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技)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作者 刘胜华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泥条盘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最常用的制陶方法,直到今天仍然被采用。为了保持豆的稳定,一开始它的底座形体较大。在历史上还有用其他材料做成的“豆”,大致有青铜、木制和竹制的。古时候人们用竹豆盛放肉干等干燥食品,用木制的豆盛放带汁的食物,而陶豆则是吃喝用的普通饭碗。用最原始、最简易的手捏成型法制作陶豆的上半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对器形做调整,不过用这种方法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器形。后来根据盛放食物的需要,人们把豆的上半部分越做越大,豆也就越来越接近我们现在用的碗形。豆的形状在人们长期使用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改变在今天看来是必然的,但是在几千年前,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体现在这一点点细微的变化之中。

王雪纯:“从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豆被做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精致,逐渐衍变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今我们所知叫豆的容器不止一种,而且它们的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容器的范围。”

到了春秋时期,豆有了更大的变化。那个时候的豆已经制作得很讲究,被当作礼器了,带盖子的豆,外表增加了装饰的豆都出现在那个时候,更有一些制作精美而复杂的“豆”出现在祭祀等重要场合。由于豆是古人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它的变化更显现出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技术水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辈分的观念非常强,豆也不例外地成为这种传统习俗的象征物。

戴吾三:“那个时候地位高、身份高的人拥有的‘豆’就多,年龄大的人享用的‘豆’也多。《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六十岁的人三份食物、七十岁的人四份食物,以此类推。那个时候对年龄大、地位高的人的尊敬,表现在食物的分量上。那时一豆的量相当于现在两个易拉罐容量,大约有820毫升。”

春秋战国时期是度量衡从建立到逐步健全的时期,也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度量衡器具比较多的时期,豆在其中也充当了一个角色。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提到齐国的4种量器:豆、区、釜、钟,其中就有“豆”。

戴吾三:“也有专家指出豆不一定是标准量器,因为陶制的豆不如青铜器规范,所以豆很可能是地方或民间用的一种量器。

“据说我们比较熟知的量具斗就是由豆演变而来的,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得到专家的证实,但是在历史上,豆确实被作为量器和度量的单位被使用过。”

王雪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典故,这个故事是由陆游记载下来的。有一个叫田登的州官,因为他名字中的登字与‘灯’字同音,为了避讳,他要求人们称点灯为点火。元宵节到了,街道上要放灯,于是州府贴出的布告: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讽刺故事。在繁写的灯字里有‘豆’字,就是古代的器物豆,按照过去的造字规则,灯和豆之间也有着某种关系。”

早期灯的名称就是“登”,登中有豆。登的古字形表示双手捧着装祭品的礼器“豆”向上走,后来引申为上升、登高之意。那时的灯也写为金字旁的“镫”,这可能是因为后来有了用青铜材料做的灯。不过,不管灯是用什么做的,都要用火点燃,所以从汉代起,人们用火字旁的“烃”指灯具,金字旁的“‘镫”就专门指马具,“灯”字一直沿用下来。

戴吾三:“早期的器物功能并不十分明确,因此灯和豆的形制区分也就不明显。到了商代,开始用动物的油脂来点燃照明,这就需要容器,很可能最初的灯具就是利用‘豆’装上动物的油来点燃照明,以后才逐步有了专用的照明器物。”

古语说,“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到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灯造型多样,与豆已经没有联系,但是如果古人在最初的时候不是用豆做灯台,也许灯的字形就不是这样写的了。

王雪纯:“有一件与‘豆’的原始字形相似的现代小物件,这种东西摆在家里,下面点蜡烛,上面放香料,可以清除异味。不过这个东西不叫豆,而是叫烛台。无论豆的外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农作物豆没有什么关联,从过去可用的器物豆到现在可食用的豆,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变迁呢?”

戴吾三:“我们今天吃的豆,古时叫‘菽’,据清代学者钱大昕的研究,古时的舌位发音与今天不一样,‘豆’与‘菽’的古音发音相近,有一段时间甚至互相通用,后来为了与称谓‘叔叔’相区别,就把‘菽’改叫豆了。”

王雪纯:“无论是菽还是豆,都只是人们根据生活需要所做的约定。随着植物豆的称呼的流行,到今天许多人已经不太了解豆字的初义,更不了解豆这种原始器物的变化过程了,不过在古书中豆的初义始终都没有改变。”

P17-21

后记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戴吾三

“你知道《天工开物》吗?”我清楚地记得2002年春陪着CCTV10的编导在清华校园和街头采访的情景,采访是随机的,旨在了解时下的大学生、社会青年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名著,对书中所反映的创造发明了解的程度。

采访表明,大学生的回答明显好于社会青年,这反映出通过课堂和书本可以较多了解到古代科技,而当时来自电视传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或许正是这一调查(还有前期的论证),坚定了10套开播一个以《天工开物》为名,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节目。古代留下那么多的科学遗产,大可以用作电视节目资源,做好了相信会有收视率的。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CCTV的《天工开物》,借用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之名。宋应星所采用的这四个字分别来自《书经》的“天工”和《诗经》的“开物”,这就是中国文化,凡事讲究渊源。看出CCTV起这个名字费了些心思。当然,要说清“天工开物”的原意挺拗口,需要这样表述:“利用大自然的创造,开发人类所需的器物。”大多数观众对复杂的解释不感兴趣,《天工开物》制片人和编导深知这一点,他们充分利用实景实物拍摄了丰富的画面,用大量感性的材料来吸引观众,再加上专家的评说,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内涵。

《天工开物》节目主要就是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有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使观众了解到:“越剑三绝”绝在哪里?“悬空寺”何以悬空?“鱼洗”为什么会跃出水花?……

作为一名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我有幸参与了《天工开物》多期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深感电视是一个涉及多种元素的综合创造。原来利用文字能讲清楚的,搬到画面上却不见得行,比如在《成语科考》中,我讲“一帆风顺”与古代的帆,原来是在书本上画图,那是静止的,要读者看着书本琢磨比画(得花时间)。而搬到电视上,只靠嘴巴说不清楚,这就迫使我做了一只小船,借助船帆的不同迎风面配合小船的运动讲解,实际效果不错。通过制作电视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要与编导、主持人配合,有效地运用道具,语言要清晰简洁等。

在图像时代,电视传播的效果常常超于文字的传播。我写过《成语中的古代科技》和《汉字中的古代科技》,书卖得不错,但却少有读者来信。而改编后搬上屏幕却出乎意料受到“青睐”,我接到许多观众来信和电话,有提出问题希望解答的,有提供资料补充的,有热情鼓励的,这说明电视是一种颇有“人缘”的媒介,在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天工开物》曾取得很好的收视率,这足以反映节目的制作水准,也表明今人喜爱古代科技透射的智慧。虽然播了。但它作为一份记忆,珍藏在我的心中,也留在许多观众的心中。

目录

1.笛箫相悦

2.琴瑟合鸣

3.此豆非彼豆

4.“鬲”带来的饮食习惯

5.古车留痕

6.“权衡”说衡器的由来

7.走入家庭的微波炉

8.冰箱的故事

9.火柴与火花

10.录音机与磁带

11.留声机与唱片

12.竞技场的自行车

13.自行车的发明

14.电子与音乐

15.浓情巧克力

16.咖啡的诱惑

17.电流大战

18.邮票

19.电话的发明

20.蹦极

21.中国星座的划分

22.中国星座——紫薇垣

23.中国星座——巡游星际四方

我真喜欢《天工开物》

回想《天工开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序言

天工总有开物时

刘民朝

如果把《天工开物》作为一个新词典里的词条,它应该有两项解释。一是明代宋应星所著的科技专著;一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里的科普栏目。诚然,作为电视栏目的《天工开物》是无法与历史名著《天工开物》相提并论的,但它却为大众所知,并赢得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青睐。就目前在社会上的影响而论,也几乎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相上下。

该栏目创办于“科教频道”开办之初,其名称有意沿袭了祖先的书名,其含义是“认识自然规律,展开发明创造”,其初衷是系统展示中国古代的创造发明,以激发国人的科学精神、创造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栏目组在后来的表现也的确不俗:开播不到一年,由于制作精细,节目不但在大陆受到好评,还销往了境外,被推荐到国际上评奖。其推出的系列节目《古代器物》,尤其叫好又叫座,反映出栏目组对节目类型创作规律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在创作手法上,摆脱了传统专题片的束缚,引进了动画、模型、实验、调查、复原、再现和主持人现场讨论等多种手段,不少节目活灵活现地介绍了古人的巧夺天工,令人过目不忘,真正起到了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功效。在选题范围上,栏目也突破了单纯着眼中国古代的界限,而拓展为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其中还开始注重了我国少数民族发明创造的挖掘和当代百姓的创造革新的反映,已经不是老生常谈的“四大发明”,而是应接不暇、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栏目组也因此应接不暇地接到观众的来信、来电和E-mail,或讨论问题,或索要节目光盘。从这一点上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科普传播效果上,就比不上后代这个电视的《天工开物》了。

平心而论,《天工开物》栏目在科教频道中收视率并不算低,并且富有特色,也属频道中的应有之义。惜乎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形成规模传播效益。大概也因为这一点,科教频道在此次改版中将她暂隐到后台以待来时。我到国外同类电视台访问,看到他们特设一种“季播栏目”,就是经过一段精心的筹备制作之后,在一年的某一季度集中推出,而后又偃旗息鼓,到后台准备去了。你别说,这种播法还真有让人翘首企盼的特殊效果。

我们也企盼着《天工开物》再次登台!

内容推荐

从传真机、打字机的发明到温度计、显微镜的出现;从香甜记忆的冰激凌到发明肥皂的故事;从热气球、飞艇的问世到改变人类生活的机器,生活中的发明无处不在,是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发明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欲知答案,请看由刘胜华主编的普及读物《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技)》。

编辑推荐

刘胜华主编的这本《天工开物(现代生活中的科技)》在CCTV-10《天工开物》节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通过本书,可以使观众了解到:“鬲”带来的饮食习惯,“权衡”说衡器的由来,冰箱的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17:39