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关于中国国名研究的历史回顾
二、马克思论国家与国度
三、国度是个政治地理概念
四、中国从古至今是我国的唯一国名
五、中国观的定义与内涵
六、中国观的四个组成部分
七、“古典的中国观”和“多民族统一的中国观”
八、“近代救亡的中国观”和“当代现代化的中国观”
九、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章 中国的形成与西周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中国国度的形成
一、中国国度形成的原始文化基础
二、华夏族与中国国度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成为国度名称
一、“中”、“国”两字及组合词“中国”的产生
二、夏可能被称为“中国”
三、商可能被称为“中国”
四、西周被称为“中国”
五、“中国”成为国名
第三节 西周人的中国观
一、西周人的中国疆域观
二、西周人的中国人民观
三、西周人的中国文化观
四、西周人的中国主权观
第二章 中国的第一次整合和春秋战国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的文献中的“中国”词义
一、《左传》中的“中国”词义
二、《春秋公羊传》中的“中国”词义
三、《春秋谷梁传》中的“中国”词义
四、《管子》中的“中国”词义
五、《墨子》中的“中国”词义
六、《孟子》中的“中国”词义
七、《庄子》中的“中国”词义
八、《荀子》中的“中国”词义
九、《韩非子》中的“中国”词义
十、《国语》中的“中国”词义
十一、《战国策》中的“中国”词义
十二、《吕氏春秋》中的“中国”词义
十三、《礼记》中的“中国”词义
十四、其他书中的“中国”词义
第二节 礼乐文化的扩张与春秋战国时“中国”词义的变化
一、春秋初年:“中国”是诸侯国的总称
二、春秋晚期:“中国”是华夏族国家的总称
三、战国前期:诸侯国认同为“中国”
四、战国后期:九州即“中国”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整合
一、“中国”的疆域范围得到了扩大
二、“中国”的人民构成进一步多元化
三、“中国”的文化成熟化、哲理化
四、“中国”的主权理念转型
第三章 中国的第一次大统一和秦汉人的中国观
……
第四章 中国的第二次整合和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的中国观
第五章 中国的第二次大统一与隋唐人的中国观
第六章 中国的第三次整合与两宋辽金人的中国观
第七章 中国的第三次大统一与元人的中国观
第八章 中国的第四次整合与明代人的中国观
第九章 中国的第四次大统一与清代人的中国观
第十章 近代“中国”从习惯国名向法定国名的转化
第十一章 近代救亡的中国观
第十二章 现代的国号与国名
第十三章 当代现代化的中国观
重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