人生。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悟良知的捍卫、时代的变迁与改革的力量。
勇闯“禁区”
1933年12月4日,萧灼基出生于广东汕头市,1953年,2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大三时更因品学兼优被推荐攻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1959年8月,萧灼基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同年9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成为燕园经济系的助教。此后,萧灼基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7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日子里,萧灼基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苏星教授、张朝尊教授以及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说史权威卡拉达耶夫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资本论》,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
从那时起,萧灼基就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终生任务,并且从此踏上了毕生追随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旅程。
1978年,恰逢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试验,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在从传统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深入探讨,重新认识。而萧灼基有幸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关于多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
1981年,萧灼基发表了《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理论”,即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经营权)归企业。改革经济体制的主要方向,就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实行两权分离后,必须“给企业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地位”。
这在今天虽然已经是市场经济的常识,但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
因为这一成果对国有企业改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萧灼基获得了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以及全国改革与发展金三角奖。萧灼基自己认为,这一思想是来源于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第三卷中关于借贷资本两权分离的理论。
商品经济在我国长期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异己力量”,价值规律则是“洪水猛兽”,许多人对发展商品经济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在改革开放这一场实际上是市场取向的革命中,萧灼基又勇闯禁区,早在1986年,他就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特征就是商品经济,市场调节是主要机制,国家对经济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
1989年,萧灼基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他发表了《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一文,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
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已到全面丰富的境界,他无比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四大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十五大更进一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正是他多年来孜孜以求的。
教授还最早提出了长期稳定物价不符合市场供求规律的观点,认为有升有降是物价运动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主张放开物价,由市场供求调节物价。
进入90年代,教授也在所有制改革理论上有所突破,他指出所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加快金融改革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萧灼基还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他认为,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上,对立论和趋同论都是不全面的。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将要长期并存。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经济问题。因此,必须善于研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观点及另外一些观点,当时曾被有些人视为异端,现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这些观点都是萧灼基在较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来的。
萧灼基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全能够指导中国实践的。他说:“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内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从之前的盲目崇拜转为有意贬低,这是极端轻率的,也是极端错误的。”
因此,萧灼基多年来潜心研究《资本论》,更是着重运用《资本论》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他认为,《资本论》卷帙浩瀚,每卷内容各有重点。第一卷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如果撇开其资本主义性质,研究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第二卷揭示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含扩大再生产、第工部类与第Ⅱ部类、物质补偿与价值实现的关系等,都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卷揭示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总体考察时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割问题,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如何兼顾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物质利益,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资本论》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正是因为萧灼基提出的这些有突破意义的观点,他被看作最早主张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
萧灼基还是大陆第一批接受台湾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当时面对台湾记者五花八门的问题,萧灼基不卑不亢,摆事实,讲道理,口若悬河,颇有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之风。1992年10月,萧灼基又成为大陆第一位访台的经济学教授。
……
P19-21
“经济”一词,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它既频频出现在滚动播出的新闻报道中,也会被老百姓在茶余饭后所谈论。但究竟何谓经济?
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经济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围绕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就算一个人对时局时政再漠然,他仍然逃脱不了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对其个人生活的影响,而经济行为更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行为。
这便是经济的影响力与魔力。于是,当经济学在今天成为一门颇受追捧的“显学”之时,人们丝毫无需见怪。同样,在“坐而论道”的学界,经济学家也异常“显赫”——知名经济学家的意见和观点,甚至能够对国家的经济决策产生深远影响。当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经济学家们堪称最为重要的智囊集团。
“经世济国”,这是经济学家的至高境界。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门,经济学与社会、时局联系紧密,经济学家们通常也是社会活动家。但中国的经济学家往往具有双重特质:既“入世”又“出世”。这个群体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经济运行形势,也潜心治学,著书立说;他们会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警报,却也在学术的深海中游刃有余。60年,历史长河浩荡,中国涌现出一大批有胆有识、胸怀社稷的优秀经济学家,他们不仅教书育人、研究学问,带领中国经济学界稳步向前、走向世界,还情系祖国、心系民众,希冀自己的学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聚光灯下,有光环,亦有争议。经济学的学科地位注定了经济学家们不会陷入寂寞,同时也昭示着他们必须背负争论。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能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但我们宁愿相信,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心存良知与美好,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利尽心竭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这种信念尤为重要。基于此,我们倾向于在本丛书中,单独为这一群体著书。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还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知名的经济学家不胜枚举。我们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出10人,讲述他们个人成长的历史、奋斗的故事、人生的轨迹,是非功过由读者自断。经济领域的改革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需要经济学家的谋划和韬略,让我们更多地关注他们,尝试了解他们,尽力理解他们。
参与本书写作的作者:江楚(第一、第二章),张磊(第三章),郁雅琴(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徐念峰(第七、第八章),张曼如(第九、第十章)。
本书如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读者将您的批评意见反馈给我们。我们的电子邮箱是gt-sunstone@163.com,谢谢!
60年60人编委会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